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形成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视角;通过观察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其化学性质,初步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对氧气性质、用途的学习,建构认识物质的模型,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的化学观念。 3.通过分析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能辨别常见的化合反应,初步学会归纳这一科学推理方法。 4.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收集、分析证据形成结论,逐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对硫、铁燃烧实验注意事项的分析,逐步形成安全意识和观念,养成环保的习惯。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2.能辨别常见的化合反应。 3.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的化学观念。 4.初步学会归纳这一科学推理方法。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气,了解观察、实验,以及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解释等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2.通过举例说明氧气性质的广泛应用,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展示一瓶氧气。 【提出问题】可以从哪些角度认识氧气的性质? 【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任务一】谈谈你对氧气的认识。 【回答】说出氧气的性质、用途等。 【归纳】认识物质的角度。 【任务二】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 初步建构认识物质的视角。环节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风箱”鼓入空气与木炭反应,空气中的哪种物质与木炭发生反应呢?炼铁过程中,要多次向其中鼓入空气,这是为什么呢? 【演示实验】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其他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也会不同吗? 【演示实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空气中加热,铁在氧气中燃烧。 【讲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任务三】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阅读资料】:明代科学著作《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科技成就。其中“或用木炭,……扇炉风箱,……土(铁矿石)化成铁……”描述了古代炼铁的方法。 【提出猜想】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与木炭反应。炼铁过程中多次鼓入空气 ,可能是为了提供充足的氧气,氧气浓度不同,燃烧情况可能不同。 【设计实验方案】取两块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炭,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分别伸入充满空气和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推理。 【形成结论】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氧气浓度越高,木炭燃烧越剧烈。 【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推理。 【讨论与交流】 1.同一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你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 3.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角度,归纳实验3-1、3-2、3-3的共同点。 【思考】怎么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否为氧气呢? 通过实验探究,在反思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进而获得氧气的化学性质,体会归纳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推理方法,初步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以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生成物和反应物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环节三:认识氧气的用途【讲解】氧气的用途。 【思考】氧气有什么用途? 【思考】氧气的这些用途体现了氧气的哪些性质呢? 【归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分析与氧气用途相关的性质,促进“性质决定用途”观念的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