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学期 期末素养测评·基础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学期 期末素养测评·基础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湘科版)期末素养测评·基础卷
一、填空题(20分)
1.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___________。人的意志很难控制本能反应。
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往往伴随___________、产生沉淀或气体、___________等现象。
3.将大小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和铁球放入水中,乒乓球浮于水面,铁球沉入水底,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不同。
4.信息从古至今发展的特点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传播的距离越来越__________。
5.使用空调和热水袋是人们在冬天常用的取暖方式,空调的热传递方式是___________,热水袋的热传递方式是___________。
6.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___________喷发、地震、大陆___________、海陆变迁等。
二、选择题(48分)
7.502班第一实验小组制作的航道浮标(如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
A.瓶子外缠上红色胶带
B.绑更多的重物
C.加长重物与浮标连接的绳子
8.铁锈的颜色是( )。
A.红褐色 B.蓝绿色 C.黑色
9.( )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二氧化碳。
A.白醋和小苏打 B.糖和水 C.盐和水
10.在《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中,两位儿童除了发表自己的观点外,
还积极向孔子求助。此时,这两位孩子获取信息与交流信息的方式不
包括( )。
A.有声语言
B.向老师或有经验的人求助
C.文字
11.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发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想象。假如你乘坐工具从地表直达地心,将依次穿过( )。
A.地幔→地核→地壳 B.地壳→地幔→地核 C.地壳→地核→地幔
12.如图所示,小科制作了一个潜水艇模型,为使潜水艇模型上浮,必须通过进气排气管处( )。
A.吸气吹气都可以
B.从艇内往外吸气
C.往艇内吹气
13.人的大脑分工不同,( )偏重于音乐、绘画、情感等功能。
A.左脑 B.右脑 C.小脑
14.在“翻转打手”游戏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逃是反应 B.打是反应 C.无法确定
15.小华用保温杯做对比实验绘制了统计图,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A.保温杯里的水温会变化吗 B.保温效果与水量有关吗 C.有无杯盖会影响保温效果吗
16.夏天,工厂屋顶的无动力风扇(如图)在不停地转动,
这是因为( )。
A.厂外空气遇冷下降推动扇叶转动
B.厂内空气遇冷下降推动扇叶转动
C.厂内空气受热上升推动扇叶转动
17.分别用纸板和金属片盖住两个相同的盒子,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用温度计测两个盒子内的温度,下列现象最符合实际的是( )。
A.盖纸板的盒子内的温度高
B.盖金属片的盒子内的温度高
C.两个盒子内的温度一样高
18.将同一块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放在盛有清水的水槽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情况,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水槽中的橡皮泥比乙水槽中的橡皮泥质量大
B.甲水槽中的橡皮泥比乙水槽中的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大
C.甲水槽中的橡皮泥比乙水槽中的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小
19.下列现象与其形成原因对应的是( )。
A.唐山地震:人类活动 B.戈壁:地壳运动 C.雅丹地貌:风蚀作用
20.“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21.小明将橡皮泥捏成片状,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分别进行如图的操作,小明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用手在两端向中间挤压,橡皮泥隆起用 手在两端向外拉伸,橡皮泥断裂
A.地震的形成 B.火山的喷发 C.地球的构造
22.下列做法中,最能有效保护神经系统健康的是( )。
A.每天熬夜完成作业 B.遇到困难时生闷气 C.保持每晚9小时睡眠
23.通信工具可以用来传递、传输信息,下列属于通信工具的是( )。
A.自行车 B.螺丝刀 C.手机
24.为了有效防止高速路上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高速路上时常看到限速120或100的标识,这是用( )给驾驶员传递信息。
A.文字 B.语音 C.符号
25.两个人面对面时,最合适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是( )。
A.书信 B.旗语 C.对话
26.下列物体中用来加快热传递的是( )。
A.热水瓶的瓶胆 B.电熨斗的金属底面 C.冬天穿的羽绒服
27.佛山是远近闻名的陶瓷之都。在陶瓷器制造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混合 B.成型 C.烧结
28.如图的烧杯中分别放有位置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烧着的蜡烛,将二氧化碳沿着杯壁倒入烧杯中,我们会发现( )。
