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升卷(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升卷(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升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5·广西卷)下列标志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2.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①有可燃物 ②有足够的氧气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使用铝合金作外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25·陕西卷)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氢能
4.(2025·广西卷)下列能源中,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 B.风能 C.氢能 D.太阳能
5.(2025·成都卷)学习小组在劳动实践中用木材生火做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燃木材——升高木材着火点 B.冒出黑烟——木材燃烧不充分
C.架空木材——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 D.沙土盖灭——使木材与空气隔绝
6.(2025·河北卷)如图所示为一种多灯头便携式热源,罐内装有环保矿物油,使用时点燃灯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矿物油具有可燃性
B.点燃灯头过程中提高了矿物油的着火点
C.点燃不同数量的灯头可调控火力大小
D.将火焰盖灭应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7.(2024·福建卷)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
C.用水浇灭炭火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
8.当遇到火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室内起火,立刻打开门窗 B.扑灭森林火灾,可设置隔离带
C.楼房起火,乘坐电梯逃生 D.油库着火,用水浇灭
9.(2025·威海卷)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电动自行车在居民楼内充电 B.夜间煤气泄漏开灯检查
C.在加油站内拨打电话 D.楼房起火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
10.(2025·眉山卷)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该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禁止使用化石能源 B.植树造林
C.高空喷洒氢氧化钙溶液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工厂锅炉用煤常加工成粉末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节约能源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需要点燃,所以是一个吸收热量的反应
C.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D.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12.对燃烧及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进行了下图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对比①②可探究:接触空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B.对比②③可探究:燃烧的剧烈程度与O2的含量有关
C.对比③④可探究: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D.对比①④可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13.(2025·苏州卷)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吹入空气后发生爆炸,硬纸板被掀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粉属于可燃物
B.吹入空气前,面粉没有燃烧是因为塑料瓶内没有氧气
C.吹入空气,面粉剧烈燃烧大量放热,气体体积迅速膨胀
D.面粉加工厂应严禁烟火
14.二氧化碳灭火器(如图)使用广泛,生产时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液化后装入小钢瓶中,使用时将其喷出灭火。下列有关该型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加压液化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缩小
B. 使用时先拉出保险销,再按下压把喷出灭火
C. 灭火时,二氧化碳起到降低着火点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D. 适用于扑灭图书馆内图书失火
15.(2024·湖北卷)在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时,做了如下图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
B.左侧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
C.右侧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
D.可得出甲烷含有氧元素
16.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温度降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
D.通过上述四个实验不能得出灭火的三个原理
17.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C.燃气出现黄色火焰时,调大进风口是为了通入足够的空气 D.围炉煮茶,燃烧木炭时保持良好通风是为了防止中毒
18.如图为我国“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占比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B.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变
C.将煤炭进行粉碎处理,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D.氢能是最清洁的燃料
19.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照条件下分解水,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催化剂
B.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无毒,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C.该反应可以节约化石燃料
D.燃料电池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0.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如下过程(括号中是燃料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煤做成蜂窝状,是为了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 煤燃烧时会放出和等污染物
C. 天然气的氢元素含量高于液化石油气
D. 天然气完全燃烧是化合反应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21.(8分)宋代《武经总要前集》中记载,火灾时“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麻搭,以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
(1)“向火蹙水注之”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2)麻搭灭火需要蘸泥浆的原因之一是泥浆可以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将可燃物与 隔绝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燃烧反应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如我国的长征七号火箭利用煤油和液氧作为推进剂,液氧的作用是 。煤油可由石油炼制得到,石油和煤油都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2.(8分)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合理利用化石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图是人类使用燃料的变迁过程。
(1)燃烧树枝时,将树枝架空,燃烧会更旺,这是因为 。
(2)液化石油气是石油炼制得到的一种产品,其中含有丙烷(C3H8)等多种物质,保持丙烷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3)光伏电解技术通过将光伏电池与水电解槽联合,能够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某种光伏电池主要以硅为原材料生产得到,工业上生产硅的某步反应原理为:SiO2+2CSi+2X↑。
①上述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
②如图是实验室电解水的一种装置,氢气在 (选填“A”或“B”)管内产生。
23.(10分)(2025·贵州卷)燃料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燃料变迁过程:木柴(热值)→煤(热值)→天然气(热值)。
