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一)语 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 、阅读(72分)( 一 )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歌的新格律化,说到底是一种形式实验。在诗歌形式的探索之路上,闻一多对诗性即 诗的品性的压实,实际上将内容与形式较好地结合起来了。以诗的品性而言,诗人对国家、民 族、人民的痴心之爱是最为强劲的部分。换言之,闻一多远离了无病呻吟,远离了个人患得患 失的忧乐,以诗为媒发出了时代的强音。早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便撰写了诗集《红烛》,以 “红烛”自比。谢冕曾论闻一多的《红烛》“以红烛的燃烧比拟诗人的讴吟”,字里行间流露出 对故土家园浓烈的思念之情,正是由于诗人“如红烛那样掺杂着伤心之泪的创造光明的燃 烧”,奠定了闻一多在中国新诗历史上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诗人形象。朱自清在《爱国诗》 中指出“抗战之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可见闻一多的家国情怀和民 族意识从始至终都是公开透明、自觉主动的,这是他“诗人的心、学者的魂”的根本属性。受中外诗歌传统的深远影响,闻一多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在他诗歌作品中表现得 十分鲜明,同时也是其作品的诗性所在,包括体现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其一是宏大历史背 景中家国意象的书写,如《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香港等意象的书写,该诗每一节最后都反复吟 咏的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既表达了诗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又表达了他 对祖国家园的深情厚意。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使用,如《孤雁》以雁为意象来抒发诗人 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之情;《红荷之魂》以“荷”来书写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灵韵等。显而易见, 雁、荷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均蕴含了诗人浓烈的家国情怀。其三是诗人对故土家园意象的书 写,如《晴朝》中的朱楼、榆树、游子等意象的书写,又如《太阳吟》中的太阳、游子、家乡、北京 城的官柳等意象的描绘,体现了闻一多借助诗作中众多故土家园意象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爱 国之情。意象是诗人附着想象、抒发情感的立足点,展现了诗人在历史长河中恣意驰骋的敏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锐感受力,而众多体现了家国情怀、民族意识的诗歌意象便是诗人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性 体现,一如闻一多所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不仅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而且也是闻一多一生的真实写照。,闻一多的诗歌承袭传统的诗以及诗的传统,以特定的诗音与诗 形,抒发了诗人心怀民众、心忧家国的诗歌品性。他在诗歌创作和诗艺研究上不断探索、创 新,不仅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寻求真理、努力前进的品格,而且凝聚成了闻一多特有的 不断燃烧自己的红烛精神。正如郭沫若在《<闻一多全集〉序》中所说的“催向永生的路上行 进”,这种红烛精神应当被诗坛的后来者铭记,生而向上犹如“红烛”,形成“荧荧之光,灼灼其 华”,烛照世人、引领前进,永远投射出诗人的热量和光芒。(摘编自颜同林、何婷《闻一多:传统的诗与诗的传统》)材料二:闻一多的诗化人格,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遭遇挫折时,通过确立新的人生理想来规避消极情绪的影响。与一般人有所不同, 闻一多遭遇挫折时,会把心态调整到更高的人生目标上去,使自己从受挫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比如他面对包办婚姻,没有像一些五四青年那样抗命,甚至离家出走, 而是站在同属受害者妻子的角度,承担起作为一个丈夫的责任。二是认准了新的人生目标后坚毅地前行。闻一多对认准了的事决不轻言放弃。他年轻 时立志做一个出色的诗人,要在国内引导一个新诗的潮流,他取得了成功——不仅成为五四 时期的著名诗人,而且他的格律诗主张震撼了五四诗坛。后来他因职业关系转向了学术,刚 开始时所遭遇的挫折并没有使他气馁,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他的目标就是要按当年学界流 行的标准来证明自己的研究能力,他同样取得了成功。大凡从事一项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事 业而沉溺到彻底者,通常会达到诗性的激情境界。三是他的大无畏精神。中国历史上不乏为理想献身的英雄,这些英雄所信奉的理想大多 集中了人类的至善价值,这使他们的献身获得了自己可以预期的非同寻常的意义。但这样的 理想本身是不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确证的——在经验世界中能够确证的理想,肯定已经或者 将要变成现实,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或人生的规划罢了。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充当彼岸的精 神灯塔。反过来,因为它处在无法企及的彼岸,它才能够按人们的想象集中人间的一切美德 和道义要求,作为一个至善的象征,吸引有信者去为之奋斗。闻一多称得上是现代中国的英雄。当他看到动荡的社会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的时候,他便认识到了和平、民主和正义是他更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它们是比学术研究更高 层次的理想。于是,他从书斋走向了社会,参加了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而当他一旦置身 于为民主的斗争时,他那种正气凛然、无所畏惧的精神品质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就闻 一多投入到民主斗争时所保持的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言,可以说他就是一个诗人,一 个伟大的信仰者。