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以下时间轴中的①②处,分别是我国哪一远古人类( )
A.元谋人、山顶洞人 B.元谋人、郧县人 C.蓝田人、郧县人 D.丁村人、山顶洞人
2.在历史项目式探究学习中,小华所在小组分配到的任务是探究北京人的生活,通过探究他们得出结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下列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 )
A.动物化石 B.头盖骨、牙齿化石
C.打制石器 D.灰烬、烧石和烧骨
3.初一某班历史课上,小明同学对山顶洞人小智一天的生活描述,你认为其中最可信的是( )
A.早上,小智独自一人在原始森林中射死了一头野兽
B.中午,小智回家后,去水井打了一桶水
C.下午,小智用陶罐蒸出香喷喷的小米饭
D.晚上,小智在洞穴中借着火光缝制衣服
4.原始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下图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长阳人 B.仰韶先民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5.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农作物中最早在我国开始种植的是( )
A.玉米、粟 B.水稻、粟 C.山芋、玉米 D.花生、棉花
6.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者是( )
A.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马坝人
7.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个谜语的谜面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其谜底应是( )
A.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B.禅让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C.公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D.私有制、阶级和部落联盟
8.下列哪一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
A.陶寺古城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古城遗址 D.二里头遗址
9.假如你打算研究华夏族的起源,选择实地考察,首选的地方应该是( )
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成都平原
10.祭祖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是祭祀先祖的一项隆重传统民俗活动,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伏羲 B.女娲和炎帝 C.炎帝和黄帝 D.尧和舜
11.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12.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指出:“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3.战国时期问世,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的中医理论著作是( )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难经》 D.《本草纲目》
14.春秋时期的农业较之西周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生产力水平、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都有所提高,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陶瓷业 B.铸铜业 C.水利工程 D.铁制农具和牛耕
15.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B.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获胜
C.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到洛邑
D.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6.诸子百家中兵家学派的一部书籍,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基础,这部著作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墨子》 D.《孙子兵法》
17.禹开启了我国奴隶社会,哪一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秦朝
1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万里长城 D.五岭
19.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三个关键词:战国时期、名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据此可知,这篇人物传记描写的是( )
A.扁鹊 B.华佗 C.庄子 D.孟子
20.小王同学正在进行如下单元复习。该单元的学习主题应是( )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A.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C.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材料题
21.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的时代,其深刻的变法实践与思想繁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得以推行,主要得益于哪位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 从材料一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商君治秦”具有什么特点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秦国的一位农民,你认为对自己最有力的改革措施是什么 此措施对秦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各家学派”中,哪家学派的政治主张被秦始皇采纳 秦朝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4)回望战国时代,变法改革与思想繁荣交织互动,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这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三、综合题
22.文物是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尘遗珠”,它往往会以独特的方式,诉说历史的真相,拨动我们的心弦。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史记》中关于殷商历史的一些记载得到了证实,人们更清楚地领会到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材料二 商代……青铜制作有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食器主要有鼎、鬲、甗;酒器主要有爵、觚、斝、尊等;水器主要有盘、盂;兵器与工具主要有戈、矛、戟、镞等。
——虞文玲《辉煌壮丽:夏商周三代青铜艺术审美特质研究》
材料三 如图: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中的“它”指什么 根据材料一,“它”的发现,带来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代青铜器有什么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商朝中晚期开始,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被称为什么
(3)图一,它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重达800多千克,请写出它的名称。图二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它凝聚了中国哪个朝代工匠的智慧
(4)有同学认为:“这些古老的器物和文字,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已经没有关系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23.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统一”成为长期发展的主流趋势。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不如发动起义。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陈胜杀了两个将尉并召集部属起义。
——节选翻译自《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一中,诗人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 “秦王扫六合”在哪年完成的 秦朝建立后,把什么地方定为都城
