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明水二中八年级化学学科期中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展现了大国担当。下列开幕式活动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 敲击“水玉琮” B. 升五星红旗 C. 播放数字“烟花” D. 点燃主火炬
2.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读取液体体积 B. 点燃酒精灯C. 振荡试管 D. 收集氧气
3.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氧气具有助燃性,常用作燃料
B. 工业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 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成分1%
4.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②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③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④向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会产生大量气泡
⑤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熄灭后有白烟
⑥将无色的液体汞加热数天后,有红色粉末和无色气体生成
A ②⑤ B. ③⑤⑥ C. ①②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反应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
A.酒和醋的酿造 B.镁条燃烧 C.食物腐败 D.动植物的呼吸
6.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且不混入其他气体最好在该容器中燃烧 ( )
A.木炭 B.红磷 C.蜡烛 D.铁丝
7.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则 ( )
A.不能产生氧气 B.产生氧气的速率慢
C.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 D.也能迅速产生氧气
8.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 氧气验满 D. 硫在氧气中燃烧
9.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和收集氧气,简要分为以下几步:①装试剂。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排水法收集气体。④固定装置。⑤加热。⑥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⑦停止加热。实验操作顺正确的是 ( )
A.②①④⑤③⑥⑦ B.③①②⑤④⑥⑦ C.①④②③⑤⑦⑥ D.②①④⑤③⑦⑥
10.实验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如图中的点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 )
A. 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
B.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
C.c点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
D.d点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且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
11.下列化学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
A.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B. 氧化汞汞+氧气
C.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D.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12.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
A.铁原子 B.铁分子 C.铁离子 D.铁粒子
13.构成氧气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具有 ( )
A.相同的性质 B.不同的性质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14.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
A.分子种类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原子数目
15.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16.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关于分子和原子的正确认识是 ( )
A.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B.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种类都发生变化
C.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D.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改变
17. 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个数都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在一定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18.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
A.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一定是催化剂
B.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则木炭的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C.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未复燃,则瓶内不含氧气
D. 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所以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19.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
20某同学用少量二氧化锰和30mL5%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下列图像错误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21.(14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是由______构成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______发生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就会变成其他物质的__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又可以结合成新的________.所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分)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从微观角度解释图甲、图乙变化的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反应前后的物质均是由____________(“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有人说:“要计算每一勺水里分子的数量,就像用勺子计算大西洋的水一样。"这句话说明分子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4分)请从微观角度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下列现象。
(1)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__________________
(2)端午粽飘香_______________
(3)夏天汽车轮胎炸裂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
24.(7分)下图表示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试回答。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反应。
在反应中氢分子分解成________,氯分子分解_________.它们相互结合形成新的________分子。
(3)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_____________,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32分)
25. (17分)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以用D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________________,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说明氧气已收满;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__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4)若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若该同学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
(5)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炸裂,试分析造成此后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答一点)
(6)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填“b"或“c”)进,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若G装置瓶里装满了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____________(填“b"或“e”)进。
(7)实验室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氧气时,发生的反应可用文字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下端必须插人液面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用图1装置制取氧气相比,用图2装置制取氧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
(8)已知一氧化氮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放映,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_____________(从D~F中选择)
26.(9分) 化学科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有关性质。下图所示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一:图③的实验目的是 ___________。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
(2)实验二:图⑤中集气瓶底少量水的作用是 ___________,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细铁丝在氧气中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对比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 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
(4)比较归纳:根据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 _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27.(6分)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蘸有无色酚酞溶液的白纱布条,并将两端用橡皮帽封闭。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图1中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烧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2为探究粒子性质的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如下①连接好装置。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注人空气,观察到两侧气球变大且一段时间内不缩小。此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关闭止水夹,拔下注射器;
②用注射器抽取30m浓氨水,重新接入该装置,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浓氨水通过导管挤人装置两侧试管下端,此时观察试管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马上将左侧和右侧试管底部分别同时浸人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发现—___________(选填“左侧”或“右侧”)试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出现的现象的速率加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