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11月月考地理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6X3=48分)竹节沟是坡地茶园在茶行一边大致沿等高线开设的支沟,兼顾水土保持和雨季排涝。一般沟宽40厘米左右,深20~30厘米,每隔4~8米在沟内筑一略低于梯面或坡面的坚实土埂,形态形似竹节,因此被称为竹节沟。下图示意某地竹节沟的形态和剖面图(单位:米)。据此完成1~2题。1.雨季图示竹节沟的水流方向,正确的是( )A.从A流向C B.从B流向C C.从C流向B D.从B流向A2.图中竹节沟与等高线呈并不完全平行的状态,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便于( )A.雨季排水 B.保持水土 C.蓄水淤地 D.自流灌溉长沙(28°12′N,112°59′E),这座美丽的山水洲城,日落时分是最为浪漫的时刻。下图为某年4月12日,长沙市的追光摄影爱好者在湘江北大桥(连通东西两岸)拍摄的该日日落景观。据此完成3~5题。3.该日,当太阳位于湘江北大桥正南方时,西安(34°16′N,109°57′E)的地方时约为( )A.11:48 B.12:34 C.13:48 D.14:344.该日后30天之内,太阳日落方位发生的变化是( )A.逐渐远离大桥,向大桥西北方向移动 B.逐渐靠近大桥,与大桥走向基本平行C.先向大桥靠近,后向大桥西南方向移动 D.先向大桥靠近,后向大桥西北方向移动5.若不考虑天气状况,该摄影者在同一位置可拍摄到与该日大致相似的日落景观的日期是( )A.7月26日 B.8月7日 C.9月2日 D.9月13日海雾是发生在海上、岸滨和岛屿上空低层大气中,由于水汽凝结而产生大量水滴或冰晶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危险性天气现象,海气温差在0~2℃有利于海雾形成。2022年4月10日14:00~14日20:00浙江沿海海面出现一次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浓度大的海雾过程。下图示意浙江大成站测得的本次海雾过程的逐时风向(风矢)、能见度(柱状)和相对湿度(曲线)。据此完成6~8题。6.浙江沿海此次海雾形成的条件有( )①大气层结稳定,上干下湿 ②偏南风送来暖湿气流③海温高于气温 ④相对湿度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关于这次海雾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无明显日变化 B.10日中午开始生成C.正午前后增强 D.13日上午开始消散8.本次浓雾完全消散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海气温差增大B.盛行偏北风,气温降低,海气温差缩小C.海雾维持久,海面水温降低较快,海气温差减小D.海雾维持久,大气温度上升较快,海气温差扩大下图为四川西部茂县九顶山徒步露营逆时针方向环线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100 m)。读图,完成9~10题。9.该逆时针环线轨迹图中有一段路因爬升难度较大被称为“立立爬”,该路段为( )A.① B.② C.③ D.④10.该徒步环线爬升海拔可能为( )A.900 m B.1 000 m C.1 100 m D.1 200 m2023年4月10—12日,我国北方经历了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北京10日PM10重度污染,11日PM10浓度明显下降,但京津冀鲁豫大部仍受强沙尘天气控制,12日北京PM10浓度再度上升。下图示意亚洲东部部分地区10日和12日相同时刻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据此完成11~13题。11.此次强沙尘过程,沙尘粒径由源地到北京( )A.先变小后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逐渐变大12.与4月10日天气相比,11日北京地区( )A.气温回升 B.湿度增大 C.气压升高 D.云量增多13.4月12日北京PM10浓度再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A.南部沙尘回流 B.上升气流扬尘 C.西北沙尘输送 D.下沉气流降尘江西省吉安市渼陂(měibēi)古村,地处赣江支流富水河下游河畔,地势低洼,常遭洪涝灾害。为减轻水患,早期人们挖掘水塘,后逐渐形成“两河一塘(群)”水系(下图):富水河水经进水闸入村后分为两支,各串联若干水塘,并连接街巷的排水沟渠,最后汇入渼水;渼水经分流水闸分为两支汇入富水河。据此完成14~16题。14.渼陂古村早期挖掘水塘的目的是( )A.提供水源 B.方便运输C.养殖水产 D.蓄积雨洪15.渼陂古村“两河一塘(群)”水系在有效防御水患的同时,实现了村落内( )A.水资源节约利用 B.引水排水等量C.水体不断更新 D.地下水位下降16.渼陂古村治水模式对生态建设的启示是( )A.广泛植树种草,加快碳汇建设 B.