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学期 期末素养测评·提高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学期 期末素养测评·提高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四年级科学上学期(湘科版)期末素养测评·提高卷
一、填空题(20分)
1.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
2.____________年12月7日,乘坐“____________”的宇航员拍摄了一张著名的地球照片,被命名为“蓝色弹珠”。
3.行进中的光被____________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
4.食物进入人体后,会沿着特定的“旅行路线”移动,人体消化器官的正确顺序是口腔→咽→ →胃→小肠→____________→肛门。
5.当我们坐在行驶的“复兴号”高铁上,以窗外的景物为参照物,我们是________的。
6.吹响透明的口哨,我看到里面的小球在____________。可见吹哨子时,由____________的振动产生声音。
7.一天中物体影子最短的时刻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40分)
8.对设计制作的小车进行评估时,评估项目不包括( )。
A.小车设计 B.小车外观 C.小车功能
9.下列( )可以改变运动小车的方向。
A.增加小车的重量 B.在小车一侧施加推力 C.关闭房间的灯
10.用嘴吹响透明的口哨(如图),我们听到声音的同时,还能看到口哨里面的小珠子在跳动,这是因为( )。
A.口哨内的空气振动发声,同时带动小珠子跳动
B.口哨内的小珠子撞击口哨外壳发声
C.吹口哨时,嘴唇振动发声
11.当运动的玩具车撞到墙壁时,它会停下来。这是因为墙壁对小车施加了( )。
A.弹力 B.拉力 C.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的力
12.成语“伏罂而听”,出自《墨子》,意思是趴在地上把耳朵贴在陶器上,以此来侦听敌人是否在挖地道。这种方法又叫作“地听”,如图所示,其利用的原理是( )。
A.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B.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好
C.固体传声比液体传声效果好
13.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多是( )。
A.圆形的 B.方形的 C.梯形的
14.将一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一只手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下列几种情况中,发出声音最强的是( )。
A. B. C.
15.一天中,物体影子最短的时间是( )。
A.早晨 B.正午 C.傍晚
16.小亮想探究影子的形成,你觉得他的下列( )的做法能产生影子。
A.在黑暗的环境下观察手
B.在手电筒前放一个不透明的物体
C.在手电筒前放一张完全透明的玻璃片
17.爸爸为小丽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米饭、红烧鱼、牛肉、蛋花汤。添加( )会使这份食谱营养搭配更合理。
A.油菜、香菇 B.牛奶 C.肉饼
18.下列声音中,属于大自然发出的声音的是( )。
A.鸟叫声 B.歌唱的声音 C.敲鼓声
19.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中,面积最大的部分是( )。
A.白色 B.蓝色 C.绿色
20.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为所有生命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是宇宙奇迹
B.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非常独特的恒星
C.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适中,保证了地球上有液态水
21.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计时的仪器是( )。
A.浑天仪 B.滴漏 C.日晷
22.下列行为能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的有( )。
A.不吃变质的食物 B.吃饭时观看电视 C.饭后剧烈运动
23.下面哪种应用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
A.防滑链 B.气垫船 C.滚轮
24.测量力大小的工具是( )。
A.量筒 B.弹簧测力计 C.天平
25.下列关于运动与呼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后呼吸变慢,因为身体消耗氧气减少
B.运动后呼吸变快,因为身体需要更多氧气
C.运动前后呼吸次数没有变化
26.馒头在口腔中咀嚼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甜味,主要原因是( )。
A.馒头本身含有糖
B.唾液分解淀粉产生了甜味物质
C.牙齿咀嚼时产生了糖
27.小明的邻居是一个很喜欢弹钢琴的小朋友,每天晚上练习到很晚,严重影响了小明的学习和休息。下列做法最好的是( )。
A.和邻居商量调整练琴时间
B.禁止邻居弹钢琴
C.关紧自己家和邻居家的门窗
三、判断题(10分)
28.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是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 )
29.给脚蹬施加力,脚蹬的转动带动大轮盘的转动,通过链条带动后轮的转动。( )
30.制作气球动力小车是利用了反冲力。( )
31.太阳高度角越大,表示太阳越高。( )
32.每组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减小误差。( )
33.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周围多种树能减弱噪音。( )
34.慢慢咀嚼食物(细嚼慢咽)能让口腔更充分地分解淀粉,减轻胃的消化负担,有利于保护消化器官。( )
35.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所有营养成分,不需要其他消化器官协助。( )
36.日晷是利用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有关系而制造出来的计时工具。( )
37.在做模拟制造环形山的实验中,使用的小球大小是不一样的。( )
四、连线题(5分)
38.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需要时,人们想法增大它;不需要时,人们设法减小它。请将对应的例子与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用直线连接起来。
磁悬浮列车离开轨面
车轮上的防滑链 减小摩擦力
往锁孔里加菜籽油
自行车的刹车 增大摩擦力
运动员用毛刷在运动冰壶前方擦刷冰面
五、简答题(7分)
39.在日常生活中,减小摩擦力的做法有哪些?增大摩擦力的做法有哪些?请各举三个事例说明。
六、实验题(12分)
40.随着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月球明亮区域大小也发生改变,这就是“月相”。如图,小刚正在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
(1)在这个实验中,落地台灯模拟 ,排球模拟 ,人的头部模拟 。
(2)仔细观察下图,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的位置,此时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相”是( )。
