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A.呼吸作用,光合作用B.蜡烛燃烧,酒精挥发C.过氧化氢分解制氧,米酿成醋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食物腐烂2.(2025八下·惠城期中)学校采购了一批含75%酒精的免洗消毒喷雾。你建议在存放处张贴的警示标识是A.腐蚀品 B.国家节水标志C.有毒品 D.当心易燃物3.(2025八下·惠城期中)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20世纪以来,我国化学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A.拉瓦锡 B.张青莲 C.道尔顿 D.门捷列夫4.(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列符号既可表示一种元素又可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H B.O2 C.Hg D.F5.(2025八下·惠城期中)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气是工业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了它不易溶于水的性质C.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起到防腐作用D.倡导“低碳”生活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6.(2025八下·惠城期中)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尘土飞扬——分子在不断运动B.热胀冷缩——分子体积改变C.轮胎充气——分子间有间隔D.水结成冰——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7.(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列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8.(2025八下·惠城期中)等质量的下列金属含有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A.钠 B.钙 C.镁 D.铝9.(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C.③属于金属元素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10.(2025八下·惠城期中)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11.(2025八下·惠城期中)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12.(2025八下·惠城期中)中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下图是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铒原子中含68个中子 B.铒的元素符号为ErC.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D.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7.3g13.(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图为氧化汞()受热发生反应生成汞()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B.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D.氧化汞、汞、氧气的化学性质都不同14.(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是( )A 蜡烛燃烧 B 实验操作安全常识火焰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温度最高——外焰 熄灭蜡烛时的白烟——石蜡颗粒 不可以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 不可触摸药品和品尝味道 不可随意丢弃药品,用剩药品放回原瓶C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成功关键 D 加热时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装置——气密性好 药品(红磷)——足量 打开弹簧夹时机——装置冷却 加热前——没有给试管预热 加热时——试管外壁沾有水珠 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A.A B.B C.C D.D15.(2025八下·惠城期中)某同学将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缓慢加入盛有二氧化锰的试管中,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A. B.C. D.二、(传统文化)16.(2025八下·惠城期中)水是生命之源,被称为“百药之王”。许多古籍记载了不同的净水方法:a.《酒谱》(宋):尝乘舟于黄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七八升,经宿色如绛。b.《养生要集》(东晋):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c.《物理小识》(明):寻常定水,矾、赤豆、杏仁……皆可。(1)“河源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经宿色如绛”指静置一晚,使水中 杂质沉于水底部。(2)“煮水饮之”的主要目的是 ;实验室中使用 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3)“矾”明矾,化学式:(KAl(SO4)2·12H2O)溶于水后产生铝离子 (写符号)与水反应产生胶状物,对杂质有 作用,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4)“生命吸管”是当今户外净水实用装置(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超滤膜能滤去全部杂质b.抗菌颗粒可以去除细菌c.活性炭能吸附异味d.通过“生命吸管”可以得到纯水17.(2025八下·惠城期中)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用化学用语填空。①2个氮原子 。②n个二氧化碳分子 。③用凉开水养鱼,鱼易死亡,原因是凉开水中缺少 。(填符号)④构成氯化钠的粒子符号是 。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2)核能的开发是解决能源紧缺的重要途径。①图1是氦-3原子转变为氦-4原子的过程,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原因是它们的原子核内都有 个质子;②根据图2中氦-3的原子符号,写出氦-4的原子符号 。(3)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①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则x的值为 ,该粒子符号为 。②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则x的值为 ,该粒子符号为 。18.(2025八下·惠城期中)通过近两个多月的化学学习,相信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① ,② 。(2)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他应选择的装置是 (在A-G中选择),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请你加以改进 ,请你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氧气,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选择 (填字母序号)作为发生装置。(4)如果用H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填“a”或“b”)端进入。(5)如图是化学中“有名”的装置,有如下用途:医院里给病人输氧,为了给氧气加湿和观察氧气的输出速度,也可以在氧气瓶和病人之间连接该装置,在集气瓶装半瓶水,将 端接氧气钢瓶,通过观察 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19.(2025八下·惠城期中)暴雨过后的河水浑浊不堪,有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经过以下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过程如图一所示。(1)图一中,加入的A物质是絮凝剂,该物质的名称是 。(2)图一中操作①②③对应图二中的装置分别是(填序号) ,其中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所用试剂的名称为 。利用该物质的 性,该过程主要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3)图二中的装置(1)实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A.是化学变化 B.水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C.水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水的状态保持不变(4)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序号)。A.滤纸有破损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5)下列净水方法中,生产自来水使用的方法有_______(填序号)。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20.(2025八下·惠城期中)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得出的结论是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 ,这一现象说明 。B烧杯的作用是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大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填“高”“低”或“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 ,同时还可以说明 。21.(2025八下·惠城期中)2021年10月6日,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公布。本杰明·李斯特和戴维·麦克米伦因在“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奖,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化学兴趣小组以“催化剂”为主题,进行大单元学习。活动一:验证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某同学用电子天平称取1.0g二氧化锰,按照下图步骤进行探究活动。(1)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实验现象是 。上述步骤中,对比步骤 (填步骤)序号),说明二氧化锰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步骤⑤称量,二氧化锰质量仍为1.0g。得出结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活动二: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猜想假设】猜想1:催化剂的种类猜想2: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猜想3:温度【实验探究】学生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用相同体积的过氧化氢溶液(40mL),以收集50mL的气体为标准,比较反应的快慢,实验方案如表所示:序号 温度/℃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1g催化剂 时间/sl 20 5% 二氧化锰 362 20 10% 二氧化锰 143 20 5% 氧化铜 x4 80 5% 二氧化锰 28(2)写出实验3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3)对比实验1和3的数据,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强的实验依据是 。【拓展延伸】在实验3中,学生将注射器换成了压强传感器,测得了实验过程中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实验过程中,学生触摸锥形瓶外壁,有发烫的感觉,至反应结束后,发生装置的温度慢慢趋于常温。(4)根据实验探究推知,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5)分析图2发现:反应速率在不断发生改变。