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24)三年级科学上学期 期末素养测评·基础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科版(2024)三年级科学上学期 期末素养测评·基础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学期(湘科版)期末素养测评·基础卷
一、填空题(20分)
1.汉代的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热空气产生机械运动的装置,它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
2.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叫____________,单位是____________。
3.磁铁的同名磁极相互____________。
4.黏质土的保水性、保肥能力最____________,渗水性最____________。
5.白天山坡上的空气被晒热上升,山谷里的冷空气会沿山坡向上补充,形成____________。
6.哺乳动物体表有____________,体温恒定,靠四肢帮助运动。
7.昆虫的胸部有____________对足,是昆虫运动的主要部位。
8.磁悬浮列车能“悬浮”,利用的是磁极间____________的原理。
二、选择题(40分)
9.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植树造林 B.过量使用化肥 C.回收垃圾
10.( )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
A.鲤鱼 B.老虎 C.白鳍豚
11.下面( )不属于哺乳动物。
A.虎 B.蜂鸟 C.猩猩
12.鸟类的喙( )。
A.完全相同 B.完全不同 C.有相似也有不同
13.我们一般用( )来测量体温。
A.温湿度计 B.体温计 C.水温计
14.从微观角度看,一个物体的质量其实是( )。
A.物体的体积大小
B.组成物体的所有微粒的质量总和
C.物体的轻重
15.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的特点是( )。
A.都有确定的形状 B.都能流动 C.都占据空间、有质量
16.我们在制作水浮式指南针时,不需要的材料是( )。
A.钢针 B.泡沫塑料 C.计时器
17.关于指南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指南针的发明在旅行、航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B.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C.现在有了卫星定位,指南针已经没有用了。
18.像蚂蚁、蝴蝶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下列选项中符合昆虫特征的有( )。
①蜘蛛 ②蜜蜂 ③蜻蜓 ④蜈蚣 ⑤螃蟹 ⑥螳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⑥
19.小明将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后,液柱会( )。
A.上升 B.下降 C.先下降后上升
20.磁铁的同极靠近会( )。
A.相吸 B.相斥 C.不动
21.用条形磁铁去吸一堆回形针,回形针会( )。
A.均匀吸附在磁铁的各个部位
B.大多吸附在磁铁的两端
C.只吸附在磁铁的中间
22.适合种植水稻、荷花等水生植物的土壤是( )。
A.沙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
2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水的是( )。
A.土壤能捏成团 B.土壤中有小石子 C.土壤能支持植物生长
24.我们在校园花坛里采集土壤样本时,最合适的工具是( )。
A.剪刀 B.铲子 C.放大镜
25.要使压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我们可以把它放进( )里。
A.热水 B.常温水 C.冷水
26.在“房间与屋外气温不同”的模拟实验中,线香的烟飘向屋外,说明( )。
A.房间内气温高,空气向屋外流动
B.房间内气温低,屋外热空气向屋内流动
C.空气流动与气温无关
27.冬冬家的足球充满气的重量是200克,后来发现皮球漏气了,现在皮球的重量应该是( )。
A.仍是200克 B.100克 C.198克
28.王丽的阿姨生病了,在医院挂瓶点滴药水,点滴前王丽发现玻璃药瓶里刚好有半瓶的药水,剩下半瓶是空气。当这瓶药水刚好滴完时,药瓶里剩下的空气( )。
A.还是半瓶 B.比半瓶多一点 C.装满一瓶
三、判断题(10分)
29.植物茂盛的地方,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 )
30.蝗虫的头部有1对触角。( )
31.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不能打得太足。( )
32.水在4℃时密度最大。( )
33.饮料瓶上标注的“550mL”,表示瓶中饮料的体积是550毫升。( )
34.用注射器吸进空气并封紧出口,压活塞时气体体积变小,说明气体能被压缩,没有确定的体积。( )
35.珍稀动物稀少原因之一是自身繁殖率低,适应力差。( )
36.磁铁摔碎后,每一小块都还是磁铁,能吸铁。( )
37.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受任何因素影响。( )
38.不同地区的土壤,其成分和性质可能不同。( )
四、连线题(4分)
39.