(2)根据图一和图二,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假如你穿越到秦朝,你会使用什么样的货币去购物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何
(4)小明同学认为如果没有大雨延期,这场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4.某校历史社团准备布置“中华文明之光——先秦时期的智慧结晶”主题展,请你参与策划,一起完成布展任务。
任务一:【共绘表格—研思文化】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思想核心是①,提出“为政以德”
② 老子 思想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③
任务二:【知识观察——图说历史】
材料一:“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它描绘了古代先民根据自然界的物候(动植物的变化)来安排生活。 ——《诗经·豳风·七月》 《屈子行吟图》
任务三:【布展策划——实践应用】
(1)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述表格中①②③处的内容填写完整。表格中的各学派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上的哪一繁荣局面 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哪些重要影响
(2)材料一这首古老的歌谣告诉我们,先秦时期的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纪时的方法,根据材料一,古代先民根据什么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结合所学知识,夏商周时期还有什么重要的天文历法成就 请举一例。
(3)《屈子行吟图》用极其凝练、概括又充满力量的视觉语言,将屈原的文学形象、历史评价以及后世文人寄托在其身上的精神气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屈原生活在什么时期 他的哪部代表作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4)如今,我们过端午节,也在延续着对屈原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缅怀与敬意。为此,请你为文化展设计一个创意展区。先为展区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再简单介绍你的展区打算从哪个新颖的角度来展示端午节文化,最后列出你计划在展区中展示的一种核心展品或互动形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D B C A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D D D B A A A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间轴中①处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生活于此年代;②处为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左右,B项正确;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与②处100万年不符,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年代约为160万年,且①处170万年应为元谋人,排除C项;丁村人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①处170万年非丁村人,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据考古发现,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D项正确;动物化石,与使用火无关,排除A项;头盖骨、牙齿化石的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会使用火,排除B项;打制石器是劳动工具,与使用火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且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借着火光缝制衣服” 符合其生活实际,D项正确;山顶洞人过群体生活,狩猎需要集体协作,不可能“独自一人”捕猎野兽,排除A项;“水井”是农耕文明(如河姆渡、半坡居民)的产物,山顶洞人以采集、狩猎为生,不存在水井,排除B项;“陶罐”和“小米(粟)”是半坡居民的特征(农耕、制陶),山顶洞人无农耕、无陶罐,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图片可知,这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是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建的,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防虫蚁,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D项正确;长阳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生,尚未出现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排除A项;仰韶先民(如半坡人)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房屋,以保暖适应干燥寒冷的气候,与图片不符,排除B项;半坡人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代表,其中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距今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B项正确;玉米是明朝从美洲引进的物种,排除AC项;花生是明朝时期从美洲引进的物种,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是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之一,会制作彩陶,且彩陶上常见鱼纹、鹿纹等装饰图案,与题干中“鱼纹装饰彩陶”的描述完全契合,C项正确;南京人属于远古人类,尚未掌握彩陶制作技术,排除A项;河姆渡人主要制作黑陶(如猪纹陶钵),而非彩陶,排除B项;马坝人属于远古人类,不会制作彩陶,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有制出现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导致阶级分化;为维护统治秩序,国家应运而生,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度,属于原始社会范畴,并非文明社会标志,排除B项;公有制是原始社会的经济形式,不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排除C项;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不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结合所学可知,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南,距今4300年至4000年,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A项正确;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尚未出现早期国家,排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属于长江流域,与材料信息“黄河中游”不符,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距今3800年—3500年,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但二里头遗址时间要晚于陶寺古城遗址,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族主要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及活动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C项正确;长江流域对应河姆渡文化等,属其他文明,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淮河流域和成都平原也非华夏族核心起源地,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之战后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他们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项正确;伏羲并非“人文初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女娲是神话人物,并非“人文初祖”,排除B项;尧、舜是部落联盟首领,并非“人文初祖”,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史记》记载大禹为了治水,曾13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从此他无私奉献,舍家为民的事迹为人所传颂,B项正确;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民族向来以特别能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讲究节俭著称于世,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A项; 