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风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风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海市风华中学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2025.11)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 ,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 》)
(3)《论语》十二章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表达的意思相似的是“ ”。
2. 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对古汉语词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B.[要誉]显要的声誉
C.[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D.[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2)近期,我校正在开展“全员导师制”,导师邀请工作正在推进。以下表述不得体的一处是( )。(2分)
尊敬的金老师:
您好!
我是学生郭苏苏,现就读于高二(14)班。久闻尊师【甲】德高望重,对学生关爱有加,指导有方。我对您仰慕已久,恳请【乙】您担任我的导师。若蒙垂青【丙】,定当勤学不辍。盼早日赐复【丁】,不胜感激。
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二、阅读(5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3-5题。(10分)
实践传统的式微
陈嘉映
①古人说道行之而成,鲁迅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某种相似的方式来从事一类活动,做的人多了,形成了一个实践传统。艺术、文学、学术、行医、教育、科学活动,都是这样生长出来的传统。
②我们进入某种行业,也就进入由前人造就的一种传统,从以前的实践者那里学习该怎么做,在这个传统中了解怎样算是把一件事情做得好。在技术时代之前,无论你最初抱有何等高远的理想,不能深切领会你所在的传统,就将一事无成。
③当然,传统不只是生长起来,各种传统都充满了传说和虚构,这些虚构成分在传承中又不断由权势阶层加以塑造。两千年把“三代之治”奉为王道政治的圭臬,但与其说王道是三代的历史总结,不如说是先秦圣贤用自己的政治理念塑造了三代——“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此后的岁月中“三代之治”不断修正,以适应帝王国家、士大夫立场在不同历史处境中的复杂变化。
④我们所了解的各种实践传统是在轴心时代一一形成的。这些传统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传统之内不断产生对传统的批判与反抗,也不断出现传统的重新建构。而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实践传统都在衰落乃至瓦解之中。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反思各个实践传统,艺术、文学、学术,甚至医学、商业、政治。如在语言的发展和转换那里,“传统的约束力是最为强大的,彼甚至似乎只为个人的创造留下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余地”,但随着文字时代的落幕和图像时代的到来,语言传统也露出了破败的迹象。
⑤近代社会的很多因素促成传统的瓦解——泛商业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权威等。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不能不提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不同于传统内部连绵不断的对传统的批判——启蒙运动提出了与传统相分离的理性观念,因此,它对传统的质疑与批判是整体性的,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即应当”的观念。
⑥传统的瓦解给现代社会带来很多困扰。其中突出的一种,就是人们常说的意义流失。不少论者曾指出意义流失与实践传统衰落之间的密切联系。昆德拉在《身份》里说,在过去的时代里,“生命的意义那时不是个问题,这种意义自然而然地跟人们在一起,在他们的作坊里,在他们的田野里。每一个职业都创造出了它的思维方式,它的存在方式。一个医生跟农民想的不一样,一个军人跟一个老师的举止不一样。”为什么处在实践传统之中,“生命的意义就不是个问题”呢?因为意义不是想出来,不是论证出来的,而是被感受到的,通过生存和劳作的直接性感受到。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整个生存,包括他的德性,跟他的劳作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他的劳作跟一个兴趣——劳作共同体结合在一起。而当传统瓦解,行业转变为职业,职业要求于个人的,不是他的整个的人,而是他在特定岗位上的效用。个人不再作为整体的人通过他所属的实践传统与社会相关联,他的性情、德性跟他的“效用”隔离开来,“生活的意义”渐渐成为一件主观的事情,而一旦意义成了主观的事情,就等于没有意义了。
⑦传统的瓦解固然有可叹之处,但反观近代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平民的兴起,这些导致传统衰败的事项,每一项都自有其情理。解放是连同意义的不确定性一起到来的,职业化是连同祛魅一起到来的,喜也罢,叹也罢,往者不追来者不拒是我们不得不采纳的态度。钟爱传统不一定意味着要努力回到过去,实际上,我们无法回到过去——除却其他种种,至少要考虑到现代化转型的每一步自有它的道理在。而且当人们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传统的美点以图弘扬,所显示的差不多是它已经成为一个死去的传统。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不在于从它那里可以搜求多少美点,而在于它不断赋予传承者以力量,使他们能够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来应对现实问题。华夏传统若真有生命力,它就要能让这个传统中人不断创造出优秀的当代诗歌、艺术、哲思,在各个领域中面对“共同问题”、提出富有特色的方案,它们不必是压倒其他方案的最优方案,却为人类在地球村能够健康地共同生活所不可或缺。
3.如果以《乡土中国》为例理解第⑤段中“传统即应当”的观念,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在熟人中、熟悉的土地上生活,经验代代相传,只需要保存,不需要思考。
B.人们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随着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公即私是应该的。
C.人们在乡土社会中不使用文字,动作、表情的含义都约定俗成,可以精准使用。
D.人们主动地服膺礼,并不是外在权力使然,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感。
4. 下列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实践传统始终处于被修正、被批判、被重建而不是被继承的过程中。
B.实践传统的约束力极其强大,但技术时代的来临彻底解除了约束力。
C.实践传统瓦解的重要因素是启蒙运动对其思想根本性、整体性否定。
D.实践传统的瓦解带来意义流失,导致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追寻意义。
5.第⑥段中,作者是如何证明“传统的瓦解给现代社会带来意义流失的困扰”的,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11分)
父子情
舒乙①
①“慈母”这个词讲得通,对“慈父”这个词我老觉着别扭。依我看,上一代中国男人不大能和这个词挂上钩,他们大都严厉有余而慈爱不足。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
②我不知道,一个人的记忆力最早是几岁产生的。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什么也不要,只问有小孩没有。于是,父亲把我抱出去。看见了我,老道说到十四号那天往小胖子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避难。我被老道的样子吓得哇哇大哭,由此便产生了我的第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遗憾终身的是,在我的第一个记忆里,竟没有父亲的形象。我记住的只是可怕的老道和那扇大铁门。
