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运城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运城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三历史试题
2025.11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陶寺古城遗址早、中期大墓随葬品的组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期大墓中
常见的有斝、豆、灶、单耳罐等世俗陶器群,到了中期,各种珍贵的玉器、彩绘陶器、漆器、铜
器等组成了新的礼器群,这些礼器组合形成了按贵族的等级身份依次有序的一套使用制
度。据此可知,陶寺文化
A.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
B.初步呈现“以礼治国”
C.形成了成熟的礼乐制度
D.随葬品制作工艺精湛
2.《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光武帝时“广求民瘼,观纳风谣”,风俗使或行政长官采撷“谣言”
时,往往会仰仗在地方上颇有威望的长老、父老阶层,“问以谣俗,民所疾苦”,“谣言”收集
整理后上报中央,皇帝以此作为地方官吏奖惩的依据,并对民间“谣言”进行回应。这反映
出东汉初年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C.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升
D.国家治理重视社情民意
3.隋朝粮食储备体系渐趋完备,包括太仓、转运仓等中央储备,正仓、常平仓等地方储备,义仓
等民间储备。下表为隋朝粮食储备体系情况一览表。这一体系
转运仓
以全国性粮食流通为主,负责中转粮食和临时存储
正仓
国家设置于各个州县的仓库,粮食来自州仓和县仓收纳百姓所交的租税
粮食由地方政府在粮食丰收时高于市价购进,歉收时低于市价卖出,以平抑
常平仓
物价、赈灾备荒
义仓
设在村社,由百姓自愿捐纳,委托社司管理,具有自治色彩的民间储备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A.维系了王朝的长治久安
B.健全了民间基层自治制度
C.提升政府资源调配能力
D.推动区域长途贸易的发展
4.王安石变法推行的青苗法借贷还纳有四种情况:借钱还钱、借粮还钱、借钱还粮、借粮还粮,
都以钱为取价的标准。规定借贷粮食按时价折钱借给,还贷时如还钱则按利率还本付息;
如还粮食,则按时价折成粮食还本付息。这一做法
A.体现了民间借贷行为的规范化
B.密切了生产者与市场的联系
C.直接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
D.强化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5.明代王阳明提出,良知并非只有圣人才能拥有的“特殊之物”,而是普通人也具备的,只要每
个人都用心去“诚意”,在日常事务中去“磨练”,就能够“人皆可为圣贤”。这一思想
A.蕴含着注重实践的修身理念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C.彰显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意识
D.完成了儒学体系的根本变革
6.1896年,盛宣怀在奏请创办南洋公学时提出:“拟设铁路、电报两科,选募生徒,延请中西教
习,分门讲授。”但在学堂实际运营中,却因“士绅疑学堂为洋教所设,民间误西学为奇技淫
巧”,导致招生困难:且因“经费仰赖官款,常遇拨款延缓,校舍修缮、仪器购置多受掣肘”。
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A.晚清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足
B.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艰难
C.中西文化冲突影响教育发展
D.传统观念对新式学堂的抵制
7.1913年梁启超表示:“中国今日既为共和国体,则将来政府之组织,不能不以政党为政治原
动力,故政党前途与国家前途,相依为命。…然今日我国政党,若惟以蹙灭他党为唯一能
事,狠鸷(凶狠)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至…似此之政党,其福国耶?其祸国耶?”由此可知,
梁启超意在说明民国初年
A.政党发展决定国家命运
B.政党是共和政府核心支柱
C.政党行为背离政治初衷
D.政党竞争需法律规范边界
8.秧歌是我国北方农村分布很广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全国抗战爆发后,根据地新编排了许
多秧歌剧,主角多是普通的工农群众,如《兄妹开荒》《减租》等。这些秧歌剧又被称为“新
秧歌”。对其“新”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渗透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服务于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
C.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
D.体现了苏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9.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人申纪兰在1951年当选为西沟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后,组
织妇女与男子进行撒肥比赛,用实力证明妇女能和男子干同样的活且干得好,促使村里实
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妇女们第一次挣到了和男性一样多的工分。这能够说明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B.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C.新中国完全实现了男女平等
D.女性享受到新社会发展成果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高三历史期中检测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B A B C B D C
11 12 13 14 15 16
B A B A B C
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第17小题 14分,第18小题 14分,第19小题 12分,第20小题12分,共52分)
17.(1)作用:加强了岭南与岭北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与发
展;为古代中原王朝对岭南地区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交通条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特点:传承与创新结合,仿效中原并扩大规模;以大都为中心形成全国交通网;类型多样,以陆站
为主;设立站户,世代相承,承担差役;功能以军事、行政信息传递为主(功能明确,通达边情);严格限制给驿范围;管理专业化,设立专门机构;覆盖范围广,效率高。(一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3)认识:古代驿路交通建设与国家政治需求、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创新是驿路交通高效运作的关键;完善的交通网络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驿路交通建设始终要以国家核心需求为导向。(一点1分,任答两点,共2分)