因地制宜治水,合理利用自然C.加强雨污分流,促进环境改善 D.减少人类干预,实现自然恢复二、综合题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巴尔喀什湖位于中亚干旱区,是世界第四长湖。发源于天山的伊犁河是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伊犁河干流汛期较长,流量相对平稳。卡普恰盖以上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卡普恰盖以下进入峡谷,水流清澈。伊犁河三角洲内存在大片的沼泽湿地。20世纪60年代,哈萨克斯坦在该流域大规模兴修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导致巴尔喀什湖水位、盐度发生变化,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巴尔喀什湖和伊犁河三角洲。(1)分析伊犁河干流汛期较长的原因。(2)分析伊犁河在卡普恰盖以下河段水流清澈的主要原因。(3)从气候和土壤角度,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尔喀什湖水位、盐度变化的原因。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柔性保温墙温室(墙体无砖混基础)是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温室,其内部光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2025年4月21日,北京市某学校地理小组在郊区某蔬菜合作社基地(40°N,116°E)内的柔性日光温室大棚开展研学活动。图示意该日08:00时的温室光照。1.后墙 2.保温被 3.入射光线 4.地面 5.前屋面 6.反光膜活动一:同学们发现,该温室墙体及屋顶的围护材料均采用加厚柔性黑色保温被,因其独特的构造形式和材质导致温室北侧存在光照较弱问题。(1)说出从冬至到次年春分正午温室北侧光照面积的变化,并说明理由。活动二: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为改善光照较弱问题,常在温室北墙增设反光膜进行改善。该日上午09:00反光膜刚好被保温被遮挡。(2)指出该日反光膜能改善温室内部光环境的时段。活动三:同学们询问菜农得知,温室内弱光会导致蔬菜苗期趋光性明显,叶菜长势较弱等问题。(3)说明柔性日光温室内增设反光膜的意义。19.依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海螺沟景区位于川西,集冰川、温泉、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于一体。开发初期,景区登山线路上设有一号、二号、三号营地。目前,一号营地已改造为景区大门及游客中心;二号营地温泉资源丰富,曾建温泉酒店,2013年因泥石流损毁,2016年重新开放后取消住宿功能;三号营地原有宾馆已停业。景区住宿功能逐步向杉树坪疏解,该区域现已建成大型度假中心及各类温泉酒店、民宿,推动景区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材料二:海螺沟景区景点分布图(1)分析海螺沟景区住宿功能从核心景区(如一、二、三号营地)向杉树坪疏解的主要原因。(6分)(2)说明海螺沟景区从单一观光向“冰雪+温泉+户外运动”多元业态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意义。(6分)(3)若未来海螺沟景区进一步扩大旅游规模,可能面临哪些环境问题?请从人地关系角度提出合理对策。(8分) 高三11月月考地理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6X3=48分)竹节沟是坡地茶园在茶行一边大致沿等高线开设的支沟,兼顾水土保持和雨季排涝。一般沟宽40厘米左右,深20~30厘米,每隔4~8米在沟内筑一略低于梯面或坡面的坚实土埂,形态形似竹节,因此被称为竹节沟。下图示意某地竹节沟的形态和剖面图(单位:米)。据此完成1~2题。1.雨季图示竹节沟的水流方向,正确的是( )A.从A流向C B.从B流向C C.从C流向B D.从B流向A2.图中竹节沟与等高线呈并不完全平行的状态,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便于( )A.雨季排水 B.保持水土 C.蓄水淤地 D.自流灌溉长沙(28°12′N,112°59′E),这座美丽的山水洲城,日落时分是最为浪漫的时刻。下图为某年4月12日,长沙市的追光摄影爱好者在湘江北大桥(连通东西两岸)拍摄的该日日落景观。据此完成3~5题。3.该日,当太阳位于湘江北大桥正南方时,西安(34°16′N,109°57′E)的地方时约为( )A.11:48 B.12:34 C.13:48 D.14:344.该日后30天之内,太阳日落方位发生的变化是( )A.逐渐远离大桥,向大桥西北方向移动 B.逐渐靠近大桥,与大桥走向基本平行C.先向大桥靠近,后向大桥西南方向移动 D.先向大桥靠近,后向大桥西北方向移动5.