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南宁市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1.(2025八下·南宁期末)空气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A.78% B.21% C.0.94% D.0.03%2.(2025八下·南宁期末)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下列地摊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露天烧烤 B.手工刺绣 C.现场素描 D.西瓜榨汁3.(2025八下·南宁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下列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A.植树造林 B.直接焚烧垃圾C.节约用电 D.塑料回收利用4.(2025八下·南宁期末)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人能闻到菊花清香的原因是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很小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不可分5.(2025八下·南宁期末)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A.水 B.二氧化碳 C.铁 D.硫酸铜6.(2025八下·南宁期末)保持氨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氨分子 B.氢原子C.氮原子 D.氢原子和氮原子7.(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汤姆孙发现电子B.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拉瓦锡研究空气的组成D.道尔顿编制元素周期表8.(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行为中,不符合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要求的是A.把鼻子凑到试剂瓶口闻气味B.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C.酒精灯被碰翻着火,立刻用湿布盖灭D.实验后将废液放入指定的容器内9.(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 B.加固体粉末C.点燃酒精灯 D.量取一定体积的水A.A B.B C.C D.D10.(2025八下·南宁期末)有关工业制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氧气和氮气的密度不同 B.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C.工业制得的氧气是纯净物 D.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11.(2025八下·南宁期末)2025春晚歌曲《山鹰和兰花花》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A.酸雨是因为大量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引起的B.空气质量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好C.温室效应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因此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12.(2025八下·南宁期末)2024年一篇报道“月壤制氧,中国试验出第一口氧气”,震惊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B.氧气可作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剂C.氧气可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D.可通过加压降温将氧气变成液氧储存在蓝色钢瓶中13.(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白雾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14.(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15.(2025八下·南宁期末)若用“”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B.C. D.16.(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 B.C. D.17.(2025八下·南宁期末)如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钠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核外有3个电子层 B.质子数为11C.易失去电子 D.“+”表示钠原子带正电18.(2025八下·南宁期末)2021年4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是92。则铀﹣2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92 B.122 C.214 D.30619.(2025八下·南宁期末)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D.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20.(2025八下·南宁期末)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2是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有关图2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且瓶内温度逐渐降低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D.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21.(2025八下·南宁期末)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表达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或名称填空。(1)氦: 。(2)氧: 。(3)铝: 。(4)C: 。(5)Si: 。(6)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2.(2025八下·南宁期末)化学来源于生活。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稀有气体 ④二氧化硫 ⑤氮气(1)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是 。(2)可用于医疗急救的是 。(3)可用于制作霓虹灯的是 。(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 。(5)可用于制造氮肥 。23.(2025八下·南宁期末)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1)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2)小明一口气能喝掉6000万亿个水分子: 。(3)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4)水烧开以后易把壶盖冲起: 。24.(2025八下·南宁期末)“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1)根据下图可以得出,水由 构成,一个水分子由 和 构成的。(2)图甲是液态水加热变气态水,图乙是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①图甲:分子的 发生了变化,但分子的 没有发生变化,故该变化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②图乙: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该变化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③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原子。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 (填序号)。A. B. C. D.该反应共涉及 种物质。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填“分子”或“原子”)。25.(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图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②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②和③是不同种原子,它们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数不同(2)③号表示的原子符号是 ,该粒子化学性质 (填“稳定”或“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图中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序号);说明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关系密切。(3)上述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填序号)。26.(2025八下·南宁期末)实验课上同学们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1)【实验现象】图1实验开始时两烧杯中溶液均为无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2)【实验结论】图1实验说明 。(3)【装置改进】小华对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与图1相比该装置的优点是: 。(4)【实验拓展】同学们设计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填字母)A.A和B同时变红 B.B比A更早变红 C.A比B更早变红 D.无法确定由此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7.(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装置。请回答问题。(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为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水槽内的水变红,可能的原因是 。(3)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 。用D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4)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若用G收集氧气,气体应从G的 (填“a”或“b”)端进入。(5)收集好氧气后,为什么要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6)常温常压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时,在A-F装置中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28.(2025八下·南宁期末)化学实验小组在课外进行了有关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再探究。【提出猜想】红砖粉末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实验验证】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一 在试管中加入10mL5%的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有少量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溶液分解速率较慢二 将10mL5%的溶液加入装有0.5g红砖粉末的试管,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有较多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___________(1)做实验一的目的是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其中红砖粉末起 作用。(2)实验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能证明红砖粉末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是因为 。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氧化铜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那么与二氧化锰相比,氧化铜的催化效果如何?同学们决定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5%的双氧水,然后再分别加入1g氧化铜和1g二氧化锰。利用量筒收集产生的氧气,得到气体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解释与结论】(3)①由图可知,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更好,理由是 。②由图可知,除了能比较催化效果外,从催化剂的角度分析,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空气的组成【解析】【解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 21%。