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题型突破)(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题型突破)(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A 题型聚焦·专项突破
考点一 燃烧的条件
◆题型1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重点)
1.(2024·重庆卷)利用红磷和白磷进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处物质为白磷 B.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
C.a、b两点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c处通入氧气白磷能燃烧
2.对燃烧及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进行了下图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对比①②可探究:接触空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B.对比②③可探究:燃烧的剧烈程度与O2的含量有关
C.对比③④可探究: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D.对比①④可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3.(2024·四川乐山卷)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可调节温度的电炉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红磷的着火点是,氯化钠不是可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温度为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当温度为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当温度升至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4.用如图实验可以验证燃烧的条件(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
(1)步骤Ⅱ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 。
(2)对比步骤I、步骤Ⅱ白磷的不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 。
5.(2025·重庆市)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1)关闭弹簧夹,在U形燃烧管中加入等量的白磷和红磷,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对比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注入过氧化氢溶液,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停止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打开弹簧夹通入,燃着的白磷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3)请指出该装置的不足之处 。
6.(2023·江苏无锡卷)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Ⅰ.试管中白磷燃烧;
Ⅱ.水中白磷未燃烧;
Ⅲ.试管中红磷未燃烧;
Ⅳ.气球a先变大后变小。
①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②由现象Ⅰ、Ⅲ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③从现象Ⅳ分析:气球a先变大的原因是 。
(2)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题型2 燃烧条件的判断
7.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①有可燃物 ②有足够的氧气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使用铝合金作外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本草纲目》卷六艾火纲目记载:“阳燧(时珍曰)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火镜”在点燃艾绒时所起的作用是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9.(2024·湖南卷)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10.(2024·山东临沂卷)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11.(2025·云南省)电石灯是古老的照明工具,原理是利用电石()与水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点燃气体用于照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石灯利用电石作可燃物 B.点燃是为了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通过移动螺母最终使火焰熄灭 D.导管1可长期使用,无需清洁保养
12.“拔火罐”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原理是点燃蘸有酒精的棉球,火罐在火焰上罩一下后扣在有病灶的皮肤上,火罐就吸在皮肤上并使部分皮肤凸起。主要是祛除体内风寒湿热的一种治病方法。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拔火罐”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火罐拔上后,用嘴吹灭燃烧的酒精棉球。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考点二 燃料燃烧的调控
◆题型1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
13.(2025·湖南卷)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木柴架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吹灭蜡烛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水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4.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对于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D.用水喷淋灭火能够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5.(2025·湖南长沙卷)合理调控燃烧等化学反应意义重大。下列措施主要利用“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原理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C.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火焰
D.在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
16.(2025·四川成都卷)学习小组在劳动实践中用木材生火做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燃木材——升高木材着火点 B.冒出黑烟——木材燃烧不充分
C.架空木材——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 D.沙土盖灭——使木材与空气隔绝
17.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木柴架空有利于促进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题型2 设计和制作简易灭火器
18.兴趣小组利用简易工具和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灭火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时倾斜装置即可
B.灭火时应对准火焰的上方喷射
C.此简易灭火器可能无法扑灭较大的火源
D.设计与制作简易灭火器时需考虑反应速率等因素
19.如图所示是同学们自制的泡沫灭火器,对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浓盐酸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浓度,加快反应速率
B. 倒转装置后喷出大量泡沫的原因是浓盐酸挥发
C. 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灭火时应对准可燃物的火焰上方喷射
◆题型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0.(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卷)加油站要张贴消防安全标志,下列图标中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A. B. C. D.
21.(2025·山东省威海市)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电动自行车在居民楼内充电 B.夜间煤气泄漏开灯检查
C.在加油站内拨打电话 D.楼房起火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
22.当遇到火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室内起火,立刻打开门窗
B.扑灭森林火灾,可设置隔离带
C.楼房起火,乘坐电梯逃生
D.油库着火,用水浇灭
23.作为中学生应该具备应对火灾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离着火区域
C.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24.(2025·江苏省苏州市)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吹入空气后发生爆炸,硬纸板被掀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粉属于可燃物
B.吹入空气前,面粉没有燃烧是因为塑料瓶内没有氧气
C.吹入空气,面粉剧烈燃烧大量放热,气体体积迅速膨胀
D.面粉加工厂应严禁烟火
25.(2025·福建省)兴趣小组开展“小区火灾隐患调查与火灾防范宣传”实践活动。
【设计方案】用某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辅助生成实践活动方案。方案强调开展可燃物、火源控制、消防设施等的调查,并对活动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小区配有干粉灭火器;居民主要以天然气为家用燃料、以电动车为出行工具。
【进行宣传】介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火灾隐患及应对措施等,并张贴安全标识。
基于上述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可燃物、火源控制、消防设施”等调查内容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 。
(2)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时,应对准火焰 (填“上”“中”或“根”)部喷射。
(3)火灾隐患及应对措施。
①天然气泄漏易引发火灾,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被困在火灾区,可采用的自救措施是 (写一条)。
(4)设置安全标识。
①“禁止烟火”的消防安全标志是 (填字母)。
②宣传语“油锅起火别慌乱,锅盖—盖火自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 。
◆题型4 合理调控燃烧
26.(2025·四川省成都市)学习小组在劳动实践中用木材生火做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燃木材——升高木材着火点 B.冒出黑烟——木材燃烧不充分
C.架空木材——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 D.沙土盖灭——使木材与空气隔绝
27.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火。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可以盖上锅盖灭火
B.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的目的
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
28.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C.燃气出现黄色火焰时,调大进风口是为了通入足够的空气 D.围炉煮茶,燃烧木炭时保持良好通风是为了防止中毒
29.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野外做饭时人们会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
C.浇水熄灭火堆是为了使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考点三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题型1 反应中的放热现象
3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工厂锅炉用煤常加工成粉末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节约能源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需要点燃,所以是一个吸收热量的反应
