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广西南宁市三美学校七年级(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广西南宁市三美学校七年级(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广西南宁市三美学校七年级(上)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2小题,共 44分。
1.“这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原始工具,发现于云南省。”该信息是在描述(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人
2.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共发现了 6 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可用于研究( )
A. 人类起源 B. 农耕生活 C. 部落联盟 D. 社会制度
3.时间轴是历史时空观的重要体现。观察下面的时间轴,你认为山顶洞人应该生活在哪一时期( )
A. A B. B C. C D. D
4.中国的山顶洞人,在兽牙,海蚌壳等物体上钻出小孔,做成项链,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 )
A. 宗教意识 B. 爱美意识 C. 祖先崇拜活动 D. 灵魂观念
5.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能够共同说明当时社会
( )
A. 人们开始定居生活 B. 人们使用磨制工具 C. 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D. 人人都会陶器制作
6.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约 7000 年的丰富的稻作遗存,出土了相当多的稻作工具骨耜。
该考古发现直接佐证了此处先民( )
A. 种植水稻 B. 打猎捕鱼 C. 饲养家畜 D. 磨制石器
7.如图是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它主要反映了当时较高的( )
A. 种植水平
B. 磨制技术
C. 制陶技术
D. 雕刻技术
8.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
A. 元谋人 B. 半坡居民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第 1 页,共 7 页
9.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
蚕形象遗物,这些考古遗存共同反映了当时仰韶先民能够( )
A. 饲养家畜 B. 制作工具 C. 雕刻饰品 D. 养蚕纺织
10.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距今 6100~4400 年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农作物是粟,拥有相当成熟的
陶器制作技术。下列原始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11.大汶口文化晚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
一无所有。由此可见,当时的大汶口文化( )
A. 代表奴隶社会成就 B. 制陶技术领先世界 C. 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D. 氏族成员地位平等
12.距今约 5000 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以及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
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
特征是( )
A. 多元一体 B. 由西方传来 C. 单一起源 D. 没有连续性
13.“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
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14.在我国远古传说时期出现的人物中,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蚩尤、炎帝 B. 蚩尤、黄帝 C. 炎帝、黄帝 D. 尧、舜、禹
15.涿鹿之战是我国上古传说中一次著名的战役,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画的关于这次战役的四个示意图,
其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B. C. D.
16.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 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 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 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 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17.山西夏县流传着“先蚕娘娘”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缫丝织绸。截至 2022 年,考古学者在
该县发现了多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蚕茧和石雕蚕蛹。据此可知( )
A. 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B. 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C. 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D. 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
第 2 页,共 7 页
18.我们要了解远古传说时期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情况,最直接且最可信的依据是( )
A. 传说中炎帝与皇帝的激战 B.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C.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D. 华夏族形成的故事
19.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
裔。这表明(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20.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出导致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统治者 统治时期的状况
夏桀 穷奢极欲,残暴无道
商纣 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横征暴敛,严刑峻法
周幽王 朝政腐败,聚敛民财,骄奢淫逸
A. 外族入侵 B. 天灾人祸 C. 统治残暴 D. 内部纷争
21.宋小力同学在研究“二里头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时,了解到遗址中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
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该发现反映了( )
A. 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B. 商朝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C. 西周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发展
22.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这一时间用世纪、年代的
表达方式为( )
A. 公元前 10 世纪 40 年代 B. 公元前 9 世纪 60 年代
C. 公元前 11 世纪 40 年代 D. 公元前 9 世纪 40 年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 31分。
23.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半坡遗址出土的器具。
材料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第 3 页,共 7 页
材料三
资料一:(良渚古城)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
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
鲜明……
资料二:(陶寺古城)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的大型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
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你合理推断半坡人掌握了哪些生产、生活技能。
(2) 写出材料二中图中建筑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
志。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处考古发现的相似之处。两处遗址的考古发现能够共同反映什么历史信息?
(4)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考古发现有何认识?
24.上古三代,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第 4 页,共 7 页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1) 材料一提到的中国古代王朝的产生和发展,依次经历了哪些朝代?这些朝代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2) 材料一中“夏传子,家天下”从哪一事件开始?这反映了统治者的继承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编者译:从前周武王战胜商朝,广有天下,他的兄弟领有封国的十五人,姬姓领有封国的四十人,都是
举拔自己的宗亲。)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编者译:诸侯一次不朝见,周天子就降低其爵位;两次不朝见,则削减其封地;三次不朝见,周天子就
派兵讨伐。)
——《孟子 告子下》
(3)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社会等级制度?
(4)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周武王分封的对象。并归纳诸侯需要对周天子履行的义务。
(5) 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等级制度对当时的统治有何作用?
第 5 页,共 7 页
参考答案
1.A
2.A
3.D
4.B
5.C
6.A
7.C
8.B
9.D
10.B
11.C
12.A
13.D
14.C
15.C
16.B
17.A
18.C
19.D
20.C
21.A
22.C
23.【小题 1】技能:农业生产技能;渔猎技能;纺织技能;吹奏乐器技能。
【小题 2】名称:干栏式建筑。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的形成;磨制石器的发展。
【小题 3】相似之处: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都有宫城等不同功能分区;城内的贵族墓葬都有大量精美随葬
品,而普通墓葬随葬品稀少甚至没有,体现出明显的阶级分化。历史信息:反映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阶级
第 6 页,共 7 页
分化,并且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和国家形态的雏形,社会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
【小题 4】认识: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验证和补充文献记载,是研究历史不可或缺
的重要手段
24.【小题 1】朝代:夏、商、周;建立者:夏朝建立者是禹;商朝建立者是汤;周朝(西周)建立者是周
武王。
【小题 2】事件:禹传位给儿子启;变化:统治者继承方式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
【小题 3】制度:分封制。
【小题 4】对象:宗亲、功臣、先代贵族后裔;义务: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纳贡、随从周天子作
战。
【小题 5】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