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家庄市2026届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摸底检测参考答案
语文
一、阅读(70分)
1.C【解析】C项“都重视借助外部力量来解决自身问题”理解偏颇。材料一在建国初期强调“团结国际友人”是为了“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要性。材料二在新时代提及“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理念,是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而非单纯“借助外部力量解决自身问题”。
2.A【解析】“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这个反问句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意在强调肯定能,而非驳论。
3.A【解析】考查内容理解与梳理
4.A.对抗战精神和抗战贡献的赞美 B.对现状的分析
C.对历史警示的总结 D.理性表达深化情感的内涵
5.材料一:
①民族独立的自信。②国家制度的自信。
③文化建设的自信。④经济建设的自信。(一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材料二:
①历史贡献的自信。②和平发展的自信。
③民族复兴的自信。④发展道路的自信。(一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B“极为不满”程度过重。并没有“为下文翠翠误会傩送和傩送派伙计送翠翠回
家埋下了伏笔”。
7.B【解析】“毫无防备之心”有误,后面翠翠轻声责骂傩送,说明她有一定的戒备之心。
8.①《边城》通过人物“沉默”的细节(行为),暗示人物心理,含蓄内敛地表达了翠翠情窦初开的心理状态。②《涉江采芙蓉》直抒胸臆,直接抒发相爱不能相守的忧伤。(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大鱼象征陌生、朦胧而又美好的情感。(2分)大鱼吃了你,是傩送的玩笑话,却成为翠翠念念不忘的心灵回声,傩送已经不知不觉闯入翠翠的内心世界。(1分)
②芙蓉象征坚贞美好的爱情和浓浓的思念。(2分)游子见到江畔的芙蓉,移情于物,把对远人的深深思念寄托在芙蓉上,睹花思人,遥寄相思。(1分)(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BDG【解析】“以王命”的“以”是介词,故A不能断开,B处应断开;“岁赋其二”表意完整,故D处断开;“募”的宾语是“能捕之者”,故G处断开。
译文: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有能力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抵他的赋税。
11.A【解析】“读音相同”错误,“则仆偿前辱之责”的“责”同“债”,应读zhài。
12.B【解析】“怨恨”于文无据;原文是“貌若甚戚”没有怨恨。
13.(1)正赶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百姓(向百姓征收/摊派),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烦闷,想要寻死。(“会”,恰逢,正赶上;“敛”,征收,摊派;“所赔偿”,所字结构,用来抵偿的东西;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我父亲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好几次险些丧命。(“于是”,在这件事情上;“嗣”,继承祖业,接着;“几”,几乎,差点儿,险些;“数”,几次,多次,数次。各1分,共4分)
14.①成名是为交差免责。②蒋氏是为摆脱赋税。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15.C【解析】“人生态度的转变”错误。词中诗人的人生态度一直是豁达、乐观、坚定。
①《西江月》通过写秋风吹叶、云遮明月,(1分)渲染了凄凉的意境,抒发时光易逝、志向难伸的感慨,低落伤感。(2分)②《定风波》写竹林风雨、山头斜照等景象,(1分)抒发诗人无惧磨难,豁达从容,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2分)(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示例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示例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示例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每空1分,共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C【解析】C项,副词,表示在前一假设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后一结果,相当于“就”,与原文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A项,名词,意为方便、空闲的时间;B项,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的让步,相当于“即使、就算”;D项,形容词,意为“方便、适宜”。
19.B【解析】“唱得有劲,”“大喊大叫。”错误。应为“唱得有劲”,“大喊大叫”。
20.C【解析】生死相依,指双方关系生死与共,不可分割,可用于人或事物之间,这里指秦腔与黄土地深度绑定、共生共荣的关系,符合语境要求;
相辅相成,指两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强调双方在功能上的互补,不合语境要求;休戚相关,指双方的喜悦与忧愁、利益与祸患紧密相关,侧重“祸福共担”的关联性,不合语境要求;
相依为命,强调在困境中相互依靠,多用于人与人之间,不合语境要求。
21.①比喻。将“南方的戏”比作“细雨润柳”“吴侬软语”,突出其婉转细腻、柔和绵长的特点;将“秦腔”比作“旱天雷劈裂长空”,凸显其激越苍凉、震撼强烈的特点。(2分)
②对比。两句形成对比,直接强化了南方的戏与秦腔在腔调、情感上的不同,生动凸显了南北方文化基因的差异。(2分)
③比喻与对比结合起来使用,让南方的戏和秦腔的区别变得直观可感,形象生动。(1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22.艺术特色:声调激越苍凉;声腔直上直下。(3分)
文化内涵:宣泄生命激情(表现大苦大乐);镌刻历史记忆(彰显民族力量)。(3分)
(答对1个给2分,答对两个3分。如果意思对,结构都不对,本题最多给1分。)
三、写作(60分)
23.本作文题采取的是集句式材料。
材料一:源于阅读I,强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释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要想实现合作共赢就应当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和途径,是维护共同安全的方法。
材料二:出自教材《兼爱》,体现了教考衔接,用对举的方式指出“兼相爱”的结果是“治”,“交相恶”的结果是“乱”。
材料三:从世人对待“兼爱”的态度出发,指出世人对己对人的不同的标准,指出“兼爱”的结果是对人有福,而要实现“兼爱”自己需要付出努力。由此可以推出,真正的“兼爱”需要自己付出才能更好地享受结果,而不是自己无所作为,坐等别人的付出。
