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五镇教研联盟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五镇教研联盟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五镇教研联盟八年级(上)期中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小题,共 60分。
1.19 世纪 30 年代末,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曾深刻指出鸦片“是比诸鸩毒不止”,并描述
吸食者“无复人形”“志气日昏”。这反映出鸦片泛滥( )
A. 严重摧残国民身心健康 B. 使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C. 广东禁烟活动取得成效 D. 削弱清朝军队作战能力
2.据佛山地方志记载,鸦片战争后,佛山冶铁业迅速衰落,如铁线行“前有十余家……工人多至千余。铁
砖行后以洋铁线输入,仅存数家”,甚至消失。这表明佛山( )
A. 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B. 洋铁受到百姓喜爱 C. 民族工业迎来发展 D. 对外贸易处于入超
3.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收集西方书刊编译《四洲志》;魏源继编《海国图志》介绍西方文化并倡“师夷
长技”;徐继畬著《瀛寰志略》破天朝观念。上述举措( )
A. 标志中国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 B. 彻底打破“天朝上国”的固有观念
C. 反映国人探索强国御侮的尝试 D. 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实践
4.茅海建认为,清王朝在第一次战败后毫无革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依旧采取先“剿”后“抚”的旧策,
因而遭遇了更彻底的失败。这深刻揭示了( )
A. 第二次战争的失败源于第一次妥协 B. “剿抚”的策略在镇压起义中完全失效
C. 因循守旧的治理逻辑是战败的主因 D. 外部势力强大是对外战争皆败的原因
5.《朔方备乘》是清代系统研究北方边防的著作。1881 年,总理衙门特意重印了《朔方备乘》,引发朝野
关注。此书重新印制的主要原因是( )
A. 应对西北陆疆威胁 B. 守旧势力抵制西学 C. 清廷重视对日外交 D. 地理科学受到重视
6.太平天国称洪秀全“体魄伟岸,声若洪钟,英武不凡”;清廷则贬其“粗通文墨,素无赖,体貌肥钝无
异人”。认知差距是源于( )
A. 历史文献的记载相互矛盾 B. 双方获取的信息渠道差异
C. 历史真相随时间无法印证 D. 观察者的立场与动机不同
7.外文报刊《北华捷报》批评江南制造总局所造船炮不佳,是因“管理权全在不懂机器的官僚手中”。这
揭示了江南制造总局发展困难的原因是( )
A. 科举制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B. 采用封建体制管理近代企业
C. 未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D. 洋务军事工业资金严重缺乏
第 1 页,共 9 页
8.19 世纪 70 年代,湘系集团代表左宗棠与淮系集团代表李鸿章展开海防与塞防之争,在政治势力、军事
资源和经济利益上持续博弈。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派系矛盾和斗争影响国防战略 B. 中央与地方督抚势力矛盾激化
C.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 D. 向西方学习思潮已经广为流行
9.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学与工程学著作,格致书院开设了矿务、电务等西学课程,徐寿等
人还创办了科技期刊《格致汇编》。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 完全照搬了西方的科技文化 B. 有利于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C.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既定目标 D. 建立了系统的近代教育体系
10.如图为爱国华侨谢缵泰于 1898 年创作的《时局图》(图中以动物形象代指列强,如熊代指俄国、犬代
指英国等),该图旨在( )
A. 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主张
B. 介绍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C. 推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 揭露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
11.甲午战争期间,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弹殉国;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驾舰冲向日舰;丁汝昌在威海卫浴
血奋战直至拒降自尽。这些英雄事迹共同体现( )
A. 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B. 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精神
C. 建立民主政治的维新精神 D. 维护天朝上国的守旧精神
12.《海外扶余》(如图)作于 1895 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据此可知,画作和画报点评的意图在
于( )
画报点评称:“今虽时事多变,成败利钝,尚难逆料,而台地绅
民食毛践土,忠君爱国,亦足以伸士气而壮国威。
A. 记录台湾地区的风土人情 B. 宣传西方的民主革命思想
C. 批判清朝军事制度的落后 D. 鼓舞民众抵抗侵略的斗志
13.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采取开拓创新的方针,适应各国并立的国际形势,不能
再墨守成规。由此看出他主张( )
A. 保持传统治国方式 B. 调整外交基本策略 C. 突破传统治国模式 D.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4.学者金冲及在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虽然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存在弱点,但“把原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正
统观念的网罗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他强调戊戌变法( )
第 2 页,共 9 页
A. 推翻了清朝政府 B. 瓦解了封建思想 C. 促进了思想解放 D. 实现君主立宪制
15.甲午战后,严复提出,小说对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具有独特效用。梁启超进一步强调,小
说有“熏、浸、刺、提”四种感化人心的力量。他们认为小说( )
A. 是传播西方文化的载体 B. 是变革社会的根本途径
C. 是欧洲国家进步的原因 D. 对社会启蒙的重要价值
16.有学者在描述义和团时写道:“他们把西方的一切都排斥掉了……如果发现里边有一张洋纸,那么那
个人的脑袋就没了。”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
A. 斗争方式具有广泛群众性 B. 对西方文明缺乏理性认知
C. 组织严密且纪律要求严格 D. 反帝目标明确且立场坚定
17.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写道:“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
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这一判断主要依据是( )
A. 清军的装备和战术先进 B. 列强在华争夺利益冲突
C. 中华民族反抗意志顽强 D. 义和团运动已完全平息