若不考虑天气状况,该摄影者在同一位置可拍摄到与该日大致相似的日落景观的日期是( )A.7月26日 B.8月7日 C.9月2日 D.9月13日海雾是发生在海上、岸滨和岛屿上空低层大气中,由于水汽凝结而产生大量水滴或冰晶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危险性天气现象,海气温差在0~2℃有利于海雾形成。2022年4月10日14:00~14日20:00浙江沿海海面出现一次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浓度大的海雾过程。下图示意浙江大成站测得的本次海雾过程的逐时风向(风矢)、能见度(柱状)和相对湿度(曲线)。据此完成6~8题。6.浙江沿海此次海雾形成的条件有( )①大气层结稳定,上干下湿 ②偏南风送来暖湿气流③海温高于气温 ④相对湿度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关于这次海雾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无明显日变化 B.10日中午开始生成C.正午前后增强 D.13日上午开始消散8.本次浓雾完全消散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海气温差增大B.盛行偏北风,气温降低,海气温差缩小C.海雾维持久,海面水温降低较快,海气温差减小D.海雾维持久,大气温度上升较快,海气温差扩大下图为四川西部茂县九顶山徒步露营逆时针方向环线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100 m)。读图,完成9~10题。9.该逆时针环线轨迹图中有一段路因爬升难度较大被称为“立立爬”,该路段为( )A.① B.② C.③ D.④10.该徒步环线爬升海拔可能为( )A.900 m B.1 000 m C.1 100 m D.1 200 m2023年4月10—12日,我国北方经历了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北京10日PM10重度污染,11日PM10浓度明显下降,但京津冀鲁豫大部仍受强沙尘天气控制,12日北京PM10浓度再度上升。下图示意亚洲东部部分地区10日和12日相同时刻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据此完成11~13题。11.此次强沙尘过程,沙尘粒径由源地到北京( )A.先变小后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逐渐变大12.与4月10日天气相比,11日北京地区( )A.气温回升 B.湿度增大 C.气压升高 D.云量增多13.4月12日北京PM10浓度再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A.南部沙尘回流 B.上升气流扬尘 C.西北沙尘输送 D.下沉气流降尘江西省吉安市渼陂(měibēi)古村,地处赣江支流富水河下游河畔,地势低洼,常遭洪涝灾害。为减轻水患,早期人们挖掘水塘,后逐渐形成“两河一塘(群)”水系(下图):富水河水经进水闸入村后分为两支,各串联若干水塘,并连接街巷的排水沟渠,最后汇入渼水;渼水经分流水闸分为两支汇入富水河。据此完成14~16题。14.渼陂古村早期挖掘水塘的目的是( )A.提供水源 B.方便运输C.养殖水产 D.蓄积雨洪15.渼陂古村“两河一塘(群)”水系在有效防御水患的同时,实现了村落内( )A.水资源节约利用 B.引水排水等量C.水体不断更新 D.地下水位下降16.渼陂古村治水模式对生态建设的启示是( )A.广泛植树种草,加快碳汇建设 B.因地制宜治水,合理利用自然C.加强雨污分流,促进环境改善 D.减少人类干预,实现自然恢复二、综合题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巴尔喀什湖位于中亚干旱区,是世界第四长湖。发源于天山的伊犁河是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伊犁河干流汛期较长,流量相对平稳。卡普恰盖以上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卡普恰盖以下进入峡谷,水流清澈。伊犁河三角洲内存在大片的沼泽湿地。20世纪60年代,哈萨克斯坦在该流域大规模兴修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导致巴尔喀什湖水位、盐度发生变化,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巴尔喀什湖和伊犁河三角洲。(1)分析伊犁河干流汛期较长的原因。(2)分析伊犁河在卡普恰盖以下河段水流清澈的主要原因。(3)从气候和土壤角度,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尔喀什湖水位、盐度变化的原因。