C.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D.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31.下列关于能源和能量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就是干冰,主要成分为CO2
B.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池可以将化学能和电能进行相互转化
B.酒精燃烧时释放出能量
C.电灯通电是将电能转变成光能、热能的化学变化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太阳能
考点四 化石能源的利用
◆题型1 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判断
33.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冬奥会处处体现“低碳环保”理念,冬奥场馆大多采用绿色能源供电。下列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A.太阳能 B.风能 C.水能 D.化石燃料
34.能源结构的改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化石燃料都是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将煤粉碎后燃烧,其目的是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答一点)。
(2)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但目前在生活和生产中并没有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 。
(3)请你预测未来燃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
35.(2025·山东青岛卷)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能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1)图一展示了我国2013年至2023年间的能源结构消费占比。据图可知:占消费主体地位的能源是 ,化石燃料的使用占比逐年 (填“增加”或“减少”)。
(2)我国是世界上首个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被视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我国“液态阳光”技术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液体燃料甲醇(),生产过程如图二所示。
①生产过程中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 (写一种),在电解装置中,能量由 能转化为 能。
②请写出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③在合成和使用甲醇的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题型2 常见的化石能源及其成分和利用(重点)
36.(2025·陕西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氢能
37.(2025·四川省眉山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甲烷 B.乙醇 C.氢气 D.一氧化碳
38.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煤块碎成煤粉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
B.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
C. 氢气燃烧热值低,生活生产中未大量使用氢能
D. 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39.如图为我国“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占比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B.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变
C.将煤炭进行粉碎处理,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D.氢能是最清洁的燃料
40.(2024·吉林卷)吉林省松原塔区盛产石油和天然气,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请写出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1.柴草时期以树枝杂草为主要能源,钻木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化石能源时期以煤等为主要能源,而可燃冰(CH4 nH2O)将成为未来新能源……
(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 。
(2)在柴草时期,人们利用钻木取火,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 。
(3)烧煤时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是因为煤中含有 元素(填名称)。
(4)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某种可燃冰的组成是CH4 8H2O,则该可燃冰中CH4与H2O的质量比是 。
(5)化石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写出一条保护化石能源的措施 。
◆题型3 甲烷的燃烧实验
42.(2024·湖北卷)在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时,做了如下图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 B.左侧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
C.右侧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 D.可得出甲烷含有氧元素
◆题型4 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43.如图表示某市家用燃料使用的改变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硫等元素,煤是清洁燃料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D.上述家用燃料使用的改变历程能达到“降碳”的目的
44.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如下过程(括号中是燃料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煤做成蜂窝状,是为了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 煤燃烧时会放出和等污染物
C. 天然气的氢元素含量高于液化石油气
D. 天然气完全燃烧是化合反应
45.(2025·贵州卷)燃料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燃料变迁过程:木柴(热值)→煤(热值)→天然气(热值)。
①木柴的热值比煤 (填“高”或“低”)。
②为使煤充分燃烧,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 。
③用电火花引燃气态燃料,为燃料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
④从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分析,用天然气()替代煤(C)作燃料的理由是 。
(2)氢气是未来理想的能源。
①2024年6月,我国首次实现利用海上风电电解海水制氢。电解的水,理论上能得到氢气的质量为

②用单壁碳纳米管可储存氢气如图1,该过程中不变的微观粒子是 。另一种储氢方式如图2,与的质量比是 (填最简整数比)。
③从不同视角思考,设计一种理想燃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答两点)。
考点五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题型1 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6.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酸雨 B.温室效应加剧 C.臭氧层破坏 D.雾霾
47.以“创新、国际化、跨越周期”为主题的2023—2024中国新能源国际投资大会于2024年1月23日在北京举办。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
B.汽油是石油加工的产品,是常用的汽车燃料
C.汽车化油器将汽油进行雾化,目的是增大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
◆题型2 新能源的判断与开发利用
48.(2025·广西卷)下列能源中,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 B.风能 C.氢能 D.太阳能
49.(2025·山东烟台卷)2025年3月,我国首个利用清洁能源的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烟台建设完工。该项目的主要流程如下图,相关物质的沸点如下表。
燃料 沸点(°C)(101kPa)
氢气
氨气
甲醇 64.7
(1)在水电解装置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1000L气体,则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是 L。
(2)在合成装置1中产生氨气。氨气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可作为远洋船舶的绿色燃料。从燃烧产物看,氨气被称为绿色燃料的原因是 。
(3)合成装置2中发生的反应是。甲醇可做燃料,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从反应物分析,用合成装置2生产甲醇比用石油为原料生产甲醇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原因是 。
(4)氢气本身就是绿色燃料,转化成氨气或甲醇再做燃料的原因是 。
◆题型3 氢能的优缺点及氢气的制取(重点)
50.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航天员顺利进入空间站。空间站内航天员吸入的氧气可由电解水提供,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中有液氢,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 (答出一条即可)。
51.(2025·四川省南充市)2025年5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液氢储供加用技术”落户南充。
(1)因为氢气的燃烧热值高和 (任答一 点),氢能被称为最理想的能源。
(2)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未来的重点研发方向,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能将氢气储存在70兆帕大容积IV型储氢瓶中,其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
52.(2024·山东烟台卷)氢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安全高效的制氢和储氢是氢能成为主要能源的关键。
(1)电解水制氢气可用铁作电极,是利用了铁的 。氢气在与电源 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
(2)高压气态储氢是通过恒温高压将氢气储存在压力容器中,从微观角度解释此过程主要发生改变的是 。
(3)氢化物储氢是利用氢气与金属(如Al)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如),从而进行氢的储存,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活性炭具有很多的微孔结构,可用作储氢材料,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
(5)我国科学家实现了天然气()制氢的突破,在条件下,将天然气与水蒸气直接转化为氢气与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氢气是理想的清洁能源,原因是 。
◆题型4 节能减排的措施
53.(2025·四川省眉山市)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该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禁止使用化石能源 B.植树造林
C.高空喷洒氢氧化钙溶液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54.2024年3月全国两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是绿色低碳。下列说法与此理念不符的是( )
A.维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稳定
B.用CO2人工合成淀粉,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C.氢气是一种高能环保新能源,应加快氢能的发展
D.科学、合理地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 综合攻坚·知能拔高
1.(2025·湖南省)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木柴架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吹灭蜡烛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水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2024·山东滨州卷)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