①木柴的热值比煤 (填“高”或“低”)。
③用电火花引燃气态燃料,为燃料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
④从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分析,用天然气()替代煤(C)作燃料的理由是 。
(2)氢气是未来理想的能源。用单壁碳纳米管可储存氢气如图1,该过程中不变的微观粒子是 。另一种储氢方式如图2,与的质量比是 (填最简整数比)。
24.(8分)(2025·福建卷)兴趣小组开展“小区火灾隐患调查与火灾防范宣传”实践活动。
【设计方案】用某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辅助生成实践活动方案。方案强调开展可燃物、火源控制、消防设施等的调查,并对活动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小区配有干粉灭火器;居民主要以天然气为家用燃料、以电动车为出行工具。
【进行宣传】介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火灾隐患及应对措施等,并张贴安全标识。
基于上述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可燃物、火源控制、消防设施”等调查内容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 。
(2)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时,应对准火焰 (填“上”“中”或“根”)部喷射。
(3)火灾隐患及应对措施。
①天然气泄漏易引发火灾,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被困在火灾区,可采用的自救措施是 (写一条)。
三、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8分)
25.(8分)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次发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且也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又一次展现。
信息1:天和核心舱内气体组成和空气成分基本一致,发射采用液氢和液氧作为助推剂,有利于环境保护。
信息2: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内部的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Na2CO3)和氧气,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舱内。
信息3: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锅镍电池更改为锂电池。其能量更高、循环寿命更长、高倍率充电更佳,还能为整船减重约50公斤。
回答下列问题:
(1)天和核心舱内气体组成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从环保角度考虑,液氢作燃料的优点是 。
(3)写出净化罐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4)锂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易失去电子
D.锂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6.(10分)(2025·重庆卷)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1)关闭弹簧夹,在U形燃烧管中加入等量的白磷和红磷,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对比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注入过氧化氢溶液,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停止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打开弹簧夹通入,燃着的白磷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3)请指出该装置的不足之处 。
五、分析与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7.(10分)点火仪式是重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炬燃料的种类发生了变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冬奥会在进行火炬传递时,实现了“水下点火”。“水下点火”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和 。
(2)杭州亚运会主火炬使用“低碳甲醇”作为燃料。利用H2与CO2合成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为,理论上, 每生产1.6kgCH3OH需要消耗CO2的质量为多少?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3)H2和CO2反应还有可能生成CO和H2O。结合下图分析,想要生成更多的 CH3OH应选择的温度为 ℃。
答案和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5·广西卷)下列标志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回收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①有可燃物 ②有足够的氧气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使用铝合金作外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故选A。
3.(2025·陕西卷)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氢能
【答案】D
【解析】化石能源是由古代生物遗骸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A、石油是由古代海洋生物分解形成,属于化石能源,不符合题意;
B、煤是由古代植物埋藏后经复杂变化形成,属于化石能源,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是与石油伴生,由古代生物遗骸形成,属于化石能源,不符合题意;
D、氢能是需通过电解水或化学反应(如天然气重整)制取,属于二次能源,并非直接开采的化石能源,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5·广西卷)下列能源中,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 B.风能 C.氢能 D.太阳能
【答案】A
【解析】A、煤属于传统化石能源,不属于新能源,符合题意;
B、风能属于新能源,不符合题意;
C、氢能属于新能源,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属于新能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5·成都卷)学习小组在劳动实践中用木材生火做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燃木材——升高木材着火点 B.冒出黑烟——木材燃烧不充分
C.架空木材——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 D.沙土盖灭——使木材与空气隔绝
【答案】A
【解析】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引燃木材是通过提供热量,使木材温度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升高木材着火点,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木材中含有碳元素,当木材燃烧不充分时,其中的碳不能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会有黑色的炭颗粒生成,从而冒出黑烟,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架空木材可以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空气中含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能使木材燃烧更充分,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沙土盖灭着火的木材,是利用隔绝氧气(空气)的灭火原理,使木材无法与氧气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目的,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2025·河北卷)如图所示为一种多灯头便携式热源,罐内装有环保矿物油,使用时点燃灯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矿物油具有可燃性
B.点燃灯头过程中提高了矿物油的着火点
C.点燃不同数量的灯头可调控火力大小
D.将火焰盖灭应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答案】B
【解析】A、矿物油属于可燃物,具有可燃性,选项正确;
B、点燃灯头过程,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矿物油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会因点燃过程而改变。选项错误;
C、多灯头设计通过控制点燃数量来调节总热量输出,实现火力调控。选项正确;
D、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盖灭火焰是通过隔绝氧气(空气)的灭火原理,选项正确;
故选B。
7.(2024·福建卷)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
C.用水浇灭炭火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
【答案】C