反应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填2种)。(6)图2中,CD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A、呼吸作用是吸入氧气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素和太阳能的作用下使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淀粉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蜡烛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酒精挥发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米酿成醋的过程有醋酸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烂是食物和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2.【答案】D【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燃烧和爆炸实验【解析】【解答】A. 该图标为腐蚀品标识,故不符合题意;B. 该图标为节约用水标识,故不符合题意;C. 该图标为有毒品标识,故不符合题意;D. 该图标当心易燃物标识,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酒精属于易燃液体,分析判断。3.【答案】B【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解析】【解答】A、拉瓦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不符合题意;B、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锑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符合题意;C、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不符合题意;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来解答;B、根据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锑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来解答;C、根据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来解答;D、根据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绘制了元素周期表来解答。4.【答案】C【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解答】A. 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不能表示物质,故错误。B. 表示氧气,不能表示氧元素,不能表示一个氧原子,故错误。C. 表示汞;汞元素;一个汞原子,故正确。D. 表示氟元素;一个氟原子,不能表示物质,故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元素符号,在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在微观上,表示一个该原子。一般情况下,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所以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说明这种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5.【答案】B【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A、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利用空气作为原料,空气来源广泛,廉价、易得,A正确;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B错误;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着保护气,C正确;D、“低碳” 生活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倡导 “低碳” 生活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D正确;故选B。【分析】A、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B、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的化学性质,不是利用不易溶于水的性质;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能隔绝氧气,防止食品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变质,起到防腐作用;D、“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6.【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A. 尘土飞扬尘土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解释错误;B. 热胀冷缩,是因为微粒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解释错误;C. 轮胎充气,分子数目增多,压强变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解释正确;D. 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仍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解释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7.【答案】C【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解答】A、红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以白烟的形式逸散,所以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A正确;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正确;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C错误;D、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会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烟是固体小颗粒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细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发出白光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A【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解析】【解答】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质量相等的钠、钙、镁、铝的原子数目比为 : : : ,则其中含有原子个数最多的是钠原子,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等质量的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含有的原子个数多分析9.【答案】D【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简单分类【解析】【解答】A、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中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A错误;B、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所以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②和④质子数都是11,属于同种元素,①、③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故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故B错误;C、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通常少于4,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通常大于4,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D、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①③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所以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故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属于非金属元素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进行分析解答。 10.【答案】D【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过滤能出去不溶性固体杂质,步骤 Ⅰ 可以除去难溶性杂质,正确;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河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正确;C、液氯可以对河水起杀菌、消毒的作用,正确;D、净化后的水只是除去了水中的一部分杂质,还含有其他的物质,此项不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本题通过河水的净化步骤,考查了水的净化的相关知识,掌握水的净化步骤,明确沉降、过滤、吸附、消毒各步骤的作用,能够准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11.【答案】B【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解析】【解答】解: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故可用排水法收集,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用任何排空气法收集.故选:B.【分析】根据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判断,其依据是气体的性质,主要是溶解性、密度、是否与水反应、是否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四项.12.【答案】B【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68,故一个铒原子中含68个质子,不是中子,故错误,不符合题意;B.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铒的元素符号为Er,故正确,符合题意;C. 由“钅”字旁可知,铒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不符合题意;D.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7.3,故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C、根据元素符号的字旁,确定元素的种类。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13.【答案】D【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A、从图示可知该反应为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汞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B、金属单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B错误;C、由图知,氧化汞分子由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汞由汞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所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蘑菇C错误;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化汞分子能保持氧化汞的化学性质,氧分子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汞分子和氧分子的构成不同,所以氧化汞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也吧同,而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汞原子保持汞的化学性质,故氧化汞、汞和氧气的化学性质都不同,其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故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氧化汞和氧气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汞原子保持汞的化学性质,三者化学性质都不同进行分析解答。