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 A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试题 2025.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浙江余杭长命乡反山墓地十一座良渚墓葬发现随葬品1200余件,玉器占90%以上,包括刻有完整“神人兽面纹”的玉琮王、玉钺王等国宝级文物。其中一墓仅玉璧即达53件,最大的一件玉琮重6.5公斤。据此可知,当时余杭地区
A.玉器制作水平领先其他地区 B.与其他文明存在文化交流
C.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D.出现较为明显的阶级分化
2.仔细观察图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西域开始纳入中央管辖 B.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
C.大一统局面再次短暂出现 D.说明了明代法律实施的宽松
3.秦汉以来,佃农一直是世家大族的私属。直到唐代,佃种大地主庄园的农民仍多“王役不供,簿籍不挂”。赵宋立国后,把客户登录簿籍,从而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的户籍权得
到承认,同别的编户齐民有了平等的关系。据此可知
A.唐代士族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
B.唐代佃农与地主是单纯的纳租关系
C.宋代的大土地所有制得到遏制
D.宋代政府对佃农的控制力有所增强
4.元朝皇帝不行常朝,每年仅在元旦、皇帝生日及某些大庆典时举行“朝贺”,平时并无接见百官的法定制度。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主要机构每日正常议政,处理日常政务。这种政治体制
A.容易导致大臣专权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C.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D.提升了官员们的执政素质
5.明太祖曾颁布诏令:以往因战乱“而为人奴隶者,即日放还”;下令由朝廷代为赎还因饥荒而典卖的男女。同时,《大明律》还规定,除官僚外,“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上述法令
A.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秩序 B.适应了明初社会的发展状况
C.体现了明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开创了律令同效的司法先例
6.表1是出版于19世纪四十年代著作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可以印证当时
表1
材料 出处
“(火车)天马天驴,如翼自飞”,“(轮船)翻涛喷雪,溯流破浪,其速如飞。” 魏源《海国图志》
“莹为此书,盖惜前人之误,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 姚莹《康輶纪行》
“(美国)民定其议”,“民心之公”,“终未尝以人变法”;“(总统)限年而易”、“殚竭精神”、“力守其法”。 梁廷枏《合省国说》
A.政府逐渐认清世界发展大势 B.近代外交观念渐趋形成
C.向西方学习的程度走向深入 D.民族危机推动思想解放
7.表2为近代以来颇具影响力的著名言论,其出现的正确顺序是
表2
序号 言 论
① 本志诋孔,以为宗法社会之道德,不适于现代生活,未尝过此以立论也。
② 西人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务、造船、制器。
③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④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
8.“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上述论断
A.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B.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的新要求
C.顺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形势
D.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9.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规定:战后满洲(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三国又发表《波茨坦公告》(后来苏联加入),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正式通知日本,台湾、澎湖必须交还中国。这主要说明
A.中国战场是太平洋战争的主战场
B.国际合作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C.台湾、澎湖是中国领土成为国际共识
D.苏联逐渐成为中国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
10.图2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于 1964年发行的宣传画《人人争当五好社员》。该宣传画说明当时中国
A.政府注重对社会风气的引导 B.妇女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农业体制激发人民生产积极性
11.图3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国营山东临沂啤酒厂”发布的一幅广告宣传画。这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A.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 B.民众对政府及公有制信任度较高
C.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2.仔细观察地图,图4中所示箭头应是
A.亚历山大退兵路线 B.拜占庭帝国扩张路线
C.东方文明传播路线 D.日耳曼人入侵路线
13.有学者在著作中写道:“当时(1500年前后)敢于从事性命相关的航海探险的不是中国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而是西欧人;是他们驾着前程远大的浪潮——最终将吞没整个世界的浪潮————前进。”该观点
A.肯定了西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分析了西欧领先世界的基本原因
C.夸大了西欧在当时世界中的地位
D.忽视了亚非拉地区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1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 实 结 论
A 1687 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具有历史必然性。
B 1883年,德国戴姆勒制成汽油内燃机;1897年,德国迪塞尔制成柴油内燃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实力逐渐取代英国成为欧洲第一。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两次工业革命,美国的交通运输业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5.1881年2月,马克思在给友人纽文胡斯的一封信中写道:“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巴黎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在此,马克思
A.否定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 B.赞扬了巴黎公社的革命首创精神
C.客观分析了巴黎公社的斗争情况 D.批评了巴黎公社领导者的政治局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其中16题12分,17题13分,18题8分,19题10分,20题12分,共计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诞膺景命(承受伟大的天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於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希望这个美好的称号能够传流久远),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一切美善施给普天之民),共隆大号。
——摘自(元)《建国号诏》(1271 年12月)
(1)《建国号诏》中的“太祖圣武皇帝”指的是 ;该诏书的颁布者是 。(4分)
(2)指出《建国号诏》颁布的历史背景,并分析统治者改国号为“元”的目的。(8分)
17.(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天津乞丐问题
材料一 津埠四乡农民,既遭受水旱徧灾,又受军事影响,以致生活极感困苦,男子多半外出,另谋生计,妇孺老弱,则纷纷来津行乞,故津埠各街市乞丐,日渐增多,状极可惨。
———《四乡贫民来津乞食》,天津《大公报》,1927年 7月 31日,第7版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随着市内乞讨人数的增多,天津市先后成立天津教养院、社会局、第一贫民救济院等机构主管社会救济、公益慈善事宜。天津当局采取过设立粥厂、开设贫民工厂(主旨为“教养兼施”“寓赈于工”)、遣返原籍等多种措施,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乞丐问题成为社会顽疾。
————摘编自付燕鸿《政府维度:近代天津乞丐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天津乞丐问题出现的基本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20世纪初期天津当局采取的一系列乞丐治理措施。(6分)
(3)综上,你认为中国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乞丐这一“社会顽疾” (3分)
18.(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3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8分)
1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
新精神 中世纪对人的内心世界,对人们复杂、活生生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感情不大感兴趣。文艺复兴时代才使人变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如同那个时代的航海家发现新海洋和新大陆一样,作家们也发现了人的内心世界的新深度。几个世纪以来,哈姆雷特一直以他的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感受吸引着演员和广大观众。 ———摘编自[苏]M·莫洛佐夫《莎士比亚传》
新方法 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样,他便把人的灵魂获得拯救的钥匙由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到每一个拥有真正信仰的基督徒手中,把人从外在性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摘编自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新层次 启蒙理性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涉及两个核心问题: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写照。他们(启蒙思想家)超越了个体理性的层次,将理性主义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并从思想理论到制度设计等诸多方面为未来的“理想社会”编织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据姜德昌主编《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资本和工业时代的精神文明》等
新问题 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混乱。审美感堕落为感官刺激,追求外表美的本性转化为轻薄与媚俗,崇尚古风的热情被歪曲为新的异教信仰。总之,它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忽视了伦理道德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应有约束,人性中的恶悄然抬头了。 ———摘编自张跃发主编《近代文明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中的“新精神”“新方法”“新层次”的基本内涵。(6分)
(2)面对“新问题”,“新方法”与“新层次”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方案。(4分)
20.(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革命(经济领域的重大发展或进步)和政治革命往往相伴而生的现象并非偶然。实际上,这两种革命是密切联系的。经济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革命,因为它产生了有着新的利益、有着使其利益合理化的新的思想的新的阶级。如果我们简要地追溯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一般过程,这将变得很清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认识的理解。(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举一个历史时期的相关史事加以论证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