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钟华论
“铁三角”——钟华论,任仲平,钟声。
“钟华论”出手,必是大事。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020年3月11日,世卫组织认为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
9月3日,世卫组织宣布了疫情专家组成员名单,钟南山入选。
截至2022年10月16日,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61 493万例,累计死亡病例656万例。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自主学习
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各部分内容。
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抗疫,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悲壮雄伟的篇章。总述抗疫取得的成果,领起下文。
导语:举国抗疫,悲壮雄浑
章节 主要内容
1.阅读课文,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牢牢坚守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制度优越,团结一心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章节 主要内容
1.阅读课文,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始终。
第六节 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第七节 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第八节 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章节 主要内容
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牢牢坚守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制度优越,团结一心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第五节
第六节
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始终。
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第七节
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第八节
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3-6)从灾难意义、执政理念、抗疫方法、经验总结等方面总结抗疫胜利原因。
(7)将抗疫视野从国内转向全球视野,写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以及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8)回望过去、当下、展望未来。
(1-2) 从国家力量、制度层面总结抗疫胜利的原因。
写作思路
叙事结构:文章属于纵横交错式的复式结构。
多角度、多层次
全局高度
立体报道
理清文脉
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将回顾疫情与总结经验、将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
思考: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句子,还使用了一些名言、诗句、格言式的句子,请按章节找出这些句子并赏析这些句子的使用效果。(手法)
合作探究
化用“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拟人。寒冬象征困境,而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1.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导语部分)
2.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4段)
3.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27段
对偶、反复、比喻、拟人,“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制度的优势。
5.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30段
比喻,形象地表明党的坚强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4.恩格斯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29段
引用、比喻。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
6.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35
7.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p36
8.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比喻,把灾难比喻成镜子。疫情虽说是灾难,但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乐观进取的中国精神。
①排比,增强语势,荡气回肠,打动人心。
②引用,体现和歌颂各行各业人民英勇无畏,坚守责任的中国精神。
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相帮助的国际精神。
1、多角度、分层次。
2、叙事结构:文章属于纵横交错式的复式结构。
3、议论抒情相结合。
4、运用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写作手法
一个有声的中国,一个流动的中国,一个重焕生机的中国,令人感慨,也引发深思——
180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120年前的庚子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在紫禁城苍凉的地面上。
一百多年的历史记忆,仿佛一部时间简史,
告诉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我们从哪里来?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我们向何处去?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任何磨难都只能激发我们奋斗的力量。
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语言,齐读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
总 结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宣告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长征胜利万岁》:忠诚、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大战中的插曲》: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
5.《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
6.《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新时代的抗疫精神是与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白衣战士、志愿者、岗位坚守者、八方驰援者,自强不息、万众一心、顾全大局、甘于奉献,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他们体现了新时代广大人民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
小结
一、概括能力:找关键词。
二、赏析理解能力:①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②手法默写储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