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两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两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两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大约( )
A.180万年 B.170万年 C.70万年 D.四五十万年
2.下列描述符合山顶洞人的是( )
A.生活在距今约20万年 B.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经营原始的畜牧业
3.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 )
A.水稻 B.粟 C.小麦 D.青稞
4.号称“中国第一城”的是( )
A.彭头山遗址 B.城头山遗址
C.龙山里耶古井 D.长沙马王堆汉墓
5.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曾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下列“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是( )
A.伏羲和女娲 B.炎帝和黄帝 C.尧舜和大禹 D.神农和伏羲
6.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的地点( )
A.阪泉 B.牧野 C.涿鹿 D.阳城
7.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8.在我国远古时期,有这样一位重要人物,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位人物是( )
A.炎帝 B.大禹 C.黄帝 D.嫘祖
9.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始于下列哪个朝代(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0.商朝多次迁都,曾迁到殷的商王是( )
A.汤 B.武丁 C.盘庚 D.纣
11.以下的哪位是商朝的亡国之君的是( )
A.启 B.汤 C.桀 D.纣
12.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出土于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为探讨中原与巴蜀地区的文明交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两件黄金面具突出地反映了( )
A.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明发展
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13.它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由于有了一脉相承发展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文中的“它”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竹帛书 D.篆书
14.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
A.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B.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兴修水利工程
15.“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16.下列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商鞅变法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
17.据《墨子》记载,战国时期,商人之四方,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战国时期( )
A.分封制度瓦解 B.商业贸易流行 C.政治局势动荡 D.思想文化活跃
18.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著名思想家老子的代表作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孟子》
1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明朝
20.贾谊的《过秦论》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一,贾谊认为:为政者,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否则,人民必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最初是用来描述( )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C.刘邦、项羽起义 D.黄巾起义
二、列举题
21.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三、填空题
22.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内容。
(1)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
(2)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四、综合题
23.习近平总书记于文化传承座谈会中提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百万年的人类史】
【一万年的文化史】
【五千年的文明史】
材料一 陶寺古城中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三星堆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原始人长期被生存的困难与自然作斗争的困惑所困扰,为了战胜这些困难,他们一再用激情而振奋的调子唱出关于劳动和劳动英雄的颂歌。这些征服自然,改善人类生活的劳动英雄,是受着人们最大的崇敬的。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
(1)从图片1和图2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写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3和图4代表的半坡遗址属于哪一文化?该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从该文化遗址中可能会发现哪种农作物的遗存?
(3)材料一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材料二中的“劳动英雄”(写出1个即可),我们可以从“劳动英雄”中学到什么精神(答出一点即可)?
五、材料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聚众讲学,著书立说,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提倡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2)列举战国时期除儒家外的两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3)“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4)今天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借鉴哪些古代思想?请举例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两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B A A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C A B B A B B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据研究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排除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被发现。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过着集体生活,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C项正确;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当时还没有出现原始农耕,也没有原始的畜牧业,排除AB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A项正确;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排除B项;小麦起源于中东地区,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开始被人类驯化和种植,后来传入中国,小麦不是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排除C项;青稞的栽培最早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青稞不是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城头山遗址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号称“中国第一城”,B项正确;彭头山遗址不是“中国第一城”,排除A项;龙山里耶古井不可能是“中国第一城”,排除C项;长沙马王堆汉墓属于墓葬,不可能是“中国第一城”,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黄河文化”“是是华民族的根和魂”结合所学可知,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B项正确;伏羲和女娲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排除A项;尧舜禹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排除C项;神农是指炎帝,炎帝与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阪泉之战中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A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排除B项;涿鹿之战是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的战争,排除C项;阳城与夏朝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推举人才的标准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按血缘关系分封,排除B项;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世袭,排除C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B项正确;炎帝教人们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排除A项; 