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期10月份历史试题参考答案-5ADBBC 6--10DCCCC-15AABBA 16--20DDDAB21.(1)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1分)(2)条约:《马关条约》。(1分) 变化: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1分)(3)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原因:清政府腐朽无能。(1分,意思相近即可)做法: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等。(1分,言之有理即可)(1)观点:西方器物先进,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分)具体努力:领导了洋务运动。(1分)变化:由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管理;(1分主要原因:清政府内忧外患严重。(1分)意义: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了一定抵制作用。(2分)(1)作用:《时务报》对戊戌变法的开展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1分)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觉醒。(2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分)历史事件:辛亥革命。(1分)积极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影响:影响民众经济意识;促进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2分)(1)从三权分立到大权独揽。(2分)(2)赞成共和,反对专制。(1分)(3)迁都北京,改组内阁,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等。(2分)25.空格处补充的相关史实: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李鸿章等人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近代化探索的进一步发展。八年级上期10月份学科素养评价历史答题卡姓名: 条码粘贴区班级:准考证号: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缺考标记:注意事项: 填涂时用2B铅笔将选项涂满涂黑。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请注意题号顺序。请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要折叠、乱作标记。一、选择题~~!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二、非选择题21.(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年级上期10月份学科素养评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三个阶段。其中“被迫融入世界”阶段始于( )A.开放五口通商 B.开展虎门销烟 C.创办新式学堂 D.组建新式海军2.1843年,中英双方在香港议定了160余种货物的税率,中国的关税税率较以前降低了许多。这些税率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A.世界市场自由竞争的现象 B.贸易平等、互利的原则C.中英两国友好协商的结果 D.《南京条约》中的条款3.“太平天国这些朴素的农民起义的最高追求是什么,农民从来不反封建,只反地主,因为地主妨碍了农民成为地主的可能,农民的最高追求是你当农民,我当地主。”这可以用来说明( )A.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农民阶级具有空想性 D.地主遭到农民的剥削4.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自强”“求富” C.顺应世界潮流 D.实现中国近代化5.史学家蒋廷黻(fú)认为,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列能印证“相当的成绩”的有( )①创建北洋水师②创办京师大学堂③创办轮船招商局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掌握地方实权的洋务派引进西方的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从而使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是当时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A.推动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B.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7.“这批舰船的动力系统均采用往复式蒸汽机,燃料为煤炭……北洋水师的煤炭从哪里来呢 好在李鸿章未雨绸缪,早在1877年就委派实业家唐廷枢在滦州开平筹建了矿务局。”由此可见( )A.北洋水师实力很弱 B.中国开始了工业革命C.民用工业服务于军事 D.中国实现了近代化8.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战后则是“投资+特权”,这里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甲午中日战争后,外资企业已经伸入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节省了运费,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迅速发展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这段材料可用于研究我国民族工业( )A.应运而生的背景 B.逐步壮大的过程 C.艰难发展的原因 D.走向凋零的影响10.《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11.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农学、工学、医学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北京大学。据此推断,京师大学堂应创办于( )A.百日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政府时期12.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表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C.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挽救了中华民族危亡13.他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是( )A.邓世昌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14.“对于列强来说,驻兵中国的意义并不在于数量,而是在于权利。在这种权利下,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意在说明( )A.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中国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北洋军阀出卖国家利益15.光明中学五班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包含“《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信息的主题式学习。由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B.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C.中国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实践历程 D.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16.《贵州通志》由任可澄(安顺人)、杨恩元(安顺人)等所纂,于民国八年倡修。该志上溯远古,下迄辛亥革命,是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志。民国八年为公元( )A.1915 年 B.1917 年 C.1918 年 D.1919 年17.1916—1928 年,国家元首共更换 8 次,内阁则有 32 届,34 人出任过总理,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只有一年,短的只有几天。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黄花岗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军阀割据混战18.世纪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壮举叫首义……”歌谣中辛亥年发生的“首义”指()A.安庆起义 B.广西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19.“卿云烂兮,乱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以上歌词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这首歌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进步C.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D.建立了中华民国的民主政权20.陈旭麓指出,19 世纪 40年代、60 年代、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自然经济的瓦解 B.列强的侵略和近代化的探索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30 分)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自此……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也由此拉开了序幕。100多年来,中国经过求索与奋斗,告别了曾经的苦难,正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世界。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材料二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材料三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1分)(2)材料二所述内容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 (1分)与之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其侵略方式有了什么新的变化?(1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再现了哪场战争的情景 (1分)漫画中代表中国的为什么是"老人"?(1分)(4)今天,列强侵华的炮声已经远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我们中国再陷“苦难岁月” (1分)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见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深以大清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若驻上海久而不能资取洋人长技,咎悔多矣。--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管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1)请概括出材料一的观点?(1分)对此李鸿章做出了什么具体努力 (1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1分)概括“师夷长技”得以实践的主要原因。(1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李鸿章的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2分)23.(7分)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中国近代思想史纲》材料二 1905 年 11 月 26 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以此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推动了革命形势向前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三 报刊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典型代表……鸦片战争后,报刊通过经常性反映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领域内容,影响民众的经济意识,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报刊在中国文化急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传播西方文化并促进中国文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摘编自马晓军《近代报刊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原因?(1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革命”的指导思想?(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高潮”所指的重大历史事件?(1分)谈谈该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1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报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 分)24.(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以参政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大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 ——《中华民国约法》材料三: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去制之瑕秽。谨守宪法……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言(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可知总统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2)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袁世凯表面上对共和与专制的态度是怎样的 (1分)结合史实回答袁世凯后来是如何独揽大权的 (2分)25.(6分)请在下面示意图中的空格处补充相关史实,使示意图关系成立。并依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 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逻辑通顺,体现史实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6历史-答案.docx 06历史-答题卡.docx 河南省光山县慧泉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