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雄中学教育共同体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A B B B C D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B D D C C B C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B B C B C B D B D二、非选择题31(1)军情传递慢,战争指示传达慢,容易造成延误战机、谎报军情,致使上层决策失误。①皇帝专断一切事务,大臣的自主决策范围有限。②没有。电文被破译,日本掌握了中国的谈判底线,李鸿章失去讨价还价的余地。①因为义和团破坏了电线和电报设施,拆毁了铁路。②义和团运动是爱国运动,但它盲目抵制先进技术,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4)注重对先进的通信技术的掌握;注重通信安全;注重维护通信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任答两点即可)32(1)①没有反省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②进行洋务运动,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2)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钢铁产量高;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3)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②“西学为用”的思想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中学为体”的思想则反映了时人依然想在不触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维护清朝统治,而这是行不通的。33(1)①从以医术救人到以政治革命救国。②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清政府的腐败;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2)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共和政体;平均地权。(3)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纪念章上的“鄂”说明这场起义发生在湖北;“中华民国”字样说明这场起义的意义是促进中华民国的建立。(4)政治上: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思想上: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南雄中学教育共同体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总分:100分 考试用时:8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 中西方文化差异 B.中西方人种差异 C. 实行闭关政策 D. 中国文人的偏见2. 阅读题2表,分析道光(1820—1850年)年间各省区上奏捐输的银两主要用于各省区捐输情况表(部分)省 区 上奏人 上奏时间 银两/两福建 保昌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七日 20 000浙江 刘韵珂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初四日 1 200 000广东 奕山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九日 1 800 000题2表A. 虎门销烟的开支 B. 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与战争赔款C.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费开支 D.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与战争赔款3.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商品输出C.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 清政府已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4.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曾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为改变这一状况,列强发动了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 侵略军扬言要进军北京,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条约,其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他们可以共同享有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材料中的“条约”是指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6. “尽管侵略者无端发动了对中国领土的武装进攻,清朝统治者这时为了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还是不惜对外屈服妥协的。”在这次战争中A. 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 B. 圆明园遭到劫掠与焚毁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八国联军犯下滔天罪行7. 1860 年的秋季,狡猾的俄国外交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两面讨好,又替入侵的联军献计,又替中国卫国者出谋划策。俄国最终从中国得到的“利益”是A. 圆明园的大批珍宝 B. 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C. 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D. 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8. 李大钊曾说:“鸦片战争的对英赔款,以及关于鸦片贩卖的贿赂公行,以及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总此诸因,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设,旧税增额,遂以酿成太平天国的大革命。”李大钊旨在强调A. 帝国主义是太平天国的斗争目标 B. 太平天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 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D. 阶级矛盾激化诱发太平天国运动9. 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 洋务派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在这个国家里,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旧式制度。这反映出A.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 洋务运动受到外国势力的挤压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中国开始了第一次近代化探索11. 题11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先是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题11图A. 背景和人物 B. 方式和人物C. 时间和目的 D. 方式和影响12.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 题13图是中国近代以来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是A. 由内地扩大到了沿海地区 B. 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C. 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开放 D. 局限于东南沿海的地区14.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借机从我国获得了诸多权益,其中要求:“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由此可知A.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C. 《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15.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探索收到较大的成效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政治制度变革提上历史日程16. 1895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登新闻图画《伏阙陈书》(见题16图)。图画左上角有题记,其文曰:“台湾为南洋门户,自经李傅相与倭订约,允将全省拱手让之,全台人士义愤填膺……”此图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金田起义 B. 洋务运动 C. 公车上书 D. 废除科举17. 在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他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又令裁撤绿营,让旗人自谋生计,多达100万人被突然中断生计,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这段话反映了戊戌变法过程中A. 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B. 