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等部分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等部分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文中毛泽东“对陆游《卜算子·咏梅》…并不十分赞赏”是因为“陆游《卜算子·咏梅》中
表现出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情调”不符合当时时代的需求,而不是“因为陆游《卜算子·咏
梅》一词中‘梅’的形象脱离现实”)
2.C(“含义不同”说法错误,“酹”字在两处都是“祭奠”之意,因此“含义相同”)
3.A(材料二的观点是毛泽东用典源于原作又超越原作,经他的活用、妙用和巧用,古人笔下的
诗句能达到新的、更高的艺术境界。A项中毛泽东化用李贺诗句,赋予其革命哲理与历史必
然的深刻内涵,符合材料二观点。B项《七律·长征》未直接引用典故,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
C项《沁园春·雪》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属于用典方面的内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D项
《七律·到韶山》中“别梦依稀咒逝川”是继承传统文化,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
4.①首先指出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文学传统:②接着提出毛泽东诗词多吟咏秋色且打破悲秋
传统的观点;③然后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具体分析其如何描绘秋景、抒发革命激情。
【评分参考】答出“首先指出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文学传统”,给1分;答出“接着提出毛泽东
诗词多吟咏秋色且打破悲秋传统的观点”,给1分;答出“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具体分析其
如何描绘秋景、抒发革命激情”,给1分。三点都答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不全酌情
扣分。
5.①突破传统内涵,实现境界创新。如《沁园春·长沙》打破千年“悲秋”传统。②活用、妙用和
巧用典故,在原意基础上拓展新意。如化用杜甫“笔阵横扫千人军”为“横扫千军如卷席”,使
诗句从形容笔力雄肆变为描写红军战斗的生动场景。③将古典诗词的个人抒情升华为宏大
的革命叙事,实现了主题上的创新。如《卜算子·咏梅》,改变了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凄凉抑
郁情调,赋予梅花傲雪凌霜、敢于斗争的崇高品格。
【评分参考】能从“境界创新”角度分析并举例准确,给2分;能从“在原意基础上拓展新意”角
度分析并举例准确,给2分;能从“主题上的创新”角度分析并举例准确,给2分。如有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要点不全酌情扣分。
6.B(“一是任性无知”依据不足,从后文老三勤奋以及取得的成就来看,这是他在无法取得母亲
理解的情况下不得已采用的办法)
7.D(“表明失去的亲情重新回来了”说法错误,母子间的亲情从未失去过,即使有矛盾,但母亲
还是“给老三打了两只荷包蛋”,母子矛盾只是观念不同而已,而亲情仍在)
8.①起初反对:出于传统观念中对“戏子”的歧视和香火延续的焦虑,以棍打、哭诉的方式坚决反
对。②妥协阶段:出于母亲的慈爱和不忍,默许儿子学戏,但到丈夫的坟前自我赎罪。③最终
接纳:通过儿媳的调解理解了艺术价值,消除了歧视,完成了代际和解。
【评分参考】答出“反对”等符合文本内容的词语的,给2分;答出“妥协”等符合文本内容的词
语的,给2分;答出“接纳”等符合文本内容的词语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高一语文试卷
材料二:
源于原作又超越原作是毛泽东用典的一大特色,经毛泽东的活用、妙用和巧用,古人笔下的
诗句常常能出神入化地达到新的、更高的艺术境界。1931年夏,毛译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粉
碎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二次大国剩之后,毛泽东写下了《渔家做·反第二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次大田剿》,其中的“横扫千军如卷席”化用了杜甫《醉行歌》中的“笔阵横扫千人军”。杜甫以此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喻笔力雄肆,而毛泽东词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红军横扫千军万马如同卷席子般干净利落。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毛译东引用典籍和古诗句一般不落古人靡靡之音的窠白,所表达的都是敢于斗争、敢于胜
利、昂扬向上的精神。1927年春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词的最后

一、阅读(72分】
两句“把酒酵滔滔,心潮逐浪高”。“耐”字含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形容古人祭莫或盟誓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时以酒浇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曾有“一尊还耐江月”的词句,表露的是苏轼对“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梦”的一种无奈。而毛泽东词中的“酵滔滔”则是以江流滔滔喻胸中心潮澎湃。同样是一个
材料一:
“酵”字,作者的视野、格局不同,意境则完全不同。后者体现的是诗人面对危局处惊不乱的镇定
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秋因萧瑟调散、满目苍凉等特质给人以某种特殊感受。“睹落叶而悲
