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考古工作者在某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打制石器、用火遗迹以及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人类化石,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某博物馆展出一件原始农具,其形状类似现代的铲子,采用动物骨骼制成,考古专家判断它是用于翻土耕作的工具。这件农具最可能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骨耜 D.铁犁
3.如图是某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其特点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地为基础,上架横梁,铺木板,再加盖屋顶”。该房屋对应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4.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尧
5.《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材料中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青铜礼器等,这些遗存表明当时( )
A.原始农耕出现 B.早期国家产生
C.分封制度确立 D.诸侯争霸开始
7.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诸侯需向周天子纳贡、服兵役等。这一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8.如图是某青铜器,其腹内铭文记载了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次祭祀活动,造型精美,工艺复杂。该青铜器主要反映了商朝( )
A.农业技术发达 B.青铜铸造业高超
C.商业活动频繁 D.文字尚未成熟
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瓦解
C.诸侯争霸频繁 D.百家争鸣出现
10.据《论语》记载,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体现了孔子在( )方面的主张
A.政治 B.教育 C.伦理 D.哲学
11.战国时期,主张 “兼爱”“非攻”,反对战争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2.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等措施,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经济发展
C.巩固分封制度 D.抑制商业发展
13.如图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示意图,它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部分组成,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该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郑国渠
14.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不再听从王命,相互争霸。最先称霸的诸侯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15.战国末期,秦国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国能够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商鞅变法使国力增强
C.军事力量强大 D.人民渴望统一
二、连线题
16.连线题
孔子 “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仁”,主张“有教无类”
老子 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庄子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韩非 主张“法治”,强调中央集权
墨子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孙武 礼法并用
荀子 《孙子兵法》
三、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具说进步】
材料一
【食物话变迁】
材料二
【住房见发展】
材料三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1)图A 是 石器,在 人遗址中出土了约10万件该石器。图B 工具的名称是 ,它是 人从事农耕生产时使用的农业工具。
(2)请分别举出主要种植水稻和粟的原始居民。原始居民遗址中稻粒和粟粒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3)原始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原始农业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
1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在各领域出现了大变革的局面。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生产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江、外江,调节两江的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社会变革】
材料三 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在全国合并乡村城镇为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文物说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方面出现了什么进步?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进步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都江堰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商君”变法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次变法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说出从图C到图D发生的变化。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四、综合题
19.某校举行了“云游春秋战国文化馆,争当文化传承与保护人”的活动,张老师设计了以下任务单,请你根据任务单,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图文结合——探究背后原因】
卡片一: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任务二【史料解读——心系家国天下】
卡片二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之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信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任务三【史料解读——承担时代重任】
卡片三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卡片四 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摘编自张海鹏《中国历史大事典》
(1)卡片一中的“学术繁荣”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任务二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子百家“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
(3)根据任务三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化繁荣”局面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根据卡片四,指出西周在政治上推行的制度,以及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A B C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A B
1.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某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打制石器、用火遗迹以及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人类化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遗址最有可能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遗址,年代约为70万至20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使用打制石器,并有确凿证据表明他们使用和保存火种,B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并从事农业,与题干特征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其形状类似现代的铲子,采用动物骨骼制成,考古专家判断它是用于翻土耕作的工具”可知,该生产工具为骨耜,是用于翻土的生产工具,C项正确;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是石质的生产工具,与材料骨质的不符,排除A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与材料骨质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据材料“干栏式建筑”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多雨,地面潮湿,为通风防潮,建造了干栏式建筑,以木桩为基础、架空居住面,C项正确;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主要居住在洞穴中,尚未掌握房屋建造技术,排除A项;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较干燥寒冷,其房屋为半地穴式房屋,以保暖防潮,与干栏式建筑不符,排除B项;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主要居住在洞穴中,尚未掌握房屋建造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据题干“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传说中,炎帝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贡献,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B项正确;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排除A项;蚩尤是与炎黄部落发生战争的部落首领,排除C项;尧是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主要以禅让等事迹闻名,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据题干“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和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其特点是将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而非家族后代。材料中尧因儿子丹朱“不肖”,将天下传给舜,符合禅让制的内涵,A项正确;世袭制的核心是权力在家族内部传承(如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材料中尧并未传位给儿子,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与材料中的部落联盟首领更替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的时代背景(五帝时期)和制度类型均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宫殿建筑群(体现政权统治)、大型墓葬(体现等级分化)、青铜礼器(体现礼仪与权力象征),这些是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B项正确;原始农耕主要体现为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遗存等,与题干中的宫殿、墓葬、青铜礼器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排除C项;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纳贡、服役等义务”可知,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诸侯需承担纳贡、服役等义务,这正是分封制的核心内容,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与分封无关,排除A项;世袭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袭政治权利的制度,夏朝已经确立世袭制,排除B项;郡县制始于秦朝,属中央集权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据题干“其腹内铭文记载了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次祭祀活动,造型精美,工艺复杂”可知,“造型精美,工艺复杂”直接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农业技术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商业活动的描述,排除C项;商朝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也说明当时文字已较为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指集体劳作时效率低下,分地到户后生产效率提高。