C.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D.夜间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3.(2025·陕西卷)如图,水槽液面上漂浮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和事先从其底端用小刀切下的一小块蜡烛,一段时间后,小块蜡烛无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是可燃物 B.蜡烛难溶于水
C.蜡烛硬度比较小 D.小块蜡烛未燃烧是因为氧气浓度小
4.(2025·湖北省)图甲为古代“暖宝宝”——手炉,其外层为漆有彩图的木胎,暖手时手捂木胎。图乙为手炉剖面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胎仅起装饰作用 B.中空层有传热和防烫作用
C.木炭燃烧提供暖手的热量 D.镂空铜网有利于通风换气
5.(2025·广东深圳卷)下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微型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前先通入至充满装置再往烧杯中加热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热水后,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白磷着火点
B.推动注射器活塞,白磷燃烧,红磷仍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C.白磷燃烧时再通入,白磷停止燃烧,说明隔绝可灭火
D.本实验制备需要的反应物有2种
6.了解燃烧及燃烧安全。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燃气泄漏时,立即开灯检查
B.紧闭厨房门窗防止风吹灭灶具火焰
C.燃气灶火焰呈黄色,可调小灶具进风口
D.储运液化石油气容器上应张贴标志
7.(2025·四川省泸州市)在密闭玻璃罩内放置三根点燃的蜡烛(图甲),观察到长蜡烛先熄灭,接着短蜡烛熄灭,中间蜡烛最后熄灭。传感器测得氧气含量变化(图乙)。下列解释或结论错误的是
A.开始燃烧释放热的,升到上方隔氧,长蜡烛先熄灭
B.长蜡烛熄灭后,降温,降到下方隔氧,短蜡烛熄火
C.一段时间后,玻璃罩内氧气消耗完,中间蜡烛最后熄灭
D.冷的密度比同温时的大,但热的密度可能比冷的小
8.(2025·四川省凉山州市)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合理利用化石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图是人类使用燃料的变迁过程。
(1)燃烧树枝时,将树枝架空,燃烧会更旺,这是因为 。
(2)常见的化石能源有煤、石油、 等,它们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液化石油气是石油炼制得到的一种产品,其中含有丙烷(C3H8)等多种物质,保持丙烷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4)光伏电解技术通过将光伏电池与水电解槽联合,能够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某种光伏电池主要以硅为原材料生产得到,工业上生产硅的某步反应原理为:SiO2+2CSi+2X↑。
①上述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
②如图是实验室电解水的一种装置,氢气在 (选填“A”或“B”)管内产生。
9.(2025·天津市)从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发展科学思维。
(1)物质变化:结合以下反应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微观分析,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是 (填“分子”或“原子”)。
②宏观分析,该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能量变化:“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使用的某种发动机利用了分解释放出热量和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 。
(3)调控反应:做饭时,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需要 (填“调小”或“调大”)灶具的进风口。
(4)可持续发展:为防止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可用石灰石进行脱硫,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可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若吸收640t二氧化硫,至少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 t。
10.(2025·四川省成都市)合理利用化石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有利于能源结构优化。
(1)据图分析,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最大的能源是 ,写出一种“其他能源” 。
(2)下列不属于石油炼制的产品是 (填序号)。
a.汽油 b.煤油 c.乙醇 d.液化石油气
(3)用天然气代替煤的优点是 。
(4)焦炭可与超临界水反应制备,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含600kg碳的焦炭最多制备的质量是多少?
11.(2025·山东省威海市)探秘航空燃料
C919客机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并制造的大型喷气式客机,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骄傲。燃料是飞机的动力来源,某化学小组开展了“我是飞机燃料设计师”项目式学习活动。
Ⅰ、航空燃料的燃烧
(1)飞机的燃料是航空煤油,请写出航空煤油(以计)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与燃烧等质量的乙醇相比,航空煤油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醇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
(2)航空煤油燃烧产生大量,某地建设了回收利用的循环设施(如图)。
①发生器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 。
②小林用微观示意图(如图)表示发生器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请将其补充完整 。
Ⅱ、燃烧室的秘密
如图是某型号飞机发动机的工作简图。
(3)空气需压缩后进入燃烧室,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4)为探究燃料喷成细雾状的原因,进行如下实验:
①分别取两份等体积的航空煤油,一份放在金属瓶盖内点燃(图1),一份用喷壶喷成细雾状后点燃(图2)。结合实验现象分析,燃烧室内将航空煤油喷成细雾状使其充分燃烧的目的是 (答两条)。
②实验结束后,金属瓶盖内的航空煤油仍在燃烧,请提供一种灭火的方法 。
Ⅲ、设计未来燃料
航空煤油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为节约化石燃料,需寻找航空煤油的替代品。
(5)以地沟油为原料炼制生物航空煤油。地沟油经处理后得到油水混合物,再经过 (填操作名称)得到油,进一步转化可制得航空煤油。
(6)氨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水,请描述该反应的微观过程 。科学家尝试利用该反应产生的能量为飞机提供动力,从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与航空煤油相比选择氨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答一条)。
12.舌尖上的化学
烧烤,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1)制作烤肉的过程中涉及如下变化:
①稻壳、玉米芯、木屑等加工成机制木炭(上图) ②铁丝加工成尖头铁签
③将肉切成肉块 ④机制木炭燃烧 ⑤生肉烤熟,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2)烤制时,用固体酒精引燃机制木炭,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上述两个反应中能量转化形式均为 。任选上述两个反应中的一例,描述该反应的微观过程 。
(3)机制木炭制成中空结构更有利于烧烤,其原理是 ;烧烤结束后,需要熄灭炭火,请写出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 。
(4)美味的烧烤也会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饮食健康。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_(填序号)。
A.为延长海鲜的保质期,可使用甲醛溶液浸泡
B.在菜肴里加入适量食盐,即可满足人体对无机盐的需要
C.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吃的越多越好
D.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提升食品品质
13.(2025·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氢气是一种清洁、高效能源。氢能产业链分制氢、储氢、用氢等环节。由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电解水制得的氢气为“绿氢”。由化石燃料制得的氢气为“灰氢”,其成本相对低廉,但会排放大量。化石燃料制氢气时若将排放的进行捕集、封存等,减少碳排放,此时制得的氢气为“蓝氢”。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流程如下:
化学储氢是利用物质与反应生成储氢材料如氨、水合肼等,再通过改变条件使储氢材料转化为。氨和水合肼转化为的过程分别如下:、。常以质量储氢密度来衡量化学储氢技术的优劣。如氨气的理论质量储氢密度为.是一种较好的储氢材料。
(1)实验室模拟电解水制氢,装置如下图。
①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太阳能→ →化学能。该方法制得氢气的种类为 (填字母)。
A.绿氢 B.灰氢 C.蓝氢
②经检验管产生,由此得出关于水的组成的推论是 。
(2)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
①转化Ⅰ理论生成和的分子个数比为 。
②写出转化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氨释放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对应框中将除氢分子外的微观粒子补充完整。
(4)①储氢材料的质量储氢密度的理论值为 。
②时,的实际质量储氢密度小于理论值。原因是实际发生分解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2025·江苏省扬州市)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能产业技术主要包括氢气的制取、储运及应用。
(1)分析H2的性质。查阅资料,汽油与氢气的部分性质如题表所示。
题表
编号 性质 数据
汽油 氢气
A 最小点火能(在空气中能引发燃烧或爆炸所需的最小火花能量×10-3J) 0.24 0.019
B 爆炸极限(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或爆炸的体积分数范围/%) 1~7.6 4~75
C 单位质量发热量(单位质量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103/kJ·kg-1) 43 120
D 单位体积发热量(单位体积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10 /kJ·m-3) 33000 10.8
①与汽油相比,除爆炸极限范围更宽外,表中支持“H2在使用时更需注意安全性”观点的数据还有 (填编号)。
②对比表中单位质量发热量与单位体积发热量的数据进行分析,除安全性外,氢气不宜直接运输的原因还有 。
(2)电解水制氢。有研究认为,一定条件下电解水的过程中,某电极上发生的变化如题图-1所示。
①“阶段一”中,生成的“”是一种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
②“阶段三”中,气泡从电极表面脱离后,在溶液中向上运动时,所受压强逐渐减小,体积逐渐增大。从微观粒子的视角,对气泡体积增大进行解释: 。
③相同条件下,若电极表面的气泡难以脱离,则不利于氢气的产生。原因是 。
(3)甲酸(HCOOH)分解制氢。常温下,甲酸是一种液态物质,可通过反应Ⅰ制备H2,化学方程式为HCOOHCO2↑+H2↑。
①制备H2时,部分甲酸会发生反应Ⅱ:HCOOH分解为H2O和另一种有毒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
②仅考虑以上两个反应,若有92%的甲酸发生反应Ⅰ,计算500吨(t)甲酸可制得H 的质量 (写出计算过程)。
(4)高效利用能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发电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太阳能、风能等无法实现及时或稳定的能源供应,通过它们产生的过剩电能制氢,再供给有能源需求的地区使用,如题图-2所示,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该过程中HCOOH的作用是 。
答案和解析
A 题型聚焦·专项突破
考点一 燃烧的条件
◆题型1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重点)
1.(2024·重庆卷)利用红磷和白磷进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处物质为白磷 B.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
C.a、b两点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c处通入氧气白磷能燃烧
【答案】C
【解析】A、a处物质能燃烧,为白磷,故说法正确;
B、b处物质没有燃烧,是红磷,跟氧气接触,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故说法正确;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能说明燃烧时温度需达到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D、c处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故说法正确。
