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实用性联考(四)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实用性联考(四)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四)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是红山人丧葬与祭祀活动的特殊场所。考古学者在牛河梁发现了大量积石冢,分布范围非常广;北端的平台上发现了75平方米半地穴式的建筑,学者认为这是座庙宇,供奉的女神可能是红山人的先祖;最南端圆锥状的土石高台,是祭天的神台。集中出现的积石冢、女神庙与大型祭坛,周围没有发现日常居住的遗址。这反映出当时
A.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祭祀体系的完备发达
C.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2.早期国家就是正在形成中的国家,虽然产生了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仍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族。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国家时所用的范例古希腊罗马和日耳曼,不属于早期国家,因为其氏族组织已经被摧毁了,实现了按地区划分国民。“按地区划分国民”必然要摧毁氏族制度。根据该理论,以下制度推动早期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是
A.夏朝王位世袭制 B.商朝内外服制度
C.西周封邦建国制 D.汉朝郡国并行制
3.汉初,“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至汉武帝时,设立十三部州刺史,其职责为“六条问事”,第一条即督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其余五条皆针对二千石郡国守相。这一变化表明汉朝
A.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丞相执政权完全遭到架空
C.监察体系趋于独立与制度化 D.监察重心从京畿转向地方
4.阅读下表史料,这可以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史料 来源
利鹿孤(鲜卑人建立的南凉国的君主)立二年,其将錀勿仑进曰:“······宜置晋人于诸城,劝课农桑,以供军国之用” 《晋书》卷126
“复命思政(北周大臣)镇弘农。于是修城郭,起楼橹,营田农,积刍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 《周书》卷18
A.农业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 B.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战火催动城市规模的扩张 D.庄园经济得到极大发展
5.《贞观政要》记载:(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材料表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C.民为国基,基固国安 D.积蓄钱粮,发展经济
6.宋朝对官员采取官品与实际职务有别的管理方式,官、职、差遣三分,官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真正的行政、财政、军事权力被集中到由皇帝临时委派的“差遣”上,任毕即罢。在宋朝很多官员都处于有官有职却无差遣的状态。这种官僚体制
A.加重了政府财政支出 B.杜绝了官吏专擅弄权
C.顺应文官理政的需要 D.提升了官员专业水平
7.图1是明朝中后期“封还执奏”流程图。中央各衙门(主要是六部、六科、内阁等)对于皇帝下达的诏旨如认为“事未稳”则须“执奏”,可暂不执行并上书质疑和反对。《明实录》记载,“执奏”成功有51次,失败有103次,结果不明6次。据此可知,“封还执奏”
图1
A.折射出内阁决策权力的增强 B.优化了皇权治理机制
C.表明官僚机制有效制约皇权 D.有利于地方基层治理
8.19世纪70年代起,国际银价持续下跌,1海关两白银兑换的英镑,从1872年的79.75便士下跌到1902年的31.2便士。甲午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户部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改革币制,铸造自己的“英镑”。该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A.振兴民族工业 B.减少汇差损耗
C.阻止白银流出 D.方便钱币管理
9.1950年,云南普洱地区26个民族的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归来后,为表达团结跟党走的决心,召开民族代表会议并立碑为誓。盟誓仪式按照佤族传统,举行了剽牛、喝咒水的仪式。碑文核心“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这体现了
A.云南各民族都实现当家作主
B.国家建设普惠云南地区
C.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理念
D.佤族传统体现唯物主义
10.1999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之后,国务院又相继于2003年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6年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这一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
A.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B.有效统一全国对外贸易战略布局
C.对平衡人才资源分配有明显效果
D.预示西部地区将是我国经济重心
11.某印度学者指出,印度种姓制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文化)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组织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该学者意在说明印度种姓制度
A.蕴涵古希腊、罗马文化符号
B.体现印度制度架构的合理性
C.种姓身份与生俱来无法改变
D.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12.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庄园里,农民小时候从自己的祖父母、父母那里,长大以后从乡下神父那里,得知天堂、地狱、耶稣救世人等说法。神父也大都告诫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不许贪恋别人财物等十诫内容,要他们逆来顺受,忍受一切。据此可知
A.中古时期西欧森严的等级秩序
B.庄园农民从小受到压迫和奴役
C.宗教思想有助于维护庄园稳定
D.宗教文化培养人们的吃苦精神
13.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色彩是黑人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种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A.人口迁移带来文明多元性
B.外来文化优胜于本土文化
C.需感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
D.直接推动美洲的种族融合
1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金融资本日益形成,在经济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而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资本输出也取代了商品输出而成为西方强国争夺世界市场的新手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世界局势更趋向于缓和 B.生产组织形式产生变革
C.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机器生产成为夕阳产业
15.图2所示为1919年刊登在英国某杂志上一幅名为《超重》的漫画。画中文字为,威尔逊总统说:“这根橄榄枝(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给你,现在赶紧忙活起来吧。”和平鸽说:“我当然想让每个人高兴,但是这根树枝是不是有点太沉了?”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A.说明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成为共识