这一变化的核心原因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它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分封制瓦解是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影响国家治理和社会结构,与农业生产效率的直接变化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诸侯争霸是政治军事层面的竞争,侧重于政权争夺,并非农业生产效率变化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主要影响社会观念和学术发展,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复习的快乐以及朋友交流的喜悦,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张,B项正确;政治主张涉及治国理政,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伦理主张涉及道德规范,题干未直接体现,排除C项;哲学主张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题干内容更具体于教育实践,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C项正确;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实行“礼治”等,并非“兼爱”“非攻”,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与“兼爱”“非攻”的思想不符,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和“兼爱”“非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等措施,有利于直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国力增强奠定物质基础,B项正确;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等措施才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键,题干措施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井田制等奴隶社会制度,进而确立封建制度,并非巩固分封制,排除C项;题干措施是鼓励农业发展,并未涉及抑制商业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由题干信息“战国时期”“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A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开凿的灵渠,连接湘江与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主要用于军事运输,非战国时期且结构不符,排除B项;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时间为隋朝,与“战国时期”不符,排除C项;战国时期秦国水工郑国主持在关中修建的郑国渠,主要功能为灌溉,结构中无“鱼嘴、宝瓶口”等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不再听从王命,相互争霸”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通过管仲改革和“尊王攘夷”政策,成为春秋首霸,A项正确;晋文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排除B项;楚庄王是春秋中期的霸主,排除C项;秦穆公主要称霸西戎,并非中原最先称霸者,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改革,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实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虽然秦国地处关中,易守难攻,但地理位置只是辅助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军事理论强大是秦统一的因素之一,但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战国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但只是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6.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教育上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孟子是儒家代表,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认为统治者应顺应自然,不妄为,即“无为而治”。庄子是道家代表,强调超越世俗束缚,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保持独立人格。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墨子是墨家创始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兼爱)、反对战争(非攻),提倡节约资源。孙武是兵家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是《孙子兵法》;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故答案为:
17.(1) 打制 北京 骨耜 河姆渡
(2)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说明:我国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3)原因: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牲畜的需要;建造房屋技术的进步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作用: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A工具形状,结合所学可知,图A是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故答案为①打制;②北京。根据材料一图B工具形状,结合所学可知,图B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故答案为③骨耜;④河姆渡。
(2)根据材料二图C水稻和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址,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故主要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根据材料二图D粟和所学可知,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故主要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
说明:根据所学可从原始农耕生活的出现来回答。原始居民遗址中稻粒和粟粒的大量出土说明我国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3)原因:本题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原始农业发展、饲养牲畜和建造房屋技术等方面来回答。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牲畜的需要;建造房屋技术的进步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的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故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8.(1)进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影响:①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作用:灌溉、防洪。
(3)商君:商鞅。措施: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②鼓励耕织;③奖励军功。
影响: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变化:诸侯国减少,统一趋势更加明显
主题: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详解】(1)进步:根据材料一图片“春秋时期青铜牲尊”“战国时期双镰铁范”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方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
(2)目的:根据材料二“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可归纳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作用:根据材料二“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江、外江,调节两江的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可归纳出灌溉;根据“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可归纳出防洪。
(3)商君:根据材料“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君”是商鞅。
措施:根据材料三“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可归纳出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根据“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可归纳出②鼓励耕织;根据“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可归纳出③奖励军功。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变化:依据图C“春秋争霸形势图”和图D“战国形势图”,可知从图C到图D发生的变化是诸侯国减少,统一趋势更加明显。
主题名称:根据材料反映的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以及推广,商鞅变法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以及推广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由此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可归纳为: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19.(1)历史事件:“百家争鸣”。
(2)关注社会现实;如何治理国家等。
(3)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分封制;巩固统治,管理广阔疆域。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任务一的材料“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和所学可知,卡片一中的“学术繁荣”指的是“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2)共同出发点:根据任务二的材料“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的共同出发点是关注社会现实,如何治理国家等。
(3)影响:根据任务三的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并结合所可知,这一“文化繁荣”局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制度及目的:根据任务四的材料“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在政治上推行分封制,分封制是周天子为巩固统治、管理广阔疆域而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对西周乃至后世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卡片四指出西周在政治上推行分封制,其目的是巩固统治,管理广阔疆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