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评分标准第I卷选择题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C2.A3.B4.C5.D6.B7.A8.C9.C10.B11.A12.A13.C14.D15.A第II卷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16.问题1:①道家:无为而治;②儒家:民贵君轻;③墨家:“兼爱”“非攻”;④法家:以法治国。(每点1分,共4分)问题2:特点:一脉相承:不曾中断,沿用至今;由繁到简等。(写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问题3:历史价值:有利于展现我国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研究我国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或还原晋国早期历史)提供了实物(或一手)史料:所铸铭文为研究西周宗庙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艺术价值:工艺精美,造型独特,有利于了解我国西周时期晋国的审美、艺术创造力。科学价值:制作技艺高超,对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等。(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作答即可,每点1分,共2分)17.(1)事实:禹之子启获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2分)变化: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2分)(2)优势:分封制通过授予诸侯土地和人民,让诸侯镇守疆土、承担义务,在西周初期有效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意思相近即可,1分)潜在问题: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随着实力增强,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为西周后期的战乱埋下隐患。(意思相近即可,1分)(3)特点:以郡统县: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郡县官员有任期、不世袭: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写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等。(2分)18.(1)主要原因:自然条件的差异。(1分)山西地区以粟作农业为主(或主要种植粟、黍、小麦等旱作植物)。(1分)(2)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2分)影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写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3)措施:利其(给他们)田宅;鼓励开垦荒地,多劳多得。(写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修建理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或可持续发展)等。(写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共同作用:促进秦国经济发展;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等。(写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4)经验:顺应天时,因地制宜;改进农业生产工具;革新农业生产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兴修水利工程;精耕细作:科技助农等。(写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19.(1)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问题,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文化上巩固了国家统一。针对币制混乱的问题,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在经济上巩固了国家统一。1姓名准考证号4.据考证,新郑“郑公大墓”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陵寝,该墓中出土的重要文物中就有天子才能拥有的九鼎八簋,此外还有大量超出规制的兵器。这反映出当时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A.分封制稳定政局七年级历史B.郑国国君成为春秋霸主C.周王室权力衰微注意事项:D.青铜铸造技术十分发达1.本试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5.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消除边患,与周边戎狄订立友好盟约,发展贸易;战国时期赵武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胡服骑射。以上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A国家统一B.礼崩乐坏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C.思想繁荣D.民族交融6.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其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位并赏赐土地”的措施,直接打击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A.新兴地主阶级B.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C.广大农民阶级D.手工业者1.丁村人发现于中国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其生存年代距今约12万一7.阐释历史讲究史论结合,“史”即历史事实,“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10万年,会制作和使用工具。考古学家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以下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神话传说B.文字记载A.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C.考古发掘D.专家推测B.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2.下图所示文物可以印证我国境内远古先民开始用C.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统一岭南D.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8.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是中国人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栽下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由此可知,节气文化服务于河姆渡造址出土的骨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A.商品贸易的交流B.手工业的创新A.乐器表达情感B.骨器从事狩猎C.农耕文明的发展D.政治制度变革C.陶器烹饪食物D.石器从事劳动9.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3.从中华大地上已知的早期龙形图像分布地域看,从辽西到内蒙古,再到山西、陕西、夫民心”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甘肃,中到河南,南到安徽、湖北、浙江等地,都有龙形图像分布地点。从中可印证中A.怀才不遇的哀怨华文明B.生活穷困的不满A.连绵不断B.多元一体C.爱国忧民的情怀C.兼收并蓄D.领先世界D.四处漂泊的悲愤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8页)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8页)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2025秋晋中期中 评分标准.pdf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等3地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pdf