A. B. C. D.
(3)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正前方,如果人的头部正好出现在台灯与排球的中间,我们此时看到的“月相”是( )。
A. B. C. D.
(4)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晚上7:00,一轮圆月会出现在天空的( )。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5)将下列月相图片与其相应的名称用线连起来。
上蛾眉月 渐盈凸月 下弦月 渐亏凸月 上弦月 下蛾眉月
(6)给月相记日记除了记月相的形状外,还要记录哪些?(至少答三点)
① ② ③
七、综合题(6分)
41.科科和学学要进行一场比赛,科科和学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起跑,跑了30秒同时停下,经过测量,数据记录如下表:
姓名 时间 运动的距离
科科 30秒 150米
学学 120米
(1)你现在看到他们的记录表,通过比较,你发现( )跑得快。
A.科科 B.学学 C.一样快
(2)由此我们知道,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长,说明运动得( )。
A.慢 B.快 C.无法比较
(3)现在你猜测,这两个同学测量自己运动距离时,选择比较合适的工具是( )。
A.直尺 B.三角尺 C.软尺
参考解析
1.明确问题
【解析】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要经历反复实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多试几次,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设计制作小车的基本步骤是明确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
2.1972 阿波罗17号
【解析】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1972年12月7日,阿波罗17号宇航员拍摄了蓝色弹珠地球照片。
3.阻挡
【解析】光线被物体挡住而形成的阴影叫影子。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4.食道 大肠
【解析】人体消化器官的顺序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是食物在体内“旅行”的核心路线。
5.运动
【解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需要借助一个假设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当我们坐在行驶的“复兴号”高铁上,以窗外的景物为参照物,我们是运动的。
6.跳动(或振动) 空气(或小球)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吹响透明的口哨,我看到里面的小球由于空气的振动而在跳动,发出了声音;可见吹哨子时,由空气的振动产生声音。
7.正午
【解析】一天中,太阳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早晨太阳较低,阳光斜射,物体影子较长;到了中午,太阳升到天空最高点,阳光几乎直射地面,因此物体的影子最短;傍晚太阳又变低,影子再次变长。
8.A
【解析】评估制作完成的小车时,通常关注成品是否符合要求。小车设计属于制作前的规划阶段,完成后主要评估外观(如是否美观、结构合理)和功能(如能否行驶、完成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已在制作前确认,因此评估时不需重复。故选A。
9.B
【解析】A. 增加小车的重量会改变其质量,可能影响摩擦力或运动速度,但无法直接改变方向。A选项错误。
B. 在小车一侧施加推力时,力的方向会使小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符合力的作用效果。B选项正确。
C. 关闭房间的灯仅影响光线,与小车运动方向无关。C选项错误。
故选B。
10.A
【解析】A.用嘴吹口哨时,是口哨内的空气柱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同时空气的振动会带动小珠子跳动,该选项符合实际情况。
B.声音是由口哨内空气振动产生的,并非小珠子撞击口哨外壳发声,此选项错误。
C.吹口哨时,是口哨内的空气振动发声,而不是嘴唇振动发声,该选项错误。
故选A。
11.C
【解析】当运动的玩具车撞击墙壁时,墙壁对小车施加了一个阻碍其运动的力。这个力的方向与小车原来的运动方向相反,导致小车减速并最终停止。选项C直接描述了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作用,符合题意。弹力(A)是物体形变产生的力,虽然撞击时可能存在弹力,但题目强调的是导致停下的原因,而非力的具体类型;拉力(B)与撞击无关。故选C。
12.A
【解析】在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比气体中更快。所以,当敌人挖掘地道时产生的震动和声音通过土壤(固体)传递到陶器,再由陶器传递到耳朵,会比通过空气(气体)传递的声音更清晰、更响亮。故选A。
13.A
【解析】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石撞击形成。陨石高速撞击月面时,产生的冲击力会向四周均匀扩散,形成近似圆形的坑洞。无论陨石从哪个角度撞击,最终形成的环形山通常都是圆形。方形的B选项和梯形的C选项不符合实际观测结果。故选A。
14.B
【解析】声音的强弱(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在这个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力越大,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观察三个选项,B 选项中钢尺的振动幅度最大,因此发出的声音最强。故选B。
15.B
【解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同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正午时候影子最短。故选B。
16.B
【解析】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不透明物体和能够显示影子的表面。
A.在黑暗环境下没有光源,无法形成影子,因此A错误。
B.手电筒作为光源,不透明物体会阻挡光线,从而在后方形成影子,因此B正确。
C.完全透明的玻璃片不会阻挡光线,无法形成影子,因此C错误。
故选B。
17.A
【解析】A.油菜和香菇属于蔬菜类,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够补充原食谱中缺乏的植物性营养,使营养更均衡。
