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学期 期末素养测评·提高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学期 期末素养测评·提高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湘科版)期末素养测评·提高卷
一、填空题(14分)
1.在发生地震时,岩层会发生弯曲、____________和错动。
2.热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__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____________。
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____________和变质岩三大类。
4.小苏打是一种细小的固体颗粒,可以利用它的这一性质去除牙齿表面一些菌斑,此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在烘制面包的面粉里添加小苏打,能让面包更蓬松、柔软,这个过程中,小苏打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5.潜艇在水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____________来控制沉浮。
二、选择题(48分)
6.厨房里有许多调味品,小丽准备用小苏打与白醋来做科学实验,它们混合后会产生气体,这种气体是( )。
A.氢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7.如图所示,酒精灯加热烧瓶瓶口,上面的水沸腾了,鱼儿却仍然在烧瓶里游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这种鱼是一种耐高温品种
B.酒精灯加热的是上面的水,热水在上面不会下来
C.水慢慢加热,使鱼儿适应
8.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中,不包括( )。
A.可燃物 B.光照 C.氧气
9.小明在一段铁丝上每隔5cm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如下图)。用酒精灯在铁丝左端加热,观察哪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A.金属的热胀冷缩
B.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C.金属和木头哪个传热本领大
10.每年夏天,由台风引发的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等现象频发,以下措施中不能减少这些灾害发生的是( )。
A.开山挖矿 B.疏通河道 C.植树造林
11.很多同学在观察下图时,认为中间的两条直线是不平行的,其实那是两条平行线,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
A.错觉
B.反应
C.刺激
12.东东小组用实验来模拟地震成因及其对地形的影响。以下哪种施加力的做法模拟了“地震岩层褶皱”的情况?( )
A. B. C.
13.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不断改进。下列传播方式效率最高的是( )。
A.飞鸽传书 B.打电话 C.发电报
14.中国的( )是世上现存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之一。
A.楔形文字 B.拉丁文 C.汉字
15.铁制的空调外机架很容易生锈,防止它生锈最好的办法是( )。
A.外机架表面涂防锈漆
B.用报纸将外机架包起来
C.下雨后及时擦干
16.福建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如图所示,你推测这里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的侵蚀
B.流水的侵蚀
C.风化和流水的侵蚀
17.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 )。
A.温度极低,压力极高 B.温度极高,压力极低 C.温度和压力极高
18.在观察地形图的活动中,同学们有以下收获,其中错误的是( )。
A.地球表面海洋多,陆地少
B.中国地势南边高,北边低
C.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海拔高低不同
19.大约发明于我国唐代,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结构形式的是( )。
A.船头稍尖结构 B.水密隔舱结构 C.唯一船舱结构
20.煮饺子时,刚放下去的饺子是沉的,煮熟后的饺子却浮在水面上。主要原因是( )。
A.饺子的重量变轻了 B.饺子的体积变大了 C.饺子的形状改变了
21.下列做法中,( )是正确的。
A.白天睡觉,晚上熬夜学习
B.喜爱脑力劳动,不爱体育运动
C.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睡眠,营养均衡
22.能给人们带来高速信息传递的是( )。
A.信鸽传递 B.互联网传递 C.电报传递
23.对于正在上课的学生来讲,最合适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是( )。
A.对话 B.书信 C.旗语
24.在极寒地区建房,工人师傅会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主要目的是( )。
A.装饰美观 B.墙体保温 C.增大承重力
25.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厚厚的棉被会觉得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
A.棉被能防止热传递 B.棉被能减少热传递 C.棉被能产生热量
26.下列物品中,不是通过合成的方法制成的是( )。
A.阿司匹林 B.胶鞋 C.棉花
27.同学们用土豆泥与番茄酱模拟火山喷发的过程(如右图所示),番茄酱和土豆泥分别模拟什么?( )
A.番茄酱模拟地壳,土豆泥模拟岩浆
B.番茄酱模拟的是地幔,土豆泥模拟的是地壳
C.番茄酱模拟的是岩浆,土豆泥模拟的是地壳
28.一根竹竿可以浮在水面上,若把几根竹竿捆绑在一起放入水中,则( )。
A.下沉 B.浮在水面上 C.一会儿沉,一会儿浮
29.本能反应是人体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的非常迅速的反应,下列选项中,属于本能反应的是( )。