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柔性保温墙温室(墙体无砖混基础)是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温室,其内部光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2025年4月21日,北京市某学校地理小组在郊区某蔬菜合作社基地(40°N,116°E)内的柔性日光温室大棚开展研学活动。图示意该日08:00时的温室光照。1.后墙 2.保温被 3.入射光线 4.地面 5.前屋面 6.反光膜活动一:同学们发现,该温室墙体及屋顶的围护材料均采用加厚柔性黑色保温被,因其独特的构造形式和材质导致温室北侧存在光照较弱问题。(1)说出从冬至到次年春分正午温室北侧光照面积的变化,并说明理由。活动二: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为改善光照较弱问题,常在温室北墙增设反光膜进行改善。该日上午09:00反光膜刚好被保温被遮挡。(2)指出该日反光膜能改善温室内部光环境的时段。活动三:同学们询问菜农得知,温室内弱光会导致蔬菜苗期趋光性明显,叶菜长势较弱等问题。(3)说明柔性日光温室内增设反光膜的意义。19.依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海螺沟景区位于川西,集冰川、温泉、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于一体。开发初期,景区登山线路上设有一号、二号、三号营地。目前,一号营地已改造为景区大门及游客中心;二号营地温泉资源丰富,曾建温泉酒店,2013年因泥石流损毁,2016年重新开放后取消住宿功能;三号营地原有宾馆已停业。景区住宿功能逐步向杉树坪疏解,该区域现已建成大型度假中心及各类温泉酒店、民宿,推动景区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材料二:海螺沟景区景点分布图(1)分析海螺沟景区住宿功能从核心景区(如一、二、三号营地)向杉树坪疏解的主要原因。(6分)(2)说明海螺沟景区从单一观光向“冰雪+温泉+户外运动”多元业态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意义。(6分)(3)若未来海螺沟景区进一步扩大旅游规模,可能面临哪些环境问题?请从人地关系角度提出合理对策。(8分) 高三11月月考地理试卷答案及解析1.C 2.A【解析】第1题,据图示等高线可知,A、C海拔高于430米,B点约为430米,据水流从高地流向低地的规律,竹节沟的水流应从A、C向B处汇聚,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竹节沟兼顾水土保持和雨季排涝”,图中竹节沟与等高线呈并不完全平行就是为了形成一定高差,让雨季余水能自流排出,A正确;保持水土主要是通过竹节沟内筑土埂等措施实现,不完全平行等高线对此作用不明显,B错误;蓄水淤地主要依靠土埂等设施,不完全平行等高线并非主要为了蓄水淤地,C错误;竹节沟主要功能是排水和保持水土等,而非自流灌溉,D错误。故选A。3.A 4.A 5.C【解析】第3题,当太阳位于湘江北大桥正南方时,长沙的地方时为12时,根据长沙与西安两城市的经度相差约为3°,地方时相差约为12分钟,可知此时西安的地方时约为11:48,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4题,4月12日接近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长沙日落方位在西北方,但偏北角度较小该日之后的30天内太阳直射点北移,日落方位逐渐北偏(向西北方向移动),且大桥走向为东西走向,所以太阳日落方位逐渐远离大桥,向大桥西北方向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5题,4月12日距离春分日(3月21日)后约22天,其对称日期为秋分日(9月23日)前22天,即9月2日左右,C正确,ABD错误。故选C。6.B 7.D 8.B【解析】第6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10日14:00开始,偏南风开始向浙江沿海输送大量暖湿气流,此时大气相对湿度较大,暖湿气流流经冷海面,形成逆温效应,大气层结稳定;由于海温低于气温,底层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细小的水滴悬浮于空中,10日20时前后海雾开始形成,大气能见度较差,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 第7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海雾较大时,水平能见度降低;海雾消散时,水平能见度提高,水平能见度能反映海雾生消。读图可知,本次海雾10日夜间(20时前后)开始生成,每日20时~次日8时(夜间)海雾较强,正午前后海雾减弱,有较明显的日变化,13日上午(10时前后)开始消散,ABC正确,D错误。故选D。 第8题,结合第1小题中海雾的形成条件分析,本次海雾持续时间较长,由于海气相互作用,海面水温上升,大气底层温度降低,海气温差缩小,13日10时前后开始消散;至14日0时前后,风向转为偏北风,冷空气南下,海气温差进一步缩小,同时相对湿度降低,海雾形成的条件消失,海雾完全消散。