图2
B.美国总统为世界和平抛出了橄榄枝
C.认为新建国际秩序仍无力承载和平
D.强调利用国际法才能平衡各国利益
16.20世纪50年代,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将对不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由“贸易而非援助”调整为“贸易加援助”,增设了专门负责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发展援助的各类机构,并增加了相应的联邦开支。这一调整旨在
A、进一步规范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B.帮助木发达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C.实现西方阵营外围的政治控制
D.推行“和平演变”的外交战略
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四年(1726),云南巡抚鄂尔泰奏陈东川彝族土司统治区“田皆蒿菜,地尽荆棘,耕种不施,渔樵绝迹”的状况。中央下令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鄂尔泰在所辖彝族地区,一方面对土司武装进行打击,另一方面加强安营设讯,慎选能员;又陆续召集垦民垦荒,将原土司田地赏给兵丁,“并量与牛种银两,劝令开垦”;对避乱逃亡及被胁从的无论汉回彝苗,“概令招抚,悉予安插”。其继任者又将“所给予兵民夷户之田,俱令分给之始,即立清界限”“其田给予执照,永远为业”。到乾隆十一年(1746),此地“野无旷土,商贾辐转,汉土民夷,比屋而居,庐舍稠密,已与内地气象无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美国政府利用土地政策刺激移民的涌入,加快了西部的开发。在推动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美国还重视西部民主政治的建构。1787年颁布《西北法令》规定:“保证西北领地的人们有信仰自由、比例代表制、陪审制、习惯法特权、人身保护法以及私人契约的保障,禁止奴隶制,禁止制定保存巨额遗产的贵族继承法。”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土著印第安人和移民集团(主要指非欧洲移民)的问题,美国政府改变了最初的民族理论-“盎格鲁遵从”理论,转而推行“熔炉”政策。“熔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加强对云南彝族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工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回国担任汽车司机和修车工的通称。滇缅公路开通以后面临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缺乏大批技术高超的驾驶人员和修车技术人员,而南洋各地,司机、修机等人员中华侨人数众多。当时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主事致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托代招募华侨司机及机修工人回国服务。数月内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华侨争相报名,前后共有9批机工回国参战,总数达3200多人。他们在敌机空袭频繁、道路条件极差的情况下,通过滇缅公路为抗日战争运入了大量物资。到抗战结束时,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壮烈牺牲。
-根据华侨博物院展品资料整编
材料二 2018年11月,福建博物院举办了《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展览以文物为引领,以人物故事为主线,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拓路先贤开基立业》,讲述早期走出国门的重要华侨华人;第二部分《一代侨领铸造传奇》,介绍爱国侨领、著名教育家、实业家陈嘉庚;第三部分《志士仁人救亡图存》,讲述为中国革命舍生取义的华侨华人;第四部分《工商之子投资建设》,参与祖国的经济建设的华侨华人;第五部分《公益明贤造福桑梓》,展现华侨华人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情况;第六部分《业界翘楚引领风骚》,介绍在诸多领域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华侨华人;第七部分《他乡明月亲情绵亘》,展现了华侨华人血浓于水的亲情。
-摘编自《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新闻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侨机工的时代特点。(8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以来华侨支援祖国给你带来的启发。(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必须认识到,苏维埃政权对世界事务采取神经质态度的根源,在于俄罗斯传统的不安全感。作为一个生长在广袤平原的农业国家,俄罗斯长期与更具侵略性的邻国为伍。斯大林的外交政策既有意识形态的考量,也更深受俄罗斯历史经验的影响。当红军在1945年推进至中欧时,这种不安全感转化为对势力范围的执着追求。正如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所言:“波兰对俄罗斯不仅是荣誉问题,更是生死攸关的安全问题。”
-摘编自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1946年2月)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必然产生战争,这是列宁主义的基本论断。第二次世界大战证实了这一判断。苏联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牺牲,但也借此将势力扩展至东欧。现在,我们需要巩固这一成果。西方国家的反苏宣传不足为惧,重要的是让人民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确保永久和平。在宣传工作中,要突出苏联的和平形象,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战争本性。
-摘编自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亚历山德罗夫的报告(1947年9月)
材料三 我们这些不结盟国家,拒绝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集团对抗。我们主张各国在平等、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发展关系,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整理自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文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并评价美苏双方对冷战起源的不同解释。(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结盟运动对国际政治的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是在完成不同阶段任务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历史也是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奠定迈向未来的基础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不能相互否定,而是统一在民族复兴的完整事业中。这就是“接续奋斗”的大历史观。根据这一历史观,历史上发生的曲折和顿挫都是朝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的探索代价。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都是连续发展、持续奋斗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两个结合”基本问题研究》
围绕“接续奋斗”的大历史观,运用中国史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