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审题立意 课件(共6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审题立意 课件(共68张PPT)

资源简介

(共68张PPT)
写作任务教学
议论文写作之
简单材料审题立意

一篇作文的形成过程:
审题立意
构思文章(列提纲)
组织语言
修改定稿
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审题和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得失。
所以,在写作中,首先要学会仔细审题,精准立意。
一类 (20~16分) 二类 (15~11分) 三类 (10~6分) 四类
(5~0 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高考阅卷流程是这样的:
专家组确定阅卷标准,给出最佳立意、一般立意、沾边立意。
阅卷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观点句”,快速将作文“入类”,确定分数区间。
不是一类立意都算“偏题”
偏离题意的文章,总分不超过42分。
跑题的文章,总分不超过40分。
套作的文章,30分左右。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一、审题:要我写什么
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的含义,并确立与之相符的中心主旨。
简单的说就是明确命题者通过材料要我写什么, 确立基本的话题 。 考场作文能准确审题、正确立意,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审题=审材料+审引导语+审要求(文体、字数、类型(演讲稿、书信等) ①审材料,明确内涵 ②审引导语,明确任务 ③审要求,避免硬伤
二、立意:我要写什么
明确命题者要求之后,自己对要求进行理解并进一步阐发自己想写的观点,在基本框架里,确立我的观点。立意基本的要求是要“立”在题目或给定材料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是离题、偏题。在此前提下,立意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一般而言,“审”得清楚,往往也就知道该“立”什么“意”了。
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材料)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引导语)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要求)
审材料
审引导语
审要求
①断章取义,因小失大。
不能深入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中心意思和命题者的意图,随便以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为立足点就开始作文,造成偏题跑题。
②只见现象,不见实质。
对那些寓含着深刻哲理的材料,简单地从表面引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③忽视要求,抛却材料。
不重视对材料之后的作文提示或要求的审读,忽视题目限定的条件,甚至完全抛弃材料,任意发挥,作文主旨与材料毫无关联甚至相悖。
3.作文审题立意中的常见问题:
材料作文引材五忌:
1.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照搬)。
2.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
3.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
4.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
5.忌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
(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
整体性原则 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于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
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最佳性原则 因为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可以有多样性,所以在进入写作时,对提炼出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选取最佳角度。
筛选时要注意三点: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③有理可讲,有话可说。
审题的原则
5.“立意”的要求:
准确
紧扣材料,合乎真理
鲜明
爱憎分明,是非明确
集中
强化中心,突出重点(作文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开掘,
不旁敲侧击,不零乱分散)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方法一:概括事件,提炼中心。(提炼中心法)
◎方法二:分析句段,抓住关键。(关键词句法)
◎方法三:由果溯因,直达根本。(由果溯因法)
◎方法四:寻找对象,多向立意。(对象切入法)
简单材料审题立意方法
方法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方法。写材料作文时,考生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将其作为作文的主旨,会使所写的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具体操作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概括中心(明确材料写了哪些人和事、有怎样的结果);
②提炼道理(明确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③组织观点句(从明确的道理中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立意的依据)。
(2018·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课堂练习:快速审题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
材料以“现象+观点罗列”的形式,围绕“语言”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考生要整体把握材料,寻找写作角度。前两段罗列语言现象:第一段,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花解语,鸟自鸣”的生动画面引发考生的想象,“处处”强调了语言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第二段,从语言的基本功能出发,阐述了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举例子涉及从有声到无声、从艺术到科技等方面,展示了人类文明所构建的语言体系。
现象可看成“由头”,真正的思维着力点在第三段材料。在这段材料中,命题人罗列了三种观点——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这是作文的立意方向和表达重点,即从生活、生命、文明的角度,结合前面的语言现象,指出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误区警示:①抓住材料前面的现象却忽略了后面的关键句,导致文章流于肤浅;②紧紧围绕前面的“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而忽略与最后的关键句的结合,导致文章空泛。
审题指导
方法二: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评论重点对象的词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文末概括总结的词句
方法二:关键词句法
解题步骤:
第一步 关: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
第二步 问:通过设问追问自答解析内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三步 合:根据关键词句内涵合成立意