B正确,ACD错误。故选B。9.B 10.B【解析】第9题,由“逆时针环线”可知,①②路段为上坡,③④路段为下坡;图中②路段等高线较为密集,且徒步路线几乎垂直于等高线,故该处爬升难度最大。第10题,由图可知,该路线跨越10条等高线,d=100 m,由相对高度公式(n-1)d<ΔH<(n+1)d可得爬升海拔范围为900 m<ΔH<1 100 m,B正确。11.B 12.C 13.A【解析】第11题,通常,当沙尘暴从源地开始移动时,较大的颗粒由于重力作用会先沉降,而较小的颗粒则会被风吹得更高更远。因此,随着沙尘暴的移动,较粗的沙尘颗粒会逐渐减少,而较细的颗粒则会相对增多。故此次强沙尘过程,沙尘粒径由源地到北京沙尘粒径可能会逐渐变小,B正确,ACD错。故选B。 第12题,依据材料信息“2023年4月10—12日,我国北方经历了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北京10日PM10重度污染,11日PM10浓度明显下降,但京津冀鲁豫大部仍受强沙尘天气控制”,结合10日图中北京位于冷锋锋前暖气团一侧,随着暖气流被抬升,造成了“10日PM10重度污染”,“11日PM10浓度明显下降”,说明该日北京处于锋后冷气团一侧,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风力增大,导致“PM10浓度明显下降”,C正确,A错;此次冷锋过境“北方经历了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说明锋前暖气团湿度小,没有发生降水过程,冷锋过境后11日北京地区湿度增大、云量增多的可能性不大,BD错。故选C。 第13题,由12日相同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可知,12日北京位于高压中心西北侧,盛行偏南风,引导南部沙尘回流是12日北京PM10浓度再度上升的直接原因,与西北沙尘输送无关,A正确,C错;由图可知,12日北京位于高压脊北侧,气流呈下沉趋势,B错;下沉气流降尘不会使PM10浓度再度上升,D错。故选A。14.D 15.C 16.B【解析】第14题,据材料“地处赣江支流富水河下游河畔,地势低洼,常遭洪涝灾害。为减轻水患,早期人们挖掘水塘”可知,当地因地势低洼易涝,挖掘水塘主要是为了蓄积雨洪,减轻洪涝威胁,D正确。材料重点强调为减轻水患挖掘水塘,未提及主要目的是提供水源,A错误。水塘对运输帮助小,且材料未体现与运输相关,B错误。早期主要是为应对水患,不是为养殖水产,C错误。故选D。 第15题,根据材料“富水河水经进水闸入村后分为两支,各串联若干水塘,并连接街巷的排水沟渠,最后汇入渼水;渼水经分流水闸分为两支汇入富水河”可知,该水系形成了“富水河→进水闸→村内水塘、沟渠→渼水→分流水闸→富水河”的循环。水流在村落内持续流动、循环,能不断带入新鲜水源,实现水体不断更新,C正确。虽然水系有循环,但材料重点体现的是水患防御和水流循环更新,未突出“节约利用”(如水资源重复调配、减少浪费等明确表述),且“水体不断更新”是更直接体现水系循环效果的特征,A错误。引水受富水河来水、进水闸调控影响,排水受水患程度、分流水闸调控影响,二者难以实现“等量”,材料也无相关体现,B错误。水系中水塘、沟渠的水会下渗补给地下水,反而可能提升地下水位,而非导致地下水位下降,D错误。故选C。 第16题,当地依据地势低洼、易涝的自然条件,挖掘水塘形成“两河一塘(群)”水系治水,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的理念,对生态建设有启示,B正确。材料未涉及植树种草、碳汇相关内容,A错误。材料主要讲治水防涝,未提及雨污分流,C错误。当地是通过人类合理干预(挖掘水塘等)治水,不是减少人类干预,D错误。故选B。17.(1)冬季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大气降水较多,加上上游地区冰雪融化,形成夏汛;中上游河段多沼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2)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上游沼泽广布,对水流起到过滤作用,使下游河段泥沙来源减少。(3)气候角度: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烈;上游修建水库、引水灌溉易因蒸发与下渗加强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盐度升高)。土壤角度:干旱区多盐碱化土地,灌渠中的河水易携带(土壤中的)盐分入湖,导致湖水盐度易升高。【解析】(1)伊犁河流域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随着气温回升,自下游到中游,积雪依次融化,形成春汛,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夏季,上游地区冰雪融水,加上山地降水,形成夏汛,所以汛期从春季到夏季持续时间长;在伊犁村以上是中上游,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中上游河段多沼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所以干流汛期长、流量平稳,季节变化小。