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汶川县第一中学 夏桂兰 新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使课堂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验——归纳——猜想——证明"应该是数学学习、发现、探索、创新的一般程式。然而,过去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捏头去尾烧中段",恰恰是忽略了有关观察实验、直观形象,忽略了探索、发现的过程等方面的体验和训练,造成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错觉和误解,认为数学是逻辑地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来的。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实践,创造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凡是在科技创新上有建树的人,大都是勇于实践、勤于实践的人。 数学不仅是演绎科学的范例,也是一门很好的实验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数学的一个必要且重要的部分。数学课堂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同时数学实验也符合中学生的好动、喜新、求变等心理特征。教学中的数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获得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等的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去体验、去感受,让抽象问题转为形象问题,并且非常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仅举两例说明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探索 在7年级数学(上)中,学生初次认识了负数,而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加法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热情,探索下列各式的运算规律。请学生(分几轮)上讲台,在规定了正方向的前提下进行走步演示。让台下的学生注意演示过程以及演示者的最终位置,并且由老师把这个演示过程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使学生很容易感悟到几个算式的“和”的符号和绝对值:由于这个过程唤起了他们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了他们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感知到了运算法则的信息,最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 2、行程问题的模型构建 “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具有可操作性。这部分教学在户外请学生按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亲自去体验感受最好。它能让抽象问题具体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直观地发现其中相关量以及相等关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兴趣倍增,而且能感知到解决问题的信息,帮助构建数学模型。所以,让学生操作,亲自实践有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总结出新结论。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不可忽略的一项任务,而实践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刻板地局限在感知教材一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一运用知识等形式化的阶段,也不是单纯追求圆满答案的结果性教学,而是要充分注重过程的发展性教学,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看"、“做"的体验和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知识的意义和能力,着重将“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观察、发现、探索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性的、累积性的、探索性的学习,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探索,就难以从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去质疑、判断、选择以及做好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要明确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是激发学生主动实践,积极探索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会”,更要重视学生“会学”。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