B.牛奶主要提供蛋白质和钙,但原食谱已有鱼、牛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添加牛奶无法解决维生素不足的问题。
C.肉饼属于肉类,与鱼、牛肉重复提供蛋白质和脂肪,无法补充其他营养素。
故答案选A。
18.A
【解析】A. 鸟叫声是由自然界的鸟类发出的,属于大自然产生的声音。
B. 歌唱声是人类通过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属于人为活动产生的声音。
C. 敲鼓声是通过人类敲击乐器产生的声音,属于人为制造的声音。
故选A。
19.B
【解析】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山地、沙漠;绿色部分可能是耕地、森林和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故选B。
20.B
【解析】A.地球为所有生命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是宇宙奇迹,正确;
B.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非常独特的恒星,错误;地球是行星;
C.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适中,保证了地球上有液态水,正确。
故选B。
21.C
【解析】日晷又称为日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它们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有规律制成,日晷形状大小不同,但都有一根类似于针一样的晷针设于晷面上,人们主要根据晷针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来判断时间。故选C。
22.A
【解析】A. 不吃变质的食物可以避免有害物质进入消化系统,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保护消化器官。A选项正确。
B. 吃饭时观看电视会分散注意力,可能导致咀嚼不充分或暴饮暴食,影响消化功能。B选项错误。
C. 饭后剧烈运动会减少流向消化器官的血液,导致消化不良或腹痛。C选项错误。
故选A。
23.A
【解析】A.防滑链:安装在车轮上,通过增加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防止车辆在冰雪或湿滑路面上打滑。这是为了增大摩擦力。选项符合题意;
B.气垫船:利用气垫将船体抬离水面或地面,使接触面分离,从而极大地 减小 摩擦力,实现高速移动。选项不符合题意;
C.滚轮: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滚动摩擦通常比滑动摩擦小得多,目的是 减小 摩擦力。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B
【解析】A.量筒用于测量液体体积,不能测力的大小。
B.弹簧测力计通过弹簧伸缩反映力的大小,专门用于测力。
C.天平用于测量物体质量,与力无关。
故选B。
25.B
【解析】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能量,而能量产生需要氧气参与。运动后呼吸加快是为了吸入更多氧气,满足身体需求,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A.运动后身体仍需补充氧气,呼吸不会变慢,故A错误。
B.运动后呼吸加快是因需氧量增加,正确。
C.运动时呼吸次数明显增加,故C错误。
故选B。
26.B
【解析】A.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糖类,但淀粉本身没有甜味。咀嚼后甜味的出现并非因为馒头本身含糖,而是淀粉被分解的结果,因此A选项错误。
B.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具有甜味。咀嚼过程中唾液与淀粉充分混合,导致甜味产生,因此B选项正确。
C.牙齿的咀嚼属于物理消化,仅将食物磨碎,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如糖),因此C选项错误。
故选B。
27.A
【解析】A.和邻居商量调整练琴时间,是一种友好、理性且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既尊重了邻居弹钢琴的爱好,又能保障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是最好的做法。
B.禁止邻居弹钢琴,过于强硬,没有考虑到邻居的合理需求,容易引发矛盾。
C.关紧门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噪音,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影响室内的通风等情况。
故选A。
28.√
【解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均能传声。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例如,耳朵贴桌面听声音更清晰,说明固体传声本领更强。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29.√
【解析】自行车通过脚蹬施加力,带动大轮盘转动,链条将动力传递到后轮的飞轮,驱动后轮转动。这一过程符合自行车传动结构的原理,链条属于传动部分,正确传递动力。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30.√
【解析】气球内的气体向后喷出时,会产生向前的反方向作用力,即反冲力。气球动力小车正是通过气球释放气体产生的反冲力推动前进,与喷气式装置的工作原理一致。因此该说法正确。
31.√
【解析】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夹角越大,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越高。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太阳升至最高点;日出日落时高度角接近0°,太阳位置最低。因此题干描述正确。
32.√
【解析】重复实验能通过多次测量减少偶然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使数据更接近真实值。三次实验后取平均值或观察一致性,可提高实验准确性,因此题目说法正确。
33.√
【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包括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采取措施。树木能够吸收和反射部分声波,减少噪声传播到学校。因此,多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正确。
34.√