故选C。
2.对燃烧及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进行了下图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对比①②可探究:接触空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B.对比②③可探究:燃烧的剧烈程度与O2的含量有关
C.对比③④可探究: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D.对比①④可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答案】D
【解析】A、对比①②,①内为二氧化碳,不与空气接触,②与空气接触,②燃烧①不燃烧,说明接触空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不符合题意;
B、对比②③,其唯一变量是氧气浓度,③燃烧较剧烈,说明了燃烧的剧烈程度与O2的含量有关,不符合题意;
C、对比③④,其唯一变量是可燃物不同,结果③燃烧而④不燃烧,说明此温度下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④,其变量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不同、二是氧气浓度不同,不能说明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4·四川乐山卷)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可调节温度的电炉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红磷的着火点是,氯化钠不是可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温度为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当温度为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当温度升至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答案】D
【解析】A、当温度为60℃时,温度只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氯化钠不属于可燃物,故只有①处白磷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该实验只有“物质种类”一个变量,故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当温度为260℃时,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②处红磷接触了氧气,该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被细沙覆盖,隔绝了氧气,该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钠不属于可燃物,故当温度升至500℃时,④处氯化钠不可能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4.用如图实验可以验证燃烧的条件(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
(1)步骤Ⅱ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 。
(2)对比步骤I、步骤Ⅱ白磷的不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 。
【答案】(1)白烟
(2)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解析】(1)白磷燃烧时会生成大量的白烟;
(2)对比两次实验,热水中的白磷和红磷都不燃烧无法比较,铝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其中白磷燃烧而红磷未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5.(2025·重庆市)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1)关闭弹簧夹,在U形燃烧管中加入等量的白磷和红磷,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对比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注入过氧化氢溶液,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停止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打开弹簧夹通入,燃着的白磷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3)请指出该装置的不足之处 。
【答案】(1)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隔绝氧气
(3)未处理有毒的生成物
【解析】(1)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U形燃烧管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红磷不燃烧;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停止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打开弹簧夹通入,燃着的白磷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3)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因此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处理有毒的生成物。
6.(2023·江苏无锡卷)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Ⅰ.试管中白磷燃烧;
Ⅱ.水中白磷未燃烧;
Ⅲ.试管中红磷未燃烧;
Ⅳ.气球a先变大后变小。
①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②由现象Ⅰ、Ⅲ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③从现象Ⅳ分析:气球a先变大的原因是 。
(2)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答案】(1)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2) 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氧气足量
【解析】(1)①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故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②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试管中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气球a变大,是因为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2)①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说明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氧气足量。
◆题型2 燃烧条件的判断
7.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①有可燃物 ②有足够的氧气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使用铝合金作外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故选A。
8.《本草纲目》卷六艾火纲目记载:“阳燧(时珍曰)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火镜”在点燃艾绒时所起的作用是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解析】艾绒属于可燃物,且接触到了氧气,所以“火镜”在点燃艾绒时起到了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的作用。故选:C。
9.(2024·湖南卷)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答案】B
【解析】A、风箱拉动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而氧气并不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风箱拉动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有利于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0.(2024·山东临沂卷)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答案】C
【解析】A、铜丝网不能隔绝氧气或空气。A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过程中,部分石蜡受热熔化,熔化后的液态石蜡气化成石蜡蒸气,热石蜡蒸气上升到铜丝网上方。所以铜丝网上方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B不符合题意;
C、铜丝的导热性很好,当火焰遇到铜网后,热量迅速被铜丝所散失,铜丝散热,使铜网上方温度下降至石蜡蒸气的着火点以下,即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铜丝网上方火焰熄灭,即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C符合题意;
D、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11.(2025·云南省)电石灯是古老的照明工具,原理是利用电石()与水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点燃气体用于照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石灯利用电石作可燃物 B.点燃是为了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通过移动螺母最终使火焰熄灭 D.导管1可长期使用,无需清洁保养
【答案】C
【解析】A、电石灯是利用电石(CaC2)与水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乙炔C2H2),是乙炔作可燃物,而非电石,该选项错误;
B、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点燃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着火点,该选项错误;
C、通过移动螺母可控制水与电石的接触,当二者不接触时,反应停止,不再产生可燃性气体,最终火焰熄灭,该选项正确;
D、反应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杂质附着在导管 1 内壁,影响气体导出,所以需要定期清洁保养,该选项错误。
故选C。
12.“拔火罐”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原理是点燃蘸有酒精的棉球,火罐在火焰上罩一下后扣在有病灶的皮肤上,火罐就吸在皮肤上并使部分皮肤凸起。主要是祛除体内风寒湿热的一种治病方法。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拔火罐”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火罐拔上后,用嘴吹灭燃烧的酒精棉球。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答案】(1)
(2)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析】(1)“拔火罐”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是酒精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火罐拔上后,用嘴吹灭燃烧的酒精棉球,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考点二 燃料燃烧的调控
◆题型1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
13.(2025·湖南卷)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木柴架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吹灭蜡烛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水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A、可燃物燃烧需同时满足: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仅接触氧气但温度不足时无法燃烧,故A错误;
B、木柴架空后,空气更易流通,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此描述正确,故B正确;
C、吹灭蜡烛时,气流带走热量,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属于降温灭火,而非清除可燃物,故C错误;
D、水的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同时部分隔绝氧气),但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固有属性,无法被降低,故D错误。
故选B。