③我童年时代的记忆中第一次真正出现父亲,是在我两岁的时候,在济南齐鲁大学常柏路的房子里。不过,说起来有点泄气,这次记忆中的父亲正在撒尿。母亲带我到便所去撒尿,尿不出,父亲走了进来,做示范,母亲说:“小乙,尿泡泡,爸也尿泡泡,你看,你们俩一样!”于是,我第一次看见了父亲,而且明白了,我和他一样。
④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一见面,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盲肠,腰直不起来,站在那里两只手一齐压在手杖上。我怯生生地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对他,对我,爷儿俩彼此都是陌生的。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不离书桌,写《四世同堂》。他很少到重庆去,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来北碚看望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静静地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孩子们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采取了一种绝对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他表示赞同的,在我当时看来,几乎都是和玩有关的事情,比如他十分欣赏我对书画有兴趣,对唱歌有兴趣,对参加学生会的社会活动有兴趣。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我个子矮,跟在他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旧皮鞋。就这样,跟着他的脚印,我走了两年多,直到他去了美国。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我愿跟着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
⑤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是个初三学生。他给我从美国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⑥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他的手很软,很秀气,手掌很红,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
⑦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嘛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⑧对我的恋爱婚事,父亲同样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他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下署“老舍”。这是继矿石标本之后他送给我的第二份礼物,以后,一直挂在我的床前。可惜,后来红卫兵把它撕成两半,扔在地上乱踩,等他们走后,我从地上将它们拣起藏好,保存至今,虽然残破不堪,却是我的最珍贵的宝贝。
⑨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爱的价值。
⑩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过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回报给他。
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舒乙:当代作家、画家、工程师,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之子。
本文第①段以议论开篇,请分析其构思上的作用。(3分)
7.第④段画线句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8.结合结尾画线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1题。(8分)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9.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分)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
1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写了归隐途中所见景色和车马动态。
B.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表现了作者决意于归隐的态度。
C.颈联用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营造清冷而悠远的意境。
D.对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全诗深情蕴藉含蓄,真切动人。
11.有人评价这首诗“超然”,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阐述理由。(5分)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12-16题(15分)。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③。”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②,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嫡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嫡嗣。
(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①秦诸庶孽孙:秦王众多的姬妾所生的子孙。②进用:资财。③门:门第。
1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见而怜之( ) (2)此奇货可居( )
13.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吕不韦贾邯郸( )
A.凭借 B.做生意 C.同“价”,价值 D.姓氏
(2)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
A.不能接近 B.没有桌案 C.丧失机会 D.不要指望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B.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C.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D.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15. 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
16. 联系全文,简析吕不韦的形象。(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6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7.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6分)
三、作文(40分)
18.作文:
有这样一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世界为我而造”,另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粒尘埃”。
这句谚语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上海市风华中学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2025.11)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3)《论语》十二章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表达的意思相似的是“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对古汉语词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B.[要誉]显要的声誉
C.[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D.[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2)近期,我校正在开展“全员导师制”,导师邀请工作正在推进。以下表述不得体的一处是( A )。(2分)
尊敬的金老师:
您好!