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空气成分及各成分体积分数分析。2.【答案】A【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A、露天烧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手工刺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现场素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西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3.【答案】B【知识点】绿色化学;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B、直接焚烧垃圾,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不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C、节约用电,节约了资源,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D、塑料回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并且节约了资源,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进行分析;B、根据直接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进行分析;C、根据节约用电,节约了资源进行分析;D、根据塑料回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并且节约了资源进行分析。4.【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词人能闻到菊花清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花的香味分子运动到人的嗅觉器官。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5.【答案】C【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解答】A、水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铁由铁原子构成,符合题意;D、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多数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化合物由分子构成,金属由原子构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多由离子构成分析。6.【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氨气由氨分子构成,氨分子是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7.【答案】D【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解析】【解答】A、汤姆孙在1897年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不符合题意。B、卢瑟福在1911年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金箔实验)提出,原子中心有一个小而密集的原子核,电子围绕核运动。不符合题意。C、拉瓦锡在18世纪通过实验(如汞加热实验)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不符合题意。D、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制定元素周期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各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分析。8.【答案】A【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解析】【解答】A、闻药品的气味时,要用手煽动气体闻气味,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符合题意;B、试管骤冷骤热易炸裂,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不符合题意;C、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使酒精隔离氧气熄灭,不符合题意;D、实验结束后废液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扇闻法闻药品气味分析;B、根据试管骤冷骤热易炸裂分析;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D、根据废液的处理方法分析。9.【答案】A【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解析】【解答】A、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符合题意;B、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要手持试管,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再直立试管,不符合题意;C、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支酒精灯,不符合题意;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时瓶塞、标签、试剂瓶口三处要求 分析;B、根据粉末状药品一横二送三直立的操作步骤分析;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D、根据量筒正确读数方法分析。10.【答案】B【知识点】氧气的工业制法【解析】【解答】A. 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加热使氮气和氧气分离,不符合题意;B.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符合题意;C. 工业制得的氧气是还含有稀有气体等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D.工业制氧气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加热使氮气和氧气分离,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析。11.【答案】D【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解析】【解答】A、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引起的,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是产生酸雨的气体,不符合题意。B、空气质量指数是是指污染指数,数值越大,表示污染物越严重,空气质量越不好,不符合题意。C、温室效应主要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引起,但二氧化碳是空气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D、氮气占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于作保护气,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酸雨是硫、氮氧化物造成的分析;B、根据空气质量指数是污染指数分析;C、根据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分析;D、根据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分析。12.【答案】D【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A、氧气不易溶于水,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水中溶解有少量氧气,不符合题意。B、氧气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 氧气可作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不是燃烧剂 ,不符合题意。C、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金属发生反应,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不符合题意;D、 可通过加压降温将氧气变成液氧储存在蓝色钢瓶中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分析;B、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C、根据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分析;D、根据氧气的储存方法分析。13.【答案】C【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解答】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B、“烟”为固体颗粒,“雾”为液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不符合题意;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符合题意;D、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及严密,如烟与雾的区别,光和火焰的区别,如结论与现象的不同等。14.【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A不正确;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正确;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C不正确;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故D不正确.故选:B.【分析】A、根据分子的定义判断;B、根据原子的定义判断;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种类分析;D、根据分子、原子的构成及变化分析.15.【答案】B【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图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图示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C、图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D、图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为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为纯净物分析。16.【答案】B【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该反应中反应物为一种,不属于氧化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C、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反应后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D、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反应后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后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析。17.【答案】D【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解析】【解答】A、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不符合题意;B、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即欠原子质子数为11,不符合题意;C、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4,易失去1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不符合题意;D、“+”表示原子核带正电,钠原子不显电性。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各层上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分析。18.【答案】A【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解析】【解答】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质子数是92,其核外电子数也为92。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和核外电子数分析19.【答案】C【知识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生成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成原子,不符合题意;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符合题意;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图示中各物质的粒子构成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结合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特点分析。20.