14.【答案】B【知识点】基础知识点归纳【解析】【解答】A、蜡烛燃烧的火焰有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刚熄灭的蜡烛有大量白烟是蜡烛的固体蒸汽,会重新被点燃,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 闻气体气味时,不可以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 进入实验室的要求是不可触摸药品和品尝味道; 用剩药品不可随意丢弃药品,更不能将用剩药品放回原瓶,故B错误,符合题意;C、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成功关键是装置气密性好,且红磷足量, 打开弹簧夹时机要等待装置冷却,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D、加热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 没有给试管预热就直接加热, 试管外壁沾有水珠 就加热,实验完毕没有等到试管冷却就清洗试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火焰有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来解答;B、根据实验室安全常识:闻气味的方法,进入实验室的规则和用剩药品的要求来解答;C、根据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成功关键是装置气密性好,红磷足量, 打开弹簧夹时机要等待装置冷却来解答;D、根据加热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 没有给试管预热就直接加热, 试管外壁沾有水珠 就加热,实验完毕没有等到试管冷却就清洗试管来解答。15.【答案】A【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解析】【解答】A、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A不正确;B、过氧化氢是反应物,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不断减少,至完全反应减少至0,故B正确;C、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随着反应的进行,会不断生成水,水的质量不断增大,至反应完全,水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变化,故D正确;故选:A。【分析】将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缓慢加入盛有二氧化锰的试管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过氧化氢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水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16.【答案】(1)混合物;不溶性(2)杀菌消毒;蒸馏(3)Al3+;吸附(4)ad【知识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1)“河源水” 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经宿色如绛” 静置使水中不溶性大颗粒杂质沉于水底部;(2)煮沸能起到降低水的硬度和杀菌消毒的作用;实验室蒸馏能降低水的硬度;(3)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符号为;明矾溶于水产生的胶状物能吸附杂质,加速杂质的沉降;(4)a、超滤膜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溶于水的钙镁化合物等,该说法错误;b、抗菌颗粒可以去除细菌,说法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说法正确;d、通过 “生命吸管” 不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不能得到纯水,该说法错误。故选ad。【分析】(1)自然界的水为混合物;静置时难溶性大颗粒物沉到水底;(2)煮沸能使水中细菌等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从而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同时也有降低水硬度的作用;实验室中蒸馏能降低水的硬度,得到蒸馏水;(3)书写离子符号时,需在原子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注电荷量,数值在前,符号在后,数值为“1”时省略不写。(4)户外净水装置能除去难溶性杂质、色素、异味、细菌,但不能得到纯水。(1)“河源水” 中含有多种物质,不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所以属于混合物;“经宿色如绛” 指静置一晚,是利用沉淀的方法,使水中不溶性杂质沉于水底部。(2)煮沸能使水中细菌等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从而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所以 “煮水饮之” 主要目的是杀菌消毒;实验室中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蒸馏,蒸馏可除去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杂质。(3)书写离子符号时,需在原子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注电荷量,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值为“1”时数值可以省略不写。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符号为Al3+;明矾溶于水产生的胶状物对杂质有吸附作用,能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目的。(4)a、超滤膜只能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滤去全部杂质,如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该说法错误;b、抗菌颗粒可以去除细菌,说法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说法正确;d、通过 “生命吸管” 不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得到的不是纯水,该说法错误。故选ad。17.【答案】(1)2N;nCO2;O2;Na+、Cl-;Al(2)2;(3)12;Mg2+;8;【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解答】(1)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2个氮原子表示为:。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n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 。③鱼呼吸需要氧气,氧气化学式为:O2 。④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元素符号为:。(2)①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氦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②图中元素符号左上角数字是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左下角数字是质子数,故氦-4符号为:。(3)①若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即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10电子的阳离子,该粒子质子数,粒子符号为Mg2+。②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即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10电子的阴离子,该粒子质子数,粒子符号为。【分析】(1)根据书写规则书写常见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2)元素市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统称;(3)根据原子与离子的关系,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得失的电子数即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1)①元素符号可表示一个原子,多个原子就在元素符号前加相应数字,所以2个氮原子表示为2N。②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化学式可表示一个分子,多个分子就在化学式前加相应数字,n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nCO2 。③鱼呼吸需要氧气,凉开水中氧气含量少,氧气化学式为O2 。④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钠离子符号为Na+,氯离子符号为Cl-。⑤地壳中含量前五的元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铁、钙,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元素符号为Al。(2)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氦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②原子符号左上角数字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质量数),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氦-4质子数为2,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4,所以原子符号为。(3)①若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说明是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的阳离子,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则质子数,质子数为12的元素是镁元素,该粒子符号为Mg2+。②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说明是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阴离子,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则质子数,质子数为8的元素是氧元素,该粒子符号为。18.【答案】(1)酒精灯;锥形瓶(2)AG;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3)D(4)a(5)A;气泡产生速率【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万用瓶的使用【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仪器①是酒精灯,仪器②是锥形瓶。(2)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反应,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因此需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需要采用排水法,需选择的收集装置是G,则装置组合是AG;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易导致加热时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改进方法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该反应为高锰酸钾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快速分解生成水、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反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或D。