18.据表,可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1897 年-1913 年外国人入境人数变化(单位:人次)
年份 入境人次
1897 4079
1913 31779
(数据整理自宋振春《入境旅游与近代中国的开放》)
A. 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 列强对华侵略的权益不断扩大
C. 清政府长期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 辛亥革命后社会环境日趋稳定
19.某历史展览拟选取徐锡麟、秋瑾、林觉民等人事迹进行主题布展。最适合本次展览的主题是( )
A. 开明官员的洋务实践 B. 维新志士的变法图强
C. 革命党人的英勇献身 D. 五四青年的爱国风潮
20.1905-1907 年,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围绕“革命是否必要”“君
主立宪是否可行”等问题展开激烈论战。最终《民报》风行海内外,《新民丛报》则于 1907 年惨淡停
第 3 页,共 9 页
刊。这一结果反映出( )
A. 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分歧已不可调和 B. 君主立宪思想开始获得社会认可
C. 革命思想的影响力逐步超过改良思想 D. 《新民丛报》停刊是因为辛亥革命
21.如表反映了 1910-1913 年中国两种轻工业新设工厂数量的变化,由此可知( )
1910 1911 1912 1913
机制面粉业 3 2 5 13
火柴工业 3 1 4 12
(数据摘编自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
A. 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 戊戌变法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创设条件 D.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彻底消失
22.民国初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
兴,拜跪礼灭……”。这首歌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 封建社会已彻底瓦解 B. 社会生活逐渐近代化
C. 民族工业夹缝中生存 D. 西方文化已完全普及
23.1913 年,参议院依《临时约法》弹劾袁世凯,司法机关独立调查“宋教仁案”。此举引发公众通过报
刊关注议会辩论与审判过程,并监督政府。这表明《临时约法》( )
A. 防止了袁世凯专权 B. 难有实际的约束的效力
C. 推动了民主化实践 D. 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24.武昌起义后,清朝命令广东新军前去镇压,但新军官兵拒绝听从命令。同时,上海报纸刊登文章说中
国现在已经像是个“没有政府的国家”。这反映了( )
A. 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B. 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
C. 革命力量获得广泛支持 D. 列强放弃对清廷扶持
25.观察 1916 年《新闻报》刊登的漫画《两千万付诸东流》,由此可知( )
A.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B. 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D. 袁世凯复辟帝制彻底失败了
26.1912 至 1928 年间,中国国家元首数次更替,任期最长者仅四年。除病逝外,其余皆因被军阀逼迫、政
变或刺杀而非正常去职。此现象反映了( )
A. 民主共和制度不断完善 B. 军阀割据导致国家分裂
C. 北洋军阀统治动荡混乱 D. 国民经济在动荡中发展
第 4 页,共 9 页
27.张謇是清末状元的代表人物,他在主张引进外资时特别强调“不可丧主权”。这一主张反映的时代思
潮是( )
A. 实业救国 B. 维新变法 C. 民主科学 D. 自强求富
28.佛山籍的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成员,被誉为“革命三谭”。以下是谭平
山、谭植棠在《广东群报》创刊号发表的言论节选,共同反映了( )
北京方面有《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
欲改造社会,须先改造青年之思想;欲改造思 杂志,于新思想之传播,不啻为急先锋;然南方
想,须先使青年得受新文化的熏陶。 尚缺一贯之言论机关,此《广东群报》之所由作
——谭植棠 也……
——谭平山
A. 佛山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B. 创立广东地方刊物已迫在眉睫
C. 知识分子倡导思想启蒙 D. 民族资本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29.《新青年》前四卷(1915-1918)使用“中国”一词的语境多与“国家前途”“民族危机”“社会改
造”相关。据“中国”一词在《新青年》前四卷(1915-1918)出现的次数,可知( )
A. 白话文表达更贴近大众生活需求 B. 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日益深切
C. 民主共和的思想正得到广泛传播 D.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阵地
30.美国学者杜威在书信中记载:五四学生通过演讲、传单,使工人、商人加入斗争,形成“全市脉搏与
爱国运动同频”。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 完成革命思想彻底动员 B. 促进革命政党初步形成
C. 实现理论传播深入发展 D. 推动社会力量广泛联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40分。
31.在清末以至今日,报刊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15-1861 年中国近代报刊业地区分布情况
第 5 页,共 9 页
时期 地区 数量 创办主体
南洋 3 英国传教士
广州 8 英国传教士及商人
上海 6 英国传教士及商人
澳门 10 葡萄牙驻澳门官员
1815-1861
香港 17 英国传教士及商人
广州 4 英国传教士
福州 2 英国传教士
宁波 1 英国传教士
——摘编自《我国近代报刊业历史地理研究(1815-1911)》
材料二:1895 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书道:“令各省直郡各开报馆,州县乡镇亦令续开,日月进呈……
而民隐咸达,官匿皆知。中国百弊,皆由蔽隔,解蔽之方,莫良于是。”
——摘编自《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三: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大背景下,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文化诸因
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近代印刷术的传入提供了物质技术前提,使报刊的大规模出版成为可能。同时,
新式学堂的创办和留学生派遣造就的新型知识分子,成为读者群的中坚和撰稿人的重要来源。更重要的
是,近代报刊自诞生起就与政治斗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各派力量宣传主张的舆论阵地。
——整理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报刊业早期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此主张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归纳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 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报刊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32.晚清教育改革是时代剧变的反映,更是历史进程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洋务教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它在根本性质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框