无私奉献 是指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行为,通常出于爱心、同情心、社会责任或对他人困境的关注,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B项; 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情感,是个人对祖国的支持,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王朝,为了控制东部的广袤土地和众多民众,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C项正确;西周不再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世袭制,排除B项;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它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医学经验,系统阐述了人体内脏部位、血脉循行规律,还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完全契合题干描述,B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主要记载药物性味、功效,与“战国时期”“人体内脏、血脉循行、针灸、按摩”的题干要求不符,排除A项;《难经》相传为扁鹊所作,成书时间晚于《黄帝内经》,内容侧重对中医疑难问题的阐释,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时间跨度极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出现并推广,牛耕技术逐渐应用,二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直接推动了生产力水平、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的全面提升,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陶瓷业属于手工业领域,与农业生产力(耕地、产量等)的直接提升无关联,排除A项;铸铜业的成果(青铜器)在西周及之前多用于礼器、兵器,极少应用于农业生产;且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方向是铁器,而非铜器,排除B项;水利工程对农业有辅助作用,但并非春秋时期农业“明显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当时农业进步的关键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不仅陈述了秦朝建立的事实,还分析了其历史地位(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对历史事件意义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对夏朝制度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叙述,排除A项;“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获胜”是对战役时间、结果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叙述,排除B项;“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到洛邑”是对平王东迁事件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叙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子兵法》:是兵家学派孙武的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D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学派老子的著作,核心是道家思想(如“无为而治”),与军事理论无关,排除A项;《论语》是儒家学派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核心是儒家思想(如“仁”“礼”),与军事理论无关,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学派墨子的著作,核心是墨家思想(如“兼爱”“非攻”),与军事理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其中,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B项正确;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还未进入封建社会,排除A项;西周时期还属于完全的奴隶社会,排除C项;秦朝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四川成都平原修建的水利工程,兼具防洪、灌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完全契合题干描述,A项正确;灵渠是秦朝修建的运河,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主要用于军事运输,与“天府”无关,排除B项;万里长城是军事防御工程,非水利工程,排除C项;五岭是山脉,非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完全符合题干中的三个关键词,A项正确;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名医(非战国),擅长外科、发明麻沸散,不符合时间要求,排除B项;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代表),并非名医,排除C项;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代表),并非名医,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示课题内容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人类进行生活、生产等情况,故图片课题对应的阶段特征是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A项正确;奴隶制王朝的更替指夏商周的更替,和远古人类无关,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和巩固统一,和远古人类无关,排除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情况,和远古人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1)运动:商鞅变法。
国君:秦孝公。
特点: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论功行赏。
(2)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影响: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学派:法家。
政治制度: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4)借鉴意义: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要尊重思想多样性,鼓励思想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鼓励思想解放和学术创新,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等。
【详解】(1)运动、国君:根据材料一“商君治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运动:商鞅变法。国君:秦孝公。
特点:根据材料一“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是公正无私,严格执法,确保了变法措施能自上而下地贯彻,避免了因特权阶层的阻挠而半途而废;根据材料一“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得出,不畏强权,论功行赏。敢于触动旧贵族的利益,坚决打击反对变法的势力。将赏赐与功劳挂钩,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尤其是农民和士兵)的积极性,让人们可以通过耕织、作战等实际贡献获得爵位和利益,为秦国积累了强大的人力和物力基础。
(2)措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学派、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法治、中央集权,契合秦始皇加强统治的需求。秦朝建立后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具体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4)借鉴意义: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知识,可从法治、改革、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要尊重思想多样性,鼓励思想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鼓励思想解放和学术创新,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等。
22.(1)“它”:甲骨文。