(摘编自陈国恩《“诗”的闻一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闻一多的诗远离了无病呻吟和个人患得患失的忧乐,以对国家、民族、人民的痴心之爱为 表达主旨,完成了诗歌的形式实验。语 文 试 题 第 2 页 ( 共 8 页 )B. 闻一多诗歌常常选取富有家国情怀的意象,这些意象都蕴含着闻一多痛恨帝国主义侵略 者和深爱祖国家园的强烈情感。C. 面对挫折,闻一多不会轻易气馁,比如面对包办婚姻,他选择承担责任;面对学术挫折,他 敢于逆潮流而动,另辟蹊径。D. 经验世界中能确证的理想,已经或将要成为现实,而英雄所信奉的理想往往处于遥不可 及的彼岸,需要以大无畏的精神为之奋斗。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朱自清对闻一多的评价,立足于闻一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强调他诗歌中的爱国 品性。B. 诗歌意象上,闻一多喜欢选用和家国相关的意象,因为他曾经留学美国,对国和家都充满 思念之情。C. 闻一多特有的不断燃烧自己的“红烛精神”,与其在诗歌创作和诗艺研究上的不断探索 创新是分不开的。D. 闻一多称得上是现代中国的英雄,他所信奉并为之而努力奋斗的理想集中了人类的至善 价值。3.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材料一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诗言志,歌永言 B.言必信,行必果C. 名不正,言不顺 D. 言有尽,意无穷4. 两则材料分别从什么角度表明闻一多是“一个诗人”的 请简要概括。(4分)答 :5.请结合两则材料以及闻一多的《红烛》,概括并分析闻一多“红烛精神”的主要内涵。(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东坡居士林语堂在元丰四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 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 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 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 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 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 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朝 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的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宋朝诗人陆 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十月到的雪堂,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一 张苏东坡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语文试题 第 3 页 ( 共 8 页 )雪堂的台阶下,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雪堂之东,有高柳树 一株,为当年所手植,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并无其他可取之处,只是诗人当 年取水处而已。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 一带桑林菜圃,为一片长地,另有一片大果园。他 在他处种有茶树,是在邻近友人处移来的。在农舍后面是远景亭,位于一小丘之上,下面乡野景色, 一览无余。他的西邻姓古,有一 片巨竹林园,竹茎周长约六寸,枝叶茂密,人行其中,不见天日。苏东坡就在此浓荫之中,消磨 长夏,并寻找干而平滑的竹锋,供太太做鞋的衬里之用。①苏东坡如今是真正耕作的农夫,并不是地主。 有一段日子,久旱不雨,后来下了雨,苏 东坡完全和农人一样快活而满足。建筑可以说是苏东坡的本性,他是决心要为自己建筑一个舒适的家。他的精力全用在筑 水坝,建鱼池,从邻居处移树苗,从老家四川省托人找菜种。在孩子跑来告诉他好消息,说他 们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种的地上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时,他会欢喜得像孩子般跳起来。他 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 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 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 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非常信任他、崇拜他,现在该陪着受罪过穷苦 日子了。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②他在诗 里叹息:“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东坡的内兄在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一年,曾来此和他们住 了一段日子,第二年,子由的几个女婿曾轮流来此探望。苏东坡又给弟弟物色到一个女婿。 根据子由的诗,对方从来没见过他就答应了婚事。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造(字季常),苏东坡 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 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 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苏东坡家庭很幸福,在他的一首诗里,他说妻子很贤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妻子并不像 他好多朋友的妻子,或是过去历史上好多名学者的妻子那样凌虐丈夫。虽然长子迈这时也能 写诗,但几个儿子并没有什么才华。晋朝大诗人陶潜也以忧伤认命的心情写过一首“责子 诗”,说儿子好坏全是天命,自己何必多管,他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苏东坡说:“子 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敬通为东汉学者。