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NT20名校联合体高一年级11月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畜牧业、制石工业、制玉工业、制陶工业发达,社会分化、私有制、文字等已经出现”等可知,这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故选C项。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B两项;二里头属于夏代文明,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誓盟不信”“《吕氏春秋》”“巧谋并行,诈术递用”“亡国辱主愈众”等,说明这一时期为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加剧,故选A项。其余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3.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秦始皇曾带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禅的具体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封禅旨在彰显皇帝专制权威,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秦始皇奉行法家思想,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4.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太尉府(大司马府)、丞相府(司徒府)、御史大夫府(司空府)等均是中枢辅政机构,三公府少吏人数及比例变化反映了中枢辅政机构的调整,这可以用以研究国家治理机制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丞相权力的分散,排除C项;材料没有三公之间关系紧密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5.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常以部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来源”“强行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举措促进了民族交融,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A项;材料没有贵族统治得到强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南北关系的密切,排除D项。6.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南、北、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形成了全新的交通地理格局,有利于隋朝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上升,排除A项;隋代政治中心并没有向北方转移,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7.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为羁縻州,处奚人可汗部落,隶属营州都督府”“契丹陷营州后,徙治于潞县之古潞城”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崇州的设置加强了唐朝廷对边疆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故选A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央行政效率是否提升,B项错误;材料没有当地社会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8.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帖”制度开始实施,“两税之外余名一切勒停”,适应了两税法改革,故而有利于推进赋役制度改革,故选D项。材料做法并不能减少土地兼并现象发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百姓消费成本降低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9.B【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唐宋时期兴起的茶马贸易主要发生在唐宋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有进贡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宋代还设有专门负责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丰富了民族交融的形式,故选B项。材料没有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内地以茶与高一历史第1页篮NT20名校联合体高一年级11月期中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一遗址所处文化时期,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农业社会,但渔猎与采集经济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畜牧业、制石工业、制玉工业、制陶工业发达,社会分化、私有制、文字等已经出现。下列遗址与此相符的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大汶口遗址D.二里头遗址2.司马迁描述某一时期:“海内争于战功…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吕氏春秋》则强调这一8时期:“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诸侯纷争加剧B.国家统一趋势显现C.华夏认同扩展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3.据记载,秦始皇曾带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禅。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劈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纪功石。从泰山之阴下山,在泰山脚下一座叫梁父的小而平的山上,采用秦国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祭祀地神。秦始皇的做法旨在9.A,完善封建等级制度B.巩固儒学主流地位C.稳定政治地理格局D.彰显皇帝专制权威4.下表为根据《汉书》《后汉书》《汉官》所载两汉时期三公府少吏(低级官吏,办事人员)人数及比例统计表。这可用于研究两汉时期朝代:太尉府(大司马府)丞相府(司徒府)御史大夫府(司空府)武帝时,吏员365人,其10西汉不详中少吏162人,占全部吏不详员44.38%吏员49人,其中吏员73人,其中少吏员69人,其中少吏67东汉少吏47人,占全吏71人,占全部吏人,占全部吏员97.10%11.部吏员95.92%员97.26%A.选官制度的革新B.国家治理机制的变化C.丞相权力的分散D.三公之间关系的紧密5.鲜卑族本没有姓氏传统,常以部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来源,一部一氏。北魏孝文帝通过诏令的手段,强行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打破了鲜卑族“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的部族传统。材料所述举措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A.缓和了社会矛盾B.强化了贵族统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D.密切了南北关系6.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呈扇形分布,东北至涿郡,东南至余杭,西通关中。同时炀帝对洛阳城内的自然水系和漕运进行了修整,使之成为河北、江准、关中这三个最发达地区的集结点。可见,大运河的修建A.使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上升B.有利于隋朝加强对全国的统治C.促进了政治中心向北方转移D.标志着南北统一局面逐步实现7.据《旧唐书》记载,唐武德五年(622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为羁縻州,处奚人可汗部落,隶属营州都督府。治所位于昌黎县(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南)。契丹陷营州后,徙治于潞县之古潞城(今河北省三河县西南)。据此推知,崇州的设置A.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B.提升了中央行政效率C.削弱了唐对边疆的控制D.激化了当地社会矛盾8.唐代大和四年(830年),剑南西川宣抚使崔戎称,“西川税科,旧有苗青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至七八百文,征敛不时,烦扰颇甚。今令并省税名目,一切勒停,尽依诸处为两限,有青苗约立第等,颁给户帖,两税之外余名一切勒停。”这有利于A.减少土地兼并现象发生B.降低百姓消费成本C.密切唐朝廷与地方关系D.推进赋役制度改革9.唐代以来,茶马贸易逐渐兴起。茶马贸易是以进贡贸易为主,辅以民间贸易的贸易形式。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设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来,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据此可知,唐宋时期的茶马贸易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丰富了民族交融的形式C.提升了民众的生活品质D.推动了雇佣劳动的产生10.宋神宗即位后,“乃部分诸路将兵,总隶禁旅,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平居知有训厉而无番戍之劳,有事而后遣焉”“以京东武卫六十二指挥,分差主兵管(官)勾抽训练,此时已有置将规模”。材料所述做法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统治B.缓和军队内部矛盾C.纠正军事体制弊端D.扩大中央军队规模11.在唐宋词的受众中,既有白居易这样的官宦士大夫,“旧曲翻《调笑》,新声打义扬”;也有许多佚名的下层民众,通过说话或小曲等形式欣赏其中的旧词或新曲。及至宋代,听说话更不拘身份,不论老少,凡市井中人都一视同仁。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社会阶层流动加速B.文学体裁不断创新C.门第观念受到冲击D.城市生活丰富多彩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202511高一期中考试(历史).pdf 黄骅中学2025年11月高一期中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