立意分析:作文应围绕“兼爱”立意,可以谈原因,可以谈效果,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强调实行“兼爱”的重要意义等。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明朝宣德年间,皇宫中喜好斗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蟋蟀。陕西本来不出产优秀的蟋蟀品种,有一个华阴县县令要讨好上司,进奉一头蟋蟀,试着让它斗却非常勇猛,于是朝廷责令当地以蟋蟀作为固定的贡奉项目。县令把进贡的差事派给里长。市井中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放在笼子里养着,抬高它的价钱,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乡里的小吏狡猾奸诈,借此向百姓摊派有关费用,每责求一头蟋蟀,就倾尽好几户人家的财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很多年没有考上。他为人迂拙而又不善言辞,就被狡猾的乡吏上报到县里,充当里正一职,想尽办法还是摆脱不掉。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正赶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百姓(向百姓征收/摊派),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了有什么益处呢 不如自己去寻觅,希望有万分之一找到的可能。”成名认为她的话有道理。(于是他)早出晚归,提着竹筒铜丝笼,在残破的墙垣或杂草丛生的地方,勘探石隙,发掘洞穴,什么办法都用上了,最终也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三两只,也是品相差个头小不入流。县令严定期限,按期查验追逼。十多天的时间,成名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大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辗转反侧,只想寻死。
材料二: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的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后把它晾干用来做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多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有能力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抵他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 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蒋氏非常悲伤。流着眼泪说:“您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遭受的不幸严重呀。如果从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
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流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常是死去的人互相压着。石家庄市2026届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摸底检测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于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我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全国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致以崇高敬意!向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向参加今天大会的各国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除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同志们、朋友们!
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当年,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全军将士要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大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回顾历史,简要追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程;材料二回顾历史,重在强调汲取历史经验,指导现实与未来。
B.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发展信心,指明了发展方向。
C.两则材料提到“团结国际友人”或与国际力量合作,这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都重视借助外部力量解决自身问题。
D.材料一发表于革命胜利、国家新生的历史转折点,材料二发表于纪念抗战、强国建设的时间节点,都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2.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和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论述经济建设时采用驳论的方式,反问句“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直接反驳了悲观论调。
B.材料二运用了“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等对比鲜明的词语,旗帜鲜明地指出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质。
C.材料一运用“站起来”“大家庭”等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感召力;材料二使用“同仇敌忾”“踔厉奋发”等成语,铿锵有力。
D.两则材料均采用“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思路,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充分体现了政论文逻辑严密的特点。
3. 下列语句排序,最符合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内在逻辑的一项是(3分)
①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②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④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⑤→④→②
C.①→③→⑤→②→④ D.①→③→④→⑤→②
4. 两则材料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A、D处不超过15字,B、C处不超过10字。(4分)
感情抒发 理性表达 二者结合效果
材料一 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胜利喜悦 ②对先辈的敬意 ③对新中国建设充满信心 ① B ②对未来的规划 ①情感抒发增强理性表达的力量 ② D
材料二 ①对抗日战争先烈和参与者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② A ③对民族自立自强精神的赞叹 ④对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 ①对中国人民抗日意义的评价 ② C ③对世界形势的判断 ④对军队建设与职责的阐述 ⑤指明新时代的奋斗方向
5. 两则材料都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但其内涵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还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替手,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划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河边人太多了一点,各人皆尽张着眼睛望河中,不多久,黄狗还在身边,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害死的,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过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象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已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
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地问:“二老是谁?”