【答案】D【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解析】【解答】A、红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所以BC段气压增大,不符合题意;B、CD段气压减小,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不符合题意;C、DE段气压增大是因为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补充减小的氧气体积,不符合题意。D、 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最终瓶内的气压没有明显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21.【答案】(1)He(2)O(3)Al(4)碳(5)硅(6)【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解析】【解答】(1)“氦”可以表示氦元素,元素符号为He;(2)“氧”可以表示氧元素,元素符号为O;(3)“铝”表示铝元素,元素符号为Al;(4)C是碳元素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名称为碳;(5)Si是硅元素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个硅原子,名称为硅;(6)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也为17,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第三层有7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分析】根据常见元素的符号书写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分析,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时,用圆圈及圈内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数,各层上电子数标在弧线上。(1)“氦”可以表示氦元素,元素符号为He;(2)“氧”可以表示氧元素,元素符号为O;(3)“铝”表示铝元素,元素符号为Al;(4) C是碳元素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名称为碳;(5)Si是硅元素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个硅原子,名称为硅;(6)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也为17,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第三层有7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22.【答案】(1)④(2)②(3)③(4)①(5)⑤【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再被氧化生成硫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故选④。(2)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选②;(3)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电光源,故选③;(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①;(5)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氨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故氮气可用于制造氮肥。故选⑤。【分析】根据酸雨是硫、氮氧化物造成的,氧气帮助呼吸的性质、稀有气体通电发有色光的性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氮气可用作制造氮肥分析。(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再被氧化生成硫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故选④。(2)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选②;(3)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电光源,故选③;(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①;(5)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氨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故氮气可用于制造氮肥。故选⑤。23.【答案】(1)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3)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4)受热后分子间间隔增大,气体膨胀【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 【解答】(1)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2)小明一口气能喝掉6000万亿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液氧和氧气均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均能支持燃烧;(4)水烧开以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受热后分子间间隔增大,气体膨胀。【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随压强、温度的变化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1)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2)小明一口气能喝掉6000万亿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液氧和氧气均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均能支持燃烧;(4)水烧开以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受热后分子间间隔增大,气体膨胀。24.【答案】(1)水分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2)间隔;种类;物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化合;分子种类是否改变(3)D;三;原子【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水由水分子构成;由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2)①由图可知,图甲中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但是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即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由图可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分子种类是否发生改变;(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4个,2个,生成物中含4个,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故图中应补充 。故选D;由图可知,该反应涉及、、三种物质;该反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析】(1)根据水由分子构成及水分子构成分析;(2)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化学变化实质分析。(1)由图可知,水由水分子构成;由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2)①由图可知,图甲中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但是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即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由图可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分子种类是否发生改变;(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4个,2个,生成物中含4个,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故图中应补充。故选D;由图可知,该反应涉及、、三种物质;该反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填:原子。25.【答案】(1)非金属;质子(或核电荷)(2)S;不稳定;得到;②③;最外层电子数(3)①【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解析】【解答】(1)质子数=原子序数,②中质子数为8,8号元素是氧元素,由“气”字旁可知,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②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故②属于非金属原子;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②和③是不同种原子,它们的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2)③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③中质子数为16,16号元素是硫元素,故其原子符号是:S;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不是8,化学性质不稳定,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图中②③粒子均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表示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说明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3)①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分析】(1)根据名称带“气”的为非金属元素,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分析;(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大于4易得电子分析;(3)根据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层为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分析。(1)质子数=原子序数,②中质子数为8,8号元素是氧元素,由“气”字旁可知,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②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故②属于非金属原子;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②和③是不同种原子,它们的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2)③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③中质子数为16,16号元素是硫元素,故其原子符号是:S;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不是8,化学性质不稳定,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图中②③粒子均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表示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说明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3)①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26.【答案】(1)A烧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2)分子在不断运动(3)比较环保,节约药品(4)B;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1)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A烧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2)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A中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当氨分子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与图1装置相比,该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氨气不会散逸到空气中,比较环保,且可以节约药品;(4)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棉花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B比A更早变红。故选B;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棉花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比A更早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分析】(1)根据浓氨水的挥发性及碱性分析;(2)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3)根据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无污染的特点分析;(4)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析。