中国国力贫弱 C. 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 中国政治腐败18.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这“三次灾难性战争”的共同影响是A. 引发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B. 使中国的独立主权逐步丧失C.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19. 题19表的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率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不久,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战,减缓了联军的进攻速度题19表A. 反对清朝统治 B. 建立了农民政权 C. 反抗外来侵略 D. 制定了革命纲领20.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A.《南京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B.《北京条约》: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马关条约》:将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清政府作为侵华工具21.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概括为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22.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道路的抉择曾经历了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 “革命”的转变。题22图中属于“从‘改良’到‘革命’”转变的是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说称:“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主要反映了孙中山A. 对民族革命必要性的认同 B. 顺应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C. 主张以暴力手段进行革命 D. 对世界历史认识更加深入24. 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为四个部分:“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与“浴血共和”有关的城市是A. 东京 B. 广州 C. 武昌 D. 南京25. “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这句话旨在说明辛亥革命A. 改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B. 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C.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闸门26. 1912年元旦,《申报》上发表的《新祝词》中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般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材料中的“今日之新”主要是指A.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B. 清帝下诏退位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 北洋政府成立27. 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革命派在制度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 规定清帝必须退位 B.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D. 临时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28. 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追忆一百多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他们的共同点有A.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B.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C. 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D.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29. 题29表中两场战争反映的主题是名 称 领导人 结 果二次革命 孙中山、黄兴等 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护国战争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题29表A. 袁世凯复辟帝制 B.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C. 工人运动的发展 D. 科学与愚昧的较量30. 题30图是一幅创作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混战大地上躺着百姓尸首),此漫画主要反映的是A. 北洋军阀为争权夺利混战不休B. 军阀为了自由和民主互相敌对C. 各派军阀依仗武力,无视国法D. 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31. 通信的发展与维护,深刻影响着政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情传递依靠快马。广州将领从发出军报,到接收皇帝指示,时间最短需要一个月,皇帝的指示抵达时,对作战往往已毫无用处。甚至有主将利用距离远、时间长的缺陷谎报军情,加剧了皇帝在各地军报中的“剿”“抚”不定,战和不决,极为被动。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谈判。但是,他作为清朝全权代表,对谈判所列条款并不能做主,需将会谈内容用电报传回清朝,光绪皇帝再用电报批复指示。日本截获电报并破译了电文,掌握了中方谈判底线,使李鸿章本可讨价还价的地方再无协商的可能。双方最终签署了对中国危害极大的《马关条约》。材料三 义和团席卷华北的过程中,大肆破坏洋人的象征物,“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结果在北京战事吃紧之际,朝廷想向东南督抚传达皇帝旨意,只得先快马传到山东袁世凯处,再由袁世凯用电报转发给李鸿章等人。(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传统的通信方式对鸦片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折射出清朝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2分)电报有没有帮助到清政府的谈判?为什么?(3分)根据材料三分析,朝廷要向地方传达皇帝旨意为何如此曲折?(2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发展通信事业需要注意的历史教训。(2分)32. 面对侵略,清政府企图在中学和西学之间寻找平衡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材料三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乃规时势,综本末,著论24篇(注:内篇9、外篇15,共24篇),以告两湖之士……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张之洞《劝学篇·序》根据材料一,指出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咸丰末年,觉悟了的少数人是怎样学习西洋的?(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阳铁厂受到外国报刊高度评价的理由。(3分)概括材料三的核心思想。(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看法。(3分)33. 孙中山引领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忆吾幼年,从学村塾……又数年即回祖国,就学于本城(广州)之博济医院……以医亦救人苦难术。然继思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此恶劣政府必不可,而革命思潮遂时时涌现于心中。——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堂欢迎会的演说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三 题33图所示纪念章上方的文字是“中华民国”,两面旗帜中间的字是“鄂军政府起义纪念”。材料四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乃至礼仪、服饰等等。——摘编自章开沅《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百年反思》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救国思想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思想变化的时代背景。(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至完美的国家”的构想。(3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枚纪念章是为纪念哪场起义?(2分)请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docx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教育共同体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