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选择D作为发生装置,通过D中注射器的活塞可以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的氧气流。(4)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如果用H装置收集氧气,则采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应从长管(a端)通入,空气从短管(b端)排出。(5)给氧气加湿,需要将氧气通入水中,则A端接氧气钢瓶;氧气不易溶于水,通过水会形成气泡,通过观察气泡产生速率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分析】(2)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选择的收集装置。根据高锰酸钾在制取氧气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3)根据注射器的活塞可以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分析。(4)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应从长管(a端)通入,空气从短管(b端)排出分析。(5)根据给氧气加湿,需要将氧气通入水中分析;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通过水会形成气泡,通过观察气泡产生速率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分析。(1)根据图像,仪器①是酒精灯,仪器②是锥形瓶。(2)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反应,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因此需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需要采用排水法,需选择的收集装置是G,则装置组合是AG;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易导致加热时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改进方法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快速分解生成水、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反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或D。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选择D作为发生装置,通过D中注射器的活塞可以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的氧气流。(4)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如果用H装置收集氧气,则采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应从长管(a端)通入,空气从短管(b端)排出。(5)给氧气加湿,需要将氧气通入水中,则A端接氧气钢瓶;氧气不易溶于水,通过水会形成气泡,通过观察气泡产生速率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19.【答案】(1)明矾(2)Ⅲ、Ⅱ、Ⅰ;活性炭;吸附;物理(3)B;C(4)A;C(5)A;B;E【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1)常见的絮凝剂为明矾,则A为明矾。(2)结合流程和净化水的过程可知,操作①能实现固液分离为过滤,③能得到蒸馏水是蒸馏,②为吸附,则操作①②③对应图二中的装置分别是Ⅲ、Ⅱ、Ⅰ;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属于物理变化。(3)装置Ⅰ为蒸馏,水由液态先汽化为水蒸气,遇冷后液化为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蒸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C。故选BC。(4)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可能原因有滤纸破损、漏斗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故选AC。(5)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故选ABE。【分析】(1)明矾是常用的絮凝剂;(2)结合过滤能实现固液分离,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蒸馏能得到蒸馏水进行分析;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吸附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蒸馏过程中只有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此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水的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4)A、滤纸破损,会使滤液没有过滤直接流入烧杯中,使滤液仍浑浊;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可能会引起液滴飞溅;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液体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流出,使滤液仍浑浊;(5)自来水的净水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生活中有煮沸,实验室有蒸馏等净水方法。(1)常见的絮凝剂为明矾,则A为明矾。(2)结合流程和净化水的过程可知,操作①②③分别为过滤、吸附、蒸馏,而图二的装置分别为蒸馏、吸附和过滤,则操作①②③对应图二中的装置分别是Ⅲ、Ⅱ、Ⅰ;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且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A、装置Ⅰ为蒸馏,蒸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叙述不正确;B、蒸馏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但水分子不变,则水的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叙述正确;C、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水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该选项叙述正确;D、蒸馏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改变,该选项叙述不正确。故选BC。(4)A、滤纸破损,会使滤液直接流入烧杯中,使滤液仍浑浊,该选项符合题意;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可能会引起液滴飞溅,但不影响过滤效果,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液体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流出,则滤液仍浑浊,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C。(5)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故选ABE。20.【答案】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由无色变为红色;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A中变红色,B中不变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对比;滤纸条由试管口向试管底依次变红;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实验一】(1)甲同学实验:蒸馏水加酚酞无明显变化,结论是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氨水后,溶液颜色变化是溶液变红;结论是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烧杯实验:现象:烧杯A中溶液变红,烧杯B中溶液无变化;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烧杯B的作用:作对照实验,排除空气中物质的干扰。【实验二】试管中现象:酚酞溶液从右到左依次变红(浓氨水中的氨分子向右运动,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三】液面比水平线低;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蔗糖分子进入水分子的间隔中);同时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蔗糖分子扩散到水中)。【分析】依据“分子的基本性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结合实验现象(酚酞变色、液面变化)推导结论;通过对照实验(如烧杯B)排除干扰,验证分子的运动。21.【答案】①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③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③④;;x>36;放出;温度、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1)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实验现象是①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③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步骤③反应停止后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步骤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又有氧气生成,则上述步骤中,对比步骤③④,说明二氧化锰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2)实验3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3)催化效果越好,反应速率越快,则收集50mL气体所需时间越短,因此对比实验1和3的数据,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强的实验依据是x>36。(4)实验过程中,学生触摸锥形瓶外壁,有发烫的感觉,说明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放出热量。(5)由图2可知,反应速率在不断发生改变,最开始反应速率比较慢,随着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则反应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6)由图2可知,C点压强达到最高,说明此时过氧化氢完全分解,不再产生氧气,则CD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分析】(1)根据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实验现象是①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③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分析。根据对比实验,步骤③反应停止后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步骤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又有氧气生成分析。(2)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3)根据催化效果越好,反应速率越快,则对比实验1和3的数据,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强分析。(4)根据实验过程中,学生触摸锥形瓶外壁,有发烫的感觉分析。(5)根据图2可知,反应速率在不断发生改变,最开始反应速率比较慢,随着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分析。(6)根据图2可知,C点压强达到最高,说明此时过氧化氢完全分解,不再产生氧气,则CD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分析。