苏东坡这句诗自己加的注脚里说:“仆文 章虽不逮冯衍(字敬通),而慷慨大节乃不愧此翁。衍逢世祖英容好士而独不遇,流离摈逐,与 仆相似,而其妻妒悍甚。仆少此一事,故有胜敬通之句。"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 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给出一个炖猪肉的方 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又发明了一 种青菜汤,就叫作东坡汤。③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 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 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荠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语文试题 第 4 页 ( 共 8 页 )放点儿姜。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 服。陶潜也是因为任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告诉他应当穿官衣束带相见,陶潜不肯对 上方派来的税吏折腰,即解印绶去职,归隐农桑。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 身。这种说法若出自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④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 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按照苏东坡的耕作、建筑、邻人和朋友、家庭、美食的顺序记述,逐层递进,呈现了丰 满立体的人物形象。B. 雪堂、远景亭作为富有文化意蕴的意象,都曾吸引文人和画家的到访,从侧面烘托了苏东 坡高雅的文人气质。C. 苏东坡过去依靠官家俸禄,现在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充分说明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D. 通过对冯衍的评价,可以看出苏东坡对自己文章、性情、人生处境的认识,也可看出他对 妻子贤德品质的赞美。7.下列选项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句子①说苏东坡是“真正耕作的农夫”,不仅指他的身份,还包括他的心态。B.句子②中的马生,多年追随苏东坡,让苏东坡既抱怨他的固执,又心怀感激。C.句子③指出“青菜汤”其实是很简朴的食物,从中也可见苏东坡的平民情怀。D. 句子④中的“妥当自然”,是因为苏东坡的才华能与陶潜相媲美,且他有切身的实践。8.本文中,作者是如何直接展现苏东坡的人格魅力的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答 :9.本文结尾说“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请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简要分析苏轼与陶渊明“情思和生活”两方面的相似之处。(6分)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汪士秀,庐州人,刚勇有力,父子善蹴鞠。父四十余,过钱塘没焉。积八九年,汪以故诣湖南,夜泊洞庭,时望月东升,澄江如练。方眺瞩间忽有五人自湖中 出携大席平铺水面略可半亩。纷陈酒馔,馔器磨触作响,然声温厚,不类陶瓦。已而三人践席 坐,二人侍饮。坐者一衣黄,二衣白,头上巾皆皂色,峨峨然下连肩背,制绝奇古,而月色微茫, 不甚可晰。侍者俱褐衣,其一似童,其一似叟也。但闻黄衣人曰:“今夜月色大佳,足供快饮。” 三人互劝,但语略小,即不可闻。汪细审侍者叟,叟酷类父,而听其言,又非父声。二漏将残,忽一人曰:“趁此明月,宜一击球为乐。”即见僮汲水中取一圆出,大可盈抱,中 如水银满贮,表里通明。坐者尽起。黄衣人呼叟共蹴之。蹴起丈余,光摇摇射人眼。俄而訇然远起,飞堕舟中。汪技痒,极力踏去,觉异常轻软。踏猛似破,腾寻丈,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蚩然疾落。席中共怒曰:“何物生人,败我清兴!”叟笑曰:“不恶不恶,此吾家流星拐也。”白衣 人嗔其语戏,怒曰:“都方厌恼,老奴何得作欢 便同小乌皮捉得狂子来,不然,胫股当有椎吃 也!”汪计无所逃,亦不畏,捉刀立舟中。倏见僮叟操兵来,汪注视,真其父也。疾呼:“阿翁! 儿在此!”叟大骇,相顾凄断。僮即反身去。叟曰:“儿急作匿。不然都死矣!”言未已,三人忽已登舟,面皆漆黑,睛大于 榴,攫叟出。汪力与夺,摇舟断缆。汪以刀截其臂落,黄衣者乃逃。 一白衣人奔汪,汪剁其颅, 堕水有声,哄然俱没。方谋夜渡,旋见巨喙出水面深若井,四面湖水奔注,砰砰作响。俄一喷 涌,则浪接星斗,万舟簸荡。湖人大恐。舟上有石鼓二,皆重百斤。汪举一以投.激水雷鸣,浪 渐消;又投其一,风波悉平。汪疑父为鬼,叟曰:“我固未尝死也。溺江者十九人,皆为妖物所 食,我以蹋圆得全。物得罪于钱塘君,故移避洞庭耳。三人鱼精,所蹴鱼胞也。 ”父子聚喜,中 夜击棹而去。天明,见舟中有鱼翅,径四五尺许,乃悟是夜间所断臂也。(节选自《聊斋志异 ·汪士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方眺瞩 A 间 B 忽有五人 C 自湖中出 D 携大席平铺 E 水面 F 略 G 可半亩。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类,像,与《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的“类”意思不同。B.皂色,黑色,与俗语“不分青红皂白”中的“皂”意思相同。C. 訇然,指声音很大,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訇然中开”的“訇然”意思相同。D. 为,表被动,与《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的“为”用法和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汪士秀的小船夜里停在洞庭湖上,看见三人在湖中饮酒,两人在旁边服侍,而其中的一 个侍者看着像他的父亲。B. 二更天要结束时, 一个人提议踢球取乐,于是一个童仆从水中取出一个圆球,这个圆球 内外透亮,并散发着光芒。C. 汪士秀好像把圆球踢破了,湖中三人和他们的两个侍者都非常生气,认为汪士秀败坏了 他们的兴致,于是决定将他抓来。D.汪士秀怀疑父亲是鬼,父亲解释说自己在先前掉人钱塘江后,因为善于踢球,所以没有 被妖怪吃掉,得以保全性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三人互劝,但语略小,即不可闻。