A.位置高的蜡烛先熄灭
B.位置低的蜡烛先熄灭
C.两支蜡烛同时熄灭
29.火山喷发可能发生在( )。
A.地壳较厚且比较坚固的地方
B.地壳较薄且有裂缝的地方
C.地壳任意地方
30.下列陆地地形中,丘陵是( )。
A. B. C.
三、判断题(8分)
31.同样粗细、长短的铜棒和塑料棒同时放入同一杯热水中,握手处最先热起来的是塑料棒。 ( )
32.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3.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
34.脊髓受损严重时可造成瘫痪。( )
35.寒冷的冬天,人们把暖气安装在房间下方,利用热对流能让房间变得暖和。( )
36.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 )
37.体积大的物体一定会浮在水面上,体积小的物体会下沉到水底。( )
38.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仅物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还常常会伴有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或者沉淀等现象。( )
四、连线题(5分)
39.将下面的地形与其相应的特点进行连线。
海拔500米以上,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高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较小,海拔较低 盆地
地势起伏,坡度较缓 丘陵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较低 平原
海拔较高,面积广大,地形开阔 山地
五、简答题(6分)
40.放学回家,小团的妈妈正在用铁锅炒菜,妈妈跟她抱怨说她炒菜的时候铁锅手柄很烫不方便,请你帮助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六、实验题(7分)
41.以下是某兴趣小组同学的实验记录表,仔细阅读记录表并回答以下问题。
(1)观察上图所示的设计,这个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2)①号试管中的铁钉能够与____________充分接触;②号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____________接触;③号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____________接触。
(3)放置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后,生锈明显的铁钉是____________(填序号),说明铁钉生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铁钉生锈这种变化属于____________的变化。
七、综合题(6分)
42.
(1)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潜艇是如何在水中沉浮自如的。
(2)怎么做能让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瓶沉到水底?
参考解析
1.本能
【解析】人体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对其做出反应,可以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这就是人们的本能反应。人的意志很难控制本能反应。
2.颜色的改变 发光发热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或气体、改变颜色等现象。
3.密度
【解析】物体是否能够浮在水面是由其密度决定的。乒乓球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浮在水面;铁球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因此会沉入水底。
4.快 远
【解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地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信息从古至今发展的特点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距离越来越远。
5.热对流 热传导
【解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使用空调和热水袋是人们在冬天常用的取暖方式,空调是通过气体循环来传热,因此热传递方式是热对流;热水袋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传递给人体,因此热传递方式是热传导。
6.火山 漂移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
7.A
【解析】通过观察第一实验小组制作的航道浮标,可以发现,该浮标不够 醒目,需要通过瓶子外侧缠上红色胶带,让其更加醒目。故选A。
8.A
【解析】铁锈是铁在潮湿空气中氧化生成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颜色为红褐色。B选项蓝绿色常见于铜锈(如铜绿),而C选项黑色可能对应其他金属氧化物(如四氧化三铁)。故选A。
9.A
【解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糖与水或盐与水混合时,仅发生溶解(物理变化),不会产生新物质。故选A。
10.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两小儿辩日》故事中儿童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方式。根据故事内容,两小儿通过口头辩论(有声语言)表达观点,并向孔子(老师/有经验者)求助,这两个方式分别对应选项A和B。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儿童主要通过口头交流,未使用文字,且图片显示的是对话场景而非文字。因此他们未使用文字方式交流,正确答案是C。
11.B