-8℃ 10℃ 8℃ 0℃
五、简答题(6分)
40.请简要说明白天海边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六、实验探究题(14分)
41.题目:根据教材第1张图“设计制作指南针”的步骤,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水浮法指南针,并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现象。
实验材料:钢针、条形磁铁、塑料碗、水、灯芯草(或小纸片)、硬纸板(方位盘)。
实验步骤:① 磁化钢针:用磁铁的N极沿钢针____________摩擦20次(避免来回摩擦);
② 制作浮具:将____________剪成小段,均匀撒在塑料碗的水面上;
③ 放置钢针:将磁化的钢针轻轻放在灯芯草上,确保钢针能____________;
④ 测试指向:保持环境安静,等待钢针____________,观察其指向;
⑤ 标记方位:用硬纸板制作____________,标注“东、南、西、北”,固定在碗边。
预期现象:钢针静止时,一端稳定指向____________,另一端指向____________。
七、综合题(6分)
42.如图所示,科学小组在探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1)发现在水量、土壤量相同的情况下,2号瓶土壤中渗下来的水最多,这说明2号瓶中所装的土壤更有可能是( )。
A.黏质土 B.壤土 C.沙质土 D.以上都不对
(2)如果按照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给土壤排序,比2号瓶中土壤渗水能力稍差一点的是( )。
A.黏质土 B.壤土 C.沙质土 D.以上都不对
(3)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也各有不同,下列选项中的植物适宜在2号瓶中土壤生长的是( )。
A.花生西瓜 B.小麦花生 C.白菜萝卜 D.玉米红薯
参考解析
1.走马灯
【解析】空气具有流动性,总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走马灯。汉代的走马灯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热空气产生机械运动的装置,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
2.温度计 ℃
【解析】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单位是℃。
3.排斥
【解析】磁极与磁极有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好 差
【解析】土壤按质地分,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类型。沙质土比较疏松,透气性和渗水性好;黏质土的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透气性和渗水性最差。
5.谷风
【解析】白天,山坡上的空气被太阳晒热后上升,山谷里的冷空气会沿山坡向上补充,形成谷风。这一现象体现了“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补充形成流动风”的原理。
6.毛发
【解析】哺乳动物体表有毛,毛发具有保温等作用,这是哺乳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它们体温恒定,靠四肢帮助运动。
7.3
【解析】昆虫的身体结构具有典型特征,其胸部是运动的主要部位,长有三对足,这些足帮助昆虫进行爬行、跳跃等多种运动行为,这是昆虫类生物的重要结构特点之一。
8.相互排斥
【解析】磁悬浮列车能“悬浮”,是因为它利用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当两个磁铁的同名磁极(如北极与北极或南极与南极)靠近时,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力。这种排斥力使列车被推离轨道,从而悬浮在空中。
9.B
【解析】A.植树造林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属于保护土壤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破坏土壤肥力,属于破坏土壤的行为。符合题意。
C.回收垃圾可减少有害物质进入土壤,避免污染,有利于土壤保护。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解析】A. 鲤鱼是常见的淡水鱼类,属于卵生动物,并非哺乳动物,且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A选项错误。
B. 老虎是陆生哺乳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并非水生动物。B选项错误。
C. 白鳍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中的淡水哺乳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且为我国特有物种。C选项正确。
故选C。
11.B
【解析】A. 虎是胎生、哺乳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A选项正确。
