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
《复活(节选)》
批判现实主义
广阔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揭示现实矛盾。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
1910年,82岁的托尔斯泰从自己庄园秘密离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途中患肺炎,最后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里。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全球各地的记者云集这个小车站。11月22日,托尔斯泰被专列送回家并安葬。阿斯塔波沃站于1918年更名为列夫·托尔斯泰站。
托尔斯泰创作有三大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卓越的心理描写,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心灵辩证法
Лев Толстой
Воскресение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提问】小说主要人物是哪些?他们是什么关系?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划分故事情节?
玛丝洛娃(女仆、妓女)、聂赫留朵夫(贵族)
Лев Толстой
Воскресение
开端(1-26段)
发展(27-52段)
高潮(53-70)
结局(71-78)
(铁栅栏初见)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他。
(长凳交谈)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受伤)
(卢布插曲)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
(结束会面)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再来。
学习任务一: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完成表格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复活,何谓复活?谁的复活?
小结:
看小说文本时,除了到边到角看情节、人物、环境外,还要重点看什么?
①塑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的句子,
②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句子,划出记号
(段6)“你别跟我罗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段7)“你到底拿过没有?”
(段8)“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段9)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作用:
①为见面提供了背景。
②对话内容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
③推动了情节发展。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
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循环+一读者
回顾旧知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2.人物方面: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现人物性格。
3.情节方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主题方面:①表现作者的价值取向;②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5.读者方面:引领读者思考小说深广的社会意义。
四循环+一读者
分析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局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文本分析:人物刻画
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托尔斯泰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转向另一种思想感情的极端转变。
细微而极端的心理变化
STEP 1
STEP 2
STEP 3
STEP 4
59.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
61.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62.他的心灵此刻正要完成一种重大的变化
59.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全能视角的内心独白
人物描写方法:心灵辩证法
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刻画人物形象。(59-62)
托尔斯泰擅长用不断变化的神情、前后矛盾的话语、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理等塑造人物形象。那么,他笔下的这些“密码”你找到了吗?它们又隐藏着什么信息或者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人物形象密码
人物形象密码一:微表情
人物形象密码二:语言
人物形象密码一:微表情
1.阅读文本,作者用了什么微表情来塑造玛丝洛娃的形象?
①笑
②眼睛
2.阅读文本,找到文中关于此微表情的描写,分别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做成表格。
人物形象密码一:微表情(玛丝洛娃的笑)
(段2)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段3)把她那张眼睛斜睨nì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43)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4段)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
(53段)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65段)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76段)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妓女身份,堕落,讨好,获利
嫌恶:怀恨在心
妖媚:卖弄风情
可怜:博取同情
妓女身份,察言观色,讨好,获利,堕落,
麻木、自甘堕落
鄙夷不屑,不信任,利用
讨好,利用,想得到同情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多次“媚笑”,只为讨好利用,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最真实的情感的呢?
“眼睛”
(段3)把她那张眼睛斜睨(nì)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段10)她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段16)·····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段
(段20)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段27)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段32)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段37)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段39)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段43)她忽然瞟了她一眼。
(段70)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千里之外的神色。
人物形象密码一:微表情(玛丝洛娃的眼睛)
蔑视、不屑、嫌恶
痛苦
痛苦、愤怒
蔑视、不屑、嫌恶
抗拒
蔑视、不屑、嫌恶
蔑视、不屑、嫌恶
痛苦、愤怒
痛苦
蔑视、不屑、嫌恶
蔑视、不屑、冷漠
课文中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态度变化过程:
谄媚,讨好
愤怒、憎恨
既嫌恶,又讨好、取悦
课文中玛丝洛娃眼中的聂赫留朵夫角色的变化:
课文中玛丝洛娃角色的转变:
妓女
妓女
受伤害的女人
负心汉
玩弄女性的有钱人
有钱人
“笑”:代表社会身份中的玛丝洛娃,是对自己的控制;
“眼神”:代表心理世界中真实的玛丝洛娃,代表对于命运的不满与反抗,创伤始终没有愈合。
小结
在节选文本中,对“眼神”的描写早于“笑”的描述,这说明: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时候,“笑”是玛丝洛娃对自己的控制,而“眼神”中的冰冷、审视、仇恨才是她的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
在节选文本中,对“眼神”的描写早于“笑”的描述,这说明: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时候,“笑”是玛丝洛娃对自己的控制,而“眼神”中的冰冷、审视、仇恨才是她的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
①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②堕落的时期的她唯利是图,善于察言观色,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③下层群众代表,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生活、社会充满了厌恶。
