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CADBDB题号1112131415答案1.B根据题干“6米厚的灰烬层”“能主动维系、管控火焰”等信息可知,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故选B。2.D根据题干“石斧、石铲、石碾、陶罐、陶盆”“石、骨、陶、蚌制成的耳饰、发饰等装饰品”和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会大量使用装饰品。故选D。3.C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发掘于辽河流域,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发掘于长江流域,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兽面发掘于黄河流域,这些早期文明成果来自不同的流域,这说明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即中华早期文明多元发展。故选C。4.A根据形势图中“都城名及定都顺序”可知,商王多次迁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故选A。5.D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从镐京逃亡。到周幽王时,朝廷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故选D。6.B根据材料“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可知,显赫的周王朝,因褒姒而灭亡:“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可知,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台,诸侯的军队多次赶来却没有发现敌寇。这反映了周幽王的昏庸无道,也揭示了西周灭亡的原因。故选B。7.D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齐国和楚国在政治、军事、地理等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形成了相互抗衡的局面。故选D。8.C根据题干可知,都江堰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在民族重大灾难时提供“庇护和濡养”,并“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表明都江堰保障农业生产,助力区域繁荣。故选C。9.A题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了老子“道”生成万物的自然观,强调万物依循自然规律生成发展,而“上善若水”则强调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柔弱、顺应自然的特性。这两段话直接反映了老子倡导人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A。10.B根据题干“儒分为八”“仁义派”“礼乐派”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不同而分化出多个派别,如“仁义派”和“礼乐派”,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内部的分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繁荣发展,其思想体系不断吸收时代需求,适应社会变革。故选B。11.A通过观察这组甲骨文“人”“从”“众”“北”等可知,独体字以象形为主,合体字多会意,这反映出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象形为本,借形表义。故选A。12.C根据题干“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这反映的是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故选C。13.B根据题干“秦军‘攻韩、伐赵、取楚’后,疆域范围‘东到东海,西至陇西,南达南海,北至长城”并结合考古发现的秦代界碑可知,这直接说明秦朝疆域已覆盖东、西、南、北多个方位,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故选B。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第1页共2页25-26学年2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答案.pdf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柯坦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