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都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垌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翻过了小岨,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做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是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文本二: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第一段描写边城赛龙舟时的优美景色和热闹场景,既交代了时令特点,又烘托了翠翠内心不可言说的快乐。
B.文中写船上人谈话使用粗鄙字眼,令翠翠内心极为不满,为下文翠翠误会傩送和傩送派伙计送翠翠回家埋下了伏笔。
C.文中两次提到“捉鸭子”,“鸭子”是傩送和翠翠相遇的媒介,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物象,使情节发展自然合理。
D.文本生动塑造了翠翠的形象,也通过翠翠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傩送本领高强、英俊干练、真诚善良的特点。
7. 关于翠翠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翠翠看龙舟时内心充满快乐却抿着嘴一句不说、静静等着鸭子靠近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内向文静而又童真未泯的性格。
B.翠翠和傩送的对话,形象表现了翠翠涉世未深、单纯可爱、毫无防备之心的特点,也反映出她对祖父的依赖。
C.得知自己骂的是傩送后,翠翠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并沉默了一个夜晚,说明她已经对傩送产生了微妙的情感。
D.翠翠到家不理会祖父,但看到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瞬间原谅了祖父,直接表现了翠翠的聪明善良和善解人意。
8. 《边城》“但是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个结尾在表现人物情感的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9. 文本一的“大鱼”与文本二的“芙蓉'都是作品中的重要物象。请结合文本,分析两者的象征意义。(6分)
(三)阅读Ill(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节选自蒲松龄《促织》)
材料二: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①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节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注】①腊(xī):干肉,这里是风干之意。②顿踣(bó):顿,劳累。踣,倒毙。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太医以王命A聚之B岁C赋其二D募有能E捕之F者G当其租入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责,责令,与《报任安书》“则仆偿前辱之责”的“责”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B.济,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义不同。
C.而,表并列,与《过秦论》“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用法相同。
D.殚、竭,用尽,与成语“殚精竭虑”的“殚”“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华阴令为讨好上官,主动进献促织,导致民间被强行摊派,成名因迂讷被选为里正,最终薄产耗尽。
B.蒋氏三代从捕蛇中受益,但提起此事他却悲伤怨恨,“我”问明缘由,想为他更换差事,用赋税代替捕蛇。
C.乡邻们没有捕蛇的危险,生活却日益窘迫,以致于顶风冒雨辗转流亡,饥渴劳累困顿而死的人很多。
C.材料一记述了成名因促织而陷入绝境的人生经历,材料二表现了蒋氏凭借捕蛇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2)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14. 成名捉虫与蒋氏捕蛇,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江月》以“大梦“喻世事虚幻无常,与后文“把盏凄然北望”的情感形成呼应。
B.《西江月》三、四句以夜晚秋风吹动落叶簌簌作响渲染秋意,引发年华老去之感。
C.《定风波》先写雨中徐行,再写雨后回望,在自然场景的变化中展现人生态度的转变。
D.两首词均运用象征手法,云遮明月、一蓑烟雨、向来萧瑟处暗寓个人境遇,含蓄蕴藉。
16. 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却表达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经理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两句话“ , ”自勉,提醒自己不要让个人喜怒影响对员工的赏罚。
(2)小刚在河北博物院参观时,看到散乐彩绘浮雕中有笙簇这种乐器,仿佛听到了它时而清脆高亢时而低徊婉转的乐音,正如李贺《李凭笙簇引》的两句“ , ”所写。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8~22题。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越、黄梅等几十种品类,或婉转缠绵,或清丽悠扬,皆一方水土所育。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其声激越苍凉,不以丝竹为主,而以梆子击节,板胡领弦,声腔直上直下,如黄河奔涌,似华山险峻,唱尽了八百里秦川的雄浑与沧桑,承载着周秦汉唐的古老魂魄。
A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 B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这般畏惧,实则是文化基因的差异所致。南方的戏如细雨润柳,吴侬软语;秦腔却似旱天雷劈裂长空,听得人肝胆俱颤。它是农耕文明最原始、最直白的抒情方式。
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它扎根于黄土,呼吸着风沙,与这片土地( )。广漠的平原上,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它是农民大苦中的大乐,是劳作后的喘息。烈日下挥汗如雨,田埂上啃一口干馍,吼一段秦腔,便是把生活的酸苦愤懑都喷吐出来。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日子便有了底气。农民唱秦腔,不是取悦他人,而是发自内心的呐喊,是在和天地交谈,与祖先对话,是一种生命的宣泄。
千百年来,秦腔从未褪去它的本色。C它不迎合,不修饰,一如秦人的倔强脾性。台下人听得泪流满面,或是跺脚叫骂,都是最真实的回应。D这戏里,有白起征战的鼓角,也有始皇统一的豪情。它不仅是戏,更是一部镌刻在声音里的史诗。而今喧嚣的时代,当各种艺术形式都在追逐潮流时,秦腔依然在黄土坡上倔强地回荡着,它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又动人心魄,提醒着人们:总有些东西,粗粝、坚硬、未经驯服,却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力量之源。
18. 下列句子中的“便”与文中加点的”便”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您若得便,请帮我把这本书带给在图书馆工作的小李。
B.母亲告诉我,便是有再多的苦累,也不能丢了骨子里的那股精气神。
C.如果缺少关键的材料和技术支持,任务便无法完成。
D.医院人满为患,诸多非紧急的检查项目都暂时不便开展。
19. 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标点使用有误的一句是(3分)
A.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
B.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C.它不迎合,不修饰,一如秦人的倔强脾性。
D.这戏里,有白起征战的鼓角,也有始皇统一的豪情。
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辅相成 B.休戚相关 C.生死相依 D.相依为命
21. 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2. 文段阐述了秦腔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请用两个主谓短语概括秦腔的艺术特色,用两个动宾短语概括秦腔的文化内涵。(6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挕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习近平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
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 ——钱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