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7.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幕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历史试卷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注意事项:1.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A.原始社会已经解体B.私有财产不可侵犯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C.封建国家开始建立D.出现严重贫富分化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8.2025年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于4月4日上午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隆重举行,今年的公祭活动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我们祭祀黄帝主要是因为他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A.曾经被炎帝和蚩尤打败B.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C.发明文字和编制了乐谱D.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答的答案无效。9.题9图是河南三门峡出土的距今8000-6000年的彩陶盆。相传在部落联盟时期,炎帝教民耕作,会制作陶器,由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此可知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入围“202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濛溪河遗址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专家表示,这一发现或将改写历史。由此可知A.考古成果是历史研究重要依据B.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题9图C.考古发现是对历史的唯一补充D.出土较晚的文物价值更大A.远古传说真实可信B.传说没有任何价值2.一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为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C.炎帝发明彩色陶器D.传说和史实有联系现,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10.陶寺古城遗址发现的玉琮、玉璧、玉钺以及玉兽面所用玉料均非山西本地所产。玉琮、玉璧等多为长江下游地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B.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图区的良渚文化所常见,玉钺则含有明显的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一龙山文化因素。玉兽面与长江中游古文化遗址出C.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D.北京人遗址中的烧骨土的兽面形玉饰和玉人头像十分相似。这些现象表明3.山顶洞遗址下层墓地发现三具遗骨,骨架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的圆圈。红色的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A.阶级分化较为明显B.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该考古C.早期国家雏形形成D.财产私有已经普遍存在发现说明山顶洞人11.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各种制度的建立,各种机构的设置,建构起国家的框架,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A.过着集体生活B.已有祭祀观念纪元。”能验证上述说法的考古工程是C.手工技艺高超D.具有审美观念A.大汶口遗址B.良渚遗址4.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过程,逐渐走向定居生活。促使原始人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12.《诗经·大雅》记载:(吕尚)凉(辅佐)彼武王,肆伐(袭击)大商,会朝清明(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A.自然环境的变化B.原始农业的发展与此记载有关的战役是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了建造房屋A.阪泉之战B.涿鹿之战5.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为海水稻等特色农C.牧野之战D.商汤灭夏业技术输出提供政策支撑。栽培稻起源于中国,这从下面哪一遗址可以证明13.某学校举办历史展览,右图所示是分封制内容展板中的一部分,图中(1)处应该补充的文字是A.元谋人遗址B.河姆渡居民遗址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C.北京人遗址D.半坡居民遗址周王的权力,建立诸候国诸侯(封者)】(受封者6.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仰韶村而得名,据统计,仅河南就有多达约3000处遗(1)址属于仰韶文化。这段话意在强调仰韶文化题13图A.延续时间很长B.分布地域集中A.进献贡物,服从调兵B.授予土地,建立国家C.发掘遗址众多D.影响较为有限C.控制地方,扩大统治D.开疆扩土,征收赋税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