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1.A 2.C 3.C 4.A 5.D 6.A 7.D 8.B 9.B 10.A 11.B 12.C 13.D 14.B 15.C 16.B17.(1)材料一是当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的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的“生死状”,属于一手史料。该资料对研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原因:人民公社制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挫伤人民生产积极性;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人民的创造性;党中央的肯定和支持。(3)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克服了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18.(1)特点:具有浓厚的革命气息;秉承爱国主义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材编写(呈现出新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主导作用;具有世界眼光和发展的理念。(2)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亟待构建新的话语权;为了贯彻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了改变旧中国教材编写混乱和落后的局面;巩固新政权和建设新中国的需要;大批知识分子的艰苦付出。(3)认识:要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要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发展;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立足于立德树人;重视教科书编写人员的选拔培养。19.(1)表现:国家走向统一;封建地主制代替封建领主制;法兰西民族逐渐形成;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体系的强化(2)作用:强化法国民族认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民族国家形成;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成为革命动员的手段;促进思想解放和启蒙;有利于法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影响:对欧洲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启发了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启示:秉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坚持互利共赢。20.孙中山个人追求角度:建立共和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共和,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让位于袁世凯,反映了孙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质。孙中山个人认识局限角度:民主共和是历史的潮流,袁世凯为了篡夺革命果实,实行假共和真专制。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本来面目认识不清,这体现出孙中山的政治局限性。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还有不得已的原因角度,如:立宪派、旧官僚、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袁世凯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妥协性等等。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额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2.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既要归功于中国方面汉武帝的经略西域、张骞的万里凿空,也与希腊方面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关。正是这种中希方面的相向而进才“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贯通了这条连接中西、影响深远的千年之路。据此可知( )A.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B.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C.文明的不断对外拓展加强了各地的联系D.贸易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3.两税法首先从唐朝廷的直辖地开始实施,接下来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进而向其周边推广。固定税目和税额使藩镇很难随意地扩大征税的范围。这使得在赋税收入方面,中央占据了优势地位。材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 ( )A.取消了租庸调和杂税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起到抑制藩镇的作用D.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4.盛唐以前实行的是三省六尚书二十四司加卿监的官僚体制,尚书省户部是财政的首脑。到盛唐时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三司使等使职出现,理财体制发生了根本改变。经五代至宋初形成的理财体制,在神宗元丰年间进行了改革,收夺地方财权,恢复了省部司监旧体制,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观察唐宋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下列几个理解中准确的是① 出现使职的固定化 三司成为宋初理财首脑② 王安石整顿财政体制的思路 保持近200年③ 宋财政体制的终点回到起点 是历史的倒退④ 理财体制经历否定之否定演变历程 强化集权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5.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王守仁的话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6.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官办和官督商办的矿场约29家,1895—1911年新建矿场45家( )A.政府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B.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C.自然经济丧失主体地位 D.“实业救国”是社会共识7.下表是1914—1919年中国部分统计数据。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影响上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8.1939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决定:“我国标准时区仍照前中央观象台所划定,分为五区(中原、陇蜀、回藏、昆仑、长白)”;“全国一律暂用一种时刻,即以陇蜀时区(东经105度)之时刻为标准”,取代之前推行了十余年的“中原标准时(东经120度)”。此次调整的考量是(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B.全国抗战的局势发生变化C.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具有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必要性C.以农业生产合作社方式进行 D.成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开端10.1980年,中国共有建制镇2600个,1985年增加到6600个,而到1995年中国建制镇的数量达到16 702个。该现象可作为史料直接用于证明中国()A.经济结构变化显著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D.基层自治水平不断提升11.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北方地区典型遗址粟、黍、猪出土情况及相互关系表,该表可用来说明,新石器时代( )遗址 考古学文化 农业遗存出土情况 农业遗存间相互关系粟·黍 猪大地湾 大地湾 未发现果,有少量黍粒的遗存 遗址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家猪 猪可能被随意放养兴隆沟 兴隆沟 从1500份样品中浮选出数十余粒炭化粟,近1500粒炭化黍 可能存在数量有限的家猪 尚不明确月庄 后李 从77份样品中浮选出炭化粟粒共计9粒,炭化黍粒共计70粒 对月庄遗址猪骨进行稳定同位素鉴定,认为存在家猪 粟类农业副产品、残羹冷炙饲喂猪A.粟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B.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C.