(1)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A烧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2)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A中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当氨分子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与图1装置相比,该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氨气不会散逸到空气中,比较环保,且可以节约药品;(4)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棉花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B比A更早变红。故选B;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棉花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比A更早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27.【答案】(1)试管(2)A;;未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4)F;a(5)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6)A;E【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标号①的仪器名称为:试管;(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水槽内的水变红,可能的原因是: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3)与B装置相比,C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用D装置,即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4)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F;若用G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气体应从G的a端通入;(5)收集好氧气后,要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6)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E。【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2)根据高锰酸钾是氧气装置特点及反应原理分析;(3)根据分液漏斗可控制液体流速,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验满要将带火星木条放瓶口处检验分析;(4)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较向上排空气法纯净,万用瓶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的气体时长导管进气分析;(5)根据加热制气时要防止水倒吸分析;(6)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由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分析。(1)由图可知,标号①的仪器名称为:试管;(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水槽内的水变红,可能的原因是: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3)与B装置相比,C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用D装置,即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4)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F;若用G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气体应从G的a端通入;(5)收集好氧气后,要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6)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E。28.【答案】对比实验;氧气;催化;红砖粉末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未验证红砖粉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二氧化锰催化产生氧气体积更多;催化剂不会改变生成物的体积【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1)做实验一的目的是与实验二进行对比,判断红砖粉末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氧气。对比两实验的反应现象可知,红砖粉末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起催化作用。(2)由实验二所给现象,对比实验一现象,可得出红砖粉末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催化剂除改变反应速率外,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因实验中未验证红砖粉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所以不能证明红砖粉末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3)①由图可知,5mL5%的双氧水分别加入1g氧化铜和1g二氧化锰,在相同时间二氧化锰催化产生氧气体积更多,由此可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更好。②由图可知,5mL5%的双氧水分别加入1g氧化铜和1g二氧化锰,最终生成氧气体积相等,说明催化剂不会改变生成物的体积。【分析】(1)根据所给对比实验的变量确定实验目的,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实验中红砖粉末可加快反应速率分析;(2)根据实验中所给条件及现象确定实验结论,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3)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可比较相同时间产生气体的多少或收集相等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长短及图像中所给信息分析。1 / 1广西南宁市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1.(2025八下·南宁期末)空气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A.78% B.21% C.0.94% D.0.03%【答案】B【知识点】空气的组成【解析】【解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 21%。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空气成分及各成分体积分数分析。2.(2025八下·南宁期末)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下列地摊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露天烧烤 B.手工刺绣 C.现场素描 D.西瓜榨汁【答案】A【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A、露天烧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手工刺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现场素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西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3.(2025八下·南宁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下列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A.植树造林 B.直接焚烧垃圾C.节约用电 D.塑料回收利用【答案】B【知识点】绿色化学;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B、直接焚烧垃圾,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不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C、节约用电,节约了资源,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D、塑料回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并且节约了资源,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进行分析;B、根据直接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进行分析;C、根据节约用电,节约了资源进行分析;D、根据塑料回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并且节约了资源进行分析。4.(2025八下·南宁期末)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人能闻到菊花清香的原因是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很小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不可分【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词人能闻到菊花清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花的香味分子运动到人的嗅觉器官。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5.(2025八下·南宁期末)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A.水 B.二氧化碳 C.铁 D.硫酸铜【答案】C【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解答】A、水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铁由铁原子构成,符合题意;D、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多数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化合物由分子构成,金属由原子构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多由离子构成分析。6.(2025八下·南宁期末)保持氨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氨分子 B.氢原子C.氮原子 D.氢原子和氮原子【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氨气由氨分子构成,氨分子是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7.(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汤姆孙发现电子B.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拉瓦锡研究空气的组成D.道尔顿编制元素周期表【答案】D【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解析】【解答】A、汤姆孙在1897年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不符合题意。B、卢瑟福在1911年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金箔实验)提出,原子中心有一个小而密集的原子核,电子围绕核运动。不符合题意。C、拉瓦锡在18世纪通过实验(如汞加热实验)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不符合题意。D、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制定元素周期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各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分析。8.(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行为中,不符合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要求的是A.把鼻子凑到试剂瓶口闻气味B.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C.酒精灯被碰翻着火,立刻用湿布盖灭D.实验后将废液放入指定的容器内【答案】A【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解析】【解答】A、闻药品的气味时,要用手煽动气体闻气味,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符合题意;B、试管骤冷骤热易炸裂,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不符合题意;C、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使酒精隔离氧气熄灭,不符合题意;D、实验结束后废液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扇闻法闻药品气味分析;B、根据试管骤冷骤热易炸裂分析;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D、根据废液的处理方法分析。