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协作校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石,也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早在西周时代,周王就主张敬天孝祖,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光大先代的孝思想和孝传统,将孝视为道德之根和教化之本。孔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经过孔孟儒学的创造性发展,孝道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为后来历朝帝王所提倡,在中国深入人心。秦朝以后,官修正史都立有《孝义传》,表彰孝子,使其名垂青史。汉朝开始推行“以孝治天下”,孝成为社会的核心道德规范。两汉时代,除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其他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充分显示出朝廷对“孝”的尊崇。“以孝治天下”成为后来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的国策。也正因为如此,梁漱溟说:“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也是妇孺皆知的事实,既无人质疑,也不需论证和解释。那么孝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却成了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这要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谈起。1840年以后,中国屡受西方国家、日本等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奇耻大辱。中国的知识分子反思这场历时长久的灾难之原因,从军事、工业、政治一直到文化,最终认为儒家思想应为中国衰落和不能有效抵御外侮负责。孝道以及与孝道有关(包括家庭)的思想也随之受到批判。不同思想阵营的知识精英都向孝道“开炮”。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出“忠孝节义”等老教条是“奴隶道德”,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胡适、施存统、吴虞等人则直接将矛头对准儒家的孝思想,把中国日益深化之危机的全部责任都归之于孝道。其影响所及,致使现代新儒家人士也基本上不再看重孝道。而西方的现代性思想也歧视孝道,比如,罗素就认为“孝道…是儒家哲学体系中唯一严重违背常识的地方”。儒家孝道在当代不仅面临科学、哲学、西方宗教与文化的挑战,也面临着家庭结构和社会变化的挑战。孝道成为当代中国人为之焦虑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孝道急剧地全面衰退,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反孝道的高峰。改革开放以来,情况有所缓和,在政治、思想和文化氛围的层面上甚至有明显好转,但在商品经济和全球化大潮中,家庭规模缩小和个体主义的盛行在更深层处蚕食着所余不多的传统。社会中道德的滑坡和一些教育问题的出现,都与孝道的衰仅供发货使用【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协作校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这句话是论证上一句话,即“孝亲的原意是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奉养及顺从,其中以敬重即尊亲为核心”)2.A(“中国的知识分子最终都认为孝道导致了中国衰落和不能有效抵御外侮”说法错误,应该是“儒家思想”,而不是“孝道”)3.B(A项,对孝道的解读。C项,新时代的一些新政策。D项,孝道受到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歧视。B项,孝道面临现代社会的挑战。故选B项)4.①第一段引用孔子的言论,论证儒家将孝视为道德之根和教化之本;第二段引用陈独秀等人的言论论证孝道以及与孝道有关的思想曾受到知识分子的批判。②多处引用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5.①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石,也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必须要传承。②孝亲敬老能够为国人美好生活提供珍贵的精神动力源泉,为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提供精神动力。③传承孝文化有利于营造尊老爱老的家庭风气、社区氛围乃至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6.D(A项错误,文本一明确“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而非“仓皇躲避”,“仓皇”与“跑”的核心内涵相悖。B项,“旨在如实记录历史事件,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错误。文本一虽然记录了过程,但作者的重点并非揭露战争残酷,而是通过种种从容的表现,展现一种“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和民族韧性,基调是舒缓甚至带有审美意味的。选项目的分析有偏差。C项错误,文本二指出“泡茶馆”养浩然之气,是因为学生在茶馆中“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而非“远离时代的污浊与混乱”,选项“远离”与原文“对付”的主动态度相悖。D项正确,文本一以“三天两头有警报”“日本飞机轰炸”展现战争威胁下的生活困境,文本二以“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体现物质困境,二者共同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艰难,与原文内容完全契合)7.B[A项正确,马尾松林的“松脂气味”“漏下的阳光”及“丁丁糖”的售卖过程等细节,既展现生活场景,又暗示人们未因警报打乱生活节奏,烘托从容心态。B项错误,文本一写罗姓女生“洗头”、郑姓同学“煮莲子”,并非与“多数人‘跑警报’”形成对比,而是以两人的特殊行为作为“从容应对警报”的极端例证,与多数人的“不仓皇失措”本质一致,共同凸显整体的从容心态,而非“特立独行”。C项正确,对“泡”字的溯源(北京话)、含义解读(“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语言通俗却精准,符合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D项正确,两则文本均通过“跑警报”“泡茶馆”等日常小事,分别折射“民族心理弹性”“浩然之气”,以小场景展现大时代与民族精神,立意深刻]【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届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pdf 语文答案_扫描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