1 / 1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A.呼吸作用,光合作用B.蜡烛燃烧,酒精挥发C.过氧化氢分解制氧,米酿成醋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食物腐烂【答案】B【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A、呼吸作用是吸入氧气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素和太阳能的作用下使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淀粉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蜡烛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酒精挥发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米酿成醋的过程有醋酸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烂是食物和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2.(2025八下·惠城期中)学校采购了一批含75%酒精的免洗消毒喷雾。你建议在存放处张贴的警示标识是A.腐蚀品 B.国家节水标志C.有毒品 D.当心易燃物【答案】D【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燃烧和爆炸实验【解析】【解答】A. 该图标为腐蚀品标识,故不符合题意;B. 该图标为节约用水标识,故不符合题意;C. 该图标为有毒品标识,故不符合题意;D. 该图标当心易燃物标识,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酒精属于易燃液体,分析判断。3.(2025八下·惠城期中)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20世纪以来,我国化学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A.拉瓦锡 B.张青莲 C.道尔顿 D.门捷列夫【答案】B【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解析】【解答】A、拉瓦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不符合题意;B、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锑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符合题意;C、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不符合题意;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来解答;B、根据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锑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来解答;C、根据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来解答;D、根据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绘制了元素周期表来解答。4.(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列符号既可表示一种元素又可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H B.O2 C.Hg D.F【答案】C【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解答】A. 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不能表示物质,故错误。B. 表示氧气,不能表示氧元素,不能表示一个氧原子,故错误。C. 表示汞;汞元素;一个汞原子,故正确。D. 表示氟元素;一个氟原子,不能表示物质,故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元素符号,在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在微观上,表示一个该原子。一般情况下,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所以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说明这种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5.(2025八下·惠城期中)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气是工业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了它不易溶于水的性质C.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起到防腐作用D.倡导“低碳”生活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答案】B【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A、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利用空气作为原料,空气来源广泛,廉价、易得,A正确;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B错误;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着保护气,C正确;D、“低碳” 生活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倡导 “低碳” 生活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D正确;故选B。【分析】A、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B、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的化学性质,不是利用不易溶于水的性质;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能隔绝氧气,防止食品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变质,起到防腐作用;D、“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6.(2025八下·惠城期中)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尘土飞扬——分子在不断运动B.热胀冷缩——分子体积改变C.轮胎充气——分子间有间隔D.水结成冰——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A. 尘土飞扬尘土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解释错误;B. 热胀冷缩,是因为微粒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解释错误;C. 轮胎充气,分子数目增多,压强变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解释正确;D. 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仍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解释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7.(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列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答案】C【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解答】A、红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以白烟的形式逸散,所以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A正确;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正确;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C错误;D、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会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烟是固体小颗粒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细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发出白光进行分析解答。 8.(2025八下·惠城期中)等质量的下列金属含有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A.钠 B.钙 C.镁 D.铝【答案】A【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解析】【解答】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质量相等的钠、钙、镁、铝的原子数目比为 : : : ,则其中含有原子个数最多的是钠原子,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等质量的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含有的原子个数多分析9.(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C.③属于金属元素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答案】D【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简单分类【解析】【解答】A、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中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A错误;B、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所以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②和④质子数都是11,属于同种元素,①、③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故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故B错误;C、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通常少于4,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通常大于4,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D、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①③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所以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故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属于非金属元素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进行分析解答。 10.(2025八下·惠城期中)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答案】D【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过滤能出去不溶性固体杂质,步骤 Ⅰ 可以除去难溶性杂质,正确;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河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正确;C、液氯可以对河水起杀菌、消毒的作用,正确;D、净化后的水只是除去了水中的一部分杂质,还含有其他的物质,此项不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本题通过河水的净化步骤,考查了水的净化的相关知识,掌握水的净化步骤,明确沉降、过滤、吸附、消毒各步骤的作用,能够准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11.(2025八下·惠城期中)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答案】B【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解析】【解答】解: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故可用排水法收集,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用任何排空气法收集.