【解析】口腔中的唾液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细嚼慢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延长酶的作用时间,促进淀粉分解。胃主要消化蛋白质,减少未分解的淀粉进入胃可降低其负担,保护消化器官。
35.×
【解析】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胃酸和消化酶初步分解食物,尤其是蛋白质。吸收大部分营养成分的主要器官是小肠,而非胃。例如,小肠的绒毛结构极大地增加了吸收面积。此外,肝脏、胰腺等器官分泌的消化液也参与消化过程。因此,胃无法独立完成所有营养吸收,需要其他消化器官协同工作。
36.√
【解析】日晷利用太阳位置变化导致影子方向改变的原理计时。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使晷针影子在刻度盘上指示不同时刻。虽然影子长度随太阳高度变化,但日晷主要依据影子方向确定时间。题目中“太阳位置与影子长短、方向有关”的描述正确,因两者确实存在关联,日晷设计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
37.√
【解析】模拟环形山实验中,通常通过改变小球的大小或下落高度来观察撞击坑的变化。题目提到“小球大小不一样”,说明实验目的是研究陨石大小对环形山的影响。此时需保持其他条件(如高度)相同,仅改变小球大小,符合科学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因此该描述正确。
38.
【解析】摩擦力有利有弊,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比如车轮上的防滑链、自行车的刹车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磁悬浮列车离开轨面、往锁孔里加菜籽油、运动员用毛刷在运动冰壶前方擦刷冰面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39.减小摩擦力:(1)给车轴上油。(2)冰壶比赛中刷冰。(3)车轴使用滚轮。
增大摩擦力:(1)加深轮胎花纹。(2)抹镁粉。(3)给轮胎套防滑链。
【解析】摩擦力有利有弊,生活中我们采取措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减小摩擦力的做法有:给车轴上油、使用滚珠轴承、冰壶比赛中刷冰等.
增大摩擦力的做法有:加深轮胎花纹、给轮胎套防滑链、瓶盖儿上有花纹、手指的指纹、手套表面有胶粒儿、脚蹬版有花纹、鞋底刻有花纹等。
40.(1)太阳 月球 地球 (2)C (3)B (4)A
(5)
(6) 日期 时间 缺面朝向
【分析】月相是对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面,另半个球面是暗面。随着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运动,就使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朝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解析】(1)随着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月球明亮区域大小也发生改变,这就是“月相”。如图,小涛正在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实验中,小刚手里的排球相当于月球,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
(2)仔细观察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的位置,此时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太阳照亮月球的背面,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相”是C,这时候的月相是新月。
(3)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正前方,如果人的头部正好出现在台灯与排球的中间,我们此时看到的“月相”是B,我们看到了被太阳照亮的圆月。
(4)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晚上7:00,一轮圆月会出现在天空的东方 。这是因为农历十五时,月亮、地球、太阳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月亮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的两边,当太阳西沉时,月亮恰好从东方升起 ,故选A。
(5)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题目中从左至右依次为:上弦月、上蛾眉月、渐盈凸月、下蛾眉月、下弦月、渐亏凸月。
(6)月球在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始终照亮月球的一半,另一半我们看不见,但由于我们看月球亮面的角度不断变化,就出现了月相变化。给月相记日记除了记月相的形状外,还要记录观察的日期、时间、缺面朝向、亮面大小等。
41.(1)A (2)B (3)C
【分析】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作速度。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即相同时间内比通过的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所用时间。在相同距离下,所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慢。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物体经过的距离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慢。
【解析】(1)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物体经过的距离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慢。在相同的时间30秒内,科科运动的距离是150米,学学运动的距离是120米,因为150米>120米,所以科科跑得快,答案选A。
(2)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长,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了更多的路程,说明运动得快,答案选B。
(3)测量同学们跑步的距离,距离相对较长,直尺和三角尺量程较小,不适合测量较长的距离;而软尺可以弯曲,能够方便地测量较长的距离,所以选择软尺比较合适,答案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