(2023年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课堂练习:快速审题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
审题指导
一、关(找出关键词句)
(一)关键词:好的故事(二)关键句:故事是有力量的
二、问(设问追问自答)
(一)什么是好的故事?(是什么)
(二)为什么故事好?因为故事有力量,好的故事有什么力量?(关注材料的逻辑,由浅入深,由小到大)(为什么)
(三)既然好的故事有力量,我们可以可以做些什么?(怎么做)讲好故事、传承故事、创造故事等
三、合(合成观点)
(一)故事的力量:启迪智慧,改变命运
(二)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家国情怀
(三)用青春创造好的故事
(四)中国好故事,待吾辈青年续写
……
审题指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切题立意:
1.寻常烟火气,人间最美情。
2.烟火气里的温情与祥和。
3.烟火气需要珍惜和守护。
4.奉献担当铸就人间烟火气。
……
偏题立意:
1.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
2.亲情的温暖。(未准确理解材料内容。)
3.最美的风景。(过分关注某一个词而忽视了材料的整体性。)
方法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而有些事物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审题时若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根本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
由果溯因法
第一步找出结果
第二步由果推因
第三步提出观点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课堂练习:快速审题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
审题指导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这就告诉考生需要由果溯因地去立意。沃德的观点是“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原因是“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由此可立意“全面、综合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故事发展出结果的过程是“力排众议”,由此可立意“跳出惯性思维的桎梏”、“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等。
练习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找出结果/现象
小孩切苹果,切出五角星图案。
由结果/现象推出原因
小孩子打破常规横切苹果,敢于创新。
由原因得出人(我们)应该怎么做(立意)
勇于创新;勇于尝试;敢于打破常规
练习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找出结果/现象
狗跑了。
由结果/现象推出原因
99个铁链都完好,只有一个坏了,没有注重细节,一个小的过错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由原因得出人(我们)应该怎么做(立意)
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祸患常积于忽微。
方法四:对象分析法
抓对象,即明确材料的陈述对象。若一则材料中出现了好几个对象,那么一个对象就是一个角度。同时还要注意分清材料陈述对象的主次或层次。尽管材料涉及很多人或事,但有的人或物只是议论的对象,在文中不起什么作用。审题时,要分清整体与局部、主次关系,要从重要的人或物的角度入手思考。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就从哪个对象入手,这是立意的根基。
对象切入法
从甲事物立意
从乙事物立意
从甲、乙关系立意
练习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屈原辅佐楚怀王制定全国的法令,得罪了上官大夫,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而疏远了屈原;楚怀王去世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因为进言得罪了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顷襄王听信他们的谗言而放逐了屈原。屈原走到江边,遇到一位打渔的老人,老人说“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酒糟)而啜其齲(薄酒,淡酒) ”劝屈原与世沉浮,避免被放逐的命运。屈原则回答:“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形容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污染)者乎!”选择自投汨罗江而死。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老人说“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酒糟)而啜其齲(薄酒,淡酒) ”劝屈原与世沉浮,避免被放逐的命运。
老人:让屈原随波逐流,与世沉浮,学会变通,避免被放逐。
从老人的角度:与世沉浮,学会变通。
屈原则回答:“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形容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污染)者乎!”选择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不随波逐流,坚守本心,坚守理想,保持尊严。
从屈原的角度:坚守理想,保持尊严,不随波逐流,坚守初心;坚持理想,坚守本心。
练习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么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牧羊人: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自量力,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盲目模仿,最终被抓住。
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招致失败。
从牧羊人角度:
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认清自我。
不可盲目模仿;认清客观实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孩子角度立意:
勇于尝试;勇于实践,敢想敢干;
敢于挑战,不墨守成规;勇于超越,创造奇迹等。
小孩:敢于挑战自己,勇于实践,敢想敢干。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双鞋在地摊上不过几十元,到了商场、专卖店会涨到100甚至几百;一双鞋材料很重要,好的材料才有好的质量; 一双鞋样式老的大多很便宜;一双鞋只有让顾客满意才能卖出去。
这则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和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审题指导:
找对象 — 材料寓意深刻,不能就“鞋”论“鞋”,要“由物及人”,挖掘字面后的深刻寓意。 从理论角度来看,有几双鞋,就有几个角度,经过提炼,我们可以确定以下立意:
第一双鞋: “一双鞋在地摊上不过几十元,到了商场、专卖店会涨到100甚至几百;”
恰当立意: 强调价值与位置的关系,即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平台,价值的实现会有所不同。
第二双鞋:“一双鞋材料很重要,好的材料才有好的质量; ”
表层意思:鞋子的材料决定了它的质量, 强调内在素养。
深层含义: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往往反映一 个人品位的高低。
第三双鞋:“一双鞋样式老的大多很便宜;”
最佳立意:要学会创新,否则定会被淘汰;
第四双鞋: ”一双鞋只有让顾客满意才能卖出去。“