【解析】A、灯帽盖灭酒精灯,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利用的是清除可燃物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C、水汽化吸热,用水浇灭炭火,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原理,符合题意;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当遇到火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室内起火,立刻打开门窗
B.扑灭森林火灾,可设置隔离带
C.楼房起火,乘坐电梯逃生
D.油库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B
【解析】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补充了氧气,火会越烧越旺,故选项方法错误;
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方法正确;
C、高层住房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防断电被困,故选项方法错误;
D、油的密度比水小,油库着火,用水浇灭能扩大燃烧面积,不能用水浇灭,故选项方法错误。
故选:B。
9.(2025·威海卷)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电动自行车在居民楼内充电 B.夜间煤气泄漏开灯检查
C.在加油站内拨打电话 D.楼房起火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
【答案】D
【解析】A、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时可能因短路或过热引发火灾,居民楼内充电存在安全隐患,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B、煤气泄漏时,开灯可能产生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正确做法是关闭气阀、开窗通风并撤离,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C、加油站空气中可能含汽油蒸气,手机使用可能产生电火花,存在爆炸风险,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D、火灾中烟雾和有毒气体会上升,贴近地面可减少吸入,湿毛巾能过滤部分烟尘,该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D。
10.(2025·眉山卷)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该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禁止使用化石能源 B.植树造林
C.高空喷洒氢氧化钙溶液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答案】B
【解析】A、化石能源(如煤、石油)仍是当前主要能源,完全禁止会导致能源短缺,影响社会运转。应逐步减少而非禁止,故选项错误;
B、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 ,增加碳汇,是直接有效的固碳方式,符合碳中和目标,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钙虽能与CO2反应,但溶解度低、效率差,且大规模喷洒可能破坏生态,技术不可行,故选项错误;
D、火力发电依赖燃煤,会大幅增加CO2排放,与减排目标矛盾,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工厂锅炉用煤常加工成粉末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节约能源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需要点燃,所以是一个吸收热量的反应
C.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D.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答案】A
【解析】A、工厂锅炉用煤常加工成粉末状,这样可以增大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可以减少煤的浪费,节约能源,符合题意;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是一个放出热量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C、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空气(或氧气)、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D、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由古代动植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不是化工产品,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对燃烧及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进行了下图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对比①②可探究:接触空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B.对比②③可探究:燃烧的剧烈程度与O2的含量有关
C.对比③④可探究: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D.对比①④可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答案】D
【解析】A、对比①②,①内为二氧化碳,不与空气接触,②与空气接触,②燃烧①不燃烧,说明接触空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不符合题意;
B、对比②③,其唯一变量是氧气浓度,③燃烧较剧烈,说明了燃烧的剧烈程度与O2的含量有关,不符合题意;
C、对比③④,其唯一变量是可燃物不同,结果③燃烧而④不燃烧,说明此温度下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④,其变量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不同、二是氧气浓度不同,不能说明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5·苏州卷)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吹入空气后发生爆炸,硬纸板被掀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粉属于可燃物
B.吹入空气前,面粉没有燃烧是因为塑料瓶内没有氧气
C.吹入空气,面粉剧烈燃烧大量放热,气体体积迅速膨胀
D.面粉加工厂应严禁烟火
【答案】B
【解析】A、面粉属于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吹入空气前,面粉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面粉的着火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吹入空气,面粉剧烈燃烧大量放热,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存在大量面粉粉尘,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因此面粉加工厂应严禁烟火,以防止粉尘爆炸,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二氧化碳灭火器(如图)使用广泛,生产时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液化后装入小钢瓶中,使用时将其喷出灭火。下列有关该型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加压液化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缩小
B. 使用时先拉出保险销,再按下压把喷出灭火
C. 灭火时,二氧化碳起到降低着火点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D. 适用于扑灭图书馆内图书失火
【答案】C
【解析】A、加压液化时,气体变成液体,则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缩小,正确;
B、使用时先拉出保险销,再按下压把喷出灭火,正确;
C、灭火时,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同时二氧化碳能隔绝空气,错误;
D、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痕迹,也不会使物体损坏,适用于扑灭图书馆内图书失火,正确;
故选:C。
15.(2024·湖北卷)在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时,做了如下图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 B.左侧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
C.右侧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 D.可得出甲烷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解析】A、甲烷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故A说法正确;
B、甲烷燃烧生成水,则左侧干冷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故B说法正确;
C、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右侧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故C说法正确;
D、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则可得出甲烷中一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6.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温度降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