故选:B.【分析】根据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判断,其依据是气体的性质,主要是溶解性、密度、是否与水反应、是否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四项.12.(2025八下·惠城期中)中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下图是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铒原子中含68个中子 B.铒的元素符号为ErC.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D.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7.3g【答案】B【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68,故一个铒原子中含68个质子,不是中子,故错误,不符合题意;B.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铒的元素符号为Er,故正确,符合题意;C. 由“钅”字旁可知,铒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不符合题意;D.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7.3,故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C、根据元素符号的字旁,确定元素的种类。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13.(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图为氧化汞()受热发生反应生成汞()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B.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D.氧化汞、汞、氧气的化学性质都不同【答案】D【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A、从图示可知该反应为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汞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B、金属单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B错误;C、由图知,氧化汞分子由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汞由汞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所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蘑菇C错误;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化汞分子能保持氧化汞的化学性质,氧分子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汞分子和氧分子的构成不同,所以氧化汞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也吧同,而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汞原子保持汞的化学性质,故氧化汞、汞和氧气的化学性质都不同,其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故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氧化汞和氧气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汞原子保持汞的化学性质,三者化学性质都不同进行分析解答。14.(2025八下·惠城期中)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是( )A 蜡烛燃烧 B 实验操作安全常识火焰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温度最高——外焰 熄灭蜡烛时的白烟——石蜡颗粒 不可以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 不可触摸药品和品尝味道 不可随意丢弃药品,用剩药品放回原瓶C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成功关键 D 加热时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装置——气密性好 药品(红磷)——足量 打开弹簧夹时机——装置冷却 加热前——没有给试管预热 加热时——试管外壁沾有水珠 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A.A B.B C.C D.D【答案】B【知识点】基础知识点归纳【解析】【解答】A、蜡烛燃烧的火焰有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刚熄灭的蜡烛有大量白烟是蜡烛的固体蒸汽,会重新被点燃,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 闻气体气味时,不可以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 进入实验室的要求是不可触摸药品和品尝味道; 用剩药品不可随意丢弃药品,更不能将用剩药品放回原瓶,故B错误,符合题意;C、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成功关键是装置气密性好,且红磷足量, 打开弹簧夹时机要等待装置冷却,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D、加热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 没有给试管预热就直接加热, 试管外壁沾有水珠 就加热,实验完毕没有等到试管冷却就清洗试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火焰有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来解答;B、根据实验室安全常识:闻气味的方法,进入实验室的规则和用剩药品的要求来解答;C、根据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成功关键是装置气密性好,红磷足量, 打开弹簧夹时机要等待装置冷却来解答;D、根据加热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 没有给试管预热就直接加热, 试管外壁沾有水珠 就加热,实验完毕没有等到试管冷却就清洗试管来解答。15.(2025八下·惠城期中)某同学将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缓慢加入盛有二氧化锰的试管中,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A. B.C. D.【答案】A【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解析】【解答】A、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A不正确;B、过氧化氢是反应物,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不断减少,至完全反应减少至0,故B正确;C、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随着反应的进行,会不断生成水,水的质量不断增大,至反应完全,水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变化,故D正确;故选:A。【分析】将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缓慢加入盛有二氧化锰的试管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过氧化氢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水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二、(传统文化)16.(2025八下·惠城期中)水是生命之源,被称为“百药之王”。许多古籍记载了不同的净水方法:a.《酒谱》(宋):尝乘舟于黄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七八升,经宿色如绛。b.《养生要集》(东晋):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c.《物理小识》(明):寻常定水,矾、赤豆、杏仁……皆可。(1)“河源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经宿色如绛”指静置一晚,使水中 杂质沉于水底部。(2)“煮水饮之”的主要目的是 ;实验室中使用 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3)“矾”明矾,化学式:(KAl(SO4)2·12H2O)溶于水后产生铝离子 (写符号)与水反应产生胶状物,对杂质有 作用,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4)“生命吸管”是当今户外净水实用装置(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超滤膜能滤去全部杂质b.抗菌颗粒可以去除细菌c.活性炭能吸附异味d.通过“生命吸管”可以得到纯水【答案】(1)混合物;不溶性(2)杀菌消毒;蒸馏(3)Al3+;吸附(4)ad【知识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1)“河源水” 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经宿色如绛” 静置使水中不溶性大颗粒杂质沉于水底部;(2)煮沸能起到降低水的硬度和杀菌消毒的作用;实验室蒸馏能降低水的硬度;(3)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符号为;明矾溶于水产生的胶状物能吸附杂质,加速杂质的沉降;(4)a、超滤膜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溶于水的钙镁化合物等,该说法错误;b、抗菌颗粒可以去除细菌,说法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说法正确;d、通过 “生命吸管” 不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不能得到纯水,该说法错误。故选ad。【分析】(1)自然界的水为混合物;静置时难溶性大颗粒物沉到水底;(2)煮沸能使水中细菌等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从而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同时也有降低水硬度的作用;实验室中蒸馏能降低水的硬度,得到蒸馏水;(3)书写离子符号时,需在原子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注电荷量,数值在前,符号在后,数值为“1”时省略不写。(4)户外净水装置能除去难溶性杂质、色素、异味、细菌,但不能得到纯水。(1)“河源水” 中含有多种物质,不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所以属于混合物;“经宿色如绛” 指静置一晚,是利用沉淀的方法,使水中不溶性杂质沉于水底部。(2)煮沸能使水中细菌等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从而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所以 “煮水饮之” 主要目的是杀菌消毒;实验室中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蒸馏,蒸馏可除去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杂质。(3)书写离子符号时,需在原子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注电荷量,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值为“1”时数值可以省略不写。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符号为Al3+;明矾溶于水产生的胶状物对杂质有吸附作用,能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目的。(4)a、超滤膜只能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滤去全部杂质,如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该说法错误;b、抗菌颗粒可以去除细菌,说法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说法正确;d、通过 “生命吸管” 不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得到的不是纯水,该说法错误。