译 文 :(2)父子聚喜,中夜击棹而去。译文:14.本文第一段交代汪士秀“刚勇有力”,这一特点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请简要说明。 ( 3 分 )答 :语文试题 第 6 页 ( 共 8 页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念奴娇 ·用东坡赤壁韵辛弃疾倘来轩冕①,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 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②。药笼功名,酒垆 身世③,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 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 长庚④应伴残月。【注】①轩冕:代指官位爵禄。②坚壁:坚固的壁垒。③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志向在建功 立业,却只能像司马相如一样当垆卖酒。④长庚:启明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词开头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对功名的思考,引发对功名难以成就的感慨。B.“重城”“万里”极写愁情之重之长,这些愁郁结于心,但可以靠风月去化解。C. 虽然菊花已凋零,但竞相开放的梅花也能代表词人孤标的心志、高洁的情操。D.回想故人,大都不知去向,唯有长庚和残月相伴,结尾处悲怆之情油然而生。16.词中的“蒙头雪”“冲冠发”指什么 作者借它们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6分) 答:(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俗语说:“山不辞土,海不辞水。”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2)小刚游览三峡时,听到崇山峻岭间的猿鸣,看着眼前的飞鸟, 突然想起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O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 贩的吆唤声,复杂而和偕,无论是昼是夜,是寒是署,其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像。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 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 )。胡同的犄角 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 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 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甲】“噢…… 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 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语文试题 第7页(共8页)里出来的。在那 ① 、 ② 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 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 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 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地吆唤着:【乙】“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淇淋的味儿。 吃啦,嫩藕似的苹果清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 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 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洪亮,极像大花脸唱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 一篇戏词来唱:【丙】“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 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当早上的时候,晒在人家的粉墙上B.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晒在人家的粉墙上,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C.黄黄的太阳,当早上的时候,晒在人家的粉墙上,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D. 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19.文中加点的“如云的白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下列选项所用修辞手法和它相同的一项 是(3分)A.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B.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哦,香雪》)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D.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20.请根据语境,结合以下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①填写表示夜里非常安静的成语。②填写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成语。答 : 21.本文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答 :22. 请根据文中画波浪线处北京小贩的吆喝声,概括这些吆喝声的主要特点。(4分)答 :三 、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 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 第 8 页 ( 共 8 页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