9.(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 B.加固体粉末C.点燃酒精灯 D.量取一定体积的水A.A B.B C.C D.D【答案】A【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解析】【解答】A、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符合题意;B、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要手持试管,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再直立试管,不符合题意;C、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支酒精灯,不符合题意;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时瓶塞、标签、试剂瓶口三处要求 分析;B、根据粉末状药品一横二送三直立的操作步骤分析;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D、根据量筒正确读数方法分析。10.(2025八下·南宁期末)有关工业制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氧气和氮气的密度不同 B.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C.工业制得的氧气是纯净物 D.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答案】B【知识点】氧气的工业制法【解析】【解答】A. 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加热使氮气和氧气分离,不符合题意;B.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符合题意;C. 工业制得的氧气是还含有稀有气体等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D.工业制氧气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加热使氮气和氧气分离,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析。11.(2025八下·南宁期末)2025春晚歌曲《山鹰和兰花花》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A.酸雨是因为大量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引起的B.空气质量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好C.温室效应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因此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答案】D【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解析】【解答】A、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引起的,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是产生酸雨的气体,不符合题意。B、空气质量指数是是指污染指数,数值越大,表示污染物越严重,空气质量越不好,不符合题意。C、温室效应主要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引起,但二氧化碳是空气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D、氮气占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于作保护气,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酸雨是硫、氮氧化物造成的分析;B、根据空气质量指数是污染指数分析;C、根据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分析;D、根据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分析。12.(2025八下·南宁期末)2024年一篇报道“月壤制氧,中国试验出第一口氧气”,震惊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B.氧气可作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剂C.氧气可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D.可通过加压降温将氧气变成液氧储存在蓝色钢瓶中【答案】D【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A、氧气不易溶于水,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水中溶解有少量氧气,不符合题意。B、氧气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 氧气可作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不是燃烧剂 ,不符合题意。C、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金属发生反应,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不符合题意;D、 可通过加压降温将氧气变成液氧储存在蓝色钢瓶中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分析;B、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C、根据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分析;D、根据氧气的储存方法分析。13.(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白雾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答案】C【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解答】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B、“烟”为固体颗粒,“雾”为液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不符合题意;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符合题意;D、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及严密,如烟与雾的区别,光和火焰的区别,如结论与现象的不同等。14.(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A不正确;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正确;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C不正确;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故D不正确.故选:B.【分析】A、根据分子的定义判断;B、根据原子的定义判断;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种类分析;D、根据分子、原子的构成及变化分析.15.(2025八下·南宁期末)若用“”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B.C. D.【答案】B【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图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图示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C、图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D、图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为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为纯净物分析。16.(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 B.C. D.【答案】B【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该反应中反应物为一种,不属于氧化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C、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反应后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D、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反应后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后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析。17.(2025八下·南宁期末)如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钠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核外有3个电子层 B.质子数为11C.易失去电子 D.“+”表示钠原子带正电【答案】D【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解析】【解答】A、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不符合题意;B、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即欠原子质子数为11,不符合题意;C、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4,易失去1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不符合题意;D、“+”表示原子核带正电,钠原子不显电性。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各层上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分析。18.(2025八下·南宁期末)2021年4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是92。则铀﹣2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92 B.122 C.214 D.306【答案】A【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解析】【解答】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质子数是92,其核外电子数也为92。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和核外电子数分析19.(2025八下·南宁期末)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D.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答案】C【知识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生成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成原子,不符合题意;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符合题意;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图示中各物质的粒子构成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结合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特点分析。20.(2025八下·南宁期末)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2是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有关图2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且瓶内温度逐渐降低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D.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答案】D【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解析】【解答】A、红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所以BC段气压增大,不符合题意;B、CD段气压减小,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不符合题意;C、DE段气压增大是因为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补充减小的氧气体积,不符合题意。D、 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最终瓶内的气压没有明显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21.(2025八下·南宁期末)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表达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或名称填空。(1)氦: 。(2)氧: 。(3)铝: 。(4)C: 。(5)Si: 。