14.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对于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D.用水喷淋灭火能够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解析】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加速空气流通,增加氧气的含量,使火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不能用水扑灭,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灭火,不符合题意;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D、用水喷淋灭火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25·湖南长沙卷)合理调控燃烧等化学反应意义重大。下列措施主要利用“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原理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C.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火焰
D.在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
【答案】B
【解析】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的灭火原理,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从而灭火,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水蒸发吸热,能使温度降低到纸箱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B 选项符合题意;
C、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火焰,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将燃气这个可燃物的来源切断,使燃烧停止,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将易燃的树木等可燃物清除,阻止火势蔓延,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2025·四川成都卷)学习小组在劳动实践中用木材生火做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燃木材——升高木材着火点 B.冒出黑烟——木材燃烧不充分
C.架空木材——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 D.沙土盖灭——使木材与空气隔绝
【答案】A
【解析】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引燃木材是通过提供热量,使木材温度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升高木材着火点,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木材中含有碳元素,当木材燃烧不充分时,其中的碳不能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会有黑色的炭颗粒生成,从而冒出黑烟,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架空木材可以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空气中含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能使木材燃烧更充分,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沙土盖灭着火的木材,是利用隔绝氧气(空气)的灭火原理,使木材无法与氧气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目的,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木柴架空有利于促进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B
【解析】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清除或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升高温度至煤炭的着火点,使其燃烧,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D、木柴架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使火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题型2 设计和制作简易灭火器
18.兴趣小组利用简易工具和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灭火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时倾斜装置即可
B.灭火时应对准火焰的上方喷射
C.此简易灭火器可能无法扑灭较大的火源
D.设计与制作简易灭火器时需考虑反应速率等因素
【答案】B
19.如图所示是同学们自制的泡沫灭火器,对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浓盐酸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浓度,加快反应速率
B. 倒转装置后喷出大量泡沫的原因是浓盐酸挥发
C. 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灭火时应对准可燃物的火焰上方喷射
【答案】A
【解析】A、化学反应速率受溶液浓度的影响,浓度越大,反应越快,故A正确;
B、倒转装置后,浓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装置内压强迅速增大,喷出大量泡沫,故B错误;
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故C错误;
D、灭火器喷射口要对准火焰的根部,因为火焰根部属于起火点,将灭火器喷射口对准根部,灭火剂才能喷射在可燃物表面,能够更好的阻隔氧气,中断燃烧链反应,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题型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0.(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卷)加油站要张贴消防安全标志,下列图标中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属于消防安全标志;
B、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爆炸物标志,属于消防安全标志;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属于消防安全标志;
D、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
故选D。
21.(2025·山东省威海市)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电动自行车在居民楼内充电 B.夜间煤气泄漏开灯检查
C.在加油站内拨打电话 D.楼房起火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
【答案】D
【解析】A、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时可能因短路或过热引发火灾,居民楼内充电存在安全隐患,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B、煤气泄漏时,开灯可能产生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正确做法是关闭气阀、开窗通风并撤离,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C、加油站空气中可能含汽油蒸气,手机使用可能产生电火花,存在爆炸风险,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D、火灾中烟雾和有毒气体会上升,贴近地面可减少吸入,湿毛巾能过滤部分烟尘,该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D。
22.当遇到火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室内起火,立刻打开门窗
B.扑灭森林火灾,可设置隔离带
C.楼房起火,乘坐电梯逃生
D.油库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B
【解析】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补充了氧气,火会越烧越旺,故选项方法错误;
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方法正确;
C、高层住房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防断电被困,故选项方法错误;
D、油的密度比水小,油库着火,用水浇灭能扩大燃烧面积,不能用水浇灭,故选项方法错误。
故选:B。
23.作为中学生应该具备应对火灾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离着火区域
C.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答案】A
【解析】A、遇到室内起火,打开门窗通风可能增加室内氧气浓度,加剧火势,错误;
B、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对吸入气体过滤,可减少有毒有害气体与烟尘的吸入,跑离着火区域以尽快脱离危险,正确;
C、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以免水导电,发生触电危险,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利用移除可燃物的方法灭火,正确;
故选A。
24.(2025·江苏省苏州市)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吹入空气后发生爆炸,硬纸板被掀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粉属于可燃物
B.吹入空气前,面粉没有燃烧是因为塑料瓶内没有氧气
C.吹入空气,面粉剧烈燃烧大量放热,气体体积迅速膨胀
D.面粉加工厂应严禁烟火
【答案】B
【解析】A、面粉属于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吹入空气前,面粉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面粉的着火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吹入空气,面粉剧烈燃烧大量放热,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存在大量面粉粉尘,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因此面粉加工厂应严禁烟火,以防止粉尘爆炸,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2025·福建省)兴趣小组开展“小区火灾隐患调查与火灾防范宣传”实践活动。
【设计方案】用某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辅助生成实践活动方案。方案强调开展可燃物、火源控制、消防设施等的调查,并对活动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小区配有干粉灭火器;居民主要以天然气为家用燃料、以电动车为出行工具。
【进行宣传】介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火灾隐患及应对措施等,并张贴安全标识。
基于上述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可燃物、火源控制、消防设施”等调查内容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 。
(2)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时,应对准火焰 (填“上”“中”或“根”)部喷射。
(3)火灾隐患及应对措施。
①天然气泄漏易引发火灾,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被困在火灾区,可采用的自救措施是 (写一条)。
(4)设置安全标识。
①“禁止烟火”的消防安全标志是 (填字母)。
②宣传语“油锅起火别慌乱,锅盖—盖火自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 。
【答案】(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根
(3)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4)a 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解析】(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通过控制可燃物、消除火源等措施来预防火灾,利用消防设施在火灾发生时灭火,“排查可燃物、火源控制、消防设施”等内容围绕的化学原理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应该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因为火焰根部是可燃物的所在处,对准根部喷射可以使二氧化碳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3)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H4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在火灾区,可采用的自救措施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4)a、该图是禁止烟火的标志,故选项符合题意;
b、该图是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图是禁止吸烟的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② “油锅起火别慌乱,锅盖一盖火自断”,锅盖盖在油锅上,使油与空气(或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蕴含的灭火原理是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题型4 合理调控燃烧
