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16题,共16题)、非选择题(第17-20题,共4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载:“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这一记载反映出秦朝
A.重视官吏道德素养考核 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选官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D.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善
2.《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齐民要术》提出“顺天时,量地利”的农业原则,并警告“任情反道,劳而无获”。这些记载重在强调古代农业
A.追求精耕细作以提高粮食产量 B.传统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C.重视水利系统以抵御自然灾害 D.生态农业观念已经萌发
3.唐朝集体宰相制取代了汉朝领袖宰相制,然而三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和推诿。贞观年间设立的政事堂把三省连为一体,成为唐朝最高决策机构,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讨论并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然后奏闻画敕。这一举措
A.体现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 B.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C.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D.有效制约了皇权专制
4.宋神宗熙丰之际,政府年财政净收入比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高出25%;且工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和青苗钱的总和。据测算,熙丰之际民众平均税收负担约为12%,个体小农的税负普遍低于10%。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 B.冗官、冗兵局面的缓和
C.王安石变法的经济举措 D.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5.明清之际朝代更迭,归乡知识精英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在探寻实现儒者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归隐并非唯一出路。故国渐行渐远,知识精英们目睹乡村的凋敝,重新燃起救世的理想,乡村成为他们实现儒者理想的试验场。这说明知识精英
A.归隐乡村逃避朝代更迭的动荡 B.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C.依赖朝廷的支持推进乡村治理 D.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6.下图展现的是某战争形势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战争
A.战场上海战陆战中国均失败 B.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C.签条约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D.战后清政府强化对台湾管辖
7.自从陈独秀的《新青年》大卖后,不少社会团体觉得“新青年”是一块好招牌,于是乎基督教青年会标榜“改造新青年”,佛化青年会发行了《新佛化》旬刊,甚至一家戏剧社团编写的戏剧因名为《新青年》而大受追捧。这种现象反映了
A.民主科学已被广为接受 B.五四运动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C.文明开化成为社会风尚 D.民众对新文化理解存在差异
8.下图为1933年《红色中华》刊登的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B.全面抗战得到群众拥护
C.红军长征需动员农民 D.农村土地革命卓有成效
9.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讨论“三线”建设问题的会议,会上强调,“三线”建设必须紧急推进,要在偏远山区建设备战基地,要将“三线”区域成功建设为能够适应战争需要的战略大后方。这反映了三线建设旨在
A.奠定工业化发展基础 B.增强国家的国防能力
C.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 D.改善国民经济的布局
10.20世纪80年代,江苏张家港某村办企业通过“踩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开拓市场;90年代转型为股份制企业,引入现代管理制度;21世纪初成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该企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理论体系对基层实践的全面引领 B.道路探索中市场与创新精神的融合
C.文化基因对经济转型的决定作用 D.制度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集中彰显
11.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A.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12.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开采金银矿时,“每天要让印第安人工作14-16小时,只要他们稍有懈怠,就会遭到鞭打甚至杀害”;同时,大量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黑奴贸易使非洲损失了约1亿人口。这一现象反映出
A.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 B.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性
C.殖民扩张的客观进步性 D.奴隶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13.拿破仑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统治,通过建立边界、设立盟约、军事征服等方式重组了欧洲各国的领土;通过行政管理改革,强化了其覆盖区域的中央集权;拿破仑倡导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法治精神逐渐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可见,拿破仑战争