影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史记》中关于殷商历史的一些记载得到了证实;人们更清楚地领会到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作用:用于食器、酒器、水器、兵器。
被称为:金文(或青铜铭文、钟鼎文)
(3)名称:司母戊鼎。
朝代:西周
(4)不同意;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为我们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根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传统,这对于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总结历史经验有重要启示。司母戊鼎、何尊等精美青铜器,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与技艺,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体现,激励我们在今天不断追求科技与工艺的进步。青铜器不同的种类和用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国家治理水平,其中蕴含的“礼制”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治理仍有借鉴意义等。
【详解】(1)“它”:根据材料一“(它)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商朝时期出现的甲骨文。
影响:根据材料一“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可得出,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根据材料一“《史记》中关于殷商历史的一些记载得到了证实”可得出,《史记》中关于殷商历史的一些记载得到了证实;根据材料一“人们更清楚地领会到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可得出,人们更清楚地领会到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故影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史记》中关于殷商历史的一些记载得到了证实;人们更清楚地领会到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作用: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的食器主要有鼎、鬲、甗;酒器主要有爵、觚、晕、尊等;水器主要有盘、盂;兵器与工具主要有戈、矛、戟、镞等”可知,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主要用于食器、酒器、水器、兵器。
被称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青铜铭文、钟鼎文),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史料。
(3)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商代时期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何尊,它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4)观点、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甲骨文、青铜器的重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为我们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根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传统,这对于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总结历史经验有重要启示。司母戊鼎、何尊等精美青铜器,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与技艺,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体现,激励我们在今天不断追求科技与工艺的进步。青铜器不同的种类和用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国家治理水平,其中蕴含的“礼制”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治理仍有借鉴意义等。所以我不同意“这些古老的器物和文字,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已经没有关系了”。
23.(1)“秦王”:嬴政(或秦始皇);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
(2)措施:经济:统一货币,文化:统一文字;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3)事件: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态度:不同意;理由: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大雨延期只是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就算没有大雨,百姓受逼迫已久,秦末农民起义也必定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秦王”: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是指秦始皇嬴政,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军事上对六国发动猛烈攻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咸阳为都城。
(2)措施:经济上: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文化上: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二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货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假如穿越到秦朝,我会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去购物。
(3)事件:根据材料三“陈胜杀了两个将尉并召集部属起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态度:根据所学知识,首先表明态度,不同意小明同学的观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大雨延期只是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就算没有大雨,百姓受逼迫已久,秦末农民起义也必定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24.(1)①“仁”;②道家;③“兼爱”、“非攻”。
局面:百家争鸣。
影响:增强了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等。
(2)根据:自然界的物候(动植物的变化)。
成就:夏朝历法(夏历);商朝开始出现干支纪日等。
(3)时期:战国时期。
代表作:《离骚》。
(4)示例:展区名称:舌尖上的端午、端午里的中医药、诗歌里的端午、“清香里的守护”等;创意角度:从端午节的草木习俗入手,展示先秦先民的生活智慧和对健康的追求等;展品名称:一个装满艾草的“古代药囊”、小香囊、五彩线、带有粽子形状编织的手链等等(或互动形式):一个“闻香识草木”的互动小游戏等(答出一个,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②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③墨子代表下层民众利益,反对战争,主张“兼爱”“非攻”等。
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知识,可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与自豪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增强了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等。
(2)根据:根据材料一“它描绘了古代先民根据自然界的物候(动植物的变化)来安排生活”可知,古代先民根据自然界的物候(动植物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夏历)。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故成就:夏朝历法(夏历);商朝开始出现干支纪日等。
(3)时期、代表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故时期:战国时期。代表作:《离骚》。
(4)示例:展区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围绕与端午节相关的美食、中医药、诗歌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舌尖上的端午、端午里的中医药、诗歌里的端午、“清香里的守护”等;创意角度:可围绕习俗、对建康的追求等展开分析,例如从端午节的草木习俗入手,展示先秦先民的生活智慧和对健康的追求等;展品名称:可从端午节的风俗进行分析命名,例如一个装满艾草的“古代药囊”、小香囊、五彩线、带有粽子形状编织的手链等等(或互动形式):一个“闻香识草木”的互动小游戏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