A.听到上课铃声,马上跑回教室
B.看到红灯亮起,马上停止脚步
C.手碰到仙人掌,马上缩回去
三、判断题(8分)
30.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对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
31.手碰到火后会立刻收回,这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本能反应。( )
32.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
33.夏天我们经常穿深色,冬天经常穿浅色,有利于吸收辐射热。( )
34.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
35.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放在火上烧时,会产生烧头发的气味。( )
36.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原来的一半大小后会沉入水底。( )
37.岩石坚硬无比,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
四、连线题(5分)
38.把下面的工具和对应的项用线连起来。
铁锅
木勺 热的良导体
铁制刀叉
塑料手柄 热的不良导体
铝壶
五、简答题(5分)
39.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入密封袋中,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如下图所示: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会明显观察到的袋子中产生大量气泡,塑料袋鼓起来,说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气体,根据所学,请你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气体,并列举出这种气体的3个特点。
六、实验题(10分)
40.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5年10月16日23时46分在湖南邵阳市邵东市发生3.4级地震(塌陷),震中位于北纬27.28度,东经111.67度。为了深入理解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请利用以下材料,化身小小地震学家,通过模拟实验揭开地震的神秘面纱。
(1)请将模拟实验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 (填序号)。
①等泥变干后,将这个泡沫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②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泡沫小盒中
③将泡沫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
④观察发生的现象。
(2)本次实验中,泡沫小盒的两半拼起来模拟的是地壳中的 。
(3)邵阳市邵东市近期发生的地震,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地下火山爆发 B.地壳板块间的相互作用 C.大规模地下开采
(4)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是 (填“迅速”或“缓慢”)的。
(5)假设未来张家界地区面临一次较大规模的地震,作为小小地震学家,请你给出地震发生时的自救建议。要求至少写两条。
七、综合题(10分 )
41.脑、脊髓以及与其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组成了神经系统。
(1)请将图中脑的各部分名称补充完整。
(2)图中控制人体的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的是 ,具有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作用的是 。
(3)下列行为中,有利于脑的健康的是( )。
A.充足睡眠 B.长时间思考问题 C.高强度体育锻炼
(4)下列选项中,分布于全身,起传递信息作用的是( )。
A.大脑 B.神经 C.脊髓
(5)人在手指突然被某个尖锐的物体扎到时会迅速把手缩回来。指挥人体做出这个反应的是( )。
A.眼睛 B.心脏 C.神经中枢
参考解析
1.断裂
【解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等;地壳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弯曲变形,也会断裂或错动。
2.传递 热传导
【解析】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3.沉积岩
【解析】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由泥、砂、岩石碎屑在水中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地表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4.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解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小苏打是一种细小的固体颗粒,具有研磨的作用,所以可以用来打磨牙齿,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在烘制面包的过程中,小苏打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5.质量
【解析】潜艇通过增加或减少质量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沉浮。压载水增加时,潜艇的重量增加,潜艇下沉;压载水减少时,潜艇的重量减轻,潜艇上浮。
6.B
【解析】小苏打(碳酸氢钠)与白醋(含醋酸)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该气体能使燃烧的火柴熄灭,说明不支持燃烧,符合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支持燃烧,均不符合。故选B。
7.B