A.解放了被压迫地区人民 B.启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D.缓和了国际之间的争端
14.17-18世纪,英格兰的王公贵族创建科学社团“皇家学会”,社会上层慷慨资助科学研究,科学家逐渐成为中产阶级青睐的时髦职业。民间对科学技术兴趣浓厚,组织读书会,发展社团。英国政府认为这些社团是国家的知识宝库,给予鼓励和支持。据此可知
A.英国政府对科技给予了足够重视 B.工业革命获得社会各界普遍支持
C.贵族的地位对科学发展举足轻重 D.对科技重视利于转化为经济效益
15.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实行自由贸易;1925年,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政策变化
A.导致了苏联经济结构失衡 B.适应了当时国家发展需求
C.违背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模式
16.如图是当代漫画家张砚钧创作的漫画。该画作旨在揭示
A.“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B.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
C.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D.经济复苏进程复杂而多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养老制度被纳入国家法律体系。秦代《傅律》规定,年满六十者免除徭役,官府按月给其发放粟米;汉代《王杖诏书令》授予七十岁以上老人“王杖”,持杖者可享免赋税、出入官府不趋(小步疾走)等特权。汉武帝时推行“孝悌力田”政策,地方官吏须定期考核民众赡养父母的情况,优者免役或赐爵。关中等地区因经济发达更易落实这些政策,而边郡则常因战乱流民问题难以执行。
-摘编自李振华《秦汉国家治理与家庭伦理》
材料二 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当时的政党均大力提倡“尽孝”,并将该概念提高到“尽忠”层面,作为团结民众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这一时期,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
-摘编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养老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民初养老观念与实践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时代背景。(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60年代中后期开始,种族骚乱、富裕人口流失和公共服务水平下降等,使纽约陷入“城市危机”。70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全面转向保守,大幅削减城市拨款。纽约市政府濒临破产,成本高昂的保障性住房成为被调整的对象。一方面,市政府逐步减少新建保障性住房的数量,转而将重点放在维护已有的公共住房和补贴租户上。另一方面,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出售和产权转让,使租客变为房东。
住房政策调整后,开发商打着保障性住房名义开发高档住房,许多衰败社区被改造为高端社区,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吸引了富裕人口入住,周边地区的商业、娱乐等项目随之发展。但原本生活在附近的中低收入者无法承担高额的房租,只得搬往其他房租较低的社区,这样一来,城市出现了新的衰败社区,部分衰败社区扩大,导致城市空间破碎问题。同时,新建保障性住房的数量越来越少,租金不断上涨,无家可归者成为这一时期纽约街头的一道“风景线”。《纽约时报》注意到“(纽约)下东区东部正日益分裂为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贫困和不安定的罗伊塞达,另一个是富裕和充满艺术气息的阿法贝特城”。
-摘编自李文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纽约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纽约市保障性住房政策调整的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措施。(6分)
(2)依据材料,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纽约市保障性住房政策调整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城市住房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2024年,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AI诊断系统对早期肺癌的识别准确率达98%,较传统人工诊断效率提升15倍,已在全国200余家基层医院推广;美国特斯拉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完成全球超10亿公里安全测试,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化转型。这些技术成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性突破”。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多重挑战:2024年欧洲多国爆发“AI伦理抗议”,民众反对企业使用AI算法进行简历筛选,认为其存在性别与年龄歧视;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全球已有5%的传统岗位因AI替代消失,低技能劳动者再就业难度加剧;此外,AI生成虚假信息引发的舆论混乱事件较2023年增长300%,对社会信任体系构成威胁。
-综合《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报道
根据材料,围绕“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提炼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材料一 近代橡胶种植的全球扩张(节选)
年代 重要记事
1725年 英国以“十英镑一千粒种子”的报酬奖励威克·汉姆在巴西搜集天然橡胶树种子。
1851年 伦敦世博会展出橡胶垫圈、雨衣等产品,人们认识到橡胶是一种重要资源。
1883年 荷兰人把橡胶移植到爪哇、苏门答腊等地。
1908年 法国人在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开辟橡胶种植园。
-据《国家人文历史·种子的冒险》整理