我是学生郭苏苏,现就读于高二(14)班。久闻尊师【甲】德高望重,对学生关爱有加,指导有方。我对您仰慕已久,恳请【乙】您担任我的导师。若蒙垂青【丙】,定当勤学不辍。盼早日赐复【丁】,不胜感激。
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二、阅读(5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3-5题。(10分)
实践传统的式微
陈嘉映
①古人说道行之而成,鲁迅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某种相似的方式来从事一类活动,做的人多了,形成了一个实践传统。艺术、文学、学术、行医、教育、科学活动,都是这样生长出来的传统。
②我们进入某种行业,也就进入由前人造就的一种传统,从以前的实践者那里学习该怎么做,在这个传统中了解怎样算是把一件事情做得好。在技术时代之前,无论你最初抱有何等高远的理想,不能深切领会你所在的传统,就将一事无成。
③当然,传统不只是生长起来,各种传统都充满了传说和虚构,这些虚构成分在传承中又不断由权势阶层加以塑造。两千年把“三代之治”奉为王道政治的圭臬,但与其说王道是三代的历史总结,不如说是先秦圣贤用自己的政治理念塑造了三代——“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此后的岁月中“三代之治”不断修正,以适应帝王国家、士大夫立场在不同历史处境中的复杂变化。
④我们所了解的各种实践传统是在轴心时代一一形成的。这些传统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传统之内不断产生对传统的批判与反抗,也不断出现传统的重新建构。而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实践传统都在衰落乃至瓦解之中。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反思各个实践传统,艺术、文学、学术,甚至医学、商业、政治。如在语言的发展和转换那里,“传统的约束力是最为强大的,彼甚至似乎只为个人的创造留下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余地”,但随着文字时代的落幕和图像时代的到来,语言传统也露出了破败的迹象。
⑤近代社会的很多因素促成传统的瓦解——泛商业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权威等。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不能不提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不同于传统内部连绵不断的对传统的批判——启蒙运动提出了与传统相分离的理性观念,因此,它对传统的质疑与批判是整体性的,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即应当”的观念。
⑥传统的瓦解给现代社会带来很多困扰。其中突出的一种,就是人们常说的意义流失。不少论者曾指出意义流失与实践传统衰落之间的密切联系。昆德拉在《身份》里说,在过去的时代里,“生命的意义那时不是个问题,这种意义自然而然地跟人们在一起,在他们的作坊里,在他们的田野里。每一个职业都创造出了它的思维方式,它的存在方式。一个医生跟农民想的不一样,一个军人跟一个老师的举止不一样。”为什么处在实践传统之中,“生命的意义就不是个问题”呢?因为意义不是想出来,不是论证出来的,而是被感受到的,通过生存和劳作的直接性感受到。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整个生存,包括他的德性,跟他的劳作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他的劳作跟一个兴趣——劳作共同体结合在一起。而当传统瓦解,行业转变为职业,职业要求于个人的,不是他的整个的人,而是他在特定岗位上的效用。个人不再作为整体的人通过他所属的实践传统与社会相关联,他的性情、德性跟他的“效用”隔离开来,“生活的意义”渐渐成为一件主观的事情,而一旦意义成了主观的事情,就等于没有意义了。
⑦传统的瓦解固然有可叹之处,但反观近代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平民的兴起,这些导致传统衰败的事项,每一项都自有其情理。解放是连同意义的不确定性一起到来的,职业化是连同祛魅一起到来的,喜也罢,叹也罢,往者不追来者不拒是我们不得不采纳的态度。钟爱传统不一定意味着要努力回到过去,实际上,我们无法回到过去——除却其他种种,至少要考虑到现代化转型的每一步自有它的道理在。而且当人们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传统的美点以图弘扬,所显示的差不多是它已经成为一个死去的传统。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不在于从它那里可以搜求多少美点,而在于它不断赋予传承者以力量,使他们能够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来应对现实问题。华夏传统若真有生命力,它就要能让这个传统中人不断创造出优秀的当代诗歌、艺术、哲思,在各个领域中面对“共同问题”、提出富有特色的方案,它们不必是压倒其他方案的最优方案,却为人类在地球村能够健康地共同生活所不可或缺。
3.如果以《乡土中国》为例理解第⑤段中“传统即应当”的观念,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 )。(3分)
A.人们在熟人中、熟悉的土地上生活,经验代代相传,只需要保存,不需要思考。
B.人们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随着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公即私是应该的。
C.人们在乡土社会中不使用文字,动作、表情的含义都约定俗成,可以精准使用。