D.通过上述四个实验不能得出灭火的三个原理
【答案】C
【解析】A、 实验Ⅰ中蜡烛因为没有氧气补充,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实验Ⅱ中因为氧气可以得到补充,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故正确;
B、实验Ⅳ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故正确;
C、 在实验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可燃物隔绝了空气,并不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D、图示实验,没有能总结出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和隔离可燃物这两个原理,故正确。
故选:C。
17.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C.燃气出现黄色火焰时,调大进风口是为了通入足够的空气 D.围炉煮茶,燃烧木炭时保持良好通风是为了防止中毒
【答案】A
【解析】A 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热量向上辐射,火柴更容易获得热量,温度升高较快,容易得到火柴的着火点,选项错误;
B 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选项正确;
C 燃气出现黄色火焰时,调大进风口是为了通入足够的空气,使燃气充分燃烧,选项正确;
D 围炉煮茶,燃烧木炭时保持良好通风是为了防止木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使人中毒,选项正确,故填A。
18.如图为我国“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占比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B.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变
C.将煤炭进行粉碎处理,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D.氢能是最清洁的燃料
【答案】C
【解析】A、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说法正确;
B、由图表可知,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变,说法正确;
C、将煤炭进行粉碎处理,只能使反应更充分,但煤中含有的硫元素燃烧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硫,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说法错误;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热值高,是清洁的高能燃料,说法正确。
故选C。
19.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照条件下分解水,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催化剂
B.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无毒,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C.该反应可以节约化石燃料
D.燃料电池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D
【解析】A、光照条件下分解水,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气作燃料的产物是水,优点是无毒、无污染且燃烧热值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能源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氢能源的利用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所以该反应可以节约化石燃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D、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0.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如下过程(括号中是燃料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煤做成蜂窝状,是为了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 煤燃烧时会放出和等污染物
C. 天然气的氢元素含量高于液化石油气
D. 天然气完全燃烧是化合反应
【答案】D
【解析】A、将煤做成蜂窝状,可以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不符合题意;
B、煤中含硫、氮等元素,故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C3H8、C4H10、C3H6、C4H8,C3H8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C4H10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C3H6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C4H8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天然气的氢元素含量高于液化石油气,不符合题意;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21.(8分)宋代《武经总要前集》中记载,火灾时“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麻搭,以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
(1)“向火蹙水注之”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2)麻搭灭火需要蘸泥浆的原因之一是泥浆可以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将可燃物与 隔绝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燃烧反应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如我国的长征七号火箭利用煤油和液氧作为推进剂,液氧的作用是 。煤油可由石油炼制得到,石油和煤油都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1)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2)空气
(3)助燃剂 混合物
【解析】(1)水的高比热容和蒸发热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与火源接触时可迅速吸收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2)泥浆可以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4)液氧具有助燃性,所以可以使用煤油和液氧作为推进剂;石油和煤油都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
22.(8分)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合理利用化石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图是人类使用燃料的变迁过程。
(1)燃烧树枝时,将树枝架空,燃烧会更旺,这是因为 。
(2)液化石油气是石油炼制得到的一种产品,其中含有丙烷(C3H8)等多种物质,保持丙烷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3)光伏电解技术通过将光伏电池与水电解槽联合,能够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某种光伏电池主要以硅为原材料生产得到,工业上生产硅的某步反应原理为:SiO2+2CSi+2X↑。
①上述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
②如图是实验室电解水的一种装置,氢气在 (选填“A”或“B”)管内产生。
【答案】(1)增大了树枝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
(2)丙烷分子(C3H8)
(3)CO A
【解析】(1)将树枝架空,能增大树枝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根据燃烧的条件,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所以燃烧会更旺。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丙烷(C3H8)是由丙烷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丙烷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丙烷分子(C3H8);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在反应中,反应前有1个硅原子、2个氧原子和2个碳原子,反应后有1个硅原子,那么2X中应含有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CO。
②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氧气,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观察可知,A管内气体体积较多,所以氢气在A管内产生。
23.(10分)(2025·贵州卷)燃料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燃料变迁过程:木柴(热值)→煤(热值)→天然气(热值)。
①木柴的热值比煤 (填“高”或“低”)。
③用电火花引燃气态燃料,为燃料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
