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内能 比热容 学案(含答案) 2026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讲 内能 比热容 学案(含答案) 2026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5讲 内能 比热容
考点通关 直击考什么
考点1 分子动理论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由大量分子(人们常以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原子构成。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①_ _ _ _ _ _ _ _ 。
(1)影响因素:②_ _ _ _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分子间有间隙):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可以自发地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③_ _ _ _ (因此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体积)和④_ _ _ _ (因此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易错警示
分子的运动肉眼不可见;雪花、尘埃、花粉等运动能被看见,不是分子热运动,是机械运动。
考点2 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⑤_ _ _ _ (由于分子运动而具有的能,与温度有关,永不为零)和⑥_ _ _ _ _ _ _ _ (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与状态有关,可能为零)的总和。
2.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改变内能的方式
实质 条件 特点
热传递 内能的转移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热量从⑦_ _ _ _ 物体传递到⑧_ _ _ _ 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同
做功 能量的转化 物体对外界做功 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绝热的条件下)
外界对物体做功 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绝热的条件下)
4.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区别与联系
温度 热量 内能
性质 状态量 过程量 状态量
描述 “升高”“降低”或“不变” “吸收”或“放出” “具有”“增加”或“减少”
单位 摄氏度 焦耳 焦耳
联系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的熔化过程)
易错警示
(1)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
(2)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的热量多少。
考点3 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传递的热量、质量、温度变化量无关)
1.物理意义:描述物质吸(放)热本领的物理量,比热容越大,吸(放)热能力越⑨_ _ _ _ 。
2.定义式:⑩_ _ _ _ _ _ _ _ (表示热量,单位是表示质量,单位是表示温度变化量,单位是)
3.水的比热容:
4.水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5.水的比热容的应用: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可以用来取暖、调节温度、作冷却剂等。
6.热量的计算: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若不考虑热损失, _ _ _ _ 。
夯基综合练
1.[2025全国模拟汇编]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
A.向排骨汤中加入盐,汤很快变咸了,这是扩散现象
B.煤炭堆在石灰墙角,石灰墙变黑了,这是扩散现象
C.当物体被举高时,其分子间作用力也随之增加
D.温度在以下时,组成物体的分子不运动
E.海绵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F.梧桐飘絮,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G.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H.碎玻璃不能拼在一起,是由于分子间有斥力
I.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2025全国模拟汇编]关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
A.将肉烤熟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其内能
B.将农作物晒干是通过做功改变农作物内能
C.锯木头时通过热传递增加锯子的内能使其发烫
D.火箭升空时外壳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
重难突破 聚焦怎么考
突破点1 内能、温度和热量★☆☆
(1)温度升高 内能一定增加;
不一定由吸收热量引起,如摩擦生热。
(2)吸收热量 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过程;
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热时对外做功。
(3)内能增加 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过程;
不一定由吸收热量引起,如摩擦生热。
1.[2025全国真题汇编]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到内能小的物体
E.两个内能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也可能发生热传递
F.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2.变情境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
A.煮好的菜入嘴时很烫,是因为菜含有的热量多
B.酒精蒸发吸收热量,内能增大,周围空气的内能减小
C.冰熔化过程中,内能增大,温度不变
D.冰冻食物在解冻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E.炒菜过程中菜的内能保持不变
F.火箭点火时,底座的温度升高,具有的热量增大
突破点2 比热容★☆☆
(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变化小。
3.[2025河南新乡二模]糖炒栗子是我国北方非常有名的美食,传统糖炒栗子的精髓在于砂石的导热和糖的焦香。关于糖炒栗子的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砂石炒制是因为砂石颗粒小,有利于板栗受热均匀
B.砂石升温较快,是因为它的吸热能力强
C.刚炒出的栗子烫手是因为它含有的热量多
D.炒制过程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大栗子的内能
4.[2025北京西城二模]表格对比 依据表格中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水 煤油 砂石
比热容 约 约
A.一桶煤油用掉一半,剩余煤油的比热容变小
B.水和砂石吸收相等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得多
C.水的比热容表示水的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是
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吸收热量较少
5.[2025江苏南京一模]图像分析 某固体的质量为,比热容为。先对它加热一段时间(设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停止加热让其冷却(设冷却时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整个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不计质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时间段,该物体吸收的热量为
B.该物体在时间段的比热容小于在时间段的比热容
C.在时间段,该物体放出的热量为
D.该物体在时间段放出的热量等于在时间段吸收的热量
6.[2025重庆二模]简单计算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开发太阳能可以降低对煤、石油等有限资源的依赖。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_ _ _ _ 能;现有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半小时产生电能,如果这些能量完全被水吸收,能让_ _ _ _ 的水从上升到。水的比热容为。
7.[2025安徽一模]热平衡计算 冬季吃苹果比较凉,将切好的苹果块放入装有热水的保温杯中,苹果的初温为,一段时间后杯内水和苹果块的温度稳定在,这样就可以吃到热乎乎的苹果了。假设热水放出的热量全部被苹果吸收,水的比热容是,苹果的比热容是,则保温杯内热水的初温是_ _ _ _ 。
8.[2025四川成都二模]比例计算 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给质量同为的物质甲和水加热,理想情况无热量损失。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水的比热容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比热容为