与从容,袒露的是他无惧困难、决心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心声。
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调零的秋景联系在一
毛泽东诗词不仅会取自古代典籍中的某个意象元素或某一诗句,有时还会针对某一整首古
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闪、生命的忧患。这一文学主题从《诗经八楚辞》到建安文
诗反其意而用之,从而使诗作产生别开生面的效果,《卜算子·咏梅》便是其中一例。1961年12
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壇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体意识到
月,毛泽东在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做准备。当时大的国际背景处在中苏
群体意识,最终形成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学意识。
论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加紧了对华经济封镇:从国内来看,我们正处于三年困难时
毛泽东诗词创作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几乎找不到一首直接描写春天的作品,却有多首
期。内忧外患,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严重困难面前,毛泽东始终保持了中华民族
诗词吟咏秋色或写于秋天。《沁国春·长沙》是毛泽东赞美秋天最全面、最生动、最成功的作品。
大无畏的气概。他对陆游卜算子·咏梅》中表现出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情调并不十分餐赏,
毛泽东没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调,他打攻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彰显了豁达澈越、超凡
于是“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与陆游意境和格局完全不同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
脱俗的人格魅力。
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文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地在丛
《沁国春·长沙》上阅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呈现给读者一派壮丽的湘江秋景。他走进自
中笑,”陆游词中的梅花遗世独立、孤寂冷漠,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做雪凌霜、骨力道劲、冲寒开放,
然,站在时代的高峰上,以宽广博大的胸怀、精微深远的洞察力以及哲理思想和浪漫诗情相结合
以此喻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无惧困难、敢于斗争的崇高品格。
的语言,创造出不同凡响、耐人寻味的“秋”意象,充满新颖别致的风采神韵,足以使千古文人的
毛泽东如此热悉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典故,与他长期坚持学习、酷爱读书、胸藏万卷有着直接
悲秋文宇黯然失色,堪称咏秋诗词的典范。
的关系。读书不仅成就了他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宏伟事业,也让他为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厚的优
词的上阏主体是绘景,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出立体的壮美秋景,恰如李白《当涂赵炎
秀文化遗产。
少府粉困山水歌》“名公蜂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可谓大笔写意。远看:“万山红造,层林
(摘编自王争亚《毛泽东诗词用典赏读:自铸雄奇瑰丽词》)
尽染”岳麓山群峰耸立,层次分明,像是染了红色,俨然“霜叶红于二月花”。近观:“漫江碧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百新争流.”秋水澄练,秋江碧波,蛇蜒流过的湘江如翡翠般清澈晶莹,千帆竞发,生机勃勃,可谓
“秋水共长天一色”。仰视:“鹰击长空.”秋高气爽,雄鹰振翅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
A中国古代“悲秋”文学意识源远流长,远自《诗经楚辞》,经千年积淀,成为传达人生烦闷
与生命忧患的传统主题。
底,”湘江水透明见底,天空景象映射到清澈的湘江水中,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是游
B.毛泽东对秋天情有独钟,其诗词中多有咏秋之作,且突破了古代文人的悲秋传统,以赞秋
在空中,活脱脱一个“翔”字给人无限退思。
情愫展现出豪迈的艺术境界。
苏轼《题蓝田烟雨田》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心园春·长沙》
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面对如此生机盎然的秋景,作者不禁心动神驰,喷涌出一
C.《沁园春·长沙》上阕以“看”字总领,从远近高低多个视角描绘湘江秋景,“鱼翔浅底”的
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深刻揭示秋景之真谛和自然之奥秘,进而发出“怅多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翔”字尽显秋江生机与作者的诗思。
沉浮”这一惊天动地的诘问,
D.毛泽东因为陆游卜算子·咏梅》一词中“梅”的形象脱离现实,所以对陆游的《卜算子·咏
(摘编自汪建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沁园春·长沙》解析》
梅》并不赞赏。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