黄帝统一了华夏族,被称为人文初祖,排除C项;螺祖发明了种桑养蚕和抽丝,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立起国家机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禹死后,启继承了禹的位置,“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为世袭制,A项正确;商朝、西周、秦朝都在夏朝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C项正确;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排除A项;武丁是盘庚迁殷之后的商朝帝王,排除B项;纣王是商朝的亡国之君,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商的纣王统治荒淫无道,被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朝灭亡,D项正确;启是夏朝的国君,排除A项;汤建立商朝,排除B项;桀所夏朝亡国之君,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出土于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从材质和用途上十分相似,只是造型上有些许区别,而且两件文物所处的时间相近,所以这说明当时中原的商文明和巴蜀的三星堆文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物的不同反映的是各地多元发展,但相似又说明文明的同一性,B项正确;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没有具体对比数据,且只是手工业发展程度的具体体现,因此不能证明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非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明发展,排除C项;题干没有说明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的具体用途,因此不能说明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它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由于有了一脉相承发展的汉字”可知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A项正确;金文是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排除B项;竹帛书出现于秦汉时期,排除C项;篆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C项正确;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不是标志,排除A项;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兴修水利工程都能体现生产力的发展,但不是其重要标志,只是表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据题干“首先称霸的是”并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发展生产,组建强大的军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因此晋文公不是最早称霸的霸主,排除B项;楚庄王是在晋文公之后当上霸主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春秋五霸的另一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据此可知,越王勾践是最后的一位霸主,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属于秦朝时期,排除A项;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C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商人之四方,获利丰厚,盗贼之危,材料意思是商人经商获利丰厚,表明战国时期商业贸易流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贸易情况,未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战国时期政治局势动荡,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 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A项正确;《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排除B项;《韩非子》记载的是法家人物韩非的主张,排除C项;《孟子》记载的是孟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依据题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和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属于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西汉和明朝均属于秦朝之后出现的封建王朝,排除C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为了伐无道、诛暴秦,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B项正确;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A项;刘邦、项羽起义是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利用其掀起的反秦浪潮开展的,并非“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最初描述的对象,排除C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起义者以宗教为纽带,有组织、有准备,排除D项。故选B项。
21.(1)裴文中
(2)孟子
【详解】(1)根据所学北京人知识可知,1929年裴文中主持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为古人类研究提供重要证据。
(2)根据所学儒家思想知识可知,孟子在战国时期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强调民众重要性,出自《孟子·尽心下》。
22.(1)学会用火
(2)灵渠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凸显。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辖、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秦始皇派军队开凿了灵渠。
23.(1)信息:示例①古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②古人类会使用火(或保存火种)。
证据:化石
(2)文化:仰韶文化。特征:会制作彩陶,陶器上多绘有精美的纹饰。农作物:粟
(3)特征:多元一体。
(4)劳动英雄:大禹(或炎帝等)。
精神:示例:大禹治水体现的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炎帝教民耕种体现的勇于探索、为民造福的精神(对应英雄匹配合理即可)
【详解】(1)信息:根据图1“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火的使用,改善了北京人的生存条件,能取暖、照明、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等。根据图2“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且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打制石器是北京人主要的生产工具,用于狩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同时,北京人依靠群体的力量生存,过着群居生活,因为当时生存环境恶劣,个体难以独立生存。能获取的信息有①古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②古人类会使用火(或保存火种)。
证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是化石,如北京人化石;遗址,如北京人遗址;石器等遗物。化石能直接反映古人类的身体特征和生存年代,遗址包含古人类生活的痕迹,石器等遗物可体现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都为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
(2)文化、特征:根据图3半坡遗址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和图4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以彩陶为显著特征,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典型代表,彩陶制作精美,图案丰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艺术审美和生活场景。图3和图4代表的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会制作彩陶,陶器上多绘有精美的纹饰。
农作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半坡遗址中可能会发现粟的遗存。半坡居民是我国较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粟的种植是原始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3)特征:根据材料“陶寺古城中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三星堆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最终汇聚成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体系。
(4)劳动英雄、精神: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劳动英雄”可以是大禹。大禹治水,为了战胜洪水,不辞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治理洪水。从大禹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也可以列举黄帝、炎帝、尧、舜等,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
24.(1)核心思想:“仁”。治国理念:“为政以德”或“以德治国”。
(2)道家:老子或庄子;法家:韩非;(其他如墨家:墨子;兵家:孙武等亦可)
(3)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影响后世思想发展。
(4)可借鉴: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尊重、包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墨子“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倡导平等与和平。
【详解】(1)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可知,孔子提倡的治国理念是“为政以德”或“以德治国”。
(2)学派及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 “学在官府” 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除儒家外,还有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或庄子;法家,代表人物有韩非。(其他如墨家:墨子;兵家:孙武等亦可)
(3)影响:根据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聚众讲学,著书立说,相互辩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影响后世思想发展。
(4)可借鉴: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结合古代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举例说明,如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尊重、包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墨子“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倡导平等与和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