B. 蜂鸟是卵生鸟类,具有羽毛和喙,不属于哺乳动物。B选项错误。
C. 猩猩是胎生、哺乳的灵长类动物,属于哺乳动物。C选项正确。
故选B。
12.C
【解析】鸟类喙的形状因食性和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老鹰的喙锋利适合撕肉,鸭子的喙扁平适合滤食,蜂鸟的喙细长适合吸食花蜜。这说明不同鸟类的喙存在明显差异,但某些食性相近的鸟类可能具有相似的喙。因此,选项C“有相似也有不同”正确。选项A和B的“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均不符合实际观察结果。故选C。
13.B
【解析】A.温湿度计用于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不能准确测量人体体温。
B.体温计是专门设计用来测量人体温度的仪器,符合题目要求。
C.水温计用于测量液体温度,如水的温度,不适用于人体。
故选B。
14.B
【解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从微观角度看,物体由大量微粒(如原子、分子)组成,这些微粒的总质量决定了物体的质量。A选项体积大小与质量无关(如相同体积的棉花和铁质量不同);C选项“轻重”是质量的通俗说法,但题目要求微观角度。故选B。
15.C
【解析】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因此A错误。固体不能流动,B错误。所有物质都有质量和占据空间,C正确。
故选C。
16.C
【解析】水浮式指南针需要磁化的钢针作为磁针,泡沫塑料用于帮助钢针漂浮在水面。计时器与制作过程无关,无需测量时间。故选C。
17.C
【解析】A.指南针的发明在旅行、航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确;
B.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正确;
C.现在有了卫星定位,指南针已经没有用了,错误;虽然现在有了卫星定位技术,非常先进和便捷,但指南针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一些卫星信号受到干扰或无法覆盖的特殊环境(如深山、峡谷、极地等地区),或者电子设备出现故障时,指南针依然能够准确地指示方向。
故选C。
18.C
【解析】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蜜蜂、蜻蜓和螳螂符合昆虫的特征,蜈蚣、蜘蛛和螃蟹不符合昆虫的特征。故选C。
19.A
【解析】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当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时,热水的热量传递给温度计内的液体,液体受热后体积膨胀,所以液柱会上升。故选A。
20.B
【解析】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题目中问的是磁铁的同极靠近时的现象,根据这一知识点,同极会相互排斥。故选B。
21.B
【解析】磁铁各部位磁性不均匀,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最强,称为磁极,中间磁性最弱。当用磁铁吸引回形针时,回形针会被磁铁两端较强的磁力吸引,因此大部分会集中在磁铁的两端。故选B。
22.B
【解析】A.沙质土颗粒大,水分易流失。
B.水稻和荷花需要长期积水的环境。黏质土颗粒细小,保水性强,能有效保持水分,适合水生植物生长。
C.壤土保水性适中,但不如黏质土适合长期蓄水。
故选B。
23.A
【解析】A. 土壤能捏成团是因为水分使土壤颗粒黏结,说明含有水,A选项正确。
B. 小石子属于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与水无关,B选项错误。
C. 植物生长需要水,但土壤支持植物还可能依赖养分、空气等,无法直接证明有水,C选项错误。
故选A。
24.B
【解析】采集土壤样本需要能够挖取或铲起土壤的工具。
A.剪刀用于剪断物体,无法有效挖土。
B.铲子专门用于挖掘,能方便地获取土壤样本。
C.放大镜用于观察细节,与采集土壤无关。
故选B。
25.A
【解析】A.物体受热时,内部气体膨胀体积增大。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内部空气受热膨胀,将球壁撑起恢复形状。
B.常温水温度不足,无法使气体明显膨胀。
C.冷水可能导致气体收缩,无法复原。
故选A。
26.A
【解析】A.空气受热会上升,导致气压变化。房间内气温高时,热空气上升并从上方流出,形成由内向外的气流,线香的烟随气流飘向屋外。此时,屋外较冷空气会从下方流入补充。
B.错误,因房间气温低时空气应向内流动。
C.与事实相反。
故选A。
27.C
【解析】物体的重量由其包含的物质总质量决定。充满气的足球包含球皮和空气的质量,空气有质量。漏气后,部分空气逸出,总质量减少。
A.错误,因为漏气导致质量减少;
B.减少过多,不符合实际;
C.质量增加不可能;
故选C。
28.C
【解析】药瓶是密封的,但在点滴过程中,药水流出时必须有空气进入瓶内,否则内部压力过低会导致药水无法流出。随着药水逐渐减少,进入的空气会占据药水原来的空间。当药水全部滴完时,原本的半瓶空气和进入的半瓶空气共同填满整个药瓶,因此剩下的空气体积为满瓶。故选C。
29.×
【解析】植物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植物枝叶还能阻挡水流,降低水土流失的速度。因此,植物茂盛的地方水土流失现象较轻,而非严重。