最佳立意: 适应环境、适应他人(需求即追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020年·全国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课堂练习:快速审题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一对象 鲍叔的角度 慧眼识才,举贤任能;国家至上,屈己让贤
第二对象 管仲的角度 精金美玉,世所珍惜;感恩知遇,建功立业
第三对象 齐桓公的角度 心宽似海,容纳百川;纳善聚贤,治国图强
写作任务教学
议论文写作之
复杂材料审题立意
所谓复杂材料,指作文题目中有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也指内容比较复杂的单则材料。内容复杂的单则材料,其实可以分解为多则材料。针对不同的复杂材料,我们可用不同的方法审题立意。
什么是复杂材料
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
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准确的把握立意。所以,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什么是多则材料作文?
初步解惑
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它们的聚焦点,然后将其导入我们熟悉的视野。即运用已学的单则方法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分析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多则材料审题立意方法有三:
1.求同法——找出共同点,即是中心观点
2.存异法——辩证分析
3.互补法——找出异同点,重组统一即是中心观点。 写文章时,要懂得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力求使他人信服、接受。否则文章的价值也无法体现。
多则材料审题立意的方法
方法一:求同法
相同性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用求同法,找出共同点,它即是中心观点,即异中求同。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求同法”要求“异中求同”,形式是:①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②材料之间的内涵有相同处 。
方法一:求同法
(2019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1)逐则分析材料内涵
第一则:无论祖国处于怎样艰难的境地,我们都要对祖国充满信心。
第二则:每个国民都是国家的一分子,爱国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则:个人的奋斗,只有融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才是最有意义的。
(2)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
三则材料共同点:都表达了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突出了个人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3)确定立意
①时代精神,家国情怀;②传承爱国精神,争做时代弄潮儿;③社会责任,青春风采。
审题指导
请阅读并分析下面的材料,明确立意。
材料一:《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材料二:晋·傅玄《太子少傅箴》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方法一:求同法
第1步:确定是异中求同。两则材料出处不同,但是内涵相同,所以是相同性的多则材料作文,要异中求同。
第2步:找出相同点。材料一是橘的种植地点不同,味道就变了,材料二是处在什么颜色中,就会变成什么颜色,看似谈论话题不一致,但是内涵是一样的,都是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第3步:根据相同点,进行立意。两则材料的相同点都是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不同,结果也就不同。由此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
(2)重视内因也要重视外因。
审题指导
练习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句养花的谚语“养花先养叶,养叶先养根。”意思是要想使花开得好。必须先把花的根、茎和叶子养好,如果花的根、茎、叶还未生长发育好,就急着“让”它去开花,那么,开出的花往往就会花期短,花头小,颜色也不鲜艳。根深叶茂,叶茂花繁。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
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的要诀却是保存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①先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
材料一:养花要先养好根叶,不能急于让它开花。
材料二:汽车磨合期,不能急于开快。
材料三:长跑比赛,不能急于跑快,如果急于求成,则有可能会输掉比赛。
②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到它们的共同点:
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③得出作文立意:
参考立意: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要重视积累,厚积薄发;
练习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古马其顿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材料二: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先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
材料一:亚历山大帝担心其父征服了天下,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材料二: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②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到它们的共同点:
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
③得出作文立意:
参考立意:
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
既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敢于超越。
方法二:求异法
相反型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要用求异法,它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就是:找出分歧点,即是中心观点。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分歧点,即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
“求异法”要求“同中求异”。 形式是:①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②材料之间的内涵相反,构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方法二:存异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材料二: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1)逐则分析材料内涵
第一则: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
第二则: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3个和尚没水吃。
(2)比较材料的分歧点
两则材料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
(3)确定立意
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审题指导