D.人们主动地服膺礼,并不是外在权力使然,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感。
4. 下列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C )。(3分)
A.实践传统始终处于被修正、被批判、被重建而不是被继承的过程中。
B.实践传统的约束力极其强大,但技术时代的来临彻底解除了约束力。
C.实践传统瓦解的重要因素是启蒙运动对其思想根本性、整体性否定。
D.实践传统的瓦解带来意义流失,导致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追寻意义。
5.第⑥段中,作者是如何证明“传统的瓦解给现代社会带来意义流失的困扰”的,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4分)首先,用不少论者的观点支持自己的观点/提出传统瓦解和意义流失之间的关系(1分)特别引用昆德拉的话证明在实践传统瓦解之前,生命的意义与实践是完全相融的,(1分)不仅如此,作者从相融的方式切入进行深入阐释,(1分)最后采用的对比论证,以传统瓦解之后意义的消失形成前后对比,(1分)从而证明传统社会的瓦解给现代社会带来意义流失的困扰。(任意答出4点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11分)
父子情
舒乙①
①“慈母”这个词讲得通,对“慈父”这个词我老觉着别扭。依我看,上一代中国男人不大能和这个词挂上钩,他们大都严厉有余而慈爱不足。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
②我不知道,一个人的记忆力最早是几岁产生的。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什么也不要,只问有小孩没有。于是,父亲把我抱出去。看见了我,老道说到十四号那天往小胖子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避难。我被老道的样子吓得哇哇大哭,由此便产生了我的第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遗憾终身的是,在我的第一个记忆里,竟没有父亲的形象。我记住的只是可怕的老道和那扇大铁门。
③我童年时代的记忆中第一次真正出现父亲,是在我两岁的时候,在济南齐鲁大学常柏路的房子里。不过,说起来有点泄气,这次记忆中的父亲正在撒尿。母亲带我到便所去撒尿,尿不出,父亲走了进来,做示范,母亲说:“小乙,尿泡泡,爸也尿泡泡,你看,你们俩一样!”于是,我第一次看见了父亲,而且明白了,我和他一样。
④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一见面,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盲肠,腰直不起来,站在那里两只手一齐压在手杖上。我怯生生地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对他,对我,爷儿俩彼此都是陌生的。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不离书桌,写《四世同堂》。他很少到重庆去,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来北碚看望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静静地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孩子们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采取了一种绝对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他表示赞同的,在我当时看来,几乎都是和玩有关的事情,比如他十分欣赏我对书画有兴趣,对唱歌有兴趣,对参加学生会的社会活动有兴趣。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我个子矮,跟在他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旧皮鞋。就这样,跟着他的脚印,我走了两年多,直到他去了美国。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我愿跟着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
⑤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是个初三学生。他给我从美国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⑥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他的手很软,很秀气,手掌很红,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
⑦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嘛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⑧对我的恋爱婚事,父亲同样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他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下署“老舍”。这是继矿石标本之后他送给我的第二份礼物,以后,一直挂在我的床前。可惜,后来红卫兵把它撕成两半,扔在地上乱踩,等他们走后,我从地上将它们拣起藏好,保存至今,虽然残破不堪,却是我的最珍贵的宝贝。
⑨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爱的价值。
⑩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过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回报给他。