故选ad。17.(2025八下·惠城期中)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用化学用语填空。①2个氮原子 。②n个二氧化碳分子 。③用凉开水养鱼,鱼易死亡,原因是凉开水中缺少 。(填符号)④构成氯化钠的粒子符号是 。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2)核能的开发是解决能源紧缺的重要途径。①图1是氦-3原子转变为氦-4原子的过程,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原因是它们的原子核内都有 个质子;②根据图2中氦-3的原子符号,写出氦-4的原子符号 。(3)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①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则x的值为 ,该粒子符号为 。②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则x的值为 ,该粒子符号为 。【答案】(1)2N;nCO2;O2;Na+、Cl-;Al(2)2;(3)12;Mg2+;8;【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解答】(1)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2个氮原子表示为:。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n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 。③鱼呼吸需要氧气,氧气化学式为:O2 。④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元素符号为:。(2)①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氦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②图中元素符号左上角数字是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左下角数字是质子数,故氦-4符号为:。(3)①若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即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10电子的阳离子,该粒子质子数,粒子符号为Mg2+。②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即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10电子的阴离子,该粒子质子数,粒子符号为。【分析】(1)根据书写规则书写常见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2)元素市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统称;(3)根据原子与离子的关系,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得失的电子数即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1)①元素符号可表示一个原子,多个原子就在元素符号前加相应数字,所以2个氮原子表示为2N。②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化学式可表示一个分子,多个分子就在化学式前加相应数字,n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nCO2 。③鱼呼吸需要氧气,凉开水中氧气含量少,氧气化学式为O2 。④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钠离子符号为Na+,氯离子符号为Cl-。⑤地壳中含量前五的元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铁、钙,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元素符号为Al。(2)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氦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②原子符号左上角数字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质量数),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氦-4质子数为2,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4,所以原子符号为。(3)①若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说明是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的阳离子,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则质子数,质子数为12的元素是镁元素,该粒子符号为Mg2+。②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说明是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阴离子,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则质子数,质子数为8的元素是氧元素,该粒子符号为。18.(2025八下·惠城期中)通过近两个多月的化学学习,相信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① ,② 。(2)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他应选择的装置是 (在A-G中选择),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请你加以改进 ,请你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氧气,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选择 (填字母序号)作为发生装置。(4)如果用H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填“a”或“b”)端进入。(5)如图是化学中“有名”的装置,有如下用途:医院里给病人输氧,为了给氧气加湿和观察氧气的输出速度,也可以在氧气瓶和病人之间连接该装置,在集气瓶装半瓶水,将 端接氧气钢瓶,通过观察 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答案】(1)酒精灯;锥形瓶(2)AG;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3)D(4)a(5)A;气泡产生速率【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万用瓶的使用【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仪器①是酒精灯,仪器②是锥形瓶。(2)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反应,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因此需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需要采用排水法,需选择的收集装置是G,则装置组合是AG;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易导致加热时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改进方法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该反应为高锰酸钾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快速分解生成水、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反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或D。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选择D作为发生装置,通过D中注射器的活塞可以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的氧气流。(4)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如果用H装置收集氧气,则采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应从长管(a端)通入,空气从短管(b端)排出。(5)给氧气加湿,需要将氧气通入水中,则A端接氧气钢瓶;氧气不易溶于水,通过水会形成气泡,通过观察气泡产生速率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分析】(2)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选择的收集装置。根据高锰酸钾在制取氧气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3)根据注射器的活塞可以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分析。(4)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应从长管(a端)通入,空气从短管(b端)排出分析。(5)根据给氧气加湿,需要将氧气通入水中分析;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通过水会形成气泡,通过观察气泡产生速率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分析。(1)根据图像,仪器①是酒精灯,仪器②是锥形瓶。(2)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反应,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因此需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需要采用排水法,需选择的收集装置是G,则装置组合是AG;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易导致加热时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改进方法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快速分解生成水、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反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或D。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选择D作为发生装置,通过D中注射器的活塞可以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的氧气流。(4)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如果用H装置收集氧气,则采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应从长管(a端)通入,空气从短管(b端)排出。(5)给氧气加湿,需要将氧气通入水中,则A端接氧气钢瓶;氧气不易溶于水,通过水会形成气泡,通过观察气泡产生速率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19.(2025八下·惠城期中)暴雨过后的河水浑浊不堪,有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经过以下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过程如图一所示。(1)图一中,加入的A物质是絮凝剂,该物质的名称是 。(2)图一中操作①②③对应图二中的装置分别是(填序号) ,其中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所用试剂的名称为 。利用该物质的 性,该过程主要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3)图二中的装置(1)实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A.是化学变化 B.水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C.水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水的状态保持不变(4)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序号)。A.滤纸有破损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5)下列净水方法中,生产自来水使用的方法有_______(填序号)。