材料二 橡胶种植要求高,一般认为北纬17°以北的地区为植胶禁区。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责成林业部、中科院、中山大学等组成专家组对西双版纳进行实地勘查,开展种植实验研究。1957年,“一五计划”西南重点项目-西双版纳基地(最南端景洪北纬21°)建成了19个橡胶农场。我国橡胶轮胎、防毒面具、飞行员头盔等产品基本实现自给,美国对新中国的橡胶资源封锁被打破。1982年,伴随资金、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在接近北纬25°的瑞丽等地也植胶成功,修正了“北纬17°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传统论断。21世纪以来,我国人工合成橡胶产业取得迅猛发展,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资源安全。
-摘编自郭晔旻《橡胶树的全球扩张之旅》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橡胶种植全球扩张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为打破橡胶种植“禁区”所作的努力。(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橡胶种植为例,说明资源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4分)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抽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D C C B D C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A C D B D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答案】(1)特点(4分):①被纳入国家法律体系或法律保障;②有明确年龄条件或年龄分层优待;③养老与惠民政策相结合(给予老人经济或政治特权,或政策激励,通过免役、赐爵等鼓励孝行);④与官吏考核、民众义务挂钩;⑤地域差异大(或区域推行不平衡)。
(2)变化:新变化:①批判封建色彩养老观,保留“尽孝”核心;②“孝”与“忠”结合,成为团结抗敌的思想武器(或从“封建孝道”转向“国家责任”);③从家庭义务向社会制度过渡或者从道德义务转向制度义务;④救养主体从家庭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⑤引入现代退休金制度。(任4点,每1点1分,共4分)
时代背景(4分):①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需以“忠孝”凝聚民众抗击帝国主义侵略;③近代化发展,民族工业兴起,工人阶级壮大,催生社会养老需求。④政府的政策探索。
18.【答案】(1)原因:经济滞胀;政府转向保守(经济政策调整);联邦政府削减城市拨款;城市危机出现;保障性住房加重政府财政负担。(4分)
措施:①减少新建保障性住房数量,重点维护现有公共住房和补贴租户;②加快保障性住房出售和产权转让,推动租客变为房东。(2分)
(2)影响:积极影响:刺激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3分)
消极影响:中低收入者被迫搬迁,城市出现新的衰败社区并扩大,导致城市空间破碎;形成城市空间破碎;加重民众生活负担;加剧社会分化;影响社会安定。(3分)
启示:①城市住房政策应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②需重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避免贫富差距过大;③政策制定要具有长远性,防止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加上这句话“任2点,每1点1分,共”2分)
19、详细评分标准(14分)
示例
科技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双刃剑(2分)
科技是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材料中AI诊断系统提升医疗效率、自动驾驶推动交通变革,印证了科技对生活的革新。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使人类迈入“蒸汽时代”,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推动城市化与全球化开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技术催生电灯、电话等发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成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互联网技术更构建起信息时代,加速知识传播与全球互联,这些均彰显科技对文明的正向推动。(5分)
但科技发展也带来文明困境。材料中AI的性别歧视、岗位替代及虚假信息问题,并非个例。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导致大量手工业者失业,引发卢德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核能技术被用于制造原子弹,造成广岛、长崎的人道主义灾难;当下数据隐私泄露、算法霸权等问题,也对社会伦理与公平构成挑战。(5分)
综上,科技本身无善恶,人类需以理性引导其发展,在创新中构建伦理规范,让科技真正成为文明进步的助推器。(1分)
小论文格式(1分)
等级 评分标准 分值范围
一等 1.论题明确,紧扣“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体现辩证分析;2.史实准确丰富,能结合材料与世界近现代史2-3个典型事例;3.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积极与消极影响论述均衡。 12-14分
二等 1.论题较明确,体现辩证性但不够突出;2.史实准确,能结合材料与1-2个近现代史事例;3.逻辑较清晰,论述有一定层次。 8-11分
三等 1.论题不明确或偏离主题,缺乏辩证分析;2.史实不准确或未结合近现代史;3.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0-7分
20.【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工业革命需求;种植园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4分)
(2)努力:国家将橡胶种植列为发展战略;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深入研究;加强西双版纳等基地的建设;改革开放后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升级。(4分)
(3)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有利于综合国力提升与产业技术升级;有利于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任2点,每1点2分,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