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舒乙:当代作家、画家、工程师,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之子。
本文第①段以议论开篇,请分析其构思上的作用。(3分)
开篇点出老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慈父或严父,是复杂的父亲。议论简洁,突出人物形象,定位了父子关系;是全文叙事描写的总纲,领起全文。
说明:“复杂的父亲”,突出人物形象;父子关系定位;叙事描写总纲、领起全文,各1分。
7.第④段画线句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画线句语言平易朴素、口语化却意蕴丰富。“跟着脚印走”有双关意味,刻画年幼的我亦步亦随跟在父亲身后的状貌,也含蓄表达言行思想追随父亲、父亲引领我的意味;“歪歪的鞋跟”口语化,符合孩子观察大人的视角,呈现老舍作为父亲家常朴素的一面;三个“不必”连用,短句排比,简洁有力,突出强调了我对父亲的信任、依赖以及父亲带给我巨大影响。
说明:语言特点概述1分;结合具体语言分析特色及表达效果,一点2分。给满4分为止。
8.结合结尾画线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4分)
悲伤表达父亲去世离开带给我的悲痛,还包含不能以爱回馈父爱的悲伤,也暗含为父亲如此含冤去世而伤痛。幸运是庆幸自己拥有一位学识渊博、人格纯良,懂得教育、严厉又慈爱的伟大的父亲,为我得到他的爱、受到教育感到庆幸。
说明:悲伤、幸运各2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1题。(8分)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9.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D )。(1分)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
1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写了归隐途中所见景色和车马动态。
B.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表现了作者决意于归隐的态度。
C.颈联用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营造清冷而悠远的意境。
D.对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全诗深情蕴藉含蓄,真切动人。
11.有人评价这首诗“超然”,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阐述理由。(5分)
【答案示例1】同意,全诗情感超然。首联以清川草泽之景,衬车马之“闲闲”,从容不迫,尽显归隐途中感受到的超脱悠然之感;接着以流水有意、暮禽归巢,写诗人执意归隐的超脱;颈联中荒城古渡显得凄清,而落日秋山的明丽画面又流露诗人还是超脱了落寞情感,而显得洒脱旷达;自然过渡到结句,以“闭关”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人事和官场。作者在嵩山之下自由自在,闲适自得,实有超然之感。
(评分细则:诗句分析和情感归纳结合在一起分析。诗句的内容分析,1联1分,给到3分为止。情感归纳:远离尘世、寂然到洒脱悠远;自由闲适各1分,给到2分为止。)
【答案示例2】不同意,全诗情感并不超然。首联和颔联以清川草泽之景,衬车马之“闲闲”;并以流水有意、暮禽归巢,写诗人执意归隐,的确悠然闲适之感;然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的意象,却构成了一幅充满黯淡凄凉色彩傍晚野外的秋景图;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直至结句,以“闭关”表示要与世隔绝,在闲适的归隐心态下,不难窥见作者内心的失意、落寞和无奈。因此并不超然。
(评分细则:诗句分析和情感归纳结合在一起分析。诗句的内容分析,1联1分,给到3分为止。情感归纳:悠然闲适;凄清、寂然;无奈失意各1分,给到2分为止。)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12-16题(15分)。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低价买进货物再高价卖出,积累了千金家产。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去世。四十二年,秦昭王立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他有一位格外宠爱的姬妾,册立为正夫人,号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的中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是夏姬,不受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质子留在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於楚并不礼遇。