④从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分析,用天然气()替代煤(C)作燃料的理由是 。
(2)氢气是未来理想的能源。用单壁碳纳米管可储存氢气如图1,该过程中不变的微观粒子是 。另一种储氢方式如图2,与的质量比是 (填最简整数比)。
【答案】(1)低 使温度达到燃料的着火点 要得到同样的热量,需要消耗的煤更多,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
(2)碳原子和氢原子 14:15
【解析】(1)①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木柴的热值比煤低,故填:低;
③用电火花引燃气态燃料,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使温度达到燃料的着火点;
④根据题干信息“煤(热值34kJ/g)→天然气(热值55kJ/g)”,则用天然气(CH4)替代煤(C)作燃料的理由是要得到同样的热量,需要消耗的煤更多,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故填:要得到同样的热量,需要消耗的煤更多,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则该过程中不变的微观粒子是碳原子和氢原子;结合图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与的质量比为,故填:碳原子和氢原子;14:15。
24.(8分)(2025·福建卷)兴趣小组开展“小区火灾隐患调查与火灾防范宣传”实践活动。
【设计方案】用某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辅助生成实践活动方案。方案强调开展可燃物、火源控制、消防设施等的调查,并对活动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小区配有干粉灭火器;居民主要以天然气为家用燃料、以电动车为出行工具。
【进行宣传】介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火灾隐患及应对措施等,并张贴安全标识。
基于上述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可燃物、火源控制、消防设施”等调查内容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 。
(2)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时,应对准火焰 (填“上”“中”或“根”)部喷射。
(3)火灾隐患及应对措施。
①天然气泄漏易引发火灾,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被困在火灾区,可采用的自救措施是 (写一条)。
【答案】(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根
(3)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解析】(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通过控制可燃物、消除火源等措施来预防火灾,利用消防设施在火灾发生时灭火,“排查可燃物、火源控制、消防设施”等内容围绕的化学原理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应该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因为火焰根部是可燃物的所在处,对准根部喷射可以使二氧化碳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3)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H4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在火灾区,可采用的自救措施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三、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8分)
25.(8分)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次发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且也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又一次展现。
信息1:天和核心舱内气体组成和空气成分基本一致,发射采用液氢和液氧作为助推剂,有利于环境保护。
信息2: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内部的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Na2CO3)和氧气,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舱内。
信息3: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锅镍电池更改为锂电池。其能量更高、循环寿命更长、高倍率充电更佳,还能为整船减重约50公斤。
回答下列问题:
(1)天和核心舱内气体组成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从环保角度考虑,液氢作燃料的优点是 。
(3)写出净化罐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4)锂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易失去电子
D.锂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
【答案】(1)
(2)燃烧的产物为水,对环境无污染
(3)
(4)D
【解析】(1)天和核心舱内气体组成和空气成分基本一致,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则天和核心舱内气体组成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2)从环保角度考虑,液氢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的产物为水,对环境无污染;
(3)净化罐中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4)A、由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圈内数字表示核电荷数,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左上方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锂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4,则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易失去电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由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2,则锂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6.(10分)(2025·重庆卷)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1)关闭弹簧夹,在U形燃烧管中加入等量的白磷和红磷,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对比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注入过氧化氢溶液,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停止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打开弹簧夹通入,燃着的白磷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3)请指出该装置的不足之处 。
【答案】(1)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隔绝氧气
(3)未处理有毒的生成物
【解析】(1)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U形燃烧管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红磷不燃烧;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停止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打开弹簧夹通入,燃着的白磷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3)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因此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处理有毒的生成物。
五、分析与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7.(10分)点火仪式是重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炬燃料的种类发生了变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冬奥会在进行火炬传递时,实现了“水下点火”。“水下点火”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和 。
(2)杭州亚运会主火炬使用“低碳甲醇”作为燃料。利用H2与CO2合成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为,理论上, 每生产1.6kgCH3OH需要消耗CO2的质量为多少?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3)H2和CO2反应还有可能生成CO和H2O。结合下图分析,想要生成更多的 CH3OH应选择的温度为 ℃。
【答案】(1)与氧气接触
(2)解:设每生产1.6kgCH3OH需要消耗CO2的质量为x
x=2.2kg
答:每生产1.6kgCH3OH需要消耗CO2的质量为2.2kg;
(3)25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