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喜看稻菽千重浪
沈英甲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1959年)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作者借用毛主席的诗作为这篇通讯的标题,有何作用?
(1)正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喜看,高兴地看到。稻菽,稻谷。千重浪,指稻谷生长茂盛,被风吹后起伏如波浪的情形。
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1. 了解并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
2. 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多种表达方式 综合运用。
3. 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 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教学目标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活动一: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按时间顺序找出事例,以事例中叙议结合的句子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为归纳“精神品质”的提示和依据。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热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具有战略眼光,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活动二:结构和手法
1.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将这些具体,典型的事例贯穿起来的?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 ——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
01
02
03
04
工作态度、方法——
学术品格—
道德操守——
理想志向——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迷信权威
敢于创新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志向远大
01和04标题与02 、03的标题不一致,作者为什么这样去写?
2.在每一个小标题的下面,作者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写作本文的?
3.在记叙的表达方式中又分为了什么?
本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夹以议论、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4.四个小标题中哪一个小标题不是运用顺序的
表达方式?
第一个小标题,倒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采用了___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___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 ) 护理特异稻( )
试种特异稻( ) 分析研究( ) 发现真理( ),并在记叙的同时不断穿插议论。
欣喜
满怀希望
失望
自信
收获
活动三:鉴赏语言
通过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第1段)
方法:作者用_______等____(词性)词,形象地写出了____(人物)在____(境况)时,______的情感、心理,表现了他的______品质、性格、精神。
展示了袁隆平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1964年7月5日,他头顶烈日 脚踩淤泥 弯腰驼背去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已经第14天了。
(第17段)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几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突然停留)、行动(马上标记)、心情(欣喜异常)三个细节,就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 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 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第6段)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几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总结
通讯:
新闻性、文学性、准确性
通讯的类别: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通讯?
本文全面地记叙了_____________科学家_________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号召我们学习他富有__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______的意志。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那么面对中国的脊梁,你想对袁隆平说什么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