30.√
【解析】昆虫的共同特征包括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复眼等结构。蝗虫属于昆虫,其头部触角数量符合这一特征,因此描述正确。
31.√
【解析】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季气温高,轮胎内气体受热膨胀,若打气过足,气体体积增大可能导致胎内压力过大,引发爆胎。因此,打气时需预留膨胀空间。
32.√
【解析】对于水来说,4℃时密度最大,当其温度高于4℃时,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低于4℃时,体积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大,那么密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3.√
【解析】饮料瓶标注的550mL通常指瓶内饮料的体积。根据商品标签规范,此类数值表示内容物的净含量,即实际可饮用的液体量,而非瓶子的总容积。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34.√
【解析】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能够被压缩或扩散到更大的空间。当注射器封口后压缩活塞,气体分子间距减小,体积变小,但质量不变。这说明气体体积可变化,不具有确定体积。题目描述的现象正确反映了气体这一特性,因此判断正确。
35.√
【解析】珍稀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包括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题目中提到的繁殖率低和适应力差属于动物自身特点,直接影响其种群增长和生存能力。例如,繁殖率低导致后代数量少,适应力差使其难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从而加剧濒危状况。因此该说法正确。
36.√
【解析】磁铁具有两个磁极,断裂后每一块碎片仍会形成新的独立磁体,保留南北两极。因此,每一小块磁铁仍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制品。这一现象说明磁体的基本磁性特征不会因断裂而消失。
37.×
【解析】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因温度变化、物理损坏(如断裂或撞击)或与其他磁体相互作用而改变。例如,高温会减弱磁性,折断磁铁会形成两个较小磁体,磁力减弱。因此题目描述错误。
38.√
【解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组成,不同地区的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条件差异会影响土壤形成过程,导致成分比例(如沙粒、黏粒含量)和性质(如保水性、透气性)不同。例如,沙质土颗粒大、透气性好但保水差,黏质土颗粒小、保水强但透气差,这些差异与当地环境密切相关。
39.
【解析】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温度计来进行测量,它一般用摄氏度作单位,符号是℃。0℃以上的温度数字越小,温度越低;0℃以下数字越大,温度越低。所以题干中温度计的温度依次是10℃、0℃、-8℃、8℃。
40.白天太阳照射时,陆地上的岩石、土壤升温快,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海洋上的海水升温慢,气温低,冷空气会沿着海面水平流向陆地,从而形成白天海边的风。
【解析】白天太阳照射时,陆地的岩石、土壤吸热后升温快,附近的空气被“烤热”,热空气会上升;而海洋的海水吸热后升温慢,上方的空气相对较冷。
由于陆地上空的热空气上升,海洋上空的冷空气就会沿着海面“流”向陆地,补充陆地上空上升的空气空间,这样就形成了白天海边的风。
41.同一方向 灯芯草 自由转动 静止 方位盘 北方(N极) 南方(S极)
【解析】这个实验是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利用磁针和水的浮力来指示方向:
(1)磁化钢针:用磁铁沿钢针同一方向多次摩擦(如总是从针尖向针尾),能让钢针变成小磁针(磁化),这样它才有指向南北的能力。
(2)制作浮具:灯芯草(或小纸片)很轻,能浮在水面上,为钢针提供一个平稳的“小船”,让钢针能自由漂动。
(3)放置钢针:将磁化钢针轻轻放在浮草上,要保证它不被水打湿或沉下去,并能自由转动(不受阻碍)。
(4)测试指向:等待钢针静止不动时,它会自动指向南北方向(因为地球磁场的作用)。
(5)标记方位:用方位盘标出方向(如N代表北,S代表南),方便我们读出具体方向。
预期现象:钢针静止后,一端(通常是N极)指向北方,另一端(S极)指向南方。这说明地球是个大磁体,而磁针总是指向南北!
42.(1)C (2)B (3)A
【分析】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解析】(1)在研究不同土壤渗水性的实验中,在水量相同的条件下,2号瓶渗下去的水最多,说明2号瓶中是沙质土。故选C。
(2)按渗水能力大小排序:沙质土 > 壤土 > 黏质土,故比沙质土稍差的是壤土,答案选B。
(3)沙质土透气性、排水性好,较适合种植花生、西瓜等耐旱作物,答案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