26.(2025·四川省成都市)学习小组在劳动实践中用木材生火做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燃木材——升高木材着火点 B.冒出黑烟——木材燃烧不充分
C.架空木材——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 D.沙土盖灭——使木材与空气隔绝
【答案】A
【解析】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引燃木材是通过提供热量,使木材温度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升高木材着火点,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木材中含有碳元素,当木材燃烧不充分时,其中的碳不能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会有黑色的炭颗粒生成,从而冒出黑烟,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架空木材可以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空气中含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能使木材燃烧更充分,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沙土盖灭着火的木材,是利用隔绝氧气(空气)的灭火原理,使木材无法与氧气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目的,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火。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可以盖上锅盖灭火
B.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的目的
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
【答案】B
【解析】A、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可以盖上锅盖,其原理是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合理;
B、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故B不合理;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的目的,故C合理;
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故D合理;
故选B。
28.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C.燃气出现黄色火焰时,调大进风口是为了通入足够的空气 D.围炉煮茶,燃烧木炭时保持良好通风是为了防止中毒
【答案】A
【解析】A 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热量向上辐射,火柴更容易获得热量,温度升高较快,容易得到火柴的着火点,选项错误;
B 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选项正确;
C 燃气出现黄色火焰时,调大进风口是为了通入足够的空气,使燃气充分燃烧,选项正确;
D 围炉煮茶,燃烧木炭时保持良好通风是为了防止木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使人中毒,选项正确,故填A。
29.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野外做饭时人们会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
C.浇水熄灭火堆是为了使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答案】C
【解析】A.木柴属于可燃物,选项说法正确;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选项说法正确;
C.煮饭结束,用水将火扑灭是因为降低了木柴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不属降低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考点三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题型1 反应中的放热现象
3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工厂锅炉用煤常加工成粉末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节约能源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需要点燃,所以是一个吸收热量的反应
C.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D.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答案】A
【解析】A、工厂锅炉用煤常加工成粉末状,这样可以增大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可以减少煤的浪费,节约能源,符合题意;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是一个放出热量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C、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空气(或氧气)、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D、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由古代动植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不是化工产品,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1.下列关于能源和能量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就是干冰,主要成分为CO2
B.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D
【解析】A.可燃冰指天然气水合物,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化学反应中不是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比如氧化钙和水反应也会放出热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如太阳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化石燃料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池可以将化学能和电能进行相互转化
B.酒精燃烧时释放出能量
C.电灯通电是将电能转变成光能、热能的化学变化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太阳能
【答案】C
考点四 化石能源的利用
◆题型1 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判断
33.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冬奥会处处体现“低碳环保”理念,冬奥场馆大多采用绿色能源供电。下列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A.太阳能 B.风能 C.水能 D.化石燃料
【答案】D
【解析】A、太阳能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风能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水能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烟尘、有害气体等,不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4.能源结构的改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化石燃料都是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将煤粉碎后燃烧,其目的是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答一点)。
(2)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但目前在生活和生产中并没有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 。
(3)请你预测未来燃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
【答案】(1)不可再生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使之充分燃烧 酸雨(合理即可)
(2)氢气制取成本高(或贮存、运输困难)(合理即可)
(3)清洁化(或成本低、安全、便捷等)(合理即可)
【解析】(1)化石燃料短期内均不能再生,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将煤粉碎后燃烧,其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使之充分燃烧;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酸雨等的发生;
(2)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且燃烧值大,是比较理想的能源,但是氢气制取成本高,且贮存和运输困难,故氢气目前在生活和生产中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3)未来燃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清洁化,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或者低成本、安全、便捷等。
35.(2025·山东青岛卷)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能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1)图一展示了我国2013年至2023年间的能源结构消费占比。据图可知:占消费主体地位的能源是 ,化石燃料的使用占比逐年 (填“增加”或“减少”)。
(2)我国是世界上首个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被视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我国“液态阳光”技术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液体燃料甲醇(),生产过程如图二所示。
①生产过程中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 (写一种),在电解装置中,能量由 能转化为 能。
②请写出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③在合成和使用甲醇的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答案】(1)煤炭 减少
(2)
(3)太阳能(或风能) 电 化学 水(H2O)
【解析】(1)观察可知,在各年份的能源结构消费占比中,煤炭的占比一直较大,所以占消费主体地位的能源是煤炭。同时可以看到,随着年份的推移,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的占比柱状图高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即化石燃料的使用占比逐年减少。
(2)甲烷CH4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3)①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这里可以写太阳能(或风能)。在电解装置中,电能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能量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因为电解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将电能转化为物质中的化学能储存起来)。
②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同时还会生成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
③观察生产过程图可知,在合成甲醇的反应中生成了水,而水又作为电解装置的原料参与反应,所以在合成和使用甲醇的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H2O)。
◆题型2 常见的化石能源及其成分和利用(重点)
36.(2025·陕西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氢能
【答案】D
【解析】化石能源是由古代生物遗骸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A、石油是由古代海洋生物分解形成,属于化石能源,不符合题意;
B、煤是由古代植物埋藏后经复杂变化形成,属于化石能源,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是与石油伴生,由古代生物遗骸形成,属于化石能源,不符合题意;
D、氢能是需通过电解水或化学反应(如天然气重整)制取,属于二次能源,并非直接开采的化石能源,符合题意。
故选D。
37.(2025·四川省眉山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甲烷 B.乙醇 C.氢气 D.一氧化碳
【答案】A
【解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选:A。
38.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煤块碎成煤粉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
B.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
C. 氢气燃烧热值低,生活生产中未大量使用氢能
D. 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答案】C
