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八年级(上)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1.2024年5月3日,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制作嫦娥六号月背展示国旗的原材料是玄武岩,玄
武岩富含硅、铝、铁、钙等。“嫦娥六号”共采集了1935.3克的月球土壤粉末。月壤经加热至高温后,生
成水。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用95%的酒精作燃料,通常状况下,酒精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
液体,易挥发,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信息,请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嫦娥六号”的任务中,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______。
A.探测月球表面形貌
B.探测月球土壤物质成分
C.择机着陆月球
D.探测月球气候
(2)玄武岩富含硅、铝、铁、钙等,其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______。
A.硅
B.铝
C.铁
D.钙
(3)制作这面国旗需要经过一些操作,其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______。
A.将石头拉成细丝形成玄武岩纤维
B.将玄武岩纤维进行纺纱织布
C.玄武岩纤维浸入预处理剂中反应活化
D.通过裁剪、缝纫得到成品
(4)实验中可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
A.集气瓶
B.蒸发皿
C.试管
D.烧瓶
(5)进行月壤的加热实验,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 ______。
(6)若要测量生成水的体积,需要用到 ______,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 ______相平。
(7)根据材料信息,写出酒精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
第 1 页,共 9 页
(8)现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液体,可能是酒精也有可能是蒸馏水,请你根据酒精的相关性质分别用一种物理
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鉴别,填写表格: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物理方法 分别打开瓶塞, ______ 该液体是蒸馏水
化学方法 分别用棉球蘸取少量液体,放在酒精灯上 ______ 该液体是酒精
2.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一】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1)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得出蜡烛的两个物理性质 ______。
【实验二】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2)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______(填“ ”、“ ”或“ ”)
处最先变黑。
【实验三】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将干燥的集气瓶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收集气体,片刻后迅速用橡胶塞塞住
集气瓶。
【实验分析】
(3)足够冷却后观察到集气瓶内有无色液滴,由此得出蜡烛燃烧生成水;再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 ______,
振荡,观察到 ______,由此得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加入该试剂后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
【实验四】熄灭蜡烛
(4)在大烧杯中固定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点燃蜡烛并通过漏斗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有
关实验的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
第 2 页,共 9 页
A.高的蜡烛先熄灭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小
C.低的蜡烛先熄灭
D.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
【反思评价】蜡烛刚熄灭时总有一股白烟冒出,白烟具有什么性质?
(5)小华同学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探究过程中的 ______(填字母)。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设计实验
D.实施实验
(6)白烟成功被点燃,白烟具有的性质是 ______。
3.食盐(主要成分氯化钠)是厨房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加碘盐中往往含有碘酸钾,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
素。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杂质,需要进一步提纯。
(1)加碘盐属于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为除去粗盐中的泥沙,称量5克粗盐,进行了如图流程所示的实验: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①溶解时,量取“20 ”水合适的原因是______;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②操作Ⅱ为过滤,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__(选填编号),若过滤速度较
慢,可能是固体颗粒阻碍滤纸孔隙,还可能是______。如果滤液出现浑浊,在仪器都洁净、滤纸无破损的
前提下,你认为导致滤液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该小组应该再次进行的实验是更换滤纸,重新过滤。
③操作Ⅲ的名称是______,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应该待______即移走酒精灯,用余热蒸干。
④甲、乙两组同学用电子天平测得了表中的实验数据。
第 3 页,共 9 页
精盐质量
蒸发皿+精盐的质 产率= ×
小组 粗盐的质量/ 蒸发皿的质量/ 粗盐质量
量/
100%
甲 5.0 50.4 52.4 40%
乙 5.0 51.5 56.6 102%
实验后,老师进行数据汇总,产率在70%~90%之间较合理,甲、乙两组的产率存在明显偏差,对两组同
学造成产率偏高或偏低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不定项)。
A.甲组:过滤时不小心捅破了滤纸 .甲组:未用玻璃棒引流,液体飞溅
C.乙组:漏斗下端未紧贴烧杯内壁 .乙组:没有蒸发干,精盐中含有水分
4.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1774年,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
空气的成分(如图所示)。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
1
红色粉末,同时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减少了 。他研究剩余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
5
能支持燃烧。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空气
【组成角度】
(1)空气的成分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______。
A.氮气 .氧气 .水蒸气 .二氧化碳
②拉瓦锡的实验中,容器内减少的气体是______,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说明汞发生了化学变化。
(2)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第 4 页,共 9 页
①如图1所示,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点燃红磷的现象是______,若实验中测出的氧气含量低于
1
,其原因可能是______(任写一点)。
5
【实验改进】
改进一:点火方式改进。
②如图2所示,利用电热丝通电放热引燃红磷,优点是______(写一点)。
改进二:测量方式改进。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用气压传感器测定了图1装置内的压强
变化,其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③请分析 段压强下降的原因是______。
改进三:反应原理的创新。
小明利用图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已知发热剂的主要成分为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简化
为铁生锈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得数据如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 量筒内水 量筒内剩余水
250 180 129
④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
【性质角度】
(3)两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无法将它们区分的是______。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加入少量的水
C.伸入燃着的木条
D.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4)某同学为探究氧气的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第 5 页,共 9 页
①如图甲所示进行实验,铁丝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实验前,集气瓶底部盛有少量的水,其目
的是______。
②如图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用适量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代替原实验中集气瓶里的水,其优点
除了使实验更简便外,还有______。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5)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____。
①一氧化碳 ②稀有气体 ③二氧化硫 ④二氧化碳 ⑤二氧化氮
(6)为了提高上海市的空气质量,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
A.提倡植树造林
B.鼓励焚烧秸秆
C.适当控制机动车使用
D.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监管
5.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取装置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 ______。
(2)选用 装置制取氧气,液体试剂应添加至 ______(选填“ ”或“ ”)处,若反应过于剧烈,可以将长
颈漏斗改为 ______(仪器名称)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以获得较为比较平稳的气流。
(3)装置 可用于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具有 ______的性质。
(4)若要做铁丝燃烧实验,适宜收集氧气的装置是 ______(填字母序号),理由是 ______。
6.家庭制取氧气。
【查阅资料】某家用制氧机由“反应仓”和“加湿过滤仓”组成。图甲为其结构示意图。化学兴趣小组开
展了“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图甲为供氧器的工作原理。
第 6 页,共 9 页
(1)该供氧器工作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
(2)医疗氧气瓶上有湿化瓶装置,类似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 导管连接制氧机
B. 导管连接病人吸氧的塑料管
C.可以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D.该装置可以使病人吸到的氧气湿润
第 7 页,共 9 页
参考答案
1. ;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量筒;凹液面的最低处;

闻气味,该无色液体无气味;灼烧,该无色液体可以燃烧
2.质地软或密度比水小或不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可燃性
3.混合物;
①水多蒸发时间长,浪费能源,水少不能将粗盐完全溶解,影响精盐产率;搅拌,加速溶解;② ;滤
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使得液体未经过滤直接流下(答案不唯一);③蒸发;搅
拌,防止液滴飞溅;有较多固体出现;④
4.① ;
②氧气;有红色固体出现;
①冒白烟,放热;装置漏气(答案不唯一);
②实验更准确(答案不唯一);
③实验结束后温度逐渐到室温,瓶内气体体积减小,且消耗了氧气;
④20.4%;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②反应更充分;
第 8 页,共 9 页
①③⑤;

5.锥形瓶;
;分液漏斗;
不易溶于水;
;排水法能在集气瓶中预留少量的水,防止铁丝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6. ;催化作用;

第 9 页,共 9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