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zip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zip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B D D D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B A A B
17.(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机构逐渐独立,机制相对完备;台谏逐渐合一;监察官位卑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制度逐渐法制化;服务于君权,强化君主专制。(2点4分)
(2)影响:有助于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减少决策失误;受君主专制制度影响,效能有限。(3点6分,有言之有理即可)
(3)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学东渐;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2点4分)
18.(1)背景:①英国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发展,对管理人才需求激增;②传统贵族式管理效率低下、 贪污腐败,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③克里米亚战争的刺激,暴露政府行政弊端,推动改革。(2点4分)
(2)特点:议会权力不断扩大,王权不断削弱;选举权逐步扩大,政治民主化程度提高。(2分)
原因:①工业革命推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②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至上原则确立,为政治改革奠定基础;③人民群众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推动,如宪章运动等。(4分)
(3)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生活状况,缓和了社会矛盾;②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③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积极作用一点2分,消极作用一点2分,共4分)
19.(1)推行郡县制,加强对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修建交通道路,加强西南地区与内地间的联系;组织移民,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西南边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2点2分)
(2)主要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羁縻政策。(2点2分)
特点:措施灵活,方式多样;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政策开明,怀柔为主。(2点2分)
(3)意义: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3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2分)
示例1:
观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交往。
阐释:中国古代,和平交往在民族关系中占据主流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与融合。在经济领域,互市贸易频繁开展。例如,西汉时期开通丝绸之路,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输往西域,西域的汗血宝马、葡萄、苜蓿等也传入中原。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丰富了双方的物质生活,还加强了经济联系。北宋与辽、西夏政权对峙期间,设立榷场进行互市。北宋用茶叶、丝绸等换取辽和西夏的羊、马等牲畜,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使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
文化交流层面,少数民族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求亲,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书籍、工匠等,传播了中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推动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政治上,和亲政策是和平交往的重要体现。唐朝与吐蕃的多次和亲,如金城公主入藏,维持了唐蕃之间长期的和平友好关系。通过和亲,双方减少了战争冲突,增进了政治互信,为民族间的进一步交流创造了条件。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各民族通过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和亲等和平交往方式,不断融合发展,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示例2:
观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以战争冲突为主。
阐释: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频繁发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关系的走向。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战事不断。匈奴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时常南下侵扰汉朝边境,抢夺人口和物资。秦朝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汉朝初期,因国力有限,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匈奴仍不时侵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大规模出击匈奴,经过漠北之战等一系列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双方长期处于战争对抗状态。
唐朝时期,与吐蕃也有过多次战争。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后,势力逐渐强大,与唐朝在西域、河陇等地发生多次冲突。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击败唐朝军队,使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受到冲击。后来虽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和亲事件,但在和平表象下,双方边境的军事摩擦仍时有发生。
两宋时期,民族战争更为频繁和激烈。北宋与辽之间发生多次战争,如高粱河之战,宋军大败。北宋与西夏也长期对峙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南宋时期,与金朝的战争更是贯穿始终,岳飞抗金等事迹家喻户晓,宋金之间多次爆发大规模战役,如郾城之战等。蒙古兴起后,与南宋也展开了长期的战争,最终南宋被元朝所灭。
综上所述,这些战争冲突反映出不同民族政权为了争夺领土、资源、人口以及统治权等,相互征伐,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战争冲突深刻影响着民族关系的格局,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
………………○………………