【解析】当长颈烧瓶颈部被加热时,由于烧瓶形状的影响,其中的水在颈部位置进行对流比较强烈,短时间内热水在上面不会下来,对瓶底部分水的水温影响较小,所以当长颈烧瓶瓶颈处的水加热到沸腾时,瓶内的鱼依然在水中游动。故选B。
8.B
【解析】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燃点、氧气(助燃剂)。A选项“可燃物”是燃烧的基础物质,属于必要条件;C选项“氧气”是助燃剂,也属于必要条件。B选项“光照”并非燃烧所需条件,燃烧的关键是温度而非光照,例如在无光但温度足够的环境中仍可燃烧。故选B。
9.B
【解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根据题干可知,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故选B。
10.A
【解析】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洪涝、干旱等。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暴雨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大水没城的严重灾害、给农业带来灾害、山洪暴发、江河泛滥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疏通河道、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做法可以减少这些灾害发生。开山挖矿会持续破坏山体结构、减少植被覆盖,同时也可能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等,不能减少灾害发生,反而会增加灾害风险。故选A。
11.A
【解析】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产生的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很多同学在观察下图时,认为中间的两条直线是不平行的,其实那是两条平行线,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错觉。故选A。
12.C
【解析】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东东小组用实验来模拟地震成因及此对地形的影响C施加力的做法模拟了“地震造成地表错位”,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断开,错位;B是向两边用力,不会出现地表错位;A是上下用力,也不会出现地表错位。故选C。
13.B
【解析】信息传递是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传播信息的不同方式,传播的速度不同,题干的三个传递信息的方式中,传播方式速度最快的是打电话,其次是发电报,最慢的是飞鸽传书。
14.C
【解析】中国的汉字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之一。汉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的商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汉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写系统和文化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5.A
【解析】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或氧气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比如涂油、烤蓝、喷漆。外机架表面涂防锈漆能在铁表面形成保护膜,有效阻隔空气和水,是长久可靠的防锈办法;用报纸包裹外机架,报纸材质疏松、易受潮破损,难以长期隔绝空气和水,防锈效果不佳;下雨后及时擦干只能减少铁与水的接触时间,无法完全杜绝铁与空气、水的接触,且受实际情况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锈问题。所以,防止空调外机架生锈最好的办法是外机架表面涂防锈漆。故选A。
16.C
【解析】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在长期的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下形成的:风化使岩石变得疏松易碎,流水则不断侵蚀、搬运岩屑,逐渐塑造出陡峭奇特的地形。故选C。
17.C
【解析】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地核位于地球最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由于地球内部越深,压力和温度越高,地核承受着来自上方各层的巨大压力,同时内部热量积累导致温度极高。A选项中温度极低不符合实际,B选项中压力极低错误,C选项正确描述了地核的温度和压力状态。故选C。
18.B
【解析】A.地球表面海洋多,陆地少,正确;B.中国地势南边高,北边低,错误;中国地势北边高,南边低;C.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海拔高低不同,正确。
故选B。
19.B
【解析】水密隔舱木船制造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发明于我国唐代,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20.B
【解析】饺子在煮熟过程中,内部气体受热膨胀,使得饺子体积变大,而重量不变,故上浮。故选B。
21.C
【解析】A.白天睡觉,晚上熬夜学习会打乱正常作息,影响身体健康,属于不良习惯,A选项错误。
B.只进行脑力劳动而忽视体育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无法保持全面健康,B选项错误。
C.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充足睡眠有助于恢复精力,营养均衡确保身体所需,三者结合符合健康生活要求,C选项正确。
故选C。
22.B
【解析】信鸽传递需要依靠鸟类飞行,速度较慢且受距离限制,无法实现高速传递。互联网利用电子信号传输,可在瞬间将信息传递到全球各地,速度最快。电报虽然比信鸽快,但需人工编码和物理线路传输,效率远低于互联网。故选B。
23.A