(6)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答案】(1)He(2)O(3)Al(4)碳(5)硅(6)【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解析】【解答】(1)“氦”可以表示氦元素,元素符号为He;(2)“氧”可以表示氧元素,元素符号为O;(3)“铝”表示铝元素,元素符号为Al;(4)C是碳元素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名称为碳;(5)Si是硅元素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个硅原子,名称为硅;(6)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也为17,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第三层有7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分析】根据常见元素的符号书写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分析,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时,用圆圈及圈内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数,各层上电子数标在弧线上。(1)“氦”可以表示氦元素,元素符号为He;(2)“氧”可以表示氧元素,元素符号为O;(3)“铝”表示铝元素,元素符号为Al;(4) C是碳元素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名称为碳;(5)Si是硅元素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个硅原子,名称为硅;(6)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也为17,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第三层有7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22.(2025八下·南宁期末)化学来源于生活。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稀有气体 ④二氧化硫 ⑤氮气(1)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是 。(2)可用于医疗急救的是 。(3)可用于制作霓虹灯的是 。(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 。(5)可用于制造氮肥 。【答案】(1)④(2)②(3)③(4)①(5)⑤【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再被氧化生成硫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故选④。(2)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选②;(3)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电光源,故选③;(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①;(5)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氨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故氮气可用于制造氮肥。故选⑤。【分析】根据酸雨是硫、氮氧化物造成的,氧气帮助呼吸的性质、稀有气体通电发有色光的性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氮气可用作制造氮肥分析。(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再被氧化生成硫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故选④。(2)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选②;(3)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电光源,故选③;(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①;(5)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氨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故氮气可用于制造氮肥。故选⑤。23.(2025八下·南宁期末)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1)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2)小明一口气能喝掉6000万亿个水分子: 。(3)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4)水烧开以后易把壶盖冲起: 。【答案】(1)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3)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4)受热后分子间间隔增大,气体膨胀【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 【解答】(1)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2)小明一口气能喝掉6000万亿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液氧和氧气均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均能支持燃烧;(4)水烧开以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受热后分子间间隔增大,气体膨胀。【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随压强、温度的变化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1)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2)小明一口气能喝掉6000万亿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液氧和氧气均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均能支持燃烧;(4)水烧开以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受热后分子间间隔增大,气体膨胀。24.(2025八下·南宁期末)“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1)根据下图可以得出,水由 构成,一个水分子由 和 构成的。(2)图甲是液态水加热变气态水,图乙是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①图甲:分子的 发生了变化,但分子的 没有发生变化,故该变化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②图乙: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该变化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③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原子。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 (填序号)。A. B. C. D.该反应共涉及 种物质。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填“分子”或“原子”)。【答案】(1)水分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2)间隔;种类;物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化合;分子种类是否改变(3)D;三;原子【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水由水分子构成;由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2)①由图可知,图甲中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但是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即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由图可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分子种类是否发生改变;(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4个,2个,生成物中含4个,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故图中应补充 。故选D;由图可知,该反应涉及、、三种物质;该反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析】(1)根据水由分子构成及水分子构成分析;(2)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化学变化实质分析。(1)由图可知,水由水分子构成;由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2)①由图可知,图甲中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但是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即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由图可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分子种类是否发生改变;(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4个,2个,生成物中含4个,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故图中应补充。故选D;由图可知,该反应涉及、、三种物质;该反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填:原子。25.(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图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②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②和③是不同种原子,它们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数不同(2)③号表示的原子符号是 ,该粒子化学性质 (填“稳定”或“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图中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序号);说明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关系密切。(3)上述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填序号)。【答案】(1)非金属;质子(或核电荷)(2)S;不稳定;得到;②③;最外层电子数(3)①【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解析】【解答】(1)质子数=原子序数,②中质子数为8,8号元素是氧元素,由“气”字旁可知,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②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故②属于非金属原子;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②和③是不同种原子,它们的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2)③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③中质子数为16,16号元素是硫元素,故其原子符号是:S;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不是8,化学性质不稳定,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图中②③粒子均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表示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说明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3)①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分析】(1)根据名称带“气”的为非金属元素,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分析;(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大于4易得电子分析;(3)根据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层为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分析。