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浦东新区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4题,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1.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来无数宝贵的历史记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准备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1)他们通过地图展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情况,请根据地图标示,将古代文明遗存填在相应的地点。(填写字母)
① ② ③ ④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红山文化
(2)他们又找到了一些夏商周时期的史料图片进行布展,请帮助他们根据不同时期进行分类整理。
可反映夏朝情况的图片是
可反映商朝情况的图片是
可反映周朝情况的图片是
(3)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请列举西周时期两项重要的统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4)他们又找到了《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请帮助他们将下列字母所示的区域或地点正确填入地图中数字所对应的方框内。(填写字母)
① ②
A.西域 B.长安
其中王同学在进一步查阅张骞通西域的相关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两则材料,根据王同学查阅的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前汉中宗既得金人(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唐初·敦煌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旁的题字
材料二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5)材料一中“汉中宗”属于以下哪种皇帝称号?( )(单选)
A 年号 B.庙号 C.尊号 D.谥号
(6)两则材料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记载有何不同?
(7)你认为哪则材料 说法更可信?请说明理由。
2.统一多民族国家 形成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交流中逐渐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王朝将中国境内的不同民族整合在一起,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秦汉、唐、元明清作为中国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奠定了中国地理空间格局,也形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色和历史根基。在王朝分裂并立时期,由于战争引起的王朝疆域变化、人口流动迁移等也对中华民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夏等中国历史上王朝分裂并立,却客观上促成南北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摘编自张伟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观察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按其所对应的朝代进行排序。
① 、② ③ ④ 、C、⑤
材料一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随着族群融合的深化和文化认同的扩大,各大诸侯国均自奉为华夏正统,这就造就了诸侯领土的总和即为华夏疆域的共同认识。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什么变化?
材料二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分析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
(4)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多以“秦”、“赵”、“燕”、“夏”等作为国号,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双选)
A.仰慕战国列国 B.认同华夏文化 C.消弭民族分歧 D.迎合汉人心理
材料三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5)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出唐王朝“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的三个具体事例。用一句话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3.朝廷与藩镇
古代地方制度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落候是唐中后期重要的地方建制。对于藩镇与唐朝衰亡的关系,学界存在分歧。
材料一:
“安史之乱”前节度使及兵力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以下对唐朝藩镇解读正确的是,藩镇( )(双选)
A.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疆 B.有力地拱卫了中央政权
C.兵力远远不及中央军 D.主要为防范游牧民族侵扰
材料二:(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时改。
-《新信书》
(2)根据材料二,节度使拥有哪些方面的权力?
材料三:其称为朝廷患者,祗(只是)河阴三偏,其后溜青、淮察,无不愣沧怨张。甚至同华(落俱名)通近京邑,而周智允以之反......追至宋午,天下尽分裂于方候(除侯).而来全总还以梁兵移唐祚央。
一必买《廿二史札记》
(3)材料三中,叛军逼近的“京邑”是指()(单选)
A.开封 B.健康 C.长安 D.临安
(4)在赵翼看来,导致詹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落镜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资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朝割据型 7 感铣白骨 不上页 提重兵以自立
中原防愚型 8 解题任命 少上卖 驻县兵防断路
边疆附边型 17 铁廷任命 少上卖 驻亚阿守边疆
东南财献型 9 朝廷任命 上算 住兵少防监验
(5)根据材料四,下列有关藩镇与朝廷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
A.互相支持 B.彼此对立 C.错综复杂
材料五:唐代自安史式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至黄巢之乱既将此东南区域之经济全部破坏,复断绝汴路、运河之交通,而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对默以夺立之政治集团,遂不得不土崩瓦解。大唐帝国之形式及实质,均于是告终。
一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信》
(6)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你赞同唐朝亡于潘镇吗?请说明理由。
4.两税法
赋税制度的变革是洞察时代变迁的重要窗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德后,天下兵起,因以饥病,百役并作,人户凋耗,版图空虚......租庸调法弊坏......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新唐书·食货志二》
材料二(两税法施行后)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陆宣公翰苑集》
依据材料一,完成下面两道单选题。
(1)唐代推行两税法的最直接原因是( )(单选)
A.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货币地位上升
B 均田制破坏导致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C.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体制空前强化
D.农民反抗斗争摧毁了旧有的户籍制度
(2)以下关于两税法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
A.明确了“量出为入”的征税原则
B.征税的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
C.规定每年在秋季和夏季征收两次
D.彻底废除了以丁男为主 徭役
(3)材料二中陆贽对两税法持何种评价?并结合材料一,分析他持此评价的依据。
(4)有学者认为,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转折。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转折”?
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4题,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1题答案】
【答案】(1)① .D ②.B ③.A ④.C
(2)① A ②.BD ③.CE
(3)分封制: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王室安全的责任,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
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室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形成世卿世禄的局面,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4)① .B ②.A (5)B
(6)不同:材料一认为张骞去西域为了询问佛像的名号;材料二认为张骞去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7)材料二更可信。汉中宗为汉宣帝刘询,而张骞是受汉武帝之命凿空西域;《史记》等多方面的资料记载,张骞通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而非单纯问佛像名号。
【2题答案】
【答案】(1)①B、②A、③E、④D、⑤F
(2)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是族群大融合加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
(3)举措: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影响:推动了北魏政权完成封建化转型,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鲜卑族自身文化流失。(4)
B、D
(5)事例: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对突厥、回纥等民族首领册封爵位或官职;文成公主入藏。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稳定,推动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
【3题答案】
【答案】(1)AD (2)权力:行政权、军权、征收赋税的财权。(3)C
(4)原因:藩镇割据,冲击中央集权;将领反叛;藩镇混战;权臣把持朝政。 (5)C
(6)赞同。安史之乱后,地方拥兵自重,藩镇掌握地方的政治、经济大权,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就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导致的割据混乱,使得国家动荡不安,加剧了唐朝的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4题答案】
【答案】(1)B (2)D
(3)陆贽对两税法的评价是正面的肯定态度。依据: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扩大了征税范围,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资产走向更加公平,由此陆贽认为两税法的实施有利于社会稳定、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官场风气的净化,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
(4)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转折。征税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使得赋税负担更加合理地分配在有产者身上,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促使农民更加稳定地附着在土地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范围,统一征税时间,既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国家财政管理的效率,为此后的赋税制度奠定基础;征税标准从此前的“量入为出”到“量出为入”这种原则的转变使得国家能够更加主动地安排财政支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使中央能够根据国家的需要调整赋税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