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答案】(1)明矾(2)Ⅲ、Ⅱ、Ⅰ;活性炭;吸附;物理(3)B;C(4)A;C(5)A;B;E【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1)常见的絮凝剂为明矾,则A为明矾。(2)结合流程和净化水的过程可知,操作①能实现固液分离为过滤,③能得到蒸馏水是蒸馏,②为吸附,则操作①②③对应图二中的装置分别是Ⅲ、Ⅱ、Ⅰ;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属于物理变化。(3)装置Ⅰ为蒸馏,水由液态先汽化为水蒸气,遇冷后液化为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蒸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C。故选BC。(4)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可能原因有滤纸破损、漏斗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故选AC。(5)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故选ABE。【分析】(1)明矾是常用的絮凝剂;(2)结合过滤能实现固液分离,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蒸馏能得到蒸馏水进行分析;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吸附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蒸馏过程中只有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此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水的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4)A、滤纸破损,会使滤液没有过滤直接流入烧杯中,使滤液仍浑浊;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可能会引起液滴飞溅;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液体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流出,使滤液仍浑浊;(5)自来水的净水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生活中有煮沸,实验室有蒸馏等净水方法。(1)常见的絮凝剂为明矾,则A为明矾。(2)结合流程和净化水的过程可知,操作①②③分别为过滤、吸附、蒸馏,而图二的装置分别为蒸馏、吸附和过滤,则操作①②③对应图二中的装置分别是Ⅲ、Ⅱ、Ⅰ;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且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A、装置Ⅰ为蒸馏,蒸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叙述不正确;B、蒸馏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但水分子不变,则水的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叙述正确;C、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水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该选项叙述正确;D、蒸馏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改变,该选项叙述不正确。故选BC。(4)A、滤纸破损,会使滤液直接流入烧杯中,使滤液仍浑浊,该选项符合题意;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可能会引起液滴飞溅,但不影响过滤效果,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液体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流出,则滤液仍浑浊,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C。(5)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故选ABE。20.(2025八下·惠城期中)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得出的结论是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 ,这一现象说明 。B烧杯的作用是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大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填“高”“低”或“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 ,同时还可以说明 。【答案】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由无色变为红色;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A中变红色,B中不变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对比;滤纸条由试管口向试管底依次变红;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实验一】(1)甲同学实验:蒸馏水加酚酞无明显变化,结论是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氨水后,溶液颜色变化是溶液变红;结论是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烧杯实验:现象:烧杯A中溶液变红,烧杯B中溶液无变化;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烧杯B的作用:作对照实验,排除空气中物质的干扰。【实验二】试管中现象:酚酞溶液从右到左依次变红(浓氨水中的氨分子向右运动,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三】液面比水平线低;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蔗糖分子进入水分子的间隔中);同时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蔗糖分子扩散到水中)。【分析】依据“分子的基本性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结合实验现象(酚酞变色、液面变化)推导结论;通过对照实验(如烧杯B)排除干扰,验证分子的运动。21.(2025八下·惠城期中)2021年10月6日,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公布。本杰明·李斯特和戴维·麦克米伦因在“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奖,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化学兴趣小组以“催化剂”为主题,进行大单元学习。活动一:验证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某同学用电子天平称取1.0g二氧化锰,按照下图步骤进行探究活动。(1)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实验现象是 。上述步骤中,对比步骤 (填步骤)序号),说明二氧化锰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步骤⑤称量,二氧化锰质量仍为1.0g。得出结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活动二: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猜想假设】猜想1:催化剂的种类猜想2: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猜想3:温度【实验探究】学生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用相同体积的过氧化氢溶液(40mL),以收集50mL的气体为标准,比较反应的快慢,实验方案如表所示:序号 温度/℃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1g催化剂 时间/sl 20 5% 二氧化锰 362 20 10% 二氧化锰 143 20 5% 氧化铜 x4 80 5% 二氧化锰 28(2)写出实验3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3)对比实验1和3的数据,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强的实验依据是 。【拓展延伸】在实验3中,学生将注射器换成了压强传感器,测得了实验过程中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实验过程中,学生触摸锥形瓶外壁,有发烫的感觉,至反应结束后,发生装置的温度慢慢趋于常温。(4)根据实验探究推知,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5)分析图2发现:反应速率在不断发生改变。反应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填2种)。(6)图2中,CD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①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③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③④;;x>36;放出;温度、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1)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实验现象是①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③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步骤③反应停止后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步骤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又有氧气生成,则上述步骤中,对比步骤③④,说明二氧化锰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2)实验3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3)催化效果越好,反应速率越快,则收集50mL气体所需时间越短,因此对比实验1和3的数据,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强的实验依据是x>36。(4)实验过程中,学生触摸锥形瓶外壁,有发烫的感觉,说明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放出热量。(5)由图2可知,反应速率在不断发生改变,最开始反应速率比较慢,随着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则反应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6)由图2可知,C点压强达到最高,说明此时过氧化氢完全分解,不再产生氧气,则CD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分析】(1)根据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实验现象是①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③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分析。根据对比实验,步骤③反应停止后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步骤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又有氧气生成分析。(2)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3)根据催化效果越好,反应速率越快,则对比实验1和3的数据,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强分析。(4)根据实验过程中,学生触摸锥形瓶外壁,有发烫的感觉分析。(5)根据图2可知,反应速率在不断发生改变,最开始反应速率比较慢,随着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分析。(6)根据图2可知,C点压强达到最高,说明此时过氧化氢完全分解,不再产生氧气,则CD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分析。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