(2)根据图例可知,伊犁河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库区,河流含沙量小;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上游沼泽广布,对水流起到过滤作用,导致下游河段泥沙来源减少。所以,自伊犁村以下,进入卡普恰盖峡谷,水流清澈。(3)从气候角度来看,伊犁河流域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上游兴修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引水灌溉,因蒸发和下渗加强使入湖水量减少,从而导致湖泊水位下降,盐度升高。从土壤的角度来看,处于干旱地区,多盐碱化土地,流域兴修灌渠等水利设施,灌渠中的河水把土壤中的盐分带入湖泊,也容易导致湖水盐度升高。18.(1)从冬至到次年春分,光照面积逐渐减小。理由: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温室北侧被遮光区域逐渐增大。(2)日出到9点,15:32到日落(3)反光膜增加了温室北侧的光照强度,促进作物生长,提升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解析】(1)从冬至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温室北侧的顶部黑色保温被(图中2位置)遮光区域变大,光照面积减少。(2)本题需要注意北京时间与当地地方时的转化。题干说明上午09:00时反光膜刚被保温被遮挡,9点前太阳高度小,反光膜没有被遮挡,故日出到9点反光膜接受阳光能改善温室内光环境;上午9点对应当地(116°E)地方时为8:44,根据对称原理下午反光膜开始被遮挡的时间为地方时15:16,转化成北京时间为15:32,故15:32分到日落反光膜不会被遮挡,接受阳光能改善温室内光环境。(3)温室内弱光会导致蔬菜苗期趋光性明显,叶菜长势较弱等问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温室北侧光照条件较弱,而反光膜可以改善温室北侧的光照强度,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增加作物有机物积累,提升作物的产量和品质。19.(1)住宿功能疏解的原因:①降低生态干扰:核心景区位于高海拔敏感区,住宿活动易破坏冰川、原始森林等脆弱生态系统,疏解至杉树坪可减少人类活动对核心资源的压力。②规避自然灾害:二号营地曾因泥石流损毁,疏解至地势相对平坦的杉树坪可降低地质灾害风险。③提升旅游体验:杉树坪配套设施更完善(如大型度假中心),能承载更多游客,满足度假需求,符合从“观光”向“旅居”的转型趋势。(2)业态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意义:①经济多元化:通过户外赛事(如冰川挑战赛)、温泉康养等项目延长产业链,增加旅游收入,减少对单一门票经济的依赖。②资源高效利用:融合冰川(冷资源)、温泉(热资源)、森林(生态资源),实现“红+绿+冷+热”协同开发,提升资源利用效率。③减少环境压力:低碳业态(如徒步探险)替代高密度观光,降低核心区生态负荷,符合国家公园保护要求。(3)可能环境问题及对策:问题:①垃圾污染:高海拔地区垃圾清理难(如5500米营地垃圾堆积问题);②生态退化:游客过多可能导致苔原、森林植被踩踏破坏;③水资源压力:温泉过度开发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对策:①加强环境监管:推行“预约限流”政策,划定生态红线,禁止核心区住宿;②推广绿色技术: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建设污水循环系统(如景区已升级供水管网);③强化公众教育:通过“无痕山林”宣传,引导游客自带垃圾、参与生态修复。【解析】(1)需结合“旅游地理”中景区规划与生态承载力知识,强调自然灾害(泥石流)和生态脆弱性对空间布局的制约。(2)关联“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分析业态创新如何协调经济收益与生态保护,参考海螺沟“红绿融合”案例。(3)考查“人地协调观”,需从问题识别延伸到治理措施,体现地理实践力(如垃圾清理的“人背马驮”困境对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郑州国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11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 郑州国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11月月考地理试题答案和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