【解析】A.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选项顺序完全错误。
B.从地表直达地心,会先穿过最外层的地壳,再穿过中间的地幔,最后到达最内层的地核,选项顺序正确。
C.地核位于最内层,地幔在中间层,选项顺序错误。
故选B。
12.C
【解析】要使潜水艇模型上浮,需要将艇内的水排出以减轻整体密度。只有往潜水艇内吹气,才能将存于艇壳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出,从而使潜水艇模型变得更轻并上浮。故C正确。
13.B
【解析】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负责逻辑、语言、数学等功能,右脑则负责音乐、绘画、情感等创造性功能。小脑主要控制身体平衡和协调运动。题目询问负责音乐、绘画、情感等功能的大脑区域。根据知识点,右脑偏重这些功能,因此正确答案为B。
14.A
【解析】在游戏中,“反应”指对外界刺激迅速做出的动作。当一方试图打对方的手时,另一方快速躲避(逃)是对即将被打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属于被动应对。而“打”是主动发起攻击的动作,属于主动行为,并非反应。因此,逃是反应,打不是反应。故选A。
15.C
【解析】从统计图可以看出,在相同时间内,有盖的保温杯里水温下降较慢,无盖的则下降更快,说明是否加盖会影响热量散失,从而影响保温效果。故选C。
16.C
【解析】夏天厂内温度较高,热空气会上升并从屋顶排出,带动屋顶的无动力风扇旋转。由于风扇自身不需要电力驱动,主要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形成的气流使其转动。故选C。
17.B
【解析】纸板导热本领差,金属片导热本领强。分别用纸板和金属片盖住两个相同的盒子,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纸板导热本领差,金属片导热本领强,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用温度计测两个盒子内的温度,盖金属片的盒子内的温度高。故选B。
18.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水槽中的橡皮泥和乙水槽中的橡皮泥是同一块橡皮泥,质量一样。甲水槽中的橡皮泥沉入水底,受到的浮力小于橡皮泥本身重量,乙水槽中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橡皮泥自身重量,因此,可以判断甲水槽中的橡皮泥比乙水槽中的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小。故C正确,AB选项错误。
19.C
【解析】A.唐山地震:人类活动,错误;唐山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所致;
B.戈壁:地壳运动,错误;戈壁是人类活动所致;
C.雅丹地貌:风蚀作用,正确。
故选C。
20.B
【解析】雅丹地貌主要形成于干燥地区,其特点是陡峭的小山包。知识点: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题目中强调“干燥地区”,流水作用较弱,而风力侵蚀是此类地区的主要外力。风力携带沙粒长期磨蚀地表岩石,形成独特的地貌。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与题干无关;流水沉积多出现在湿润地区。故选B。
21.A
【解析】在这个实验中,橡皮泥被用来模拟地壳,而手的力则模拟了地球内部的压力。当橡皮泥受到挤压时,它像地壳一样会隆起,这类似于地壳因为压力而形成的山脉或高地。而当橡皮泥被拉伸时,它会断裂,这可以类比于地壳因张力作用而产生的裂缝或断层。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成因以及地壳运动的机制。
22.C
【解析】A.每天熬夜完成作业会导致睡眠不足,影响神经系统的恢复和正常功能,不利于健康。A选项错误。
B.遇到困难时生闷气会增加心理压力,长期可能引发情绪问题,损害神经系统健康。B选项错误。
C.保持每晚9小时睡眠符合充足休息的需求,有助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修复与发育。C选项正确。
故选C。
23.C
【解析】通信工具的核心功能是传递、传输信息。
A.自行车是交通工具,主要用于人员的出行、运输等,不能传递和传输信息,不属于通信工具。
B.螺丝刀是一种维修工具,用于拧螺丝等操作,和信息的传递、传输无关,不属于通信工具。
C.手机可以通过通话、短信、网络等方式传递和传输语音、文字、图像等各类信息,属于通信工具。
故选C。
24.C
【解析】限速标识牌上的数字(如120、100)属于符号,通过这种符号来传递速度限制的信息给驾驶员,从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5.C
【解析】两个人面对面时,最直接、有效地传递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对话。对话可以即时交流,迅速传达信息和反馈,而书信、旗语和打电话都不如对话方便和高效。
26.B
【解析】热传递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进行。加快热传递需要材料导热性好。
A. 热水瓶的瓶胆利用真空层减少热传导和对流,用于保温,故错误。
B. 电熨斗的金属底面是金属材质,导热性强,能快速传递热量,故正确。
C. 羽绒服通过蓬松结构储存空气(隔热材料),减缓热量流失,故错误。
故选B。
27.C
【解析】A.混合过程只是将陶瓷原料简单混合在一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成型过程只是改变陶瓷原料的形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烧结过程中,陶瓷原料在高温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28.B
【解析】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沉积、逐渐向上蔓延。当沿着杯壁倒入烧杯时,它会先覆盖烧杯底部,所以位置低的蜡烛会先因缺少氧气而熄灭,之后位置高的蜡烛才会熄灭。故选B。
29.B
【解析】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从地壳薄弱处喷出。
