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1卷(选择题 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最新考古发掘表明,南阳市方城县八里桥遗址是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其功能区划完备,有夯土建筑区、手工业区、墙垣、道路等设施,出土有玉器、卜骨、绿松石嵌片、冶铜遗存等高等级遗物。据此可推断当时
A.中原地区已经形成发达的国家形态 B.青铜器制作水平已达到顶峰
C.该区域的生产水平和地位相对较高 D.夏朝核心统治区域转向南方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原本由官府垄断的学术教育体系逐渐瓦解,私人讲学兴起,文化知识开始向社会下层传播,“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转型推动 B.各国变法需要理论指导
C.生产力的发展 D.礼崩乐坏导致官学衰败
3.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明确记载有对侵占阡陌道路和破坏他人田地行为的处罚规定。这主要表明秦朝政府
A.重视道路交通建设 B.注重保护农业生产
C.采用严刑峻法治国 D.维护土地国有制度
4.秦代国家财政可分为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别由治粟内史(汉代称大司农)和少府两个机构掌管。汉武帝时,因“外事四夷,内兴功利”,遂将原本属于少府掌管的盐铁收入和酒税划拨给大司农。这一变化说明
A.国家财政管理分工更明确 B.皇室财政已被废除
C.财政调整服务于国家战略 D.盐铁官营正式启动
5.(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P30)《宋书》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荆城(荆州,长江中游)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长江下游)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说明
A.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B.南朝农业发展落后于商业
C.北方流民大量南迁 D.荆扬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6.(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P33)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据此可知这一举措
A.旨在追溯拓跋部起源 B.激化了社会内部矛盾
C.全盘放弃了本族传统 D.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7.据《唐会要》及《全唐诗》记载,“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天宝年间楚州(今淮安)出现“夜市千灯照碧云”的景象;越窑青瓷通过大运河漕运至长安,成为贵族追捧之物。这可说明
A.北方民众生活必需品依赖南方 B.唐玄宗时期经济的繁荣
C.城市的政治治理功能日益增强 D.运河制约北方经济发展
8.唐朝后期,河朔藩镇虽拥兵自重,却仍“奉朝廷正朔”;而泾原节度使朱泚称帝后,立即遭到其它藩镇联合讨伐,被斥为“逆天叛祖”,最终兵败身亡。这表明当时多数藩镇
A.企图推翻唐朝统治 B.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C.承认朝廷正统地位 D.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
9.南宋学者叶适评价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主要说明宋代
A.权力分割过细助长因循保守风气 B.强干弱枝导致边防空虚
C.机构重叠造成行政效率过于低下 D.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强化
10.辽仿效唐宋实施科举,初期禁止契丹族士子应试;到中后期,一些契丹族士子甚至是皇族子弟顺利参加科举并考中进士。这一变化说明辽朝
A.奉行崇文抑武政策 B.契丹文化走向衰落
C.选官制度根本变革 D.中原文化认同深化
11.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三地客户占总户数比率的变化反映了
政区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项目 主户 客户 比率(%) 主户 客户 比率(%) 主户 客户 比率(%)
宝元元年 456431 354626 43.72 350593 238709 40.51 902261 171499 15.97
元丰元年 475677 395537 45.40 280000 377533 57.42 926225 201086 17.84
A.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缓解 B.土地租佃经营逐渐发展
C.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D.社会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12.(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P61)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元朝驿传系统的建立旨在
A.促进南北交流 B.巩固国家统一
C.推动民族交融 D.加强基层治理
13.《元史·百官志》载,元朝行省总揽地方政务,但重要政务须咨请中书省,军事行动须禀命于枢密院,官吏迁调由吏部铨选。这反映元朝
A.地方割据隐患消除 B.行省拥有完全自治权
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废除了传统官僚制度
14.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关注“倭患”,胡宗宪《筹海图编》记载抗倭战事、王在晋《海防纂要》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防倭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亦以“防倭御倭”为核心。这类著作的出现
A.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 B.促进朝贡贸易的发展
C.推动了明朝海疆的开拓 D.反映海禁政策的松弛
15.清朝前中期,位于今盛泽镇的新杭市以纺织业发达著称。清人有诗云:“锦绫织就费千丝,花样新鲜是折枝。估客不辞千里远,新杭桥外卸帆迟。”“估舶列市梢,人家夹河岸。秋灯耿不眠,鸣梭响夜半。”这说明当时
A.长途贩运推动市镇经济发展 B.纺织业是江南市镇主要产业
C.政府鼓励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D.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得到强化
16.(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P85)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京剧的形成表明
A.统治阶级喜好决定戏曲发展 B.市民阶层主导社会文化取向
C.文艺创作旨在反映社会现实 D.戏曲艺术在兼收并蓄中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周武王灭掉殷商之后,面对如此广袤的国土,周天子沿用以前的分封制度来进行统治。周天子将自己无法直接统治的地方,分封给自己的宗亲、贵族、功臣,而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将自己的土地人口继续往下分封给那些“大夫”,“大夫”继续将自己的领地向下分封,每一级对上一级效忠。同时周通过一整套复杂的礼法,固定下周天子的各种优势,并保持分封体系中上级相对下级的种种优势。周天子通过分封体系动员自己无法直接控制地区的资源,但如果诸侯不听命令,周天子实际上就丧失了对这部分资源的控制能力。
-摘编自代谦《从“封建制”到“郡县制”:春秋战国大变革中国家能力变迁》
材料二 分封制和郡县制对比示意图