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相辅相生 D.家猪的驯养形成了稳定规模12.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水权(通航权和河岸权)冲突加剧,磨坊堰和鱼堰成为阻碍河道通航的主要障碍。河道治理举措主要有两种,一是签发令状经由普通法诉讼,二是权利受损者向国王或议会提交请愿,绝大多数请愿都获得积极回应。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重视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 B.议会主权地位日益提升C.注重维护下层群众的利益 D.已带有开明专制的色彩13.15世纪欧洲人关于印度的历史是模糊的;关于中亚、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则更模糊,更不用说南极洲的存在了。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等,欧洲人的知识已超出海岸线范围。这一变化说明( )A.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已开始 B.新航路开辟客观上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C.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掠夺性 D.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具备新的全球性视野14.如表为1879年和1906年清朝鸦片进口及消费情况。据此可推知晚清时期( )项目 1879年 1906年进口量 82977关担 54117关担消费总量 417227关担 641417关担进口率 19.88% 8.44%A.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 B.鸦片种植数量逐渐增加C.高额关税减少了鸦片输入 D.实业救国取得显著成就15.1945年,英国外交官萨金特在《欧洲胜利后的估量》中指出:二战结束后欧洲的控制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苏联和美国手中,但那种认为美国和苏联两个未来的世界强国的相互谅解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是英国必须予以反对的。这表明( )A.美苏冷战引发英国强烈不满 B.二战后美国与苏联的实力大增C.英国试图维系政治大国地位 D.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16.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1945到1951年间,又建了15.7万所简易住宅和80多万所正式住宅。这些政策出台说明英国A.积极应对“滞胀”问题 B.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C.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 52 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如图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的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的“生死状”材料二 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摘自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1)说明材料一对研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实行的原因。(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材料一 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革命根据地先后出版了《红孩儿读本《共产儿童读本》《少队游戏》《少队体操》《先苦后甜三字经》等系列充满了革命气息的教科书。1937年8月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カ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指出,“实行以抗日教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抗日根据地教科书的编写呈现繁荣局面。如,太岳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课本》、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战时读本》等,这些教材讲到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讲到了怎样争取战争的胜利以及世界的和平,甚至专门有一课叙述如何建立新的中国。——摘编自李彦群《抗日战争时期的教科书出版与历史使命》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国家相关机构着手审读、修改、新编统一的教科书,在思想、内容、编写体例、课程策略、学科性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课本之外编写辅助教学用书、各方人士参与其中、变个人著述为集体编纂、全国统一定价等。当时的这些做法对新时代统编教材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摘编自张金桐、李云龙《除旧与开新:新中国成立初期统编教科书编纂特色刍议》【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编写教材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新教材编写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科书编写的认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年),一些封建贵族结成“公益同盟”,反抗国王。路易十一用战争与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收回了不少贵族领地。1491年,查理八世又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确立。与此同时,封建地主制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经济关系上的差异性渐渐缩小。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已经觉醒,民族文化发展。路易十一时,不仅军权、财权在握,而且疏远大贵族,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之士为官,设立行省高等法院,强化了统治体系。在他的统治之下,三级会议仍然召开,但一切都仰承他的意志。——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法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节录)时间 重要事件1380年 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家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1539年 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正式法令,要求王国内所有判决、任命、契约乃至遗嘱都只能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1549年 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发表了《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提出要使法语从其他民族语言中脱颖而出,变得像拉丁语一样高贵。1714年 《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法语成为了最重要的国际性外交语言,流行于欧洲所有的宫廷和使馆。此后,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都以法语书写。1791年 以杜梅尔格为首的革命者成立了“法语爱好者协会”。他们认为,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据汤晓燕《16至19世纪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地位的变化》等整编材料三 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从“二元政治格局”走向“一元政治格局”的表现。(2)“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语在法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建交的影响,并谈谈中法建交对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启示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以下为1912年5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茂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访员曰: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孙曰: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docx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