(1)质子数=原子序数,②中质子数为8,8号元素是氧元素,由“气”字旁可知,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②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故②属于非金属原子;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②和③是不同种原子,它们的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2)③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③中质子数为16,16号元素是硫元素,故其原子符号是:S;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不是8,化学性质不稳定,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图中②③粒子均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表示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说明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3)①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26.(2025八下·南宁期末)实验课上同学们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1)【实验现象】图1实验开始时两烧杯中溶液均为无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2)【实验结论】图1实验说明 。(3)【装置改进】小华对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与图1相比该装置的优点是: 。(4)【实验拓展】同学们设计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填字母)A.A和B同时变红 B.B比A更早变红 C.A比B更早变红 D.无法确定由此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答案】(1)A烧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2)分子在不断运动(3)比较环保,节约药品(4)B;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1)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A烧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2)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A中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当氨分子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与图1装置相比,该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氨气不会散逸到空气中,比较环保,且可以节约药品;(4)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棉花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B比A更早变红。故选B;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棉花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比A更早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分析】(1)根据浓氨水的挥发性及碱性分析;(2)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3)根据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无污染的特点分析;(4)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析。(1)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A烧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2)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A中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当氨分子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与图1装置相比,该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氨气不会散逸到空气中,比较环保,且可以节约药品;(4)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棉花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B比A更早变红。故选B;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棉花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比A更早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27.(2025八下·南宁期末)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装置。请回答问题。(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为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水槽内的水变红,可能的原因是 。(3)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 。用D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4)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若用G收集氧气,气体应从G的 (填“a”或“b”)端进入。(5)收集好氧气后,为什么要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6)常温常压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时,在A-F装置中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答案】(1)试管(2)A;;未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4)F;a(5)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6)A;E【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标号①的仪器名称为:试管;(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水槽内的水变红,可能的原因是: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3)与B装置相比,C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用D装置,即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4)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F;若用G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气体应从G的a端通入;(5)收集好氧气后,要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6)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E。【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2)根据高锰酸钾是氧气装置特点及反应原理分析;(3)根据分液漏斗可控制液体流速,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验满要将带火星木条放瓶口处检验分析;(4)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较向上排空气法纯净,万用瓶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的气体时长导管进气分析;(5)根据加热制气时要防止水倒吸分析;(6)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由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分析。(1)由图可知,标号①的仪器名称为:试管;(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水槽内的水变红,可能的原因是: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3)与B装置相比,C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用D装置,即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4)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F;若用G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气体应从G的a端通入;(5)收集好氧气后,要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6)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E。28.(2025八下·南宁期末)化学实验小组在课外进行了有关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再探究。【提出猜想】红砖粉末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实验验证】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一 在试管中加入10mL5%的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有少量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溶液分解速率较慢二 将10mL5%的溶液加入装有0.5g红砖粉末的试管,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有较多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___________(1)做实验一的目的是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其中红砖粉末起 作用。(2)实验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能证明红砖粉末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是因为 。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氧化铜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那么与二氧化锰相比,氧化铜的催化效果如何?同学们决定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5%的双氧水,然后再分别加入1g氧化铜和1g二氧化锰。利用量筒收集产生的氧气,得到气体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解释与结论】(3)①由图可知,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更好,理由是 。②由图可知,除了能比较催化效果外,从催化剂的角度分析,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对比实验;氧气;催化;红砖粉末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未验证红砖粉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二氧化锰催化产生氧气体积更多;催化剂不会改变生成物的体积【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1)做实验一的目的是与实验二进行对比,判断红砖粉末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氧气。对比两实验的反应现象可知,红砖粉末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起催化作用。(2)由实验二所给现象,对比实验一现象,可得出红砖粉末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催化剂除改变反应速率外,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因实验中未验证红砖粉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所以不能证明红砖粉末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3)①由图可知,5mL5%的双氧水分别加入1g氧化铜和1g二氧化锰,在相同时间二氧化锰催化产生氧气体积更多,由此可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更好。②由图可知,5mL5%的双氧水分别加入1g氧化铜和1g二氧化锰,最终生成氧气体积相等,说明催化剂不会改变生成物的体积。【分析】(1)根据所给对比实验的变量确定实验目的,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实验中红砖粉末可加快反应速率分析;(2)根据实验中所给条件及现象确定实验结论,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3)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可比较相同时间产生气体的多少或收集相等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长短及图像中所给信息分析。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南宁市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学生版).docx 广西南宁市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