架,从培养封建官吏转向造就新型科技与外交人才;以西方语言和科学技术为核心教学内容,彻底摆脱了
传统儒学独尊的格局;洋务教育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模式,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并制定了系统的课程计
划与明确的学习年限!标志着中国教育组织形式的重大转型。
——整理自陈江《洋务教育再思考——从中学历史教材的叙述论起》
材料二:有美国社会学家说:“1905 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1905 年,清廷宣布“自丙午(1906 年)
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推行了 1000 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
第 6 页,共 9 页
寝。科举既废,中国读书人的最重要的进身之路便被断绝,他们遇上了从未有过的无比严峻的生存危机。
——摘编自王莹莹《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与知识分子的出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后中国教育出现的新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为清末失去科举前途的士人设计一条出路,并说明理由。(要求:明
确指出所设计的出路,理由充分,逻辑清晰)
33.近代岭南先贤辈出,在从治、思想、科技等领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某校组织了参观南粤先贤
馆的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粤先贤馆近代人物节选
洪秀全( 1814-1864) 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人。晚清农民战争领袖,太平天国创建者。
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中法战争爆发后,率部赴中越边境,收复失地,史称“镇南关大
冯子材(1818-1903)
捷”。
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人。所著《资政新篇》,是中国人首次提出效法西方建设近代国家
洪仁玕( 1822-1864)
的方案。
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在两广总督任上,创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兵工厂等,洋务运动的代
张之洞(1837-1909)
表人物之一。
刘永福(1837-1917) 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晚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同盟会。
陈启沅(1839-1903) 广东南海人。在南海简村创设继昌隆缫丝厂。
邓世昌( 1849-1894) 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晚清民族英雄。
康有为( 1858-1927) 广东南海人。维新运动领袖。
梁启超( 1873-1929) 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学者、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孙中山(1866-192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创立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制订三民主义政纲。
(1) 任选近代南粤先贤两位或两位以上,自拟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 综合材料信息,为南粤先贤馆近代部分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价值观正确)
第 7 页,共 9 页
参考答案
1.A
2.A
3.C
4.C
5.A
6.D
7.B
8.A
9.B
10.D
11.A
12.D
13.C
14.C
15.D
16.B
17.C
18.B
19.C
20.C
21.C
22.B
23.C
24.B
25.D
26.C
27.A
28.C
29.B
第 8 页,共 9 页
30.D
31.【小题 1】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创办者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及商人;数量较少;地区分
布不均衡。
【小题 2】主张:各省及各州县乡镇都开设报馆。原因: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认识到报
刊在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方面的作用;希望通过报刊宣传变法思想,推动政治变革。
【小题 3】主要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近代印刷术等物质技术的传入;新式学堂创办和留学生
派遣培养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政治斗争的紧密联系。
【小题 4】关系:时代发展为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背景和条件,如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国内政治
经济变革等推动了报刊业兴起和发展;近代报刊又对时代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它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宣
传政治主张等,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等
32.【小题 1】教育目标转变:从培养封建官僚转向培养近代科技与外交人才;教育模式革新:引入西方近
代教育模式,采用班级授课制,建立系统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扩展:突破传统儒学范畴,增加科学、语言
等近代学科。
【小题 2】建议失科举士人投身近代工商业(如创办近代工厂、参与洋务企业经营);时代背景:清末近
代工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急需具备文化素养的经营与管理人才;自身优势:士人有
一定文化基础,可快速掌握近代实业的经营知识;社会价值:既解决个人生计,也能推动国家近代化,契
合清末“实业救国”的思潮
33.【小题 1】观点:近代南粤人物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之一。论述: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作为维新变法的领袖,1895 年发起“公车上书”,主张君主立宪,推动戊戌变法,是近代思想启蒙与政治
变革的重要推动者;孙中山(广东香山人):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
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纪元。综上所述,近代南粤人物是推动中国社
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之一。
【小题 2】《南粤先声:近代岭南人物与中国社会变革》
第 9 页,共 9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