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历城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历城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2025.11)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1.根据关键信息“距今约170万年”、“门齿化石及一些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判断上述信息描述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蓝田人 C.郧县人 D.丁村人
2.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的一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其遗址发现的石器包括砍斫(zhuó)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等。据此可知,蓝田人
A.有一定审美意识 B.会使用天然火
C.处在旧石器时代 D.过着群居生活
3.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一处遗址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且该处的直立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遗址之一,该处是
B. C. D.
4.研究表明,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下图信息可知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
B. 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C.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D. 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
5.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炭化技术水平 D.部落联盟农业交流
6.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以粟作农业为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以稻作农业为主,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则渔猎色彩浓厚。这体现出当时各区域
A. 社会发展水平毫无差异 B. 农业作物种类完全相同
C. 生产方式契合地理环境 D. 手工技艺水平完全一致
7.下图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两大农业区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①②区域先民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①区域先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②区域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 D.①②区域先民已进入原始农耕生活
8.考古学家发现良渚古城内城约有300万平方米,外城630万平方米,城内河道长度长达32公里,并拥有9个城门,建造这些设施显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据此推测良渚社会
A.文化影响范围广阔 B.统治者调动能力强
C.农业生产水平高超 D.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9.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凸显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的特征是
继承发扬 B.历史悠久 C.一脉相承 D.多元一体
10.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11.结构图有利于梳理事物延续、变迁等发展情况,观察下图,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2.在历史典籍《尚书》 《国语》 《史记》中都有武王征商记录,但时间众说纷纭、难以确定,利簋( ɡuǐ)的出土解决了这个难题。据科学探测及铭文记载,武王征商进行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处于
A.公元前11世纪前期 B.公元前11世纪后期
C.公元前10世纪前期 D.公元前10世纪后期
13.表格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表反映了西周和东周时期王室势力对比情况。该表格内容反映了东周
时期 土地 人口、财力 天子与诸侯关系
西周 直辖方圆千里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具有最高地位
东周 直辖方圆百里 人口所剩无几,财力减少 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大的诸侯
A.私学发展,文化繁荣 B.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C.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D.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14.《国语》记载:“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中原诸国亲近友爱,是不可背弃的),而春秋时期戎狄与诸夏交错杂居,通婚往来日益频繁。这些现象有利于
A.华夏认同观念扩大 B.分封制度走向衰亡
C.戎狄文化彻底消亡 D.诸侯争霸战争停止
15.山东是孔子故里,为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2025年9月28日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济宁曲阜隆重举行。孔子思想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具有全球影响力,下列主张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6.时间定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战争发生在A时期的是
A. 阪泉之战 B. 涿鹿之战 C.鸣条之战 D.长平之战
17.中国古代的一项水利工程持续运行两千二百余年,沃灌天府;利用流体力学原理自动排沙,依托天然山体开凿、控水,与当代生态工程理念高度契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可持续发展典范;“因势利导”“柔性治水”,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该水利工程是
A. 芍陂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灵渠
18.如图是“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牛骨出土于河南安阳,长约12厘米,牛骨上刻有“癸酉贞日夕又食”字样。这件牛骨
A.反映出商朝历法的逐渐完备 B.首次用确切日期记录了日食
C.是研究商朝天文的宝贵史料 D.总结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19.某医学著作在战国时期问世,它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医学著作是
A.《孙子兵法》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20.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是初中历史的学习目标之一,下列历史叙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甲骨文中出现干支纪日
B.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C.《诗经》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D.《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颂的抒情长诗
21.如图所示,“德”字的字形和含义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甲骨文“德”字中的“彳”或“行”表示道路、方向;“直”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金文又加上“心”,按正直的准则去做、去想,就是“德”。这种变化反映了
A.古人书写更加规范 B.对品德内涵认识深化
C.造字方法逐渐多样 D.文字使用范围的拓展
22.右图为济南小屯遗址出土的晚商举方鼎,方鼎颈部饰以云雷纹为地的相对夔龙纹,上缘饰连珠纹;腹部饰兽面纹,足饰阴线蝉纹,纹饰美观庄重,铸工细致考究。这反映了当时青铜器
A.制作工艺高超 B.用途较为广泛
C.象征权力地位 D.种类丰富多样
23.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打算编排一部历史情境剧,剧本如下表。该历史情境剧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第一幕 遇雨失期
第二幕 揭竿而起
第三幕 张楚政权
A.尊王攘夷 B.秦灭六国 C.陈胜、吴广起义 D.巨鹿之战
24.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聪明的古人从战争中受到启发,在方寸之间划分楚河汉界,利用小小的棋子展现了别样的智慧。这里的“战争”是指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25.“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民众得不到温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 B.平抑物价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请考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上作答。
2.答卷前,请考生先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 ② ③
(1)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观察并识读中国古代三个时期的形势图,为三幅历史地图命名并总结历史地图阅读方法。(8分)
材料二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它从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
——摘编自黄涛《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到秦朝在地方制度上的变化,该变化反映出哪一历史发展趋势。(6分)
27.(12分)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应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铭文1:“(孝公)十八年(注:公元前344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官职名)鞅(人名)定积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
铭文2:“廿六年(注: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隗kuí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推断材料中的文物应该铸造于哪一时期?它的铸造印证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6分)
(2)依据材料,判断铭文2应该刻于哪一时期?结合上述材料,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景帝也非常重视农业,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被损害就会导致饥荒、天下动乱。减轻民众的徭役、田赋,是希望天下重视农业、蚕桑业,平时能有积蓄,用以防备灾害。 ——摘编自侯杨方《盛世:西汉》 ① 铁犁牛耕 ②
河姆渡骨耜 ③ 里耶秦简8-1519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之前,迁陵县仅有著籍田地十七顷四十七亩,户均十一亩半(秦亩,百步一亩),远不足一顷之数。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新垦田五十二顷九十五亩,全县共有田地七十顷四十二亩。 ——摘编自鲁西奇《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 ④
(1)结合所学知识,将以上材料反映的史实或史事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并根据以上材料拟定一个主题。(4分)
材料二 秦汉(西汉初)赋税政策对比表
时期 秦朝 汉高祖 汉文帝
赋税政策 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土地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汉兴,……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吾诏书数下,岁劝农种树……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在汉高祖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调整为三十税一)。 ——《汉书·文帝纪》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秦朝和西汉初期的赋税政策及影响。(8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并能鼓励和支持各家的学术论争。这样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仁者无敌”“兼爱非攻”“以法治国”这三个词语,以“思想碰撞促进文化繁荣”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8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阐述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三个词语需出现在短文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