注意的是这里的“多则”可以是宽泛的理解,如果是单则材料作文,但是分层次后,它的几部分内容有比较明显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都可以变式为“多则”材料作文,用求同存异法去审题立意。求同存异法可以分为3步。
第1步:确定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
第2步:找出相同点或者不同点。
第3步:根据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分析内涵,进行立意。
打蛇打七寸,写作思考时一定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它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才能纲举目张,梳理出相关的问题。
特别提醒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 确定作文立意。
洛伦兹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核心之一——洛伦兹变换方程便是他的杰作。然而,当发现这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矛盾时,他茫然了,因为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当时的经典,不容置疑。一年之后,爱因斯坦走到这里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束缚,赋予洛伦兹变换方程以全新的物理涵义,从而诞生了相对论,开辟出空间物理学的新天地。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方法二:存异法
这则材料作文看似是单则材料作文,但是前后两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做法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其实可以广义上看做是两则相反性的多则材料作文。可以变式如下: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求同存异法确定作文立意。
材料一:洛伦兹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核心之一——洛伦兹变换方程便是他的杰作。然而,当发现这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矛盾时,他茫然了,因为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当时的经典,不容置疑。
材料二:一年之后,爱因斯坦走到这里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束缚,赋予洛伦兹变换方程以全新的物理涵义,从而诞生了相对论,开辟出空间物理学的新天地。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
审题指导
由此我们可以按同中求异法去确定这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1步:确定是同中求异。两则材料中的科学家面对同样的问题,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做法,所以是相反性的多则材料作文,要同中求异。
第2步:找出不同点。材料一是洛伦兹迷信权威,与成功擦肩而过,材料二是不盲从权威,开创新天地。
第3步:根据不同点,进行立意。很明显我们要肯定的是爱因斯坦的做法,而不是洛伦兹的,由此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敢于坚持真理,质疑权威。
(2)敢于向权威说不!
练习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信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①共同话题:
两则材料中都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②不同点:
材料一强调环境对人起决定性作用,可以改变人的品质。
材料二强调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可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③由它们的不同点,得出作文立意:
辩证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方法三:互补法
找出异同点,重组统一即是中心观点。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针对某问题各有偏执,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求异法审题立意的思路:
先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
再找出它们针对某一问题的对立统一点。
将几则材料的内涵叠加合并,得出作文立意。
请阅读并分析下面的材料,明确立意。
有人说: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能致富,所以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仍应发扬光大。”
也有人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靠勤劳仅仅能温饱,要致富,必须依靠科技。高科技=高效益,这是致富的公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方法三:互补法
审题指导
(1)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
第一则:靠勤劳能致富;
第二则:靠科技才能致富。
(2)找出材料间的对立矛盾点
两则材料均谈到了致富的途径,观点不一,虽有道理,但都具有片面性
(3)确定立意
致富既要依靠勤劳又要依靠高科技(全面)
练习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
材料二: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先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
材料一: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
材料二: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②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点:
两则材料都有象征意义,都围绕攀登山峰展开探讨。
③将几则材料的内涵叠加合并,得出作文立意:
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
练习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要求: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①先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
材料一:“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材料二:“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②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点:
两则材料都是就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展开探讨。
③将几则材料的内涵叠加合并,得出作文立意:
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1、找准每则材料的关键词;
2、中心论点的关键词不易过多,不超过两三个;
3、找材料所谈的共同话题;
4、找出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什么关系,是并列(相同、相异、相对),是总分统领,还是具体概括(抽象概括出中心论点,其他是具体怎么做)?
5、如果是总分统领,或具体概括的关系,那么总说、概括是中心论点,而分说、具体则是行文中的分论点(段首句);
6、立足材料,不要主观臆断,不可过分解读,过度引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