18.(1)原因: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实行教育改革;民间力量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文化的传播;旧式教育制度存在弊端,不能满足时代需要;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一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意义:要求学校尽快限期开学,有利于稳定全国教育秩序;明确要求教科书 “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除 “读经科” 和清末学部编纂的教科书,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以法令形式确立“初等小学男女同校”,打破了数千年来男女教育隔离的封建传统,是男女平等在教育领域的重要突破,推动了教育的平等化;改革后的学校名称、校长称谓、课程设置等规范,成为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基础范本,影响了后续教育政策的制定;新增“手工科”、注重“兵式体操”等课程调整,强化了教育的实用性和对国民身体素质的培养,贴合近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废止科举时代的 “奖励出身” 制度,切断了教育与封建仕途的直接联系,使教育回归培养国民的本质。(一点2分,任答四点,答出具体作用即可得分,共8分)
19.(1)特点:妇女解放与变法图强相结合;以废除缠足为重要标志;矛头指向封建陈规陋习;主要由男性倡导发起(男性充当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一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2)背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及自由平等理念的传播;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近现代战争频繁剧烈使得男性公民大量减少;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20.示例一 我认为材料中“16世纪前中西技术与文化存在单向输出”的观点有待修正,实际上这一时期的文明交流呈现双向互鉴的特征,只是互动形式较为隐蔽。(2分)
阐述:从物质文化交流来看,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不仅中国的丝绸、瓷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等作物也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国的农业物种。这种作物交换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基于双方生产需求的互补性交流。唐代长安城作为国际大都会,聚居着波斯商人、阿拉伯使者等,他们带来的香料、珠宝与中国的茶叶、丝绸形成贸易往来,这种物质交换本质上是技术与文化的间接互动。在技术领域,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固然影响深远,但西方的技术成果也通过间接渠道传入中国。例如,元代时阿拉伯天文历法知识传入,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时便借鉴了阿拉伯天文仪器的制作技术,这种技术借鉴打破了“单向输出”的认知。此外,唐代从西域传入的熬糖法,经中国工匠改良后,形成更先进的制糖技术,再反向传播至中亚,体现了技术交流的双向性。文化思想层面,虽然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被广泛提及,但西方宗教思想也通过传教士对中国产生影响。明代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将西方几何学、地理学知识引入中国,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开启了中西学术交流的新篇章。这种文化互动并非单纯的“中国输出、西方接受”,而是双方在宗教、学术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借鉴。(8分)
结论:可见,16世纪前的中西关系并非绝对的单向输出,而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渠道,形成了物质、技术、文化的双向交流网络。只是由于地理距离遥远和信息传播限制,这种互动显得较为零散和间接,造成了“单向输出”的表象。事实上,文明交流的本质从来都是双向互鉴,不同文明在接触中必然会相互吸收有益成分,推动自身发展。(2分)
示例二 我赞成材料中关于中国与西方世界关系四个阶段的划分及描述
阐述: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从早期有限接触下的文化单向交流,到近代冲突下的被动应对与主动变革,再到现代在合作与竞争中融合发展的历程。
在16世纪前的有限接触阶段,中国文化对西方呈单向输出态势。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比如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儒家思想也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养分。而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多基于《马可·波罗游记》的想象,双方政治经济制度互不干扰,中国在自身的轨道上自主发展,此时的关系以文化单向融合为特点。
19世纪,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凭借武力打开中国国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受损,陷入被动。但中国也并非完全被动接受西方文化,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器物来维护清朝统治,虽然没有触及制度根本,但这是中国在冲突下主动寻求变革、尝试融合西方技术的举措,此时的关系是冲突下的被动与主动融合并存。
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在革命中探索与西方的关系。辛亥革命尝试效仿西方共和制却遭遇挫折,五四运动则让先进中国人看清西方霸权本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通过革命斗争,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摆脱了近代以来受西方支配的局面,为中国自主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是在冲突中寻求自主,摆脱西方影响的阶段。
1978年至今,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与西方开展合作,同时也存在竞争。通过“引进来”战略,吸引西方资本和技术,加入WTO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入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的成立等,体现了中国在与西方合作的同时,也在全球治理等领域展现自身影响力,华为5G技术、碳中和承诺等,显示出中国在科技和国际责任方面与西方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此时的关系是合作与竞争融合发展的状态。
总之,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因文化、或因武力、或因发展需求,呈现出冲突与融合相互交织的特点,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
(说明:示例只作为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