【解析】
【解析】A、将煤块粉碎成煤粉,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故A说法正确;
B、乙醇具有可燃性,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 ,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故B说法正确;
C、氢气燃烧热值高,但是氢气难储存、且制取成本高,所以生活生产中未大量使用氢能,故C说法不正确;
D、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39.如图为我国“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占比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B.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变
C.将煤炭进行粉碎处理,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D.氢能是最清洁的燃料
【答案】C
【解析】A、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说法正确;
B、由图表可知,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变,说法正确;
C、将煤炭进行粉碎处理,只能使反应更充分,但煤中含有的硫元素燃烧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硫,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说法错误;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热值高,是清洁的高能燃料,说法正确。
故选C。
40.(2024·吉林卷)吉林省松原塔区盛产石油和天然气,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请写出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煤
(2)
【解析】(1)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
(2)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1.柴草时期以树枝杂草为主要能源,钻木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化石能源时期以煤等为主要能源,而可燃冰(CH4 nH2O)将成为未来新能源……
(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 。
(2)在柴草时期,人们利用钻木取火,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 。
(3)烧煤时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是因为煤中含有 元素(填名称)。
(4)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某种可燃冰的组成是CH4 8H2O,则该可燃冰中CH4与H2O的质量比是 。
(5)化石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写出一条保护化石能源的措施 。
【答案】(1)石油 天然气
(2)着火点 (3)硫 (4)5/五 1:9
(5)提高燃料利用率(或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等)
【解析】(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在柴草时期,人们利用钻木取火,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烧煤时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煤中含有硫元素;
(4)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共含有5个原子,某种可燃冰的组成是CH4 8H2O,CH4与H2O的质量比是(12+1×4):(1×16+16×8)=1:9;
(5)化石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保护化石能源的具体措施提高燃料利用率(或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等合理即可)。
◆题型3 甲烷的燃烧实验
42.(2024·湖北卷)在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时,做了如下图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 B.左侧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
C.右侧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 D.可得出甲烷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解析】A、甲烷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故A说法正确;
B、甲烷燃烧生成水,则左侧干冷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故B说法正确;
C、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右侧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故C说法正确;
D、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则可得出甲烷中一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题型4 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43.如图表示某市家用燃料使用的改变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硫等元素,煤是清洁燃料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D.上述家用燃料使用的改变历程能达到“降碳”的目的
【答案】A
【解析】A.煤主要含有C 元素,还含有少量的H、S 等元素,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等污染性气体,造成酸雨,所以煤不属于清洁燃料,错误;
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正确;
C.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加工而来的,是一种化工产品,正确;
D.天然气中主要成分为甲烷,与前者相比含碳量减少,所以述家用燃料使用的改变历程能达到“降碳”的目的,正确;
故选A。
44.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如下过程(括号中是燃料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煤做成蜂窝状,是为了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 煤燃烧时会放出和等污染物
C. 天然气的氢元素含量高于液化石油气
D. 天然气完全燃烧是化合反应
【答案】D
【解析】A、将煤做成蜂窝状,可以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不符合题意;
B、煤中含硫、氮等元素,故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C3H8、C4H10、C3H6、C4H8,C3H8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C4H10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C3H6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C4H8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天然气的氢元素含量高于液化石油气,不符合题意;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45.(2025·贵州卷)燃料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燃料变迁过程:木柴(热值)→煤(热值)→天然气(热值)。
①木柴的热值比煤 (填“高”或“低”)。
②为使煤充分燃烧,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 。
③用电火花引燃气态燃料,为燃料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
④从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分析,用天然气()替代煤(C)作燃料的理由是 。
(2)氢气是未来理想的能源。
①2024年6月,我国首次实现利用海上风电电解海水制氢。电解的水,理论上能得到氢气的质量为

②用单壁碳纳米管可储存氢气如图1,该过程中不变的微观粒子是 。另一种储氢方式如图2,与的质量比是 (填最简整数比)。
③从不同视角思考,设计一种理想燃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答两点)。
【答案】(1)低 将煤制成蜂窝煤(合理即可) 使温度达到燃料的着火点 要得到同样的热量,需要消耗的煤更多,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
(2)2 碳原子和氢原子 14:15 热值大、对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1)①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木柴的热值比煤低,故填:低;
②为使煤充分燃烧,可采取的方法有将煤制成蜂窝煤(或者磨成煤粉,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成分)、鼓风(增大氧气的含量)等,故填:将煤制成蜂窝煤(合理即可);
③用电火花引燃气态燃料,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使温度达到燃料的着火点;
④根据题干信息“煤(热值34kJ/g)→天然气(热值55kJ/g)”,则用天然气(CH4)替代煤(C)作燃料的理由是要得到同样的热量,需要消耗的煤更多,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故填:要得到同样的热量,需要消耗的煤更多,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
(2)①根据可知,水与氢气的质量比为,则电解18kg的水,理论上能得到氢气的质量为,故填:2;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则该过程中不变的微观粒子是碳原子和氢原子;结合图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与的质量比为,故填:碳原子和氢原子;14:15;
③从不同视角思考,设计一种理想燃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热值大、对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运输是否安全和方便等,故填:热值大、对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合理即可)。
考点五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题型1 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6.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酸雨 B.温室效应加剧 C.臭氧层破坏 D.雾霾
47.以“创新、国际化、跨越周期”为主题的2023—2024中国新能源国际投资大会于2024年1月23日在北京举办。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
B.汽油是石油加工的产品,是常用的汽车燃料
C.汽车化油器将汽油进行雾化,目的是增大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
【答案】A
【解析】A、酸雨的形成与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有关,一氧化碳不会直接导致酸雨,说法不正确;
B、汽油是石油分馏得到的产品,是常用的汽车燃料,说法正确;
C、将汽油进行雾化可以增大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说法正确;
D、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说法正确;
故选A。
◆题型2 新能源的判断与开发利用
48.(2025·广西卷)下列能源中,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 B.风能 C.氢能 D.太阳能
【答案】A
【解析】A、煤属于传统化石能源,不属于新能源,符合题意;
B、风能属于新能源,不符合题意;
C、氢能属于新能源,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属于新能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9.(2025·山东烟台卷)2025年3月,我国首个利用清洁能源的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烟台建设完工。该项目的主要流程如下图,相关物质的沸点如下表。
燃料 沸点(°C)(101kPa)
氢气
氨气
甲醇 64.7
(1)在水电解装置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1000L气体,则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是 L。
(2)在合成装置1中产生氨气。氨气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可作为远洋船舶的绿色燃料。从燃烧产物看,氨气被称为绿色燃料的原因是 。
(3)合成装置2中发生的反应是。甲醇可做燃料,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从反应物分析,用合成装置2生产甲醇比用石油为原料生产甲醇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原因是 。