A.地壳厚且坚固的地方不易喷发;B.地壳较薄且有裂缝的地方更容易被岩浆冲破,形成火山喷发;C.地壳任意地方不符合实际;
故选B。
30.C
【解析】A.是高原,特征是海拔较高、地面平坦。B.是山地,特征是海拔高、地势陡峭。C.是丘陵,特征是海拔较低、地势起伏和缓。
故选C。
31.×
【解析】铜的导热性比塑料好。当两者同时放入热水中,热量会更快通过铜棒传递到握手处,而塑料导热慢,温度上升不明显。因此握手处先热的应是铜棒,题目说法错误。
32.√
【解析】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导致石灰水变浑浊。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33.√
【解析】地震和火山喷发属于地球内部力量作用,能在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地形地貌,如形成断层或火山锥。风属于外部自然力量,通过搬运、侵蚀等作用逐渐改变地表形态,如形成风蚀地貌或堆积沙丘,这一过程需长时间积累。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34.√
【解析】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人体内的一些低级反射活动均由它控制,它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在反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脊髓一旦受损,轻则身体麻木,重则瘫痪。
35.√
【解析】暖气片对空气进行加热时,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会上升,而冷空气会下降,所以想要对整个房间加热,暖气片就要装在室内的下方,主要是利用了热传递方式中的对流。
36.√
【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印刷术通过改进文字复制技术,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确属四大发明之一,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37.×
【解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是由体积大小单独决定的。比如,一块体积很大的铁块,它会下沉到水底;而一块体积很小的泡沫塑料,却能浮在水面上。所以不能说体积大的物体一定会浮在水面上,体积小的物体会下沉到水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8.×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新物质,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题目中提到的“形态改变”通常属于物理变化的范畴,例如冰融化成水仅是形态变化,未生成新物质。因此,将“形态改变”作为化学变化的特征之一是不准确的,需要判断为错误。
39.
【解析】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又称地貌。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一般在200米以下;山地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一般在500米以上;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的总称。
40.可以给炒锅安装一个木头或者塑料的手柄;用布缠绕包裹锅的手柄。理由:因为木头、塑料、布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差,防止烫伤。
【解析】根据对材料导热性的认识,由于做菜时用的铁锅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手去触碰会容易烫伤,可以给炒锅安装一个木头或者塑料的手柄;用布缠绕包裹锅的手柄。因为木头、塑料、布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差,防止烫伤。
41.(1)铁钉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2) 水和空气(氧气) 水 空气(氧气)
(3) ① 同时接触空气(氧气)和水 (4)产生新物质
【分析】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条件缺一不可。防锈的措施就是打破铁生锈的条件,就能有效防止生锈。
【小题1】实验中几个试管都改变了不同程度的空气和水的因素,所以这个铁生锈的实验研究的是铁钉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题2】根据给出的实验条件可知:①号试管中的铁钉能够与水和空气充分接触;②号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③号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空气接触。
【小题3】生锈明显的铁钉是①号试管中的,说明铁钉生锈需要同时有水和空气。
【小题4】因为铁钉生锈发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42.(1)潜艇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控制沉浮。下潜时注水,重量增加,会下沉;上浮时排水,重量减少,会上浮。 (2)在瓶中加沙、水或者绑石头等重物在瓶外。
【分析】潜艇在水中沉浮自如是通过调节其内部水箱中的水量来实现的。
【解析】(1)潜艇能够在水中沉浮,是因为它内部有水箱(压载舱)。当潜艇往水箱里灌水时,总重量增加,潜艇下沉;当将水箱里的水排出、灌入空气时,总重量减轻,潜艇就会上浮。
(2)让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瓶沉到水底,只要往瓶子里灌水或加入较重的物品(如小石子),使塑料瓶整体变重,就能让它下沉。
①号试管:将铁钉放在湿棉花里并置于试管中
②号试管:将铁钉放入蒸馏水里并置于试管中,并在表面滴一层油
③号试管:将铁钉放在干棉花里并置于封闭的试管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