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辽宁省沈阳四十三中教育集团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辽宁省沈阳四十三中教育集团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辽宁省沈阳四十三中教育集团七年级(上)期中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辨析史料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同学对这一研究方法认识正确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某同学利用DeepSeek(AI人工智能)搜索早期人类史料时,输入了“距今约70万-20万年、周口店、打制粗糙石器”三个关键词。DeepSeek会显示出的古人类名称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3.辽宁的早期文化如同璀璨的星空,照亮了这片土地。从红山文化到新乐遗址,每一处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选项中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场景图与他们的相似(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4.“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发祥地是长江流域 B. 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 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5.如图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示意图》,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 私有制 B. 氏族社会 C. 生产力 D. 早期国家
6.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遗物,如图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据此可知我国(  )
A. 制陶技术领先世界 B. 养蚕缫丝历史悠久
C. 农业出现精细分工 D. 商业贸易日益发达
7.历史学习要关注目录和单元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请根据目录为该单元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D.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8.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 夏朝文明 B. 商朝文明 C. 西周文明 D. 东周文明
9.如图反映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选举制
10.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统帅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研究这一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电视剧《封神演义》 B. 陕西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
C. 纪录片《牧野之战》 D. 西周利簋腹内的铭文记载
11.某同学在课本剧中扮演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如图所示文物共同印证了商周时期(  )
A. 社会经济繁荣 B. 青铜工艺高超 C. 中央权力集中 D. 出现最早文字
13.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以下有关夏商周时期的学习资源包,请判断研究性学习主题是(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科技文化的成就 C. 制度革新的首创 D. 中外交流的加强
14.陆贾在《新语》中写道:“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 暴政与严刑峻法 B. 郡县制的实行 C. 陈胜、吴广起义 D. 疆域过于辽阔
15.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B.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
C.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6.某班布置了“古代中国 灿烂文化”主题展板,并围绕该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古代中国 灿烂文化
文明篇
典籍篇 ①《孙子兵法》②《墨子》③《黄帝内经》④《诗经》
工程篇
名称:A ______
时期:秦国
历史价值:B ______
名称:灵渠时期:C ______
历史价值:灵渠的开凿,沟通了D ______ 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1) 文明篇中,展示了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2) 请将典籍篇中的著作归类。(要求:写出序号)
示例军事类:①思想类: ______ 文学类: ______ 医学类: ______ 。
(3) 请依次将工程篇的ABCD内容补充完整。
(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不断,成就辉煌。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7.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载体。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争霸中孕育统一】
材料一:尽管春秋时代争霸战争带来灾难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各族相互通婚,相互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变革中奠定统一】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制度中稳定统一】
材料三:
【施政中巩固统一】
材料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积极影响。
(2) 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结合所学,回答此次变法的目的。
(3) 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反映的秦朝政治制度名称。并回答,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4) 请从材料四的两个史实中任选一项,论证“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国家发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参考答案
1.A
2.B
3.D
4.D
5.D
6.B
7.D
8.A
9.C
10.D
11.C
12.B
13.B
14.A
15.D
16.【小题1】特征:多元一体。
【小题2】②。④。③。
【小题3】A:都江堰。B:都江堰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C:秦朝。D:湘江。
【小题4】弘扬: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班会、手抄报、板报等活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17.【小题1】积极影响:有利于局部统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促进民族交融。
【小题2】人物:商鞅。
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小题3】名称: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制度:郡县制。
【小题4】示例1:
观点: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国家发展。
选择史实:统一文字。
论述: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由此可见,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国家发展。
示例2:
观点: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国家发展。
选择史实:统一货币。
论述:战国时期,货币不统一,不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秦始皇下令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由此可见,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国家发展
第2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