3.结合玛丝洛娃的微表情以及文中对于玛丝洛娃的其他描写,你认为玛丝洛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揭露俄国官僚体系的腐败,官吏的丑恶嘴脸,批判黑暗社会对人的残害。
②表达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4.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四循环+一读者
人物形象密码二:语言描写
1.称谓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阅读文本,找出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谓有几次变化?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您”
“你”“卡秋莎”
“您”
P4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P17”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19“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人物形象密码二:语言(聂赫留朵夫的称谓)
①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①玛丝洛娃变化很大,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
②以示严肃、庄重,尊重。
③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设定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②情境 聂赫留朵夫称呼的变化 聂赫留朵夫心理
长凳交谈“您”
(31)“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32)“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34)“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40)“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47)“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①抗拒产生陌生感;
②玛丝洛娃绕开话题,拒绝宽恕,冷漠,聂赫留朵夫深感不安,怜悯、悔恨、内疚、羞耻
③情境 聂赫留朵夫称呼的变化 聂赫留朵夫心理
(卢布插曲)玛丝洛娃堕落,又不肯原谅
(63)“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 (俯视,上层人对下层人的俯视)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平等)情绪变得急切。
④情境 聂赫留朵夫称呼的变化 聂赫留朵夫心理
探监时间结束,玛丝洛娃拒绝接受聂赫留朵夫的赎罪。
(69)“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70)“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72)“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①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庄重的敬称;
②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的变化:
“您”
“你”“卡秋莎”
“您”
刚开始还不能与玛丝洛娃拉近内心的距离,只把她当作想帮助的人。
逐渐地在情感上拉近了距离,已经把她当作一个熟悉的人看待。
玛丝洛娃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又让聂赫留朵夫拉开了与她的距离,于是又改称“您”。
总结: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真诚忏悔、赎罪
犹豫、动摇
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2.小说刻画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形象?
第一阶段: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第二阶段:放纵情欲,走向堕落。
第三阶段:从忏悔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制造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忏悔贵族”
3.小说刻画聂赫留朵夫的用意何在?
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
小结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心灵辩证法”
用内心独白/对话/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刻画人物形象。/
必备知识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神态、语言,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环境描写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美感。
(4)心理概述(心理剖析)。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
“心灵辩证法”
课文小结
复 活
情节:探监----相认----赎罪
聂赫留朵夫:同情、忏悔、决心赎罪、诚意悔过、灵魂复活
玛斯洛娃: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怀疑、不信任、厌恶
主旨: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标题:含义
人物:
心灵辩证法
知识点小结
1.概括(情节)的能力;
2.人物:人物手法
①神态之“笑”
②动作“眼睛”
③语言描写)
④“心灵辩证法”
3.作文素材:
1.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的用法与“我想请求您……给些钱”中省略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大瑞带着一脸的困惑问:“这位马小姐是……?”
B.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C.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D.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B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描写了玛丝洛娃的笑,通过对神态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她为了生活自甘堕落。但同时她又没有泯灭良知,对聂赫留朵夫的怨恨鄙夷,恰恰是她灵魂复苏的基础和可能。
B.“嘴唇都哆嗦了”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玛丝洛娃的痛苦,表现了她对聂赫留朵夫的鄙夷、不屑和痛恨。
C.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这是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出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也暗示了她生活的不幸。
D.“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这一句运用了语言描写,从“全完了”可以看出如今的玛丝洛娃不愿意回忆过去的伤痛,并对如今自身遭遇感到绝望。
B
3.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赫留朵夫怀着一腔热情前来见玛丝洛娃,要拯救她脱离困境,中途看到玛丝洛娃变丑了又发生动摇。
B.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已经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神态。
C.尽管玛丝洛娃让聂赫留朵夫帮自己请律师,但是她丝毫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的出现会使她服苦役的命运有所改变,她对聂赫留朵夫是不抱有幻想和希望的。
D.玛丝洛娃看到这个热恋过又伤害过她的人,内心是矛盾的,充斥着痛苦和愤恨,同时又隐隐有一丝温情,但痛苦是主要方面。
A
4.下列有关课文的文化常识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复活》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托尔斯泰还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
B.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复活”,节选部分中聂赫留朵夫来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是在“复活”路上走出的最后一步。
C.《复活》取材于真实事件,1899年完稿,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代表作。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D.《复活》宣扬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这是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B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一味讨好客人,从中获利,已经堕落,
鉴赏句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