(4)氢气本身就是绿色燃料,转化成氨气或甲醇再做燃料的原因是 。
【答案】(1)2000
(2)燃烧产物是氮气和水,无污染
(3) 消耗捕集的CO2,减少碳排放
(4)氢气沸点低,难储存运输,转化为氨气或甲醇更易储存运输
【解析】(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正极产生1000L气体(氧气),则负极产生氢气的体积是2000L;
(2)氨气燃烧生成氮气和水,水和氮气都无污染,所以氨气被称为绿色燃料的原因是燃烧产物是氮气和水,无污染。
(3)甲醇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合成装置 2 生产甲醇利用的是捕集的CO2,可消耗二氧化碳,而石油为原料生产甲醇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原因是消耗捕集的CO2,减少碳排放 。
(4)氢气沸点低( 252.9 C ),难液化储存和运输;转化为氨气(沸点 33.5 C )或甲醇(沸点64.7 C )后,沸点升高,更易储存和运输 。所以原因是氢气沸点低,难储存运输,转化为氨气或甲醇更易储存运输 。
◆题型3 氢能的优缺点及氢气的制取(重点)
50.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航天员顺利进入空间站。空间站内航天员吸入的氧气可由电解水提供,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中有液氢,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 (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 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解析】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热值大、来源广。
51.(2025·四川省南充市)2025年5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液氢储供加用技术”落户南充。
(1)因为氢气的燃烧热值高和 (任答一 点),氢能被称为最理想的能源。
(2)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未来的重点研发方向,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能将氢气储存在70兆帕大容积IV型储氢瓶中,其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
【答案】(1)燃烧产物只有水,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泛
(2)
(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1)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且氢气可通过水电解制取,原料来源广泛,故氢能被称为最理想的能源;
(2)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能将氢气储存在70兆帕大容积IV型储氢瓶中,其原因是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52.(2024·山东烟台卷)氢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安全高效的制氢和储氢是氢能成为主要能源的关键。
(1)电解水制氢气可用铁作电极,是利用了铁的 。氢气在与电源 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
(2)高压气态储氢是通过恒温高压将氢气储存在压力容器中,从微观角度解释此过程主要发生改变的是 。
(3)氢化物储氢是利用氢气与金属(如Al)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如),从而进行氢的储存,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活性炭具有很多的微孔结构,可用作储氢材料,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
(5)我国科学家实现了天然气()制氢的突破,在条件下,将天然气与水蒸气直接转化为氢气与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氢气是理想的清洁能源,原因是 。
【答案】(1)导电性(或良好的导电性) 负
(2)分子之间的间隔
(3)化学变化
(4)吸附
(5)
(6)产物无污染
【解析】(1)金属具有良好导电性,电解水制氢气可用铁作电极,是利用了铁的导电性;
电解水过程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氢气。
(2)高压气态储氢是通过恒温高压将氢气储存在压力容器中,从微观角度解释此过程主要发生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3)氢气与金属(如Al)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如),从而进行氢的储存,有新物质生成,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4)活性炭具有很多的微孔结构,具有良好吸附性,可用作储氢材料,这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
(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和水蒸气在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6)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氢气是理想的清洁能源,原因是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
◆题型4 节能减排的措施
53.(2025·四川省眉山市)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该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禁止使用化石能源 B.植树造林
C.高空喷洒氢氧化钙溶液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答案】B
【解析】A、化石能源(如煤、石油)仍是当前主要能源,完全禁止会导致能源短缺,影响社会运转。应逐步减少而非禁止,故选项错误;
B、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 ,增加碳汇,是直接有效的固碳方式,符合碳中和目标,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钙虽能与CO2反应,但溶解度低、效率差,且大规模喷洒可能破坏生态,技术不可行,故选项错误;
D、火力发电依赖燃煤,会大幅增加CO2排放,与减排目标矛盾,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4.2024年3月全国两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是绿色低碳。下列说法与此理念不符的是( )
A.维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稳定
B.用CO2人工合成淀粉,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C.氢气是一种高能环保新能源,应加快氢能的发展
D.科学、合理地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A
【解析】A、煤炭属于化石燃料,维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会造成环境污染,故A与此理念不符;
B、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B与此理念相符;
C、氢气燃烧热值高,燃烧产物只有水,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高能环保新能源,应该加快氢能的发展,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污染,故C与此理念相符;
D、科学、合理地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减少污染,故D与此理念相符;
故选:A。
B 综合攻坚·知能拔高
1.(2025·湖南省)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木柴架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吹灭蜡烛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水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A、可燃物燃烧需同时满足: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仅接触氧气但温度不足时无法燃烧,故A错误;
B、木柴架空后,空气更易流通,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此描述正确,故B正确;
C、吹灭蜡烛时,气流带走热量,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属于降温灭火,而非清除可燃物,故C错误;
D、水的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同时部分隔绝氧气),但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固有属性,无法被降低,故D错误。
故选B。
2.(2024·山东滨州卷)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
C.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D.夜间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答案】B
【解析】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故说法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这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灭火的措施,故说法正确;
C、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说法错误;
D、家里煤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检查,否则可能引起爆炸,故说法错误。
故选B。
3.(2025·陕西卷)如图,水槽液面上漂浮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和事先从其底端用小刀切下的一小块蜡烛,一段时间后,小块蜡烛无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是可燃物 B.蜡烛难溶于水
C.蜡烛硬度比较小 D.小块蜡烛未燃烧是因为氧气浓度小
【答案】D
【解析】A、蜡烛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段时间后,小块蜡烛无变化,说明蜡烛难溶于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说明蜡烛硬度比较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块蜡烛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蜡烛的着火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5·湖北省)图甲为古代“暖宝宝”——手炉,其外层为漆有彩图的木胎,暖手时手捂木胎。图乙为手炉剖面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胎仅起装饰作用 B.中空层有传热和防烫作用
C.木炭燃烧提供暖手的热量 D.镂空铜网有利于通风换气
【答案】A
【解析】A:木胎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漆有彩图),还起到隔热和保温的作用,避免直接接触高温金属内胆导致烫伤。选项错误;
B:中空层通过空气隔离减少热传导,确实兼具传热(缓慢导热)和防烫功能,选项正确;
C:木炭燃烧是手炉的热量来源,选项正确;
D:镂空铜网的设计可以促进空气流通,帮助木炭持续燃烧,选项正确。
故选A。
5.(2025·广东深圳卷)下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微型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前先通入至充满装置再往烧杯中加热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热水后,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白磷着火点
B.推动注射器活塞,白磷燃烧,红磷仍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C.白磷燃烧时再通入,白磷停止燃烧,说明隔绝可灭火
D.本实验制备需要的反应物有2种
【答案】C
【解析】A、加入热水后,白磷未燃烧,是因为装置内先通入CO2,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而不是温度未达到着火点(白磷着火点40℃,热水80℃),该选项错误;
B、推动注射器活塞,H2O2在MnO2催化下分解产生O2,白磷燃烧,红磷仍不燃烧(着火点240℃),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不是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该选项错误;
C、白磷燃烧时再通入CO2,隔绝了氧气,白磷停止燃烧,说明隔绝O2可灭火,该选项正确;
D、本实验制备O2是H2O2在MnO2催化作用下分解,MnO2是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反应物只有H2O2一种,该选项错误。
故选C。
6.了解燃烧及燃烧安全。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燃气泄漏时,立即开灯检查
B.紧闭厨房门窗防止风吹灭灶具火焰
C.燃气灶火焰呈黄色,可调小灶具进风口
D.储运液化石油气容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