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模拟试卷(一)
(全卷四个大题,共30个小题,共8页;满分9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P—31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陕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众多,其中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磅礴的气势闻名世界。下列兵马俑制作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C)
A.陶土粉碎 B.陶泥塑形 C.陶俑烧制 D.陶体打磨
2.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洁净的空气中含量较高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是(A)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下列物质均可用于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其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B)
A.Ca(NO3)2 B.KNO3 C.Ca(H2PO4)2 D.(NH4)2SO4
4.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B)
5.2025年5月,《自然》杂志发表了我国的一项重大突破,通过加压“看见”固体氢的结构。氢气加压的过程中发生的改变是(B)
A.氢分子质量变小 B.氢分子间隔变小
C.氢分子停止运动 D.氢分子化学性质改变
6.下列化学用语解释正确的是(C)
A.3H:3个氢分子 B.Be:硼元素
C.2Cl-:2个氯离子 D.H2O2:过氧化氢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7.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C)
A.加强体育锻炼 B.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
C.大量服用减肥药物 D.适量摄入含糖类的食物
8.《礼记·内则》提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春天可略多吃酸味食品。白醋是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A)
A.红色 B.无色 C.紫色 D.蓝色
9.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所有溶液都是无色液体 B.溶液中的溶剂只能是水
C.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是固体 D.无土栽培的蔬菜能依靠营养液生长
10.社会发展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D)
A.垃圾分类回收 B.植树造林
C.开发清洁能源 D.加高化工厂烟囱高度
11.如图分别是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镁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D)
A.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镁离子的符号为Mg2+
C.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0
D.镁元素与氦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含碳物质中,常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的是(A)
A.活性炭 B.金刚石 C.石墨 D.C60
13.实验设计的严谨性会直接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下列实验设计错误的是(D)
A.图1:比较金属Y、Z和银的活动性强弱
B.图2: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图3: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图4:探究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有氧气
14.牡丹花含甘氨酸、维C、纤维素,花籽有大量的油脂,是很好的大豆替代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每个甘氨酸分子(C2H5NO2)由10个原子构成
B.维C(C6H8O6)各原子质量比为3 ∶4 ∶3
C.纤维素[(C6H10O5)n]的O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三亚麻酸甘油酯(C57H92O6)含有3种元素
15.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类别均正确的是(D)
A.S+O2SO2↑(化合反应)
B.KMnO4K2MnO4+MnO2+O2(分解反应)
C.Fe2O3+3CO===Fe2+3CO2(置换反应)
D.Ca(OH)2+2HCl===CaCl2+2H2O(复分解反应)
16.下列关于自来水厂净水的说法错误的是(D)
A.自来水厂的水源需要保护 B.明矾可使悬浮的杂质沉降
C.消毒除去水中部分微生物 D.自来水厂净水后得到纯水
17.食用白醋中通常含有3%~5%的醋酸(CH3COOH),白醋与稀硫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白醋和稀硫酸中均含有H+
B.白醋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显红色
C.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白醋的pH>7
D.生锈的铁钉放入白醋中浸泡一段时间,铁锈会减少
18.如图是我国西汉青铜雁鱼灯及其示意图。灯油燃烧时,烟气通过鱼身和雁颈导入雁体内水中,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该灯使用的青铜是一种金属材料
B.产生烟尘的原因是灯油不完全燃烧
C.转动灯罩隔绝空气,可使灯火熄灭
D.水能吸收烟尘,还能吸收一氧化碳
19.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C)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CO2中少量的HCl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
B 鉴别O2、CO2、N2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C 鉴别稀H2SO4、Ca(OH)2溶液、NaNO3溶液 取样,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D 除去FeSO4溶液中的少量CuSO4 加足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20.工业生产HNO3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D)
A.反应①为化合反应
B.转化①过程中,NO被氧化成NO2
C 转化②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NO2+H2O===HNO3+NO
二、填空与简答:本题共6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30分。
21.(5分)从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发展科学思维。
(1)物质变化:结合以下反应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微观分析,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是分子(选填“分子”或“原子”)。
②宏观分析,该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
(2)能量变化:“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使用的某种发动机利用了N2H4分解释放出热量和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N2H42N2↑+3H2↑+2NH3↑,其中a=3。
(3)调控反应:做饭时,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需要调大(选填“调小”或“调大”)灶具的进风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重大的化学发现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回答22~23题。
22.(2分)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电解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管a中液面低于(选填“高于”或“低于”)管b中液面;关闭电源,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管b尖嘴口,打开活塞,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木条燃烧更旺。
23.(6分)同学们发现某绿植出现倒伏现象,施用氯化钾溶液可改善其症状。现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钾溶液(用时稀释)。实验所需部分仪器如下:
(1)计算:所需氯化钾的质量为3g。
