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其中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湖北郧县人等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左右。由此可推知,我国早期人类( )
A.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B.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C.活动的历史较为久远 D.已进入晚期智人时期
2.通过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分析,造成他们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工具 B.劳动技术 C.自然条件 D.生活习惯
3.钱穆认为“秦人统一……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下列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C.开凿灵渠,统一岭南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产生的事件是( )
A.炎黄部落联盟形成 B.秦朝的建立
C.夏朝的建立 D.商朝的建立
5.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社会安定和谐 D.民族融合停止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根本目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 B.实现富国强兵 C.促进文化繁荣 D.加强与外国的交流
7.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他们的主张( )
人物 思想主张
老子 “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墨子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韩非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旨在维护君主权威
C.致力于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 D.植根于社会大变革
8.观察下面三幅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趋势是( )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C.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D.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9.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陈胜、吴广等人遇雨误期 B.秦朝的暴政
C.匈奴的南下侵扰 D.六国贵族的复辟活动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上“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战国时百家争鸣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汉武帝尊崇儒术 D.汉文帝休养生息
二、材料题
11.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姜尚于营丘,建立齐国……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建立鲁国……
——《史记》
材料二 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王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
——《中国历史》
材料三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的说就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在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西周实行的这个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针对材料三中的三个“低下”,商鞅采取的哪些对策?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摘自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摘自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针对材料一中的状况,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什么建议?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说出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3)材料三中的董仲舒给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并谈谈其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C B B D A B C
1.C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湖北郧县人等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分析可知材料中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且距今都在100万年左右,说明中国人类活动的历史较为久远,C项正确;元谋人和郧县人并不是分布在黄河流域,排除A项;蓝田人并不是分布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早期人类进入晚期智人的时间大约在4万至5万年前 ,与材料阶段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因气候湿热,建造干栏式房屋以通风防潮,半坡居民(黄河流域)因气候干燥寒冷,采用半地穴式房屋以保暖,两者房屋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所处自然条件(气候、地理)不同,C项正确;两地均使用磨制石器,工具水平相近,排除A项;劳动技术差异更多是适应自然的结果,排除B项;生活习惯的形成本身受自然条件制约(如防潮需求催生干栏式建筑),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完全契合“政治制度之创建”的题意,A项正确;“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属于法律和社会治理措施,并非政治制度的创建,排除B项;“开凿灵渠,统一岭南”是军事工程和疆域拓展举措,属于巩固统一的手段,非政治制度,排除C项;“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是军事防御和边疆治理措施,非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C项正确;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于原始社会,属于部落联合体,并非王朝,排除A项;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并非奴隶制王朝,排除B项;商朝是夏朝之后的奴隶制王朝,并非“第一个”,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诸侯崛起、周王室权威下降,直接体现了分封制下等级秩序被破坏,分封制逐渐瓦解,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由秦朝确立,春秋时期尚未形成,排除A项;社会安定和谐与诸侯争霸导致战乱的史实矛盾,排除C项;民族融合停止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民族交流反而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激烈,各国为在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取胜,必须提升国力。变法核心措施如奖励耕战、发展经济、改革军制等,均以“富国强兵”为直接目标,从而巩固统治、扩张势力,B项正确;“缓和社会矛盾”是变法的部分作用,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少有涉及“文化繁荣”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政治、经济等方面措施,与“加强对外交流”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部分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政治、经济、阶级变动),老子、墨子、韩非的思想均是对时代变局的回应,植根于社会大变革,D项正确;老子代表没落贵族,墨子代表平民阶层,并非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不涉及“维护君主权威”,仅韩非思想侧重,排除B项;韩非“中央集权”并非追求“公平社会秩序”,老子“无为”也未明确指向“公平”,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三幅图依次为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及秦统一后的疆域图。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如秦、晋、齐、楚等),战国时期经兼并战争后仅剩战国七雄,数量减少,最终秦完成统一,形成单一政权。这一过程体现国家由分裂(多诸侯国并立)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趋势,A项正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而非历史发展的趋势(趋势强调的是长期发展的走向),排除B项;题干中的地图反映的是政治疆域的变化,与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项;史实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该选项与史实完全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据材料“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本质性、长期性因素,秦朝暴政(如繁重徭役、严刑峻法、赋税沉重)使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此为根本原因,B项正确;陈胜、吴广等人遇雨误期是起义的直接导火索,非根本,排除A项;匈奴的南下侵扰为外部威胁,与农民起义关联不大,排除C项;六国贵族的复辟活动是起义后的次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中“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这标志着儒学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此时还未出现皇帝制度,排除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属于文化专制的表现,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理论,排除B项。汉文帝休养生息,属于经济政策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11.(1)制度:分封制。
积极作用: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统治范围,稳定社会秩序
(2)措施:郡县制。
巩固统一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3)对策:生产率低下——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行政效率低下——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军队战斗力低下——奖励军功。
【详解】(1)制度、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统治范围,稳定社会秩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故制度:分封制。积极作用: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统治范围,稳定社会秩序。
(2)措施:根据材料二“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王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36个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 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巩固统一措施:结合所学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3)对策: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针对“生产效率低下”,商鞅推行“鼓励耕织”,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同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改革土地制度,激发农业生产活力,提高生产率。针对“行政效率低下”:商鞅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升行政效率。针对“军队战斗力低下”:商鞅实行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打破贵族世袭特权,激励士兵奋勇作战,提升军队战斗力。故对策:生产率低下——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行政效率低下——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军队战斗力低下——奖励军功。
12.(1)建议:“推恩”。
结果: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使用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建议:尊崇儒术。
作用: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尊崇,影响深远。
【详解】(1)建议、结果: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建议:“推恩”。结果: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结合所学汉武帝的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使用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建议、作用:根据材料三“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建议:尊崇儒术。作用: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尊崇,影响深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