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 闯关练 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 闯关练 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 闯关练
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某物质和水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则该物质中
A.只含钠元素 B.一定含有钠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钠、氧两种元素 D.一定含有钠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2.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C.比较和对分解的催化效果 D.探究石蜡中含有碳、氢元素
A.A B.B C.C D.D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A.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所以燃烧能生成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B.氦原子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氦原子和镁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C.能加快分解的速率,则也一定能加快其他物质分解的速率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4.在反应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当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则生成C的质量为
A. B. C. D.
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该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6.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该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该化学反应中乙、丙质量比为
C.物质丙可能为单质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改变
7.同学们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先变瘪后膨胀
B.气球有密封和缓冲气压的作用
C.铜粉不足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结束后称量,电子天平读数不变
8.当前,氨气()的能源化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工业上常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该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有两处被墨迹遮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为8g
B.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15g
C.氨气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D.参加反应的氮气和生成的氨气的质量比为14:17
9.用下列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酒精与水混合 B.过氧化氢分解
C.红磷燃烧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10.学习小组加热锥形瓶中的铜粉(如图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借助传感器测得氧气含量变化(如图2,体积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用注射器替代图1装置中的气球完成实验
B.图1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C.据图2的数据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铜约为64g
D.装置的气密性对氧气含量变化的测定无影响
二、实验题
11.为了更好形成化学反应中的各物质间存在质量关系的化学观念,理解、掌握质量守恒定律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请完成下列内容:
(1)某同学按上图所示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请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其原因 ;
(2)若用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则装置应如何改进: 。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序号),一定改变的是 。
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物质种类⑥元素种类
三、填空与简答
12.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装置(A、B、C)来验证质量守恒律。其中,只有A装置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C装置则不能。否定B、C装置的理由是: 。
A.白磷燃烧
B.酒精与水混合
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①表示,则与之差表示 的质量。
(3)如图②所示,实验结束天平指针偏右,该反应 (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13.将138g酒精(C2H5OH)在密闭容器中点燃,全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恢复到室温后,测得所得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为 ,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B D C A D C A
1.C
【详解】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保持不变。反应为:某物质 + 水(H2O) → 氢氧化钠(NaOH) + 氧气(O2)。水(H2O)是反应物,水分子中氧原子数目比氢原子少;生成物是氢氧化钠(NaOH)和氧气(O2),在氢氧化钠(NaOH)中氧原子和氢原子数目相同,而氧气(O2)又只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在生成物中氧原子数目比氢原子多,根据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可得出某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又由于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氢氧化钠(NaOH)中有钠元素,所以某物质一定含有钠元素。综上所述,某物质一定含有钠元素和氧元素。
故选C。
2.A
【详解】A. 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唯一性,当只有一个条件不同时,才可推知该条件对实验是否有影响。右边试管中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先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验证了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此选项正确;
B. 通过长颈漏斗加入水,使长颈漏斗的末端在液面以下,然后用手捂住集气瓶的外壁,如果浸入水中的导气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此选项错误;
C. 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唯一性,当只有一个条件不同时,才可推知该条件对实验是否有影响。该实验中有两个变量,不能比较和对分解的催化效果,此选项错误;
D. 燃烧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无法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此选项错误。
故选A。
3.A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所以燃烧能生成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故选项推理正确;
B、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C、MnO2能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但MnO2不一定能作其它物质分解的催化剂,即不一定能加快其他物质分解的速率,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故选A。
4.B
【详解】在反应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则参与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则参与反应的B质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设生成C的质量为x,则,解得x=8.8g。
故选:B。
5.D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减少的是乙,乙是反应物,物质质量增加的是甲和丁,甲和丁是生成物,而丙的质量不变,则该反应的特点为“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为催化剂,也可能不是,说法错误。
B.由于不能确定该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无从得知,故甲和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不一定是2:3。说法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说法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生成甲的质量为:,生成丁的质量为:,故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说法正确。
故选D。
6.C
【详解】A、根据图示,反应前后物质丁的质量分数不变(都是10%),可以得出物质丁不参与反应或是催化剂。反应后物质甲和物质乙的质量分数减少,物质丙的质量分数增大,可以得出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丙。丁可能不参与反应,反应可表示为 “甲 + 乙 → 丙”,符合 “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A 正确。
B、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减少6%,丙的质量分数增加34%,所以该化学反应中乙、丙质量比为。B正确。
C、化合反应中,生成物是由多种反应物化合而成,若反应为 “甲 + 乙 → 丙”,则丙至少含有甲、乙中的两种元素(或原子 ),不可能是单质(单质只含一种元素 ),C 错误。
D、化合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改变,例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改变;而有些化合反应元素化合价会改变,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所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改变,D 正确。
故选C。
7.A
【详解】A、该实验中,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加热过程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变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气球变小,故气球先膨胀后变瘪,故A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氧气参与了反应,需要在密封环境中进行,故气球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同时加热过程中,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可以起到缓冲气压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故铜粉不足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反应结束后称量,电子天平读数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催化剂的质量为5g,故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也为5g,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氢气质量为:52g+9g+34g-80g-0g=15g,则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15g-9g=6g,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每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氨气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氮气质量为:80g 52g=28g,生成的氨气质量为:34g 0g=34g,参加反应的氮气和生成的氨气的质量比为28g:34g=14:17,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C
【详解】A、酒精与水混合,无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是气体,会散逸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C、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且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且生成的氧化镁会以白烟的形式散逸到空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A、可以用注射器替代图1装置中的气球完成实验,是因为注射器能够形成密封装置,也能够平衡装置内外压强,防止胶塞飞出,故A正确。
B、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由红色变黑色,故B错误;
C、据图2的数据不能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铜约为64g,是因为不知道反应的氧气体积及其密度,故C错误;
D、装置的气密性对氧气含量变化的测定有影响,如果装置漏气,容易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D错误。
故选A。
11.(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和的质量之和,该实验未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
(2)使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3) ②④⑥ ①⑤
【详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由于氧气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即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其原因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和的质量之和,该实验未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有气体生成,故用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要使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元素种类不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故填:②④⑥;①⑤。
12.(1)B中酒精与水混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中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使得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参加反应的氧气
(3)符合
(4)B
【详解】(1)B中酒精与水混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中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使得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表示生成氧化镁的质量,表示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则与之差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使得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故实验结束天平指针偏右,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原子数目、元素种类、原子种类、物质的总质量,即①③⑤⑥,故选:B。
13.
162g
224g
【详解】138g酒精中碳元素质量为,氢元素质量为,将138g酒精点燃,全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恢复到室温后,测得所得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由碳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质量和为,由氢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由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质量总和可知,燃烧所消耗氧气质量为200g+162g-138g=224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