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九年级化学上册新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九年级化学上册新人教版

资源简介

九年级化学上册新人教版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为H2O的转化和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B.转化②中产生O2、H2的质量比为2:1
C.转化③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转化④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2.利用食盐的水溶液可以制造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l2可表示两个氯原子
B.2H2O可表示2个水分子
C.该化学变化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利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时,水中可加入少量的NaCl以增强导电性
3.“人生就像氧化反应,有的人燃烧,有的人腐烂。”化学原理也可以变成励志箴言,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整句话是指氧化反应按照剧烈程度可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B.铁在纯氧中燃烧属于剧烈氧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属于缓慢氧化
C.燃烧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为人类服务,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D.食物腐败、橡胶老化都属于缓慢氧化,缓慢氧化对人类百害无一利
4.下列成语所包含的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不合理的是
A.“杯水车薪”——可燃物的量少,导致火焰熄灭
B.“钻木取火”——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C.“煽风点火”——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D.“釜底抽薪”——采用清除可燃物的方式,使燃烧停止
5.在密闭玻璃罩内放置三根点燃的蜡烛(图甲),观察到长蜡烛先熄灭,接着短蜡烛熄灭,中间蜡烛最后熄灭。传感器测得氧气含量变化(图乙)。下列解释或结论错误的是
A.开始燃烧放热,升到上方隔绝氧气,长蜡烛先熄灭
B.长蜡烛熄灭后降温,降到下方隔绝氧气,短蜡烛熄灭
C.一段时间后,玻璃罩内氧气消耗完,中间蜡烛最后熄灭
D.热的的密度可能比冷的的密度小
6.在化学实验或日常生活中都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电话报警 B.使用稀硫酸进行实验时,要佩戴橡胶手套
C.厨房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冷水浇灭 D.使用酒精灯时,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7.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碳库(储存碳的场所)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有
A.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能溶解大量的二氧化碳
B.煤炭、石油中的碳主要来自古代生物的遗体
C.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呼吸作用将碳固定在其体内
D.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的形成也与碳循环有关
8.油灯是古代重要的照明工具,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其结构如下图所示:用棉绳做灯芯,上层盛盛油,下层盛盛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灯芯和灯油都是可燃物
B.下层中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水受热分解
C.用嘴吹灭油灯,是利用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来灭火
D.省油的原因是油燃烧时放热,下层盏内水吸热,从而减少油的挥发
9.“关爱生命、注意安全、保护环境”是永恒的主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水浇灭
B.闻气体时应该用手在容器口用力扇动,使大量气体飘进鼻孔
C.实验中不慎有少量试剂溅入眼睛,要立刻去医院就诊
D.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
10.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但做保护气的气体不一定是稀有气体
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二、填空题
11.火折子被称为古代的“打火机”,燃芯由S、KNO3、薯藤和棉花等制成,结构如图。
(1)原料:火折子中燃芯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KNO3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原子团的名称是 。
(2)反应:火折子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之一:,X的化学式是 。
(3)使用:需要火源时,拔开火折子的竹帽,一吹燃芯上的火星即复燃,其原因是 ;旋转竹帽使竹筒和竹帽上小孔的位置错开,形成密封,燃芯上的火星就会熄灭,其原因是 。
12.甲醇是一种常见的液体燃料,某工业生产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制得,并对甲醇燃烧后产生的废气进行回收利用。
(1)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2)水在光、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甲醇在燃烧前一般要进行雾化处理,其目的是 。
13.为缓解化石能源短缺问题,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这种催化剂作用下,可以转化为汽油,主要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1)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2)X是一种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I生成的产物I为,请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 。
(3)在一定条件下,若生成的中的碳元素完全来自二氧化碳,请计算消耗44 kg理论上能生成的质量是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4)请从最初的反应物和最终得到的生成物两个角度说出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 。
14.2025年3月17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技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消除了电动汽车充电焦虑问题。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是电动汽车中的主流电池。
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是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两大主流类型。燃油汽车燃料燃烧不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会释放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降低燃料消耗量、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举措。2021~2023年,我国不同动力类型汽车销量占比见图1.
纯电动汽车因其能源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噪声小等优点成为近年来使用最广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利用电池储能后放电,驱动汽车行驶,但因电池安全性、充电时长、续航里程、使用寿命等因素导致其发展受限。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对比了添加1-SP和2-CNT两种导电剂对纯电动汽车中磷酸铁锂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如图2(容量保持率越高,代表电池使用寿命越长)。
依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磷酸铁锂(LiFePO4)中含 种元素,写出锂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纯电动汽车的优点有 (写出一条即可)。
(3)使用燃油作为汽车燃料会造成空气污染,写出汽车尾气中的一种空气污染物 。
(4)2021~2023年,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占比均逐年增加,氢混合动力是以氢气为燃料发电驱动,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5)对比图2中的两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放电倍率范围内,当放电倍率相同时, 。
三、实验题
15.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② 。
(2)若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欲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 (填装置代号)。
(3)若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则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药品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4)用收集的氧气做如图F所示实验,通入氧气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对比通入氧气前后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所需的一个条件是 ;若用红磷代替白磷再次进行实验,则通入氧气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由此对比得出可燃物燃烧所需的另一个条件是 。
16.控制变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探究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60℃。
实验一:
(1)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关闭止水夹,将集满氧气的反应容器放入水槽,如图所示,水槽中水的温度可保持在 (填字母)。
A.30℃ B.60℃ C.90℃
实验二:
(2)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当观察到实验一刚出现现象时,立即打开止 水夹,向装置中通入一种气体,该气体可以是 (填化学式)。
(3)燃料燃烧的调控
①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的原理是 ;
②把煤块粉碎成煤粉可使燃烧更充分的原因是 。
方法导引:
(4)在科学探究中,如果问题涉及多个因素(变量),可以只研究因变量与 个自变量的关系,控制其他的量不变。
四、计算题
17.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空气中浓度相对较高。甲烷虽然浓度较低,但其产生温室效应能力比二氧化碳强很多。在相同浓度下,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5倍。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其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
(1)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煤气化生成的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甲烷,其反应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请完成该方程式的配平: 。

(3)计算用(2)中反应制取甲烷,需要一氧化碳的质量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新人教版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A C B C B D C
11.(1) 混合物 三/3 硝酸根
(2)O2
(3) 吹气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复燃 隔绝了氧气,没有氧气支持燃烧,火星就会熄灭
12.(1)水、二氧化碳
(2)分解反应
(3)增大氧气与甲醇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13.(1)二氧化碳分子
(2)
(3)14kg
(4)从反应物方面,吸收和利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从生成物方面,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汽油,能有效缓解化石能源短缺问题
14.(1) 四/4
(2)能源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噪声小等
(3)氮氧化物(合理即可)
(4)2H2+O2点燃2H2O
(5)添加2﹣CNT的磷酸铁锂电池使用寿命比添加1﹣SP的长
15.(1)锥形瓶
(2) C
(3) 稀盐酸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4) 白磷燃烧 与氧气接触 红磷不燃烧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6.(1)BC
(2)N2
(3) 隔绝氧气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
(4)一
17.(1)
(2)
(3)解:设需要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答:需要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