【解析】对于正在上课的学生来说,最合适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对话,因为对话可以直接、迅速地进行信息交流,且不需要额外的工具或时间。书信、旗语和警报在课堂环境中不适用或不便于即时交流。
24.B
【解析】A.岩棉板主要作用并非装饰美观,极寒地区建房更注重实用功能,所以该选项错误。
B.岩棉板是一种良好的保温材料,在极寒地区,外界温度极低,为了减少室内热量散失,保持室内温暖,在外墙加岩棉板主要是为了墙体保温,该选项正确。
C.岩棉板质地较轻,对增大墙体承重力作用甚微,不是加岩棉板的主要目的,该选项错误。
故选B。
25.B
【解析】棉被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棉被内部有许多蓬松的纤维和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减缓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流失。A选项防止热传递错误,因为无法完全阻止;C选项提到产生热量错误,棉被本身不会产热。B选项正确描述了棉被减少热量传递的作用。故选B。
26.C
【解析】A.阿司匹林是人工合成的药物,属于化学合成产物;B.胶鞋的主要材料为合成橡胶或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C.棉花是植物自然生长的纤维,属于天然材料,无需人工合成。
故选C。
27.C
【解析】A.地壳是固态的硬壳,番茄酱是液态的,不太符合。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非常厚,且固态部分占主导,用番茄酱模拟不太准确。地壳是地表的硬壳,用土豆泥模拟比较合适。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模拟实验中,番茄酱通常是红色的,并且具有流动性。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熔融的岩石)从地下涌出,颜色偏红或暗红,并且具有流动性。因此,番茄酱很形象地模拟了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土豆泥通常是黄色的,质地比较松软,可以覆盖在容器表面,形成一层“外壳”。在地球结构中,地壳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硬壳层。因此,土豆泥模拟的是地壳。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8.B
【解析】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会因其体积或重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单根竹竿能浮在水面,说明其密度小于水。当多根竹竿捆绑后,虽然总重量和体积增加,但材料未变,整体密度仍小于水,因此仍会浮在水面上。故选B。
29.C
【解析】A.听到上课铃声跑回教室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判断铃声的意义,并非本能反应。
B.看到红灯停止脚步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需要大脑理解红灯含义后主动控制行动,属于有意识反应。
C.手碰到仙人掌缩回是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思考,能快速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属于本能反应。
故选C。
30.√
【解析】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帮助人们分享经验、传递知识,促进技术改进和创新。例如,古代通过文字记录技术方法,现代通过网络快速传播研究成果,这些都为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基础。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31.√
【解析】手碰到火立刻缩回属于非条件反射,由脊髓直接控制完成,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复杂处理。这种快速反应能及时保护身体免受伤害,虽然大脑随后会感知到疼痛,但反射动作本身不依赖大脑的指令,因此是本能且不受大脑直接控制的。
32.√
【解析】我国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种类齐全,符合复杂多样特征。山区通常指山地、丘陵及崎岖的高原,总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因此山区面积广大正确。题目描述符合实际地理情况。
33.×
【解析】深色物体吸热能力强,浅色物体吸热能力弱。夏天应穿浅色衣服反射更多热量,减少吸热;冬天穿深色衣服可吸收更多热量保暖。题目描述与实际相反,故错误。
34.√
【解析】暖手宝内部通常含有液态储热物质,但使用时外层为固体材料。手接触暖手宝时,热量通过固体材料(暖手宝外壳)与皮肤(固体)直接传递,属于固体间的热传导。题目描述正确。
35.√
【解析】蛋白质燃烧时会分解,产生类似烧焦头发的气味。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属于蛋白质。因此,含蛋白质的食物燃烧时,因成分相同,会散发相似气味。
36.×
【解析】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变的。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原来的一半大小,苹果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变的,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
37.×
【解析】岩石虽然坚硬,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比如,在自然界中,岩石会受到风化作用(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生物活动等),使岩石逐渐破碎;还会受到侵蚀作用(流水、风力、冰川等的侵蚀),改变岩石的形态;另外,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还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所以“岩石坚硬无比,永远不会发生变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8.