材料三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这两位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和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封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郡县制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距今6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起源的节奏加速。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技术向长江流域传播,水稻耕作技术也向北传到了汉水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的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出现了质地坚实、表面光滑的精致陶器。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丰富,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一座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中,墓主的东西两侧分别有大量蚌壳堆塑出的龙和虎。彩陶艺术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流行,琢玉、髹漆和建筑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时期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一是人口显著增加;二是出现中心性聚落;三是出现了战争;四是社会分化加剧,开始出现统治阶层。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材料二 日本曾成功派遣3次遣隋使和13次遣唐使,以吸收引进隋唐文化。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长期在中国留学的高向玄理、南渊请安等归国,成为改革派中坚。645年,日本发动大化革新,仿效隋唐制度进行改革,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新罗曾派遣大量留学生学习唐代文化。新罗仿照唐朝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执事省,下设兵部、仓部、礼部等若干部、府,分掌各项政务。经济制度方面,仿照唐朝均田制设立丁田制,并施行租庸调和户籍制度。自650年起新罗一度行用唐朝年号。675年,新罗人德福学习唐朝历法后回国,新罗开始行用唐朝《麟德历》。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明起源节奏加速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文化在东亚广泛传播的原因及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北宋周边贸易兴盛,最主要的是与辽朝的榷场贸易。宋太祖时,与辽朝只有民间的互市贸易,未设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太宗、真宗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宋辽边境贸易,一度设榷场,但因战争停罢。“澶渊之盟”后,设“河北四榷场”,宋辽贸易得以正常进行。北宋输出香料、茶叶、绢帛、漆器、书籍等,辽朝输出骆驼、马、羊等,宋朝每“岁获(利)四十余万”。北宋与西夏之间,也进行互市贸易,在陕西等处设榷场。北宋输出缯帛、罗绮、香药、瓷器等,从西夏输入骆驼、马、牛、羊、毡毯、甘草等。北宋与西北少数民族包括西夏的贸易,主要是购买马匹。宋仁宗时每年以银十万两买马,西北马成为北宋军马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周边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周边贸易发展的历史影响。(6分)
20.(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从秦、汉、唐、元、明、清中任选两个时期,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5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CCBCA6-10.DBCBD11-15.BBCAA16.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
17.(12分)
(1)特点:目的是巩固统治;与宗法制、礼乐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维护周王的优势和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国实行间接统治;最高统治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诸侯权力相对较大,容易形成分裂割据。(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原因:适应生产力发展(或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或符合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需求);分封制的历史教训。(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18.(14分)
(1)表现:农业技术南北双向传播交流;手工业生产取得显著进步;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原因:隋唐国力强盛,制度先进,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形成强大吸引力;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发达;东亚国家的主动学习。(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影响:推动日本、新罗的社会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14分)
(1)特点:周边贸易兴盛;榷场贸易占主导;辽、西夏是主要的贸易对象;受政治军事形势影响较大;管理逐渐加强(或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商品互补性强;北宋获利较大;马匹贸易地位重要。(每点2分,任答4点8分)
(2)影响:促进了贸易双方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马匹贸易增强了北宋军事实力。(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0.(12分)
示例一:
唐朝和元朝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2分)
唐朝和元朝作为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王朝,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边疆治理。唐太宗被草原各族尊为“天可汗”,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促进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8分)
综上所述,唐元两朝采取一系列措施,为边疆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分)
示例二:
明朝和清朝的边疆治理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2分)
明代在边疆治理中遵循“因俗而治”的原则。在乌思藏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本地事务;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同样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西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并派遣驻藏大臣共同治理。(8分)
综上可知,明清两代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采用“因俗而治”的原则,充分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巩固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体现了灵活务实的治理智慧。(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观点,若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