………………○………………

………………○………………

………………○………………
线
………………○………………
) (
………………○………………

………………○………………

………………○………………

………………○………………
线
………………○………………
) (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
秘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106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年级 历史
答卷注意事项:
学生必须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在试卷上答题。
填涂答题卡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答题时字迹要清楚、工整
本卷共20小题,总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题48分)
1.有学者在评价隋唐时期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是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该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均田制 D.两税法
2.明朝历代不乏言官规谏皇帝的事例,但明代没有设置专门的谏官,言官的职能进一步向监察文武百官偏移。这反映出明朝( )
A.监察职能的蜕变B.政治腐败的加剧 C.官僚体系的成熟 D.君主权力的强化
3.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192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职位分类法》,将文官职位按照性质进行分类,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文官的职位分类制度。英美的这些做法旨在( )
A.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B.减少政治腐败的发生
C.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确保文官政治的中立
4.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职责、晋升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其共同特点是( )
①考试录用 ②政治中立 ③受党派影响 ④长期任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我国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是( )
A.统一管理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分级管理原则 D.党管干部原则
6.民国初年,甄别、甄用本是作为选拔官员的补充进行的,由于政府所需文官数目庞大,考试录取人数有限,甄别与甄用成了文官任用或在任用后取得合法资格的主要途径。例如,1914年举行的县知事考试共录取619名,1915年保举推荐县知事2408人。这反映了当时( )
A.文官考试制度亟待建立 B.地方官僚腐败现象严重
C.人才选拔极具有开放性 D.选官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7.据唐代法律文书记载:秦鸾母亲患病在床,家贫无力购买祈福物品,便“行盗取资,以为斋像”。按礼法为母祈福应为孝子,而依唐律盗窃则应论罪处刑。法官认为秦鸾遭遇甚值同情,但“准法自有刑名”,必须给以适当处罚,这说明唐代官员断案( )
A.依据祖规家训审理 B.特别重视“例” C.力求维护礼仪制度 D.注重礼法结合
8.清初太仓人陈瑚,在明亡后绝意仕进,隐居于昆山蔚村。陈瑚常于每年元夕前后,在村中的尉迟公庙召集村人,向他们宣讲孔孟的“孝悌”“力田”“为善”等规约,并指出这些规约是“圣谕”的道理。陈瑚的事迹可用以说明当时( )
A.乡村宗教活动较为频繁 B.儒学糅入基层教化日常
C.士人热衷参与地方行政 D.村规乡约替代朝廷律法
9.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必须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但有一例外原则:“当原告无法证明时,被告的清白应当被相信。”这一原则后来演变为( )
A.无罪推定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契约自由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10.《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大陆法系( )
A.突出宗教伦理 B.强调以判例为基准 C.突出法官作用 D.强调成文法的权威
11.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先后颁布了三部重要文件,分别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们的相同点是( )
A.体现社会主义原则B.是人民民主专政C.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D.是国家正式宪法
12.1979年7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1年12月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这些法律的实行( )
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B.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
C.旨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13.唐代在边疆治理中采取灵活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与边疆稳定。下列措施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采取羁縻政策 C.推行南北面官制 D.实行改土归流
14.清朝沿袭“厚往薄来”的传统,但与前代封建王朝频频遣使域外,招徕朝贡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与朝贡国之间的使节往来之外,没有其他招徕朝贡的措施。这一变化反映出清朝( )
A.对外政策日益保守 B.盛世中危机初显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经济结构的转型
15.姜守明在《欧洲宗教改革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中提到:通过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教皇的一统权威,建立了服从国王权威的民族教会,一统的基督教普世国家已被分成很多独立国家。由此可知( )
A.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B.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的发展 D.西欧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16.国际法的存在及其运作,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各国利益的一致或互补,第二是国家间的权力分配。没有国家间利益的协调与权力的平衡就没有国际法。由此可见,国际法( )
A.可以成功调和一切矛盾与冲突 B.深受国家利益和各国地位影响
C.主要凭借区域组织去执行完成 D.强调大国协调与集体一致原则
二、材料题(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端于先秦,确立于秦代,经两汉发展,至唐代趋于定型。秦统一六国后,设御史大夫,执掌监察之权,并设垂直御史监察系统。汉承秦制,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其颁行的《六条问事》是古代监察制度法制化的重要一步。唐代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和谏官体系。宋代实行了台谏合一制度,地方建立监司、通判,严防结党营私。明初,设都察院监察百官,以为皇帝耳目之寄;又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地方设监察御史。明代制定的监察法律以《宪纲条例》最为完备。清代基本继承明代监察制度,制定的《钦定台规》成为中国古代监察法的一部代表之作。
——摘编自邱前锋《中外监察制度流变兼论我国监察权的法制化》
材料二 1907年光绪皇帝下达圣谕:“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中央资政院对行政部门具有监察权。资政院可向有关的行政部门提出质疑,并且有权得到答复。如果有大臣侵夺资政院的权限,资政院可以请皇帝来裁夺。各省咨议局为各省议会筹备机构,对地方上的行政事务有一定的监督权。
——摘编自卞新龙、罗秋《试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变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监察制度变革的背景。(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迅速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传统的贵族式管理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为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英国开始逐步建立现代文官制度。1853年,经过克里米亚战争的刺激,英国政府颁布文官改革的《关于录用人员的枢密院令》,规定今后一切人员,均须经过考试方能录用。这一改革初步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提高了政府效率。
——摘编自【英】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限制王权,保障公民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选民范围,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1867年和1884年的改革进一步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更多的城市工人和农村居民获得了选举权。这些改革逐步推动了英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西方社会出现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并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德国俾斯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包括工人养老金、医疗保险等,旨在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这些社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状况,但也未能完全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摘编自【德】汉斯-乌尔里希·韦勒《德意志帝国1871-1918》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改革的影响。(4分)
19.中国古代王朝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汉武帝时期征伐南越、夜郎等国开始,到东汉设置永昌郡,整个西南地区基本纳入到汉朝版图。两汉王朝在西南推行郡县制,郡县官员多由熟悉边疆事务的内地人担任,大大加强了统辖的力度。两汉还在秦的基础上相继开通和修复了西南五尺道、南夷道、灵关道、博南道、交州道等交通干线。同时,有组织地实施移民、兴修水利设施等,也都是两汉王朝对西南进行治理的举措。
——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为治理云、贵、川等民族地区所施行的一种特殊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核心理念是“以土官治土民”,即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划定疆界,册封当地有威望的首领担任职官,实现各土司“世领其土,世有其民”的稳定性间接统治……雍正四年,清廷决意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在原土司管辖地区分置府、州、县等机构,由中央王朝直接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摘编自左岫仙《清代改土归流后西南边疆地区文化认同变迁谫论》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汉朝加强对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主要方式及特点。(4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析中国古代王朝边疆治理的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以战争冲突为主,各民族之间为争夺资源、领土等频繁爆发战争,民族矛盾尖锐。另一种观点强调,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交往,各民族通过贸易、文化交流、和亲等方式相互学习、融合,共同推动了历史发展。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选择材料中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第7页(共8页) 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