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九年级(上)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巢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下列有关保护巢湖水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B. 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C. 园林采用节水灌溉设施 D. 减少农业污水进湖
2.保障安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某探究实验中出现了以下安全图标,其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 )
A. 戴好护目镜 B. 注意通风换气
C. 实验中会用到明火 D. 实验会用到锋利物品
3.下列有关化学发展简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拉瓦锡用实验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
B. 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C. 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电子
D. 徐寿合译了《化学鉴原》,为许多化学元素拟定了中文名称
4.下列是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作用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量取5 液体 B. 将液体倒入试管中
C. 过滤出 2 D. 称量 2的质量
敦煌莫高窟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美誉。敦煌壁画所用的颜料以天然矿物为主。如表是常用的2种颜料
信息,请完成各小题:
第 1 页,共 9 页
颜料(颜色) 石黄(黄色) 靛蓝(青蓝色)
主要成分 16 10 2 2
5.石黄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铅( )。如图是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外电子数为82 B. 中子数为82
C. 铅原子质量为207.2 D. 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6.靛蓝的主要成分是 16 10 2 2。下列关于 16 10 2 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氧化物 B. 由30个原子构成 C. 由四种元素组成 D. 含有氧分子
7.负氧离子是氧气分子获得1个或1个以上电子后形成的微观粒子,有利于人体健康。得1个电子的负氧离
子符号是( )
A. B. + C. 2 D.
+
2
8.学习化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
A. 在食品包装袋内充氮气延长保质期 B. 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 保温杯中的不锈钢网起过滤作用 D. 富硒茶叶中的“硒”是硒元素
9.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
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 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 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10.关于下列初中常见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

②碳酸→水+二氧化碳
第 2 页,共 9 页
A. ①的反应物有1种 B. ①反应前后分子数量不变
C. ①②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D. ②中所有物质都是化合物
11.化学核心素养体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观念: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氧气具有可燃性
B. 科学思维:化学变化中有物理变化,则物理变化中一定有化学变化
C. 科学探究与实践:点燃氢气时,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
D. 科学态度与责任:做完实验后,废水直接倒入水池中,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12.利用如图1传感器采集蜡烛燃烧过程中 2和 2浓度的变化,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以探究
蜡烛熄灭的原因。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 图2中的曲线1表示瓶内 2浓度的变化
B. 蜡烛燃烧过程中,瓶内氮气的总质量基本不变
C. 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产生一定浓度的 2导致
D. 燃着的蜡烛能在浓度为15% 2、5% 2和80% 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
二、非选择题
1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氮化镓( )是发光二极管技术的核心半导体材料,凭借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彻底推动了
技术突破,是实现高效固态照明和显示的关键。随着成本下降, 将渗透到更多领域,为实现“双碳”
目标提供技术支撑。氮化镓( )是由镓( )与氮气( 2)在高温、高压或催化剂辅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第 3 页,共 9 页
(1)图1是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镓元素属于______(填“金属”
或“非金属”)元素。
(2)图2是镓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2 ”表示的意义______。
(3)图3表示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其形成的离子的符号是______。
(4)结合图4的微观转化过程,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
(5)有同学认为镓元素与图3所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理由是______。
14.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制取氧气和测定富氧空气含氧量的实验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中 仪器的名称是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3)将制得的氧气用于图②实验,收集装置应选择图①中的______(填字母)。
(4)用图③装置测定某“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集气瓶中“富氧空气”体积为100 ,燃烧匙内有足
量红磷。量筒原有水的体积为50 ,点燃红磷充分反应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量筒内剩余水的
体积为 。实验过程中装置上气球的变化是______,富氧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为______(用式子表示
)。
15.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多,氮气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下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必
要的原料合成氮肥( 4 3)的工业流程(流程中涉及物质均已列出)。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______不变;在焊接
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______。
(2)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个。
(3)分离空气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第 4 页,共 9 页
Ⅰ、将空气液化后再汽化,液态空气汽化时首先分离出氮气。则沸点: 2______ 2(选填“>”或“=”或
“<”)。
Ⅱ、利用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将二者进行分离。在吸附塔中,通过加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
可以使分子筛重复使用,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
B.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C.分子筛对氮气的吸附能力与吸附塔内气体压强有关
(4)从环保角度考虑:下列保护空气的措施合理的是______(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C.及时清理和妥善处置工业、生活和建筑废渣,减少地面扬尘
16.某化学兴趣小组以“水的组成”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科学家探究水的组成的历史
材料1:1781年,普里斯特利在干冷的玻璃瓶中装入“易燃空气”和空气的混合气,然后用电火花引爆,
发现瓶壁有水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坚持认为水是一种元素。
材料2: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利用伏打电池对水进行通电,发现两极都有气泡产生,并发现负极
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恰好是正极的两倍。
(1)材料1中所提到的“易燃空气”是______(填符号),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电解水正极上产生的气体是
______(填名称)。
【任务二】探究影响水电解的因素
第 5 页,共 9 页
(2)如图2所示,先用燕尾夹夹紧医用软管,将注射器竖直向下浸入水中,若观察到______(填“ ”、
“ ”或“ ”)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
(3)实验1探究加入不同物质对电解效果的影响:电解时向纯水中加入其他物质是为了______。向水杯中分
别加入等量的浓度为12%的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通电相同时间,读取并
记录数据,重复实验三次,计算产生氢气的速率如图3所示,由此得出结论______。
【实验2】
(4)探究不同电极材料对电解效果的影响:将下列电极连接电源正、负极,打开开关,测定产生氢气的速
率( 3/ )如下表,最佳电极材料是______。
电极材料 铁丝 铜丝 铁镍合金 石墨
产生氢气的速率平均值 0.0160 0.0210 0.0144 0.0030
(5)选择电极材料还需考虑的因素有______。
(6)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电解水的速率,请根据你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第 6 页,共 9 页
17.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请回答有关水的问题:
(1)净化水时,向水样中加入明矾,经溶解、静置、______(填操作名称),除去不溶
性杂质,然后加入活性炭,利用其______性除去异味,再杀菌消毒,得到生活用
水。
(2)欲判断得到的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______进行检验,生活中常通过
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
第 7 页,共 9 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6.A 、C
7.
8.
9.
10.
11.
12.
13.69.72;金属;
3;2个镓原子;
3+;
高温、高压
+ 2 → ;
催化剂
镓原子、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3
14.锥形瓶;
加热
高锰酸钾 →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50
先变大后变小; × 100%
100
催化剂
15. 3 + 2 → +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
加热
3或三;
<; ;

16. 2;氧气。

增强水的导电性;其他条件相同时,加入氢氧化钠电解效果最好。
第 8 页,共 9 页
铜丝。
电极与溶液中的物质不反应。
影响因素是温度;实验方案:向上述实验装置的水杯中分别加入20℃和30℃,等量的浓度为12%氢氧化
钠溶液进行实验,通电相同时间,读取并记录数据,重复实验三次,计算氢气产生速率
17.过滤;吸附;
肥皂水;煮沸;
氢原子、氧原子;氧气或 2
第 9 页,共 9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