B.甲物质的比热容为
C.甲物质内吸收的热量为
D.甲物质和水内吸收的热量之比为
9.[2025山东潍坊二模]变考法 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如图甲所示即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省油灯”,使用时往上方容器中注油,往下方夹层里注水,如图乙所示。为此某兴趣小组对相同质量的铜和陶瓷用相同装置进行加热,并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陶瓷的比热容比铜的大,相同情况下瓷盏中油的温度比铜盏中油的温度低
B.夹瓷盏使用时夹层中的冷水吸收热量,使油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C.与铜盏相比,瓷盏中油的温度更低,蒸发更慢,因此省油
D.与铜盏相比,瓷盏中油的温度更低,热值更大,因此省油
重点实验 多维透析
实验6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问题
两实验小组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们用完全相同的酒精灯给水和食用油加热。
证据
1.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 _ _ _ ;加热过程中,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_ _ _ _ _ _ _ _ 来判断的。
2.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被加热的物质_ _ _ _ _ _ _ _ 。
解释
3.一段时间后两个小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两组同学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_ _ _ _ (选填“水”或“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多,比热容_ _ _ _ 。
组别 液体 质量/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
1 水 200 20 40 13.5
食用油 200 20 40 6.5
2 水 200 20 40 12
食用油 200 20 40 5.5
4.使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小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1小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交流
5.实验后,小明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初温、质量均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和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在液体中的适当位置。小明每隔记录一次水和食用油的温度,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
(1) 其中图像①表示的是_ _ _ _ _ _ 的吸热情况。本实验是通过比较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来反映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强弱。食用油的温度升高,内能_ _ _ _ ,是通过_ _ _ _ _ _ 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2) 由图丙中数据可知,若水的比热容为,则食用油的比热容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6.下列现象或做法中,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的是_ _ _ _ 。
A.冬天暖气设备用水循环供暖
B.北方的冬天户外的自来水管常会冻裂
C.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防止菜被冻坏
D.发热病人用沾水的毛巾擦身体降温
E.汽车的发动机用水降温
F.长期不下雨时,环卫部门会在马路上洒水
第5讲 内能 比热容
考点通关 直击考什么
考点1 分子动理论
2.无规则运动; 温度
3.引力; 斥力
考点2 内能
1.动能; 分子势能
3.高温; 低温
考点3 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传递的热量、质量、温度变化量无关)
1.强
2.
6.;
夯基综合练
1.ABI
[解析]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间距离有关,与物体位置无关,错误。以下的物体分子仍在运动,错误。海绵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海绵内部有空隙,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错误。梧桐飘絮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错误。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错误。碎玻璃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错误。
2.AD
重难突破 聚焦怎么考
突破点1 内能、温度和热量★☆☆
1.BE
[解析]不能说“含有”或“具有”热量,错误。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不一定是吸热,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正确、错误。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不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错误。两个内能相同的物体,若温度不同时,也可以发生热传递,正确。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过程,错误。
2.BC
突破点2 比热容★☆☆
3.A
4.D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一桶煤油用掉一半,桶内剩余煤油的质量变小,但比热容不变,错误。根据可知,质量相等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比热容大于砂石的比热容,水的温度升高得少,但不知道质量的大小时,无法确定温度的变化关系,错误。水的比热容表示质量为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该选项的叙述漏掉了“质量为的”,错误。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由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根据可知,煤油吸收热量较少,正确。
5.D
[解析]在时间段,该物体的温度变化量是,吸收的热量;在时间段物体处于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时间段吸收的热量大于,错误。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同种物质在相同状态下比热容相同。和时间段该物体都是液态,状态相同,比热容相同,错误。
在时间段该物体放出的热量,设在时间段放出的热量为,由于相同时间内放热相等,则,即,错误。
该物体在时间段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为,在时间段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为,所以该物体在时间段放出的热量等于在时间段吸收的热量,正确。
6.电; 2
[解析]水吸收的热量,水的质量。
7.56
[解析]设保温杯内热水的初温为,假设热水放出的热量全部被苹果吸收,即,根据可得,即,解得保温杯内热水的初温。
8.A
[解析]由公式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与比热容成正比。由图像可知,甲和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之比为,则甲物质和水的比热容之比为,故甲物质的比热容为,正确、错误。甲物质内吸收的热量,错误。甲物质和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错误。
9.ABC
[解析]由图丙可知,相同质量的铜和陶瓷吸收相同的热量,陶瓷升高的温度低,由可知,陶瓷的比热容比铜的大,相同情况下瓷盏中油的温度比铜盏中油的温度低,正确。在夹层中加水,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可以使油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减慢了油的蒸发速度,正确。瓷盏中油的温度比铜盏中油的温度低,可以减慢油的蒸发,因此省油,正确。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与温度高低无关,油的热值始终不变,错误。
重点实验 多维透析
实验6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相同; 加热时间
2.均匀受热
3.水; 大
4.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同(答案合理即可)
5.(1) 食用油; 加热相同时间内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 增大; 热传递
(2)
6.A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