【解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被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铁锅、铁制刀叉盒铝壶属于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木勺和塑料手柄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9.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无色、无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解析】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做二氧化碳的气体。这种气体我们平时呼吸时也会呼出一些,但它本身是看不见也闻不到的。实验中我们看到密封袋里冒出很多气泡,并且袋子鼓起来,就是因为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有一些特别的性质,比如它不能帮助燃烧,所以可以用来灭火——如果把点燃的火柴放进二氧化碳里,火会马上熄灭。另外,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会沉在底部,不像氢气那样往上飘。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来制造氧气,我们的汽水里也有二氧化碳,所以喝起来会感觉有气泡刺刺的。这些特点让二氧化碳成为一种非常重要又常见的气体,在我们的生活和实验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40.(1)③②①④ (2)板块 (3)B (4)迅速 (5)地震发生时应急避震方法:若在家中,迅速躲到坚固的家具下或承重墙墙角;若在学校或办公室,迅速抱头蹲下,远离窗户、镜子等易碎物品。避免使用电梯等。
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措施:保持冷静,确认周围环境安全后迅速撤离至空旷地带;若被困,利用身边物品发出求救信号,如敲击墙壁、吹口哨等;注意检查受伤情况,进行简单的自救处理等。
【解析】(1)实验首先要准备模拟的“地壳”基础,所以先将泡沫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铺塑料薄膜;接着制作模拟地壳部分的“泥层”,把土、水和成泥铺在有塑料薄膜的泡沫小盒中;等泥干后,模拟地壳板块运动,将泡沫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最后观察现象。
(2)地球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泡沫小盒的两半拼起来,就如同地壳中的不同板块,所以模拟的是地壳中的板块。
(3)地震大多是由于地壳板块间相互碰撞、挤压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地下火山爆发不是合肥肥东地区近期地震的常见原因,大规模地下开采一般引发的是塌陷等,不是这种地震,故选B。
(4)地震发生时,地面会在短时间内剧烈晃动,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建筑物等带来的变化是很快速的,所以是迅速。
(5)在家中时,坚固的家具下或承重墙墙角能提供相对安全的空间,避免被掉落的物体砸伤;远离电梯是因为地震可能导致电梯故障,被困其中危险更大;在学校或办公室,抱头蹲下能保护头部,远离窗户、镜子等易碎物品,可防止这些物品破碎后造成伤害;保持冷静能让自己更好地判断情况,撤离到空旷地带能避免建筑物倒塌等带来的危险;若被困,敲击墙壁、吹口哨等是有效的求救方式,同时检查受伤情况并进行简单自救,能为后续救援争取时间、减少伤害。
41.(1)①大脑 ②小脑 ③脑干 (2) 大脑 小脑 (3)A (4)B (5)C
【分析】大脑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它能够调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运动等中枢;大脑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从脑部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从脊椎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神经是“电话线”,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
(1)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等组成。如图所示,①大脑体积最大,分为左右两半球;②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③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
(2)大脑将感觉器官收集到的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温觉,痛觉等通过神经传去大脑并加以整合,获得意识,并将有用信息以记忆方式储存,产生情绪情感等。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3)充足的睡眠能让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利于脑的健康;长时间思考问题会使脑过度疲劳,不利于脑健康;高强度体育锻炼主要是对身体的肌肉、心肺等系统产生影响,且过度的高强度锻炼也可能间接影响脑的状态,并非直接有利于脑健康。故选A。
(4)神经分布在全身各处,能够传递信息,将身体各部分的感觉、运动等信息在身体内进行传导;大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高级的神经活动,如思考、记忆等,但不是起传递信息的“通路”作用;脊髓能传递信息,但它的分布范围不如神经广泛到全身各处的细微部分。故选B。
(5)当手指被尖锐物体扎到,神经中枢会接收到刺激信号,并迅速发出指令,指挥肌肉收缩,使手缩回来。眼睛主要是接收视觉信息;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和这种缩手反射的指挥无关。故选C。
材料: 泡沫小盒
保鲜膜
泥土、水
铲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