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③。”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子楚是秦国旁支的孙子,在诸侯国做人质,车马和日常用度都不宽裕,居住环境窘迫,内心很不得志。吕不韦在邯郸经商时,见到子楚后心生怜悯,说:“这是件稀有的‘货物’,值得囤积起来”。於是前去拜见子楚,劝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子楚笑着说:“你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 吕不韦说:“你不懂,我的门庭要靠你的门庭才能光大。” 子楚心里明白他的意思,就请他入座,深入交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得以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而能决定立嫡嗣的,只有华阳夫人。如今你有二十多个兄弟,你又排行中间,不受宠爱,长期在诸侯国做人质。一旦秦王去世,安国君继位为王,你就几乎没有机会和长子以及那些经常在安国君身边的兄弟争夺太子之位了。” 子楚说:“确实是这样,那该怎么办呢?” 吕不韦说:“你贫穷,在赵国作客,没有财物献给亲人、结交宾客。我虽然不算富裕,但愿意拿出千金为你西去秦国奔走,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帮你立为嫡嗣。” 子楚连忙叩头说:“如果你的计策能成功,我愿意把秦国的土地分一半和你共享。”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②,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嫡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嫡嗣。
吕不韦於是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作为他的日常用度和结交宾客的费用;又用五百金购买了珍贵的宝物和玩赏之物,亲自带着这些东西西去秦国。他先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她把所有宝物都献给了华阳夫人。同时夸赞子楚贤能聪慧,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还常常说 “我子楚把夫人当作上天,日夜流泪思念太子和夫人”。华阳夫人听了非常高兴。吕不韦又让她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认为这话有道理,就趁着和太子独处的机会,委婉地说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期间非常贤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哭着说:“我有幸能进入后宫侍奉太子,却不幸没有儿子,希望能立子楚为嫡嗣,好让我晚年有个依靠。” 安国君答应了她,就和夫人一起刻了一枚玉符,约定立子楚为嫡嗣。
(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①秦诸庶孽孙:秦王众多的姬妾所生的子孙。②进用:资财。③门:门第。
1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见而怜之( 怜惜 ) (2)此奇货可居( 囤积 )
13.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吕不韦贾邯郸( B )
A.凭借 B.做生意 C.同“价”,价值 D.姓氏
(2)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D )
A.不能接近 B.没有桌案 C.丧失机会 D.不要指望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B.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C.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D.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15. 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
我吕不韦虽然不富裕,但也愿意拿出千金(巨资)为你到秦国去活动,游说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争取立你为正式的继承人。
16. 联系全文,简析吕不韦的形象。(4分)
①眼光敏锐:身为商人,他能一眼看出落魄的子楚 “奇货可居”,意识到其潜在政治价值,极具政治眼光与投机意识。
②谋略出众:精准抓住华阳夫人无子的弱点,制定通过讨好她扶持子楚的计划,用钱帮子楚结交宾客、买礼物游说,步步为营,成功让子楚成为嫡嗣。
③大胆冒险:为实现目标,吕不韦不惜投入大量金钱与精力,孤注一掷,展现出敢于投资、不惧风险的魄力。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6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7.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6分)
比喻论证:把“人之有是四端也”比作“有四体也”,把“有是四端然后扩而充之”比作“火之始燃”“泉之始达”。采用比喻论证,可以更为形象地证明观点。
举例论证:举出当代人见到小孩掉人井中旁人都会产生恻隐之心的例子来证明“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后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从而证明“仁义礼智“的发端就是”不忍人之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三、作文(40分)
18.作文:
有这样一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世界为我而造”,另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粒尘埃”。
这句谚语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