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 跟踪练 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 跟踪练 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 跟踪练
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A.C、H、O 三种元素
B.C、H 两种元素
C. C、O 两种元素
D.H、O 两种元素
2.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甲烷中含有碳、氢元素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烧杯
B 除去硝酸钾溶液中的氯化钾 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C 分离氯化钙和氧化钙固体 加入适量水,过滤,蒸发结晶
D 区分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3.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一定不会生成的物质是
A.CO2 B.CaO C.H2O D.CuO
4.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1.6g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CO2和3.6gH2O,则该有机物中
A.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1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
D.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5.在化学反应X+3Y=2Z中,现有8 gX与足量Y反应后,生成16 gZ,则X、Y、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
A.3:1:2 B.3:1:3 C.1:3:2 D.1:1:2
6.在反应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当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则生成C的质量为
A. B. C. D.
7.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6.40 3.20 4.00 0.5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56 7.20 0.50
A.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84g
B.a和b是反应物,c是生成物
C.c物质中一定含有a、b两种物质所含所有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8.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B.a一定是化合物
C.b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c和d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
9.下列实验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
10.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完成了对密闭容器中少量碳酸钠与少量稀盐酸反应的质量测定。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反应后碳酸钠的质量增加
B.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都不变
C.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D.反应前称量的是碳酸钠和稀盐酸的总质量
二、实验题
11.如图是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用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左盘锥形瓶口在白磷燃烧前后均要塞紧瓶塞,如图为什么?① ;② 。
(3)燃烧时,若没盖上瓶塞,待燃烧完毕后,再盖上瓶塞(假设白烟都逸出了),两次称量的结果,前者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后者。
三、填空与简答
12.将138g酒精(C2H5OH)在密闭容器中点燃,全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恢复到室温后,测得所得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为 ,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
13.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中国人喜欢饮茶,用杂质少的软水泡茶,能充分体现茶的色、香、味,生活中将硬水转化软水的常用方法是 。
(2)如图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液体的现象是 ,B烧杯的作用是 。
(3)如图3,与a管电极相连的是电源的 (填“正极”或“负极”),水电解时加入少量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4)如图4,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原因是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B B D D D C
1.B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来推断。生成物二氧化碳、水中含有C、H、O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反应物中也一定含有这三种元素,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氧气由O元素组成,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C、H,可能含有O。故选B。
2.B
【详解】A、甲烷(CH )燃烧时,若含氢元素,会生成水(H O),干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可证明氢元素存在;但若含碳元素,会生成二氧化碳(CO ),而干燥烧杯无法检测CO (需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才能证明)。该方案只能检验氢元素,不能检验碳元素,因此无法完全达到实验目的。A错误。
B、氯化钾(KCl)与硝酸银(AgNO )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和硝酸钾(KNO ),化学方程式为:KCl + AgNO = AgCl↓ + KNO 。氯化银不溶于水,可通过过滤除去沉淀;加入“适量”硝酸银可确保Cl 完全反应,过滤后溶液中为硝酸钾溶液。该方案利用沉淀反应和过滤操作,能有效除去氯化钾。B正确。
C、氧化钙(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 ),化学方程式为:CaO + H O = Ca(OH) ;氯化钙(CaCl )易溶于水,而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加水后,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钙(部分溶解或沉淀),过滤时滤渣为未溶解的氢氧化钙,滤液为氯化钙和溶解的氢氧化钙混合物;蒸发结晶会得到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固体,无法分离出纯净的氯化钙或氧化钙。C错误。
D、过氧化氢溶液(H O )和水(H O)均为无色透明液体,仅通过观察颜色无法区分。D错误。
故选B。
3.B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碱式碳酸铜是由铜元素、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组成的,则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水,碱式碳酸铜不含有钙元素,则不可能生成氧化钙;
故选:B。
4.C
【分析】有机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我们需要通过生成物的质量计算有机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进而判断有机物的组成。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H2O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6g××100%=0.4g,而有机物的总质量为1.6g,其中碳元素质量为1.2g,氢元素质量为0.4g,两者之和为1.2g+0.4g=1.6g,这说明有机物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含氧元素,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由分析可知,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g:0.4g=3:1,而非4:1,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有机物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含氧元素,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故C选项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该有机物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含氧元素,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B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的Y的质量为16g-8g=8g,设X、Y、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x、y、z,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三种物质的质量关系为:x:3y:2z=8g:8g:16g,解得x:y:z=3:1:3,故选B。
6.B
【详解】在反应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则参与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则参与反应的B质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设生成C的质量为x,则,解得x=8.8g。
故选:B。
7.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6.40g+3.20g+4.00g+0.50g=待测+2.56g+7.20g+0.50g,待测=3.84g,反应后,a的质量减小,a是反应物,b的质量减小,b是反应物,c的质量增加,c是生成物,d的质量不变,d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84g,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a和b是反应物,c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a和b是反应物,c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c物质中一定含有a、b两种物质所含所有元素的种类,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1 ,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符合题意。
故选D。
8.D
【分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反应后a的质量减少了12g 2g=10g,则a是反应物;反应前后b的质量不变,则b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反应后c的质量增加了8g-4g=4g,则c是生成物;反应后d的质量增加了8g 2g=6g,则d也是生成物;该反应是a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反应属于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是a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属于分解反应,a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后b的质量不变,则b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c和d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4g:6g=2:3,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详解】A.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图中镁条燃烧,反应后氧化镁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B.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态物质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图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无法计算在内,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C.乙醇和水不反应,两者混合属于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故错误;
D.无气态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可在敞口装置中进行,图中硫酸铜和铁钉发生置换反应,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A、碳酸钠是反应物,反应后碳酸钠的质量减小,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故选项正确;
D、根据题干图中表示,反应前称量的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和密闭容器的总质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1) 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固体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 防止燃烧时白烟冒出,影响天平平衡 防止空气进入,使质量守恒定律不能得到验证
(3)大于
【详解】(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中的气体减少,且白磷燃烧产生白烟,则装置要塞紧瓶塞,既要防止空气进入,也要防止产生的白烟逸散,从而导致有误差。
(3)由于白磷和消耗的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若白烟(五氧化二磷)全都逸散,则反应后质量会减小,即前者大于后者。
12.
162g
224g
【详解】138g酒精中碳元素质量为,氢元素质量为,将138g酒精点燃,全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恢复到室温后,测得所得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由碳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质量和为,由氢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由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质量总和可知,燃烧所消耗氧气质量为200g+162g-138g=224g。
13.(1)煮沸
(2) 由无色变为变红色 对比
(3) 负极 增强水的导电性
(4) 不平衡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详解】(1)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生活中将硬水转化软水的常用方法是煮沸;
(2)C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A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则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液体的现象是由无色变为变红色;
B烧杯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3)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氧一氢二”,a管产生的气体较多,为氢气,则与a管电极相连的是电源的负极;
纯水的导电性很弱,水电解时加入少量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4)由于装置敞口,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所以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