(2)称量:用仪器D(填字母)称量氯化钾,放入烧杯中。
(3)量取:选择量程100(选填“50”或“100”)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量取水,倒入烧杯中。
(4)溶解:为加快氯化钾溶解,需用E进行的操作是搅拌 。
(5)装瓶:装瓶时洒出少量液体,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填“变小”或“不变”)。
(6)氯化钾属于钾(选填“氮”“磷”或“钾”)肥。
24.(5分)认真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人才济济”的碳家族
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书法和绘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工开物》中就有制墨的记载:将桐油、猪油、松枝等进行不完全燃烧,取其产生的黑色粉状物质(主要成分是碳)加水、加胶制成液体,浇注在模具中,干燥后即成墨。
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结构与石墨类似。从石墨中剥离得到的单层石墨片即石墨烯,它被喻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超出钢铁数十倍的强度和极佳的透光特性。如果我们把石墨(结构如图所示)当作一本书,其中的每一页纸都可以被认为是石墨烯。
石墨的结构
石墨的碳层间距是0.335 nm(1nm=10-9m),能够嵌入锂离子,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地球上锂资源有限,钠资源更为丰富,现在正不断加大钠离子电池的研发。石墨的碳层难以嵌入钠离子,与石墨结构相似的物质——硬碳,其结构中存在相互扭曲的碳层,碳层间距约为0.37~0.40 nm,能够嵌入钠离子,因此硬碳成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优秀候选者。
(1)推测桐油、猪油、松枝中一定含碳元素。
(2)写出石墨烯的一条物理性质: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合理即可)。
(3)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优秀候选者是硬碳而不是石墨,原因是硬碳比石墨的碳层间距大(合理即可)(从结构角度分析)。
(4)写出金刚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O2CO2。
25.(6分)铜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古代以黄铜矿(其主要成分为CuFeS2)为原料,运用火法炼铜工艺得到铜。现代在火法炼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闪速炼铜工艺。对比二者原理如图:
(1)“闪速炼铜”速率远快于“火法炼铜”,由此可知,闪速炼铜需要将黄铜矿颗粒粉末研磨得更细。
(2)火法炼铜中,持续向Cu2S中鼓入空气并维持高温状态,这说明反应是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S+O22Cu+SO2。
(3)火法炼铜中,炉渣FeSiO3是由2种物质化合生成的,请写出沙子提供的物质是SiO2(填化学式)。
(4)对比火法炼铜,发现闪速炼铜的优势有ab(填字母序号)。
a.高温更少,节约能源    b.原料更少,节省成本    c.无污染
26.(6分)以典型物质为核心,进行问题的设置与整合,是我们全面认识物质性质及应用的有效途径。小明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氢氧化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梳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氢氧化钠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合理即可)。
(2)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吸水后的热量变化为放热。
(3)氢氧化钠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原因是有强腐蚀性。
(4)检验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检测。
(5)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共3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27.(4分)某学习小组同学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一段时间后,实验①中铁钉锈蚀最严重的部位是b(选填“a”“b”或“c”)。
(2)上述实验能证明铁钉锈蚀与氧气和水有关。
(3)用稀硫酸或稀盐酸清除上述实验后锈蚀铁钉表面的铁锈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或Fe2O3+6HCl===2FeCl3+3H2O)(任写一个)。
28.(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实验。
(1)有气泡产生的是A(填字母)。
(2)为探究D试管内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该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D试管内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HCl;猜想三:NaCl和NaOH。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取少量D试管内的溶液,倒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 无明显现象 猜想二不成立
Ⅱ.另取少量D试管内的溶液,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猜想三成立,猜想一和二不成立
【实验结论】综上所述,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评价】
①能替代步骤Ⅱ中所用硫酸铜溶液也可得到相同结论的物质是AD(填字母序号)。
无色酚酞溶液    B.铁粉    
C.稀硫酸     D.氯化铁溶液
②在考虑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29.(6分)抗日战争时期,范旭东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以下简称“黄海社”)西迁至四川,积极开展盐业研究。黄海社了解到当地存在一种困扰人民多年、病因未明的痹病。该社秉持“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的信条,研究确认痹病是由当地人食用含BaCl2的井盐中毒引起。在井盐生产中如何除去BaCl2?某学习小组循着黄海社足迹,开展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BaSO4,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
②BaCO3,白色固体,不溶于水,溶于盐酸。
③BaCl2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任务一:用“沉淀法”除去NaCl中的BaCl2
黄海社提出了芒硝(含Na2SO4)沉淀法:BaCl2+Na2SO4===BaSO4↓+2NaCl。在卤水(盐水)中加入适量芒硝,搅拌均匀,静置沉降。
(1)该法在除去BaCl2的同时,NaCl产量增大(选填“增大”或“减小”)。
(2)有同学提出用Na2CO3代替芒硝也可除去BaCl2,理由是BaCl2+Na2CO3===BaCO3↓+2Na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当时痹病患者的一种解毒措施是口服Na2SO4溶液。若服用Na2CO3溶液则不能解毒,原因是Na2CO3与胃酸中HCl反应,不能除去BaCl2。
任务二:用“结晶法”分离NaCl和BaCl2
黄海社提出了如下方案:备锅二口,注入卤水,烧至沸热,待盐锅中氯化钠饱和析出,捞出放入温锅中再洗,捞出沥干;随时用温锅的卤水补充至盐锅,温锅中也随时补充新卤水,保持两锅卤水体积不变,如此循环操作。
甲  乙
(4)循环若干次后,盐锅卤水中的BaCl2达到饱和。依据图乙,经过降温(选填“降温”或“蒸发”)结晶可得到较纯净的BaCl2晶体。
(5)盐锅中捞出的NaCl晶体放入温锅中洗涤,而不直接使用水洗涤,其目的是①减少NaCl溶解损失;②提高温锅中BaCl2溶液的浓度。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共1小题,共5分。
30.(5分)化学项目小组用图1所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点燃红磷前电子天平示数为106.23 g(如图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后,待白烟完全沉降取下橡胶塞,片刻后再一起称量,电子天平示数稳定为106.28 g(如图2)。 计算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结果精确到0.01 g)。
解:该实验中,打开橡胶塞,进入装置内空气的质量约等于消耗氧气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106.28 g-106.23 g=0.05 g
设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为x。
